首页 百科知识 目标导向机制

目标导向机制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提供的文化物品中蕴藏着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文化意识,因此其外表虽是物质形式的,内里却有着大量非物质的内涵,凝聚着代表民族身份与国家形象的社会文化心理。所以,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运作应该以向公民提供一种可再生、可分享和可循环使用的精神与情感资源为导向。制定公共文化工作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
目标导向机制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一、目标导向机制

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国际间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国家间在科技文化实力、国民文化素质的较量。科技文化知识谱系日益庞大,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政府在推动知识革新、进步、传承,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和责任越来越大。各国文化部门都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施政领域,公共文化工作目标正是满足群体的文化利益需求,以公信的平台、公平的环境、公益的行为,全心致力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全面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

(二)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根本宗旨

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在文化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的重任,它创造激发人民群众献身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与创新能力的精神食粮,为建设具有高度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公共文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突出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内容上。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提供的文化物品中蕴藏着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国家文化意识,因此其外表虽是物质形式的,内里却有着大量非物质的内涵,凝聚着代表民族身份与国家形象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些涵义使公共文化物品和另外的公共服务有了分别,要求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在维护、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社会文化福利的前提下,肩负起保护、利用和开发公共文化资源的任务,承担起弘扬民族身份认同和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它们通过自身价值的实现,换取差不多价值等量的资助,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挖掘、保护、传播和推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优秀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一个良好的公益社会氛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优秀文化。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公共文化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三)结合文化部门的实际

文化部门大多属于事业单位,政府通过财政安排、设立基金、提供场所或政策设计支持文化部门发展,但文化部门在确定文化目标是仍然应该遵循自己本来的属性即社会组织的属性去运行。就提供的内容而言,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与其他公共物品供给机构一样,其组织性质是非营利性,组织目标是普惠性的,组织功能是实现公益性的文化物品供给。

公共文化物品实质为无形的文化资源与有形的物质媒介结合,所形成的人工产品和历史遗迹,它具有象征性的内涵意义,旨在人们精神、情感上的需求。所以,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运作应该以向公民提供一种可再生、可分享和可循环使用的精神与情感资源为导向。

在文化系统中,有着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公共文化组织,其文化目标责任是不尽相同的。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活动中心,作用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文化馆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就要围绕文化馆的工作职能,以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理论研究等为主。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图书馆工作目标的确立与文化馆是有明显区别的,要依据各自的职能确定工作目标。

(四)结合当地的民情民俗

制定公共文化工作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民情民俗展开。各地的自然条件、人口情况、经济条件等不一样,文化工作的重点就应该不一样。因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各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适合当地民情民俗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对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浙江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历来为文化礼仪之邦,人文底蕴深厚,历史上讲学群起,书院迭兴。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时代。早在距今约一万年前,金华的先民们就已经初步掌握了水稻耕种技术,创造了较成熟的原始稻作文明。商周以后,金华地区又有姑蔑文化与越文化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乌伤文化”,其突出标志是发达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青瓷制作技术。尤其是原始青瓷的制作技术,处于同期全国的领先水平。进入秦汉时期,金华地区的青瓷制作技术日趋成熟,最终促成作为中国早期青瓷代表之一的婺瓷的兴起。

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体系,从东汉时期起逐渐开始形成,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魏晋至隋唐为初兴期,宋元时期为兴盛期,明清至近现代为发展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华的社会发展进入全面走向现代化阶段,各项事业蓬勃向上,文化建设日新月异,婺文化也得到了重大发展。事实上,各地在筹划文化项目时,只有结合当地民情民俗,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金华黄大仙旅游节、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永康五金博览会、东阳木雕博览会、武义温泉节、兰溪李渔文化节等。

(五)指向文化生活贫乏的群体

只有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权利,才能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应向文化生活贫乏群体倾斜,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倾斜。

公共文化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公益性首先表现为社会公有性,公共文化绝大部分是由国家投资兴建和拨付日常经费进行管理的。其次表现为社会共享性,公共文化为全社会共享,主要追求社会效益。公益性还表现为社会公用性,公共文化要面向全社会,面向公众,全心全意做好各项工作,是广大公民能够平等地、充分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应遵循公平性原则。服务对象具有全体性——既包括城市、中心发达地区的居民,也要包括农村、边远落后地区的公民。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组织需要根据服务群体种类的不同特点,向社区居民、白领、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

繁荣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是调节社会分配和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文化工作目标应更多面向文化生活贫乏的群体,应更关注文化生活贫乏群体的文化需求状况,“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生活贫乏群体具体由三部分构成——传统弱势群体、城市原有的就业困难者、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传统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各方面的条件、环境不利于他们的人群,例如残疾人群体、孤寡老人群体、未成年人群体(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原有的就业困难者主要指社会转型中产生的失业下岗人员和城市原有剩余劳动力、待业人员等。城市外来打工者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年轻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而出现的,“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的公益性、教育性和非营利性特点决定了其在改善文化生活贫乏群体的文化生态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