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

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式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冯友兰在《新知言》中认为,真正的形而上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他将其称之为“正的方法”;一种是直觉主义方法,他将其称之为“负的方法”。因为在冯友兰看来,理与物是可以分离的,并且理是能够独立存在的,有理方才有物。但在冯友兰看来,逻辑演绎的方法最终无法真正参透世间之理,因而,冯友兰更注重于直觉主义方法。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认为,真正的形而上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他将其称之为“正的方法”;一种是直觉主义方法,他将其称之为“负的方法”。这“正”、“负”两种方法构成了冯友兰新理学的两种基本哲学方法。冯友兰的这两种方法,都是关于对“理”的理解方法,即人将如何得到“理”的问题,首先是一个方法的选择与构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的思考方法是首先承认在“理”的前面有一个超越人的主观意志的独立的“物”的存在,即客观之物反映到人脑中,经过思维的加工然后形成“理”。冯友兰是唯物论者,但更是新儒学者,在物与理面前,他毅然选择了理,相对忽视了物。因为在冯友兰看来,理与物是可以分离的,并且理是能够独立存在的,有理方才有物。所以,冯友兰不是从物与理的关系上去讲对“理”的发现,也不是按照一般思考问题的套路进行,而是直截了当地采取以理求理的方法,从理的本身去发现理。这是因为在他看来,世间之“理”原本就可以先于物而独立地存在,人有可能凭着思考来觉解“理”的存在,来直观把握“理”的内涵。冯友兰认为,以理求理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由此形成以理求理的进路也有两种:一种是“正的方法”,正的方法就是逻辑的方法,即采取逻辑演绎的路子来认识理的存在。但在冯友兰看来,逻辑演绎的方法最终无法真正参透世间之理,因而,冯友兰更注重于直觉主义方法。但冯友兰所讲的直觉主义方法,是源于禅宗的神秘参悟法。这种参悟方法来源于个人的修行,而不是来源于书本知识的积累和观念逻辑的训练。修行之于人,不论时间的长短,本身只是一种心灵觉解的准备工作,只有当个人的修行积累达到高峰状态时,整体领悟的直观或者说觉解,才可真正发生。所以,直觉参悟方法是一种高度个体化和个性人格化的认知方法,用禅宗六祖的话讲就是“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1]

冯友兰对认知方法的如上理解,至少给予我们三个方面的启发。首先,认真说来,真实的认知最终都是对物“理”的认知,而不是对物本身的认知。换言之,一切对物、事、情的认知活动,始终是一种认知的手段与途径,通过这种手段和途径,达向对物“理”、事“理”或情“理”的把握。其次,蕴含在物、事、情中之“理”,其本质内涵恰恰是其物成为物、其事成为事、其情成为的情的内在规定,或者说本性,法则,规律。因而,对物“理”、“事”理、情“理”的认知,实际上是对物、事、情的内在规定性、本性、本质、规律、法则的认知。所以,其三,对物、事、情的真正认知,逻辑演绎方法是有用的,但往往不能抵达事物本身,原因在于逻辑演绎方法必须以某种在先的观念为前提,即任何逻辑演绎方法都是某种具体的观念支撑和运作的方法,由于观念蕴含其中,就形成了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隔”。所以,逻辑演绎方法是有限的,一旦面对物、事、情而穷到极致处,逻辑演绎方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在这个情况下,整体领悟的直观方法就派上了大用场。

与逻辑演绎方法相比,整体领悟的直观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心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认知特征,就在他的生态整体性。整体领悟的心学方法,具有其生态整体性的认知特征与功能。对此不妨从一个实例来说起。

一天,晚饭后我与一个学生散步。途中我问他正在着手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展得如何。他告诉我说:“最近读了一些书,做了一些笔记,整理了一些材料,但总感觉到要把这些积累起来的和思考过的东西连贯起来,构成一个思维整体,很困难。”夜幕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他的窘迫、不自在。我问他,“你想过没有,何以形成你现在这种思维状况?形成这种思维状况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他低着头,答不上来。我对他说:“这主要在于积累太少。”他有些困惑地望了望我,似想说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什么。我知道,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我这一判断与他的“困难”有何直接关联。我只好继续说出的我想法:“积累、学养、理论基础、文化视野、认知整合能力,这数者之间是有其内在递进关联的。一个人,如果读书太少,自然没有什么积累;由于积累太少,则学养不足或者根本没有学养;学养不足或根本没有真正的学养,理论基础必然不扎实;理论基础不扎实,文化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也不活跃,因而无从生成出其认知的整合能力,即或是有,这种整合能力也是相当脆弱的。一旦处于这种状态,哪怕是大脑中强行塞进了一些东西,但它们都是各自孤立、僵化的东西,也就是说,是没有转化为个性化信息能量的共相的、抽象的、观念的知识内容,这些各自散乱的东西根本没有获得自动整合的能力。所以,你现在为了写开题报告,读了一些书,获得了一些经验层面的感性认知,收集了许多相关的材料,但由于你本身在前期阶段没有奠定相应的基础,缺少内生知识和材料的自整合力,由此形成看似掌握了的那些东西,也许记得很熟悉,也许感觉理解很不错,但实际上是零散的,不具有活力性,也就是说,缺乏让知识充满活力的能力。”

怀特海一直主张“要让知识充满活力”,他是从教育角度讲的。其实,“让知识充满活力”,首先是知识本身就具有活力。因为知识是人类精神探索的理性成果,它融进了人的独特体认个性、生命内涵、智慧与方法。任何真正的知识,都具有其内在的活力性,只不过当它用语言符号来表征的时候,其内在的活力被外在的语言符号的硬壳所压缩了而已。因而,与其说“让知识充满活力”,不如说让知识再现它的活力。让知识再现它的活力,就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接受知识的人本身要充满对知识的活力要求,而且接受知识者要具有能够创造性地再现知识之活力的主体能力。无论是从教育角度或者说教师角度讲,还是从阅读者角度讲,都应该这样。

当我们从这个角度看,知识本身的活力能否变成人的自身的思维—认知活力,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想能力,在于你是否具有使所吸纳、接收的知识,以及你已经具有的想法、见解、思想、视野再现充满个性活力的能力。而且,对任何一个意愿于求知和想成为有知的人来讲,让知识再现充满个性活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让你心中已具有的智慧、想法、见解、思想、视野、方法创造性地再现其个性活力。让自己已有的知识、想法、见解、智慧、思想、视野、方法创造性地再现其个性活力,其实就是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所形成的想法、见解、思想、智慧、视野、方法具有自整合能力,具有自生成能力。

这种对已有的知识、想法、见解、智慧、思想、视野、方法的自整合能力和自生成能力,就是整体领悟的直觉能力,就是直觉化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思想能力和解决一切疑难问题的能力。一切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他们对科学、思想的创见,都是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都是通过直觉认知而实现的。因为一般来讲,对任何具有创意的发现,都是直觉发现。科学中的假设、思想领域的命题确立,都是直觉的发现,而对所发现的假设、命题进行论证、推演的思维展开过程,则同样是直觉的过程,不断地对问题本身展开直觉,这不仅是思维、认知的展开,也是逻辑的生成。因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展开是一个不断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逻辑生成思想,而是直觉生成思维—认知的逻辑,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直觉的逻辑,直觉的逻辑展开才生成思想,产生智慧,拓展视野、提升方法。

当然,我们在研读别人的著述时,其著述本身展现了逻辑的推进性,但这种文本的逻辑却是作者研究此一问题时由直觉所灌注的;并且,人们对这些文本化的观念逻辑知识、逻辑方法、逻辑思路的体会和运用,同样需要阅读者自己进行心智的消化,使其成为自己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能力之所以能够生成,就在于我们天生具有一种直觉世界的天赋潜能,这种天赋潜能一旦通过训练,就会变成一种直觉思维方式:直觉能力就是这种直觉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和人格化展开。开发直觉潜能,生成直觉思维方式,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变成现实,因为它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来。当我们意欲通过训练而开发自身的内在直觉潜能、个性生成其直觉思维方式,方法就变得异常的重要。生态化综合方法,就是这样一种引导我们自主开发天赋直觉潜能、个性生成直觉思维方式的基本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