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境伦理的价值目标导向

生境伦理的价值目标导向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境伦理的主体是生命和人,生命和人构成生境伦理的价值目标内容。人的价值意识的获得是人成为精神的人的首要前提。创造人生生存的独立价值与生活的人生意义,这是每个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人的心理前提、意志前提、人格前提、情感前提和认知前提。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完整的人,它需要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一生的行动。平等善待他人的行为表现就是博爱与慈善。

生境伦理的主体是生命和人,生命和人构成生境伦理的价值目标内容。生境伦理的价值目标内容就是“三平等善待”,即平等地善待生命、平等地善待他人、平等地善待自己。

平等地善待自己 平等善待自己,这是生境伦理的根本价值目标导向。

人平等地善待自己,就是把自己当人看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人要平等地善待自己,须先解决如何才能把自己当人看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就是确立人把自己当人看的根本标准。人把自己当人看的根本标准设定,最终是来源于人类区别于其他所有物种生命的那种独特能力,这即是人为自己的存在创造生命的目的、设定人生的价值、想象生存的意义,就是在确立以人自己为目的、设定以人自己为价值,想象以自己为意义:人是自己的目的,人就是目的;人是自己的价值形式,人的存在就是价值;人就是自己的意义,人的生存展开本身就构成人的意义的全部。

人要平等地善待自己,必须同时做到四个方面:首先,人应该真诚地学会并努力建立起做人的价值意识与目的信念: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诞生于自然宇宙世界里而成为人,他就获得了独立存在的人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每个人一旦作为人而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社会中,他就成了他人的一笔最大的财富,就是社会得以产生、存在与繁荣的最实在的构成主体,因而,他也就获得了最高的社会存在价值和意义。人的这一最为实在的双重事实,构成了每个人确立做人的价值意识与目的信念的源泉:人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人,人的价值形成了人的精神化。人的价值意识的获得是人成为精神的人的首要前提。只有明确人是自己的目的,明确人以自己为存在、生存、生活的最高目的,才能真正确立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人的价值意识与目的信念:人的生命存在的目的永远是自己创造的,人成为人的独立价值与生存创生的意义,永远都是自己创造的。创造人生生存的独立价值与生活的人生意义,这是每个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人的心理前提、意志前提、人格前提、情感前提和认知前提。其次,人要真正在任何时候都能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实意义的人,必须具备平等的人格和自尊精神。在自然宇宙世界中,物种与物种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在其存在的本体意义上永远是平等的。这种本体意义上的平等,决定了个体生命化的人与人之间永远是平等的。这种自然意义上的平等,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和自尊精神产生的本体论基石:由于生命存在的平等,才构成了生命个体之间享有缔造社会之贡献的平等权利;由于生命存在平等,才为人人人格平等奠定了基石,才为每个人享有真实的自尊精神提供了土壤。其三,平等善待自己并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实意义的人,不仅需要建立使自己成为人的理念,获得使自己成为人的精神,更要具有使自己成为平等的人的实践行为,这就是人向自己要自我实现的行动与能力。其四,平等地善待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人,这意味着努力使自己成为真实的和完整的人,恰恰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人生过程,他伴随着人生的始终,从来没有停息的时候,如果有谁想通过一次努力或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做到使自己真正成为完整的人,这只能是一种天真,一种不想费力气的偷懒。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完整的人,它需要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一生的行动。因而,自我实现绝不是一个阶段性和空间性的概念,它是一个人生化、生态化、历史化的概念。自我实现就是不断地实现自我,就是终其一生地实现自我,就是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这需要具备和不断地刷新两个根本条件、两个基本原则、两种基本精神,即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异化的消除。自由追求精神是自我实现的正面原则,消除异化的精神是自我实现的反面原则。

平等地善待他人 平等地善待他人,这是生境伦理的主要价值目标导向。

人要平等地善待他人,其根本的认知前提是确立人的最高社会地位与存在价值:在由人组织起来的制度社会中,只有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也只有人的价值是最高的。其基本理由有五:第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因而,人人必须以其独立的生命方式而存在;第二,每个人的诞生都出于相同的被抛性,因而,人的生命诞生本身就构成了其存在的依据和理由:人永远是自己存在的理由与依据,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第三,每个人一旦被抛于世,享受着生的权利,就必然承担其死的职责。因为每个人的存在既承受自然宇宙时空的分割,又命运地外在于宇宙时空:人永远既是宇宙空间中的流星,更是宇宙时间的驱赶物。物质、财富、权力,乃至最为人类所崇尚的科学、技术,也无法改变这一既定的命运——人是必死的求生者,也是乐生的求死者。第四,人的生命一旦诞生,就必然要担当起求生的职责,这一职责的全面担当就是用双手劳动来创造其生命得以延续和延展的资源(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因为滋养人的生命的全部资源都非现成,需要人自己去创造;并且其资源相对人的需要而言始终是有限的和匮乏的。这种关于滋养人的生命的资源状况对于每个来讲,都是一样的;因而劳动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必须的,即每个人为了活下去,为了求其生,他必须劳动,必须因其劳动而走向他人、走进群体、走入社会而终身地劳动,这是天职,更是人的权利。第五,如上四方面的因素,恰恰是天赋给人的命运、权利与职责。正是这种命运与职责,构成了人在存在的根基意义上是绝对平等的;也正是这种命运与职责,构成了人在终极意义上是最高的存在者和最高的价值者。

平等善待他人的思维—认知视野是自由。自由的基本内涵是独立、自主、个性、权责对等和公私分明。基于自由之内在要求,善待一切人的首要涵义,是善意地承认和看待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独立存在;其次是善意地承认和看待每个人对其生存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安排;其三是善意地看待每个人个性化地生活、个性化地劳动和个性化地追求人生快乐与幸福的权利;其四是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做到权责对等,即享受一份权利就担当一份与之相对等的责任,担当一份责任就享有一份与之相对等的权利;其五是必须做到凡事公私分明,即公是公,私是私,公私论域必须清晰和明朗,不能丝毫的混淆,唯有如此,才是真自由。所谓真自由,就是你追求和享有自由时,不影响或侵犯他者的自由。

平等善待他人的行为表现就是博爱与慈善。博爱就是把一切人作为爱的对象,去爱一切人。慈善的首要前提就是对一切人报以同情与怜悯,并同情和怜悯一切人。无论是博爱行为还是慈善行为,就是给人帮助、扶持、增益,就是给人以尊严,提升人的做人尊严的行为。善待一切人的人道主义原则,落在实处就是在把人当人看的基础上努力使人成为人。努力使人成为人就是指每个人都担当使所有的个人能够成为具有自由意志、独立精神、平等思想、顶天立地的个性化人格、广阔博爱胸怀和全面慈善情操的人,帮助和增进身边的每个人使他们都能真正尊严地高贵地生活。

平等善待地球生命 平等善待地球生命,这是生境伦理的重要价值目标导向。

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的首要含义,是把世界的一切生命当生命看,并使所有的生命都成其为生命。世界是由生命组成的,生命存在的本身就具有最高的价值。人这种生命只是生命世界中的一种生命形态,虽然他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独特灵性,但他永远都是一种生命物,永远是这个生命世界的一员,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人类的同胞,因而人类应该像看待自己的生命那样,将所有的生命当生命看,并努力使他们的生命能够完整地与自己共存,当所有的生命都真正成为完整的生命,都获得了完整的生命存在权利的时候,人类的存在才获得了牢不可破的根基。

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的根本前提,就是平等地尊重生命。因为尊重生命是了解生命的前提,尊重生命亦是认识人类自我的前提,尊重生命更是人类真正尊重自我的开始。

平等地尊重一切生命的实质性道德体现,就是敬畏生命,就是以一种虔敬和畏惧的态度来平等地看待所有的生命。世界因为有生命才成其为世界,自然因其生命才成为自然。生命构成了自然和世界,生命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道德存在。自然世界是一种自发性的生命过程,自然世界也是一个不断地产生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形式,不仅在于他具有目的性、自主性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更在于只有他才能够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与世界中的其他生命存在休戚相关。学会敬畏生命构成了人类的最大幸福之源,因为只有敬畏生命,人才能够帮助和拯救其他生命,才能够使世界生命获得生态平衡,最终使自己获得幸福生存的自然根基。

敬畏生命就是把每一个生命看作世界的财富,一种生命的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在自然世界里,没有哪种生命是特别有价值的,也没有哪种生命是无价值的,每一种生命相对这世界、相对这个世界上任何其他生命存在形式来讲,都是具有其同等的价值;每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相对其他任何生命存在形式或整个生命世界来讲,都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每一种生命对人类的存在和幸福来说,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的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的区分。”[4]

敬畏生命就是珍爱生命,就是维护生命的正当权利,就是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命存在而去残害或毁灭其他生命,包括人类同类的生命、动物生命、植物生命及其他一切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出于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才伤害和毁灭生命,但从来不由于疏忽而伤害或毁灭生命。”[5]更不能以绝对的自我利益而有意伤害或毁灭生命。

生命,无论是动物生命、植物生命还是人类生命,都必须以自然世界为舞台,并以大地为生存的根基。所以,大地、自然乃一切生命的摇篮和所有生命的母亲,善待一切生命并使所有的生命具有平等存在权利,使所有的生命能够平等地成为完整的生命,必须善待自然、善待地球、善待大地,这是平等地善待一切生命的前提。因为自然、地球、大地本身就是生命,就是整体的生命存在形态;更因为自然、地球、大地与一切具体的生命形态的关系,就是母与子的关系。因而,终极的人道主义不仅仅是世界的生命主义,同时是自然主义、地球主义、大地主义。只有当我们完全地遵循这一自然主义、地球主义、大地主义的整体生命原则,生境伦理才可构成当代伦理而发挥其生态整体的引导、激励、规训功能,生境社会、生境文明才会因其生境伦理的引导激励和规训而在我们这代人的手掌中形成。

【注释】

[1][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36页。

[2][波]维克多·奥辛廷斯:《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徐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46页。

[3][英]C.D.布劳德:《五种伦理学理论》,田永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4][法]阿尔贝特·施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1页。

[5][法]阿尔贝特·施韦兹:《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