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健全人格

培养健全人格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句话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机能及其行为发挥的特点。人格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同。蔡元培认为,人格首先表现为对人价值的肯定。把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作为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向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即直接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将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作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

邹戴丹

人格是一个人的特质的综合体,而这些稳定的特质会在不同情境、不同时间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强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亚文化环境及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对人格和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其基本假设是文化不应只看作是影响人格形成过程的因素之一,人格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研究人格的社会文化取向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考察个人行为模式与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关系。社会文化取向人格思想将人格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从动态的角度理解人格问题,将人重新放回其生活的环境中,使人更加真实,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对人格理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社会文化取向的人格思想无疑对现代人格教育具有借鉴意义。尽管人格是一个有着多种不同含义和多重属性的模糊概念,不过多数研究者同意:人格的核心含义表现为内在思维、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特征性模式,正所谓“蕴蓄于中,形诸于外”。换句话说,人格就是个体心理机能及其行为发挥的特点。如果个体的心理机能得到持续的正常发挥,即表现为健康人格,反之就是异常人格。

健全人格是当今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之一,是现代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的问题日益严重,因人格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屡有发生。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格教育呢?很显然,首先应该提纲挈领地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切入点,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实施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才能将传统的单纯说教模式转变为以广大学生为主体的,具有主动性、预防性和互动性的自我教育模式。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正是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整个人格教育的核心工程。

人格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并不等同。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其中虽然包含了某些人格教育的成分或因素,但这种人格教育只是一种附带的、无意识的和经验式的人格教育,没有明确的目的,内容不系统,方法欠科学

中国人格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德育理论。这些原理主要有: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格教育的基础、来源以及社会制约因素,为理解人格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格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提供理论指导;②道德的社会起源、阶级性和继承性原理,为我们把握人格教育的阶级本质和继承历史文化传统提供了理论依据;③人的本质理论所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人格教育对象,便于实施有效的人格教育;④人的个性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的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人格教育中人的个性、人格形成中所面对的各种制约因素,自觉地协调好各因素间的关系;⑤人的全面发展原理是我们科学地确立人格教育目标的重要理论指南,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依据。

一、独立人格的培养

什么是独立人格?它应当包括哪些内涵?关于这个问题,往往见仁见智,而且不同时代人们赋予它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蔡元培认为,人格首先表现为对人价值的肯定。“人格之价值,即所以为人之价值也。”他把人格独立概括为:“一曰自存;二曰自信;三曰自决。”人只有有了独立人格才知道自重重人。“要是无独立心之人,恒不知自重。既不自重,则亦不知重人,此其所以损品位而伤德义者大矣。苟令全国之人而悉无独立之心,乃冀其国家之独立而巩固,得乎?”综合近代思想家对独立人格的论述,独立人格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做人的价值

谭嗣同说:“大抵全体,竟与一幅绝精巧之机器,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与天地之大机器相似。独是天必造此一种全体精巧机器,果何为也哉。原是要使人顶天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诸君当知此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仆,当牛马的。”

2.对自我的肯定

比如《教育泛论》一文的作者韦善美说:“于天地之间有我,天下皆宾而我则主也,天下皆轻而我则重也,天下之人皆不可恶恃而我则可恃也,天下之理皆不可信而我则可恃也,天下之理皆不可信,而吾心之理则必可信,吾尽吾之力而已矣,吾行吾所是而已矣。”在五四时期,这种个性的张扬达到了高峰。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民主政治与伦常主义》一文作者高元称:“人格就是自我的发展。人格主义的要旨,就是要求圆满地自我实现。”

二、培育青少年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

把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作为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向学生身心各个方面的整体和谐发展,即直接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否是现代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要切实实现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要做到:在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学生主体论”的思想,即明确“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这一命题的真正内涵;在教育方法上以“人的方法”为本,即注重启发和调动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性,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价值观、自主选择及在实践中的投入和反思能力,也就是对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反映。而把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作为整个工作的切入点,正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学生自我价值感的产生和发展是教师和其他教育者所不能替代的。通过培育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与否的正确的主观评价,从而产生肯定自我的积极情绪体验,才能使学生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最终使健全人格的塑造得以实现;同时,以培育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作为整个健全人格教育的切入点,也突出了学生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为主的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健全人格塑造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情感体验这一非智力因素去强化认知和行为等智力因素,并转化为学生个体能力实现的动力。情商教育和智商教育两者并举,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完善自身,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作为整个健全人格教育的切入点,与“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也是吻合的。

将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培育作为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效切入点,也是由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人格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所决定的。当前很大一部分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障碍,形成封闭、孤独、偏执、自恋等不健全或畸形的人格,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都与学生不良的价值感有很大的关系,即对自身不能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为自卑、失望、抑郁、无助、孤立、不可爱,怕惹人生气,怕别人注意自己。这些特点影响了学生自我概念的内涵及其稳定性,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降低自己的成就动机,不能肯定自己、悦纳自己,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造成个体内心激烈的冲突和斗争,产生痛苦、焦虑等心理问题,最终导致人格障碍和畸形人格的产生。然而,高自我价值感也并不一定有利于人格的发展。如果青少年的高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不切实际的、过分夸大的自我概念之上的盲目自大、目空一切,则自我价值感越高,就越容易出现“自我膨胀”,产生自负甚至自恋心理,最终也可能导致人格的畸形。由此可见,只有具备客观的自我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才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反之,则可能使人格的发展畸形或变态。因此,把培育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作为健全人格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是合理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工程。

三、人格成长教育是一种价值取向教育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识教育。不过,居于人格成长教育核心地位的是道德素养不断成长、生存价值不断确认的教育,它是人格成长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人格的认知、情感、意识方面尽管各自处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又都共同生长于生存价值这一基础之上,它们各自的进步、进化、养成、丰富都需要价值取向来提供动力支撑。另一方面,尽管知识、情感、意识的教育随时代变迁都有一个内容不断更新的要求,但人格这方面的成长相对而言却有更多的规律可循,因而教育也就有更大的可控性。然而由于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经济运行制度的更替,作为个体的人在成长和个性形成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非此即彼的是非道德判断遭到摒弃,代之而起的是更大的宽容与更多的选择。就在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的自主性、实现更多的恩惠的同时,人们也得承受价值向度消失及价值混乱的负担。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格成长教育显示出更大的重要性。囿于固定的人格尺度而无视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的不可避免的影响,肯定是不明智的。就青少年学生这个特定群体而论,其求学是求知识也是求真理,是学技能更是学做人,教育在变化的生活及多元的价值可能造成的无序中引导其人格的成长,既责无旁贷也大有可为。当然,人们面临的难题可能还并不是教育引导成长的方向是否能被认同合理及具有价值,而是那些更现实、更直接的问题,比如虽然现实主流文化价值在人的自我与他人关系上认同集体取向,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排斥个体取向。极端的集体取向者过于盲从和服从,压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情感,也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障碍。因此,明智的方式是中庸地承认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在特定条件下各自合理的现实意义,并把集体取向作为教育的一个美好的方向。同时,价值取向教育也并不是可以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必须不断进行调整、确认,确切地说也是人格持续成长的过程。

人格教育不是阶段性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贯穿一个人终生的重要课题。人格教育把教育的重心从培养具有各种技能的“工具人”转向塑造精神世界统一、完满的“健康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格教育着眼于个体的人,但并不否认人格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和社会化是人格发展过程中对立互补、相容共存的两个方面。就个性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必须对自我持肯定态度,能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积极发展自我。就社会层面而言,一个人格健全的个体应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并保持良好的接触,为社会做出贡献。社会的进步以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动力,人格个性的张扬又以社会的进步为保障。现代社会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的特点,应允许、鼓励健康的人格自由发展,这样,人的和谐发展才能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