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金融的内涵

环境金融的内涵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金融还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制度安排,经营范围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相反,乃是具有国际环境交易的作用。(二)联合国参与的环境金融活动环境金融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地位重要,因此,联合国有关机构积极推动了这类业务的开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融资计划是近年来重要的国际环境金融项目。
环境金融的内涵_环境人类学

第二节 环境金融的内涵

环境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为21世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环境金融有着多种称呼,如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生态金融和气候金融等,它们本质上都是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盈利模式、业务创新和制度安排等活动的体现。中国环境金融发展的宗旨是,紧密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筹措资金,全面服务,用优质的财政、信贷、税收等手段支持经济建设。

一、环境金融内容简述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金融界越来越被要求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这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共识。为此,21世纪的环境金融就应运而生了。所谓环境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特别是在相关项目的投融资过程中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因而,它不仅要求金融业率先引入环境保护理念,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金融发展模式,而且更强调金融业关注工农业生产过程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问题,同时为环境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由此促进环境产业的发展。

(一)环境金融的主要内容

环境金融是一门新兴的金融学分支学科,它构建了一个有机的系统,将循环经济、金融创新糅合在一起运营。

1.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

环境金融运作有一个显著特征:这就是,其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人们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能够应用一些方式,内容是探讨如何使用金融工具,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转移项目建设中的环境风险,提高经济工程的环境质量等。环境金融遵循可持续发展原理,强调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彼此互动、协调发展,以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环境金融通过创新开发一批批金融产品,并且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使得资金在环境项目的建设中得到高效率的应用。环境金融还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制度安排,经营范围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相反,乃是具有国际环境交易的作用。

2.环境金融的一些产品

目前,国内外金融机构各自依据某些标准,主要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指导下的经营目标,分别地推出了一些环境金融产品[8]。以下是实例:

第一,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已经把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等纳入其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环境报告已经从会计报表的边缘内容变成主流内容,绿色会计报表得到大量应用。一些企业可以凭借具有的某些“绿色”的性质,即可获得银行推出的绿色抵押贷款。例如,一个企业如获得ISO 14000系列标准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一些银行就会在该企业的贷款方面给予优惠。对于有良好环境记录的客户,一些银行还会给予更多的优惠。

第二,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一些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了某些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例如可持续基金、生态基金等。这类基金产品将投资者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起来。这种做法看似束缚了基金的投资空间,影响了基金的运作效率,可是国内外的很多实证研究表明,其投资效率并不一定比一般投资基金低。

第三,碳排放减少信用和天气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世界各国共同进行的事业,联合国和一些国家为此推出了碳排放减少信用,即如果排污单位的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它就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允许排污量与实际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可以出售给其他企业。目前,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几率很高,这对天气敏感行业如石油和能源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利用天气衍生品对灾害风险进行控制的金融产品与交易活动也越来越多。

第四,巨灾债券。巨灾风险通常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既包括自然巨灾风险,也包括环境污染等人为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会给保险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一般不愿承担此类风险。1997年,一些国家银行与金融机构推出巨灾债券,即巨灾风险证券化,这成为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债券的特征如下:其一,支付条件与环境污染等特定自然灾害的发生相联系,与其他债券品种区别明显,有利于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其二,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得到充足的资金去承担灾害保险,或者在传统保险失败或不存在的地方提供保险。其三,消减了政府直接承受环境污染等巨灾赔偿的负担,有利于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二)联合国参与的环境金融活动

环境金融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地位重要,因此,联合国有关机构积极推动了这类业务的开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融资计划(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Finance Initiative,UNEP FI)是近年来重要的国际环境金融项目。UNEP FI在可持续发展报告领域主要倡议两项行动:一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提出的金融服务行业增补条例。二是可持续发展管理和报告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业的积极影响。自2010年1月起,金融服务行业的增补条例已经成为GRI A类申请者必须遵守的规定。2003~ 2008年,UNEP FI和GRI共同带领两个国际工作团队开发和测试了GRI金融服务行业增补条例。这两个工作团队的工作任务繁重,因为涉及了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国际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已经制定出来的该增补条例为银行业的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保险和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重要指导,即如何报告其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和社会影响。接着,修订后的增补条例的指标已经被并入GRI的G3报告框架,这个G3准则是GRI可持续报告框架的奠基石。

在联合国框架内,环境指标全部重新制定,而社会指标则参考了第三方团体独立开发的增补条例草案。修订后的GRI金融服务行业增补条例较为完善,其有希望成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标。而在实际经济活动中,UNEP FI和GRI工作小组也已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环境和社会指标,它们主要是覆盖关键的、实质性的环境和社会议题,涉及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与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公司高度相关等。联合国参与的环境金融条款相对严谨,因而被世界很多国家采纳。

(三)国际环境金融实例

环境金融业务在国际社会的项目量日益增多,已经较为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建设进程。标准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银行,常常称呼其为渣打银行。这个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于亚、非、拉等新兴市场,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设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77号。

渣打银行十分关注清洁能源项目,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受人瞩目的重大交易。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内,渣打银行筹集了大笔款项,投资于韩国新安24兆瓦的太阳能项目、乌干达布加咖里250兆瓦径流式水电站项目和印度尼西亚114兆瓦地热发电厂项目等。可隆集团是韩国十大企业之一,其旗下有个全资子公司环境设施管理公司(EFMC)。渣打私募股权有限公司向EFMC进行了40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投资包括:3200万美元用于收购40%的股份,另外800万美元的资金用来扩大该公司的水处理业务。同时,渣打银行还让EFMC利用其全球网络的便利,协助这个公司将业务扩展到印度、中国等市场。美亚电力公司是北非一家领先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商,也曾经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外商独资电力公司。渣打银行向美亚电力公司的清洁能源项目投资,其项目内容包括1277兆瓦的水电、100兆瓦的风电和996兆瓦的天然气发电。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Climate Change Capital)是全球最大的专注于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资银行集团,其致力于为清洁能源、节能、可再生能源等行业的公司提供专业咨询并进行投资。渣打银行向这个公司的碳基金投资总额为5000万欧元[9]。事实表明,渣打银行的自营资本团队对高质量的绿色投资有着强烈兴趣,他们应用环境金融方式,多次投资于环境保护工程项目。

渣打银行的做法释放出目标是一个强烈信号:环境金融的实质是实施多渠道的专项投资,目标是建设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学习、吸收与创新渣打银行的做法,中国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大型企业和机构要积极行动,捕捉21世纪环境保护项目带来的金融发展机会,适时建立多元化的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等,同时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以及环境信用风险评估,由此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二、环境金融支持中国生态保护与林业建设

自2000年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始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金融机构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这个大战略,及时强化信贷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多渠道筹措资金,调整信贷服务的重点和方向,开展了一系列财务重组和机构改革重组,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

(一)制定支持环境金融的系列化政策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大力推行环境金融,为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其中著名的是相继创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机制。

1.“绿色信贷”机制

2007年1月30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份意见提出要建立“绿色信贷”机制,要求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信贷控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

2.“绿色保险”机制

2008年2月18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由此正式确立了创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路线图

3.“绿色证券”机制

2008年2月25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从事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还有跨省经营的重污染行业的公司申请首发上市或再融资,必须根据环境保护总局的规定进行环境保护检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表示,这种环境保护检查意见将作为受理申请的必要条件之一。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组团,四家机构共同颁发文件,实施了系列化的绿色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不仅表现了国家保护环境的决心与积极行动,而且为环境金融提供了实际支持。

(二)投资环境保护建设

对环境保护事业实施大规模投资,这是环境金融范畴内的另一项重要业务。生态环境产品投资多、周期长,一般企业与私人往往单纯追求短期高回报率,因而,他们常常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然而,作为社会大众“法人代表”的政府此时则需要出面,制定政策,投资环境保护事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江河源”与“生态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那里孕育的一些江河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江河源头,它们对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和中亚地区数十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西藏自治区的辖区覆盖了青藏高原主要组成部分,该区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气候调节器”,能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巨大生态作用。在西藏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群众广泛参加改革开放活动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他们积极保护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业绩显著。从2008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开始实施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内容包括天然草地保护、重要湿地保护、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监测等。西藏自治区多家银行筹措专项资金,建设信贷资源保障及工作措施,支持这个重大的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决定投入资金155亿元,启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10项工程,具体包括草场建设与恢复、农牧区能源替代工程等,到2030年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当年8月,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用于支持西藏自治区率先在全国开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自治区银行系统因而大力优化资金发放的服务模式,例如,员工们深入羌塘草原,积极开展支持牧业的业务。到2012年初,全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累计落实投资近32亿元,建设了一批大项目[10]。例如,这项规划中的天然草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之后,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的安多县位于著名的羌塘草原,项目在那里得到了全面实施。安多县的草场植被平均高度由5.72厘米提高到7.64厘米,草原生产力明显提高。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效果同样明显,该工程已经大幅降低对森林、灌木、草地和畜粪的消耗。截至2011年末,西藏就已累计建成15万座沼气利用设备,年产沼气5994.45万立方米,可替代标准煤近4.3万吨,相当于保护15.01万公顷林木。这些工程仅是初步实施,项目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均已很明显。

(三)投资植树造林项目

森林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树木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这是国家一贯实施的政策。2000年,国家全面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其核心任务就是植树造林。2003年,国务院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通过金融手段推进林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优惠贷款、减免税收、鼓励外商投资等,用于支持造林营林和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在2000~2010年,国家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中央投资2172.2亿元,占同期全国投资的57.1%。同时,使用专项资金、低息或贴息贷款、增加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等,对发展用材林、经济林、中药材、花卉等产业予以大力支持。在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10年期间,西部地区累计完成营造林3065万公顷,占全国同期的56.6%;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0.32%提高到17.05%,森林蓄积量增加近13亿立方米[11]。森林植被的增加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了区域生态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青藏高原,国家各级政府和银行业界大力拓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着力提升金融业发展层次,筹措充足的资金和加强金融服务项目,发展林业建设项目。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2000~2011年间,国家财政与政策性银行投入巨资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结果使198.3万公顷天然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68%,总覆盖率提高到2011年的8.6%[12]。“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由此得到明显好转,为国家构筑起了青藏高原“绿色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