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

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一个新的视域或学科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更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以上三条准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的总体要求。根据上述三条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的课程设计有着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

3.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

国内外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主要是围绕着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和知识扩展这些方面展开的。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相互结合和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建构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而当人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用以指导自己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时,它又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构成人们优化心智能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还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涉及哲学、经济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发展理论等众多知识领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人们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因此,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教育。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其课时毕竟有限,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开设若干门延伸选修课,利用素质教育提供的平台和时间,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那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能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显现更积极、更重要的功能。

如何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如何保证这些延伸选修课建设和教学的质量?这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功能拓展能否成功实现的一个关键问题。国内外高校百余年来在公共选修课建设上积累的有益经验,包括课程设置的理念及具体实施方式等,对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建设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集中讨论三方面问题。

第一,关于延伸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准则。

任何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基本准则,以达到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为确定和梳理课程内容提供依据。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基本准则。

一是以价值引导为先,兼顾心智培育和知识扩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顾名思义,其主要目的在于从一个新的视域或学科背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更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因此,这些课程的主旨和内容都应该根据这一目标来设定,凡不符合这一要求,或不以此为目标追求的课程,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换言之,与一般公共选修课不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必定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倾向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主导,把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或思想教育置于首位,在此前提下,进而考虑学生的心智培育和知识扩展。

二是包含丰富的文化含量,切合学生的接受意趣和成长需求。延伸选修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结合点。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着眼,它应当提供为学生的素质优化所需要的一定领域内的专门信息,并且其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因此,延伸选修课一般应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某一学科相结合,它的思想性是包裹于丰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有文章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时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对象是青年人中的高知识群体,他们在校学习已远非单纯地增加知识,而是要追求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注意展示和发掘这一哲学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重文化元素,使哲学教育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以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3]其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尤其是其延伸选修课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亦应当充满浓郁的文化韵味,在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熏陶,有助于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未来的长远发展,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才会对青年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课程内容明确、具体,带有较强的专题性。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达到延伸选修课的教学目的,即把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贯通,应当借鉴欧美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做法,力求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的主题鲜明,开口小,带有较强的专题性。比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某一领域的社会历史问题,或者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某一基本观点从一具体学科角度加以深入阐释,或者是评述马克思主义某一创始人、继承者的思想形成过程,或者是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某一特定阶段,等等。延伸选修课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修课的基础上推出的,它所追求的不应是面上的广度,而是内容的深度,就是说,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背景切实推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建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因此,延伸选修课不应是泛泛而谈的概论式、通论性的课程,更不应是一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简单平移,那样的课程不符合延伸选修课设置的目的,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条准则是一个整体,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的总体要求。掌握这些基本准则,延伸选修课的课程设计就有了依据。

第二,关于延伸选修课具体课程的设计。

根据上述三条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的课程设计有着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延伸选修课可以先按照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课程系列,每一系列下再设定若干课程,进而构成一个课程体系。从推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信念确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相互结合和贯通的需要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至少可以衍生出如下五大系列课程。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或继承者的个人传记类课程。这类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某一位或几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或继承者的思想形成和个人成长历程,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缘由和背景,了解这些伟人为创立和发展一种科学理论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个人品格,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帮助学生的人格养成。

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类课程。这类课程可选择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等经典著作包括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在带领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这类课程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原汁原味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和创造能力。其实,经典阅读也是欧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一种重要类型。

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回顾分析类课程。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期间由一种个人学说发展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体系,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无与伦比的长足发展。我们的延伸选修课可以截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某一特定阶段,如创立时期、列宁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都还可以再细分为其中的某一阶段)等,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理论贡献、历史地位、经验教训等等。这类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同样有很大的帮助。

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动态的介绍类课程。当前,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形成了一股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不同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和发展;同时世界社会主义实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为应对实践提出的问题也在不断探索前进。通过开设这类延伸选修课,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的动态及趋势,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当代研究和发展的最新动向,开阔自己的视野,树立世界眼光,勇于理论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

五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评析类课程。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能非常快捷、方便地接触到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潮;同时中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大学生置身其间也会受到影响。开设这一类选修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某一或某些社会思潮予以深入分析和点评,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且具代表性的流派或典籍进行深入分析和点评,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和生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鉴别力,面对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流派,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里只是列出了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若干课程系列的一些初步设想,具体课程可以在此思路下进行仔细推敲和设计。由于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师队伍结构有区别,学科背景或办学条件不一样,因而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来筹划和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系列及其所属具体课程。

第三,关于延伸选修课的推进方法。

在确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的总体框架以后,其具体课程如何设定,一旦具体课程设定后又如何推进其建设,这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在现有的公共选修课程中进行遴选。上已谈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在这些公共选修课中,有的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直接关系,如一些自然科学类、语言类的公共选修课;有的则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一定的甚至较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如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公共选修课,特别是诸如哲学、经济学、文学、史学类的选修课,往往涉及用何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展开分析的问题,有些任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帮助自己和学生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在后一类公共选修课中选择若干课程,加以适当调整和改进,将课程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更自觉、更明确、更直接地联系起来,借以系统梳理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从而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对这类公共选修课进行上述调整和改进的意义在于,它能使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中接受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更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

二是在教师中进行征集或招标。在现有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中进行遴选,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还需要进行专门的顶层设计,就是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条件,提出延伸选修课设置的基本框架,包括课程系列及其所属具体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专家或教学主管部门从教学需要出发所做的一种设计,也可以集思广益在所有教师中进行征集。一旦延伸选修课的基本框架和具体课程得到确认,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师资力量来承担具体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这时选择的范围不一定局限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教师中间,完全可以在其他有能力、有兴趣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师中进行选择。因此,恰当的方法是在相关学科的所有教师中进行招标,提出课程名称和具体要求,经过一定的竞标程序,确定最胜任、最恰当的教师来承担延伸选修课的建设和教学任务。还可以建立首席教授责任制,由首席教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负全责。

无论采取上述何种方式,都需要建立一定的课程标准。上文已提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有其自身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要求,因此必须为课程的设置、建设和教学设定相应的标准,以确保达到课程开设目的和课程教学质量。建立课程标准之所以必要,还因为有一套明确、严格的课程标准,将对延伸选修课的建设和教学工作起引领作用,为衡量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提供评价指标,为从已有公共选修课中遴选合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程提供依据。

此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延伸选修课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撑。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或机制来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延伸选修课建设、热心承担教学任务,并且为教师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出版教材、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环境。还应在学分分配、评价机制上作出一定的制度安排,调动学生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延伸选修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延伸选修课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有许多课题有待研究。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育功能、对于改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水平、对于培养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而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

【注释】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4月5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日报》1999年5月17日。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4]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5]江泽民:《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2页。

[6]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7]哈佛大学文理学院1986~1987学年《课程说明》。

[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38页。

[9]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出版,2002年,第281~282页。

[10]裘克安:《牛津大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1]刘献君:《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努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刘凤泰主编:《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6页。

[12]参见《北京大学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选课手册》。

[13]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文化含量的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