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

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张君劢在概述自己学术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中,谈到其一生志愿,在勉为读书明理之人而已。但在张君劢的文献中则比比皆是,这与张氏在现代化历程展开过程中不断吸吮西学精髓有极大关系,可以说张氏关于养成个体自由人格之主张,即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确立而成,此确为难能可贵也。其在宪法上,则有生命财产言论结社自由之保护。

三、培养独立自由之人格

张君劢在概述自己学术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中,谈到其一生志愿,在勉为读书明理之人而已。然其在“结论”部分深为感叹地说:

居今日思想自由学说纷驽时代。求其为明理之一人,谈何容易?其在政治学上,有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力之争。其在经济学上,有自由放任与计划统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对立。其在社会学上,或侧重进化中之制度,或侧重职能。此各派之所以为说,各有应于时与地与人事之需要,初非逞其胸臆而快意一时而已。其在哲学上更有所谓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机械论与目的论,或曰唯实主义实用主义与自然主义等门户之见。人事研究之者,贵乎博学慎思明辨,即乐于信奉一家之言者,初不可盲从一派之言,应求其正反两面而知彼此长短。尚能更进一步,将其互不相容者而融铸于一炉之中,宁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一大妙事。譬之物理界中机械主义之适用,自不可贸然进而入于生物界,目的论自有其至大至正之理由,而不容抹杀。政治学上既有个人与国家,惟有尊重自由,乃能养人之所以为人,亦惟有尊重秩序与权力乃成其所以为国。此我所谓两说之相反者非不可以相成者也。[30]

这段话再好不过地说出了张氏治学欲将不同学说“融铸于一炉”之心态,他颇有信心地认定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一大妙事”;当然,这基于其深信学说乃可相反而相成的基本理念。说到这里,笔者以为要整体地把握张氏的学说,非读此文不可。张氏此文已明确指出:“所谓主义,各有正反两面,应比较应参相互证。”[31]此中还透露出两层重要信息:对于对立之学说,张氏是持不偏颇两端的态度;第二层信息是笔者极欲强调者,这就是张氏对自由人格理念之凸显,其以为在个体一端,“养人之所以为人”,“惟有尊重自由”。此诚如其在《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一文中所言:

欧美百年来文化之方针,所谓个人主义,或曰自由主义;凡个人才力在自由竞争之下,尽量发挥,于是见于政策者,则为工商立国。[32]

此种洞识,对新儒家人物来说,即便发见,也难得肯认。但在张君劢的文献中则比比皆是,这与张氏在现代化历程展开过程中不断吸吮西学精髓有极大关系,可以说张氏关于养成个体自由人格之主张,即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确立而成,此确为难能可贵也。然此中最深层缘由即张氏在根本上持文化进化观相关:“以全部文化史论,谁为文化史上之先登?以古代论,最著者有埃及巴比伦,继之而起者有希腊罗马,在东方者有中国与印度。研究文化史者总不能离此数国。譬如一村庄中,在科举时代,有一举人或进士,则此举人或进士即为某一村中之人望;在现时村庄中众望所归者为大学生,为留学生。此可见‘文雅’原素在文化史中之重要性。人食人总不如不吃人肉的好;无文字总比不上有文字的好。文化之可贵者在此。而文化离不了‘文’者,其原因亦在此。”故“那一民族智识先发达,即那一民族先有发明,即先有文化,而且占优胜地位。”[33]这实质上已是十分鲜明的文化进化论了。

张氏另一难能可贵处,在其能立于现代市民社会或现代民主国家之视角,来发挥其自由人格之理念:“社会上、政治上能发展个性,爱自由,此为市府国家或现代民主国家之共同点。”[34]而作为一生事业未离“立宪”二字的张君劢,之所以极其推崇个体自由人格,终亦未离此二字:“后来各国宪法上有所谓信仰自由、思想自由之规定,即由此而来。我所谓理性与人格之发展者,此其一。”[35]故其在如何确立未来“中国文化方针”中大胆放言:

据我看来中国旧文化腐败已极,应有外来的血清剂来注射他一番。故西方人生观中如个人独立之精神,如政治上之民主主义,如科学上之实验方法,应尽量输入。如不输入,则中国文化必无活力。[36]

诸位读者,张氏此论,非极端之论,而乃感触极深之语也!试想,如无个体之真正的独立自由,岂能有整体之真正活力。故其深深赞扬西方学者洛佛尔之言:“以个人纳入家与国中而为其一员也,皆为中华人之种族的与国家的历久长存之大因,中华文化与其制度所以具有不可破坏之活力者在此。”[37]此虽为赞扬西方学者能洞见中国文化能将个人融入整体的优长之处,而张氏本于养成个体独立自由人格之观念,又接着展开了对中国文化此方面弊病的批判:“处二千年帝政之下,思想言论绝无自由,所凭之以为研究之对象者曰圣经、贤传,莘莘学子又埋首于科举帖括之业,以得一第为荣,则吾国学术之销沉,何足怪乎?”[38]这种深刻的批判,不仅很到位,而且十分尖锐。然而在学理上,是基于其对个体与整体即个人自由对民族生存的关系上的:“各个人发挥其精神之自由,因而形成其政治、道德、法律、艺术。在个人为自由之发展,在全体为民族文化之成绩。个人精神上之自由,各本其自觉自动之知能,以求在学术上、政治上、艺术上有所表现,而此精神自由之表现,在日积月累之中,以形成政治、道德、法律,以维持其民族之生存。故因个人自由之发展,而民族之生存得以巩固。此之谓民族文化。”这完全是站在个体与整体关系之统一上而立言。问题在个体若未能真正实现其精神自由,整体(国家民族)之长存如何能延续?可见,这仍是一种理想而已。张氏未必于此全无所见,其更深一层的论述是:

吾人亦知各个人之自由,非在衣食足仓廪实之后,不易说到。各个人在寒无衣饥无食中而谈精神自由,犹之缘木而求鱼。然西方正以其尊重各个人自由之故,在昔日有所谓救贫法,在今日有所谓劳动保险;可知中惟其尊重个人自由,乃能为人民谋衣食,与衣食既足而后人民自由亦易于发展之说,初非背道而驰。西方因尊重各个人自由之故,自法国革命以来,乃有自由平等之学说。其在宪法上,则有生命财产言论结社自由之保护。且为公民者,皆有参政之权利,一切设施,无不以民意为前提。[39]

可见其不仅熟识立宪制度,亦深知西方人权之说;且能证之以中国古代衣食足仓廪实之论来展开其个体自由之说。

张君劢还十分高明地觉察到自由与责任的内在关联:

命令之下之道德,而非出于个人精神上之自由也。吾国人之立身行己,与乎处于政府之下,皆曰有政府之命父母之命在,而不觉其为应有之责任。此命令式之政治、命令式之道德与夫社会上类此之风尚一日不变,则人之精神自由不离乎团体,不离乎国家。团体国家之行动与法律,所以保护个人;个人各尽其尽力,即所以维持团体。故其守法、其奉公,皆出于各人固有之责任,以自效于团体之大公,而非有惮于他人之威力也。此自动之精神不存在,即责任之心无由发生;而求如西方人之于自己工作、于参与政治、于对外时之举国一致,皆能一切出于自动,不以他人之干涉而后然者,吾将何以致之乎?[40]

自由与责任的辩证统一,道德的自动自觉,这其实都是个体自由的必备条件;张氏固然有儒家学说为其基础,但不能不看到他对西方自由精神之出于内在的、真正的尊重。身处现代化浪潮之中,他其实早已感到若不培养中国人之个体独立自由人格,是无法适应于这个时代了。

要言之,张君劢反复提及的个体人格之养成,不仅是把脉时代而有自己的深痛感觉,更根本的理由仍是在学理逻辑与历史发展的一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学兴起、民主政治,“此四大事背后,有其一贯之精神,即各人理性与人格之发展”[41]。因而,在我们论述张氏思想的结尾处,仍要将张氏的“总原则”作再次提示:“以精神自由为基础之民族文化,乃吾族今后政治学术艺术之方向之总原则也。”[42]

【注释】

[1]唐君毅:《经济意识与道德意识》,转自黄克剑:《张君劢小传》,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2]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94页。

[3]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88页。

[4]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自序,第1页。

[5]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61页。

[6]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60页。

[7]张君劢:《新儒家哲学之基本范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66—667页。

[8]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010页。

[9]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011页。

[10]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11]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010页。

[12]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009页。

[13]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92页。

[14]张君劢:《新儒家哲学之基本范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74页。

[15]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16]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17]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18]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8页。

[19]张君劢:《新儒家哲学之基本范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67页。

[20]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89页。

[21]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89页。

[22]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0页。

[23]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1页。

[24]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25]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下),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1394页。

[26]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1页。

[27]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2页。

[28]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29]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153页。

[30]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60页。

[31]张君劢:《中西印哲学文集》(上),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60页。

[32]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张君劢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52页。

[33]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147页。

[34]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35]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页。

[36]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37]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38]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39]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40]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41]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42]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自序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