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慈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

仁慈不利于独立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尼任职于达特茅斯学院,从事教育心理研究并带有课题小组,他们主要研究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包括形成时间、诱因以及阻因等等。而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往往是由于父母的过分仁慈。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被父母过分疼爱,对孩子的错误过分仁慈,包办一切,袒护一切,那么他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离开父母他将无所作为或者无从下手,中国的幼龄儿童大多是这样子的。规定时限也是减少争吵的好办法。

强尼任职于达特茅斯学院,从事教育心理研究并带有课题小组,他们主要研究儿童独立人格的形成,包括形成时间、诱因以及阻因等等。而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往往是由于父母的过分仁慈。

强尼比较中西方儿童独立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差异,分别观察了中美两国的几组儿童,在观察、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例,以幼儿园入学面试为例:

在中国,幼儿园的入园面试更多的是面试家长,对于孩子本身,只问一些“今年几岁啊”、“有什么特长啊”之类的问题,如果孩子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入园是没有问题的,根本不会在乎孩子是否有健全的人格。而幼儿园的教育,也更多的是“保姆式”教育,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呵护,甚至比家长还要“呵护备至”。当然,会有一些另类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标榜“高端教育”,开设一些奥数、钢琴之类的课程,美其名为全面发展。

而在美国,强尼有自身的体会。强尼陪自己的儿子小约翰去参加入园面试,老师根本没有过分地关注强尼的职业、收入等等无关问题,只是询问一些孩子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事情,然后就让孩子单独进入一个面试房间,通常会有六七个孩子作为一组来参加面试。

面试老师让几个孩子合作抬动一张桌子,约翰与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努力去抬桌子,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犹犹豫豫地站着不动,含着手指看着几个小伙伴抬桌子。虽然几个小家伙最终也没有抬动那张对他们来说有点“巨大”的桌子,但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却不错,除了那个没有动的小男孩,小约翰他们几个全部被录取了。

在强尼看来,幼儿园的做法很“聪明”。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中被父母过分疼爱,对孩子的错误过分仁慈,包办一切,袒护一切,那么他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离开父母他将无所作为或者无从下手,中国的幼龄儿童大多是这样子的。而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孩子是很难有所进步的,所以幼儿园选择拒绝并向孩子的家长说明原因,希望家长能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人格。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心理学25年的专家,来自达特茅斯学院的强尼发现以下几个方法确实对开启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精神意义非浅。事实上,孩子们并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将他们从挫折和失意中拯救出来,或者为他们的受挫准备理由,更不能对孩子的错误过分仁慈,孩子们自己能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下面五个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教会孩子灵机一动

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委屈地向你诉说他被别的孩子欺负的经历。为了让他高兴起来,你允许他晚上多看一会儿电视,或是做了很多他喜欢的好吃的来“讨好”他,顺便帮他想对付那个“坏孩子”的方式。

不如换个方式来帮助孩子,不要让他习惯于你为他代劳。下次遇到麻烦,你应该问他:“告诉我,怎么啦?”接下来,告诉他你相信他能度过难关,对他说:“我知道你会没事的。”然后鼓励他开动脑筋想办法:“想想看,上次隔壁的尤瑟尔遇到类似的问题,他是怎么做的?”

一旦他掌握了这个技巧,你还可以考考他,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个有趣的方法能调动起他的积极性,让他投入地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坐以待毙”。

教孩子有事相互商量

孩子们又争吵起来。两人因为看电视看不到一块儿打了起来。像往常一样,他们希望你来协调纠纷。

一个好办法是:教孩子有事相互商量,这样他们能自己避免太过火爆的情况出现。你可以说:“如果你不高兴,可以出去干点别的。大家都走开去,好好冷静冷静,这样就都能平静下来。”然后,你需要解释一下:“你们必须学会有事相互商量。如果你提议出去玩,他又愿意,那不是两个人都很高兴吗?”

接下来,教他们一些相互协商的方法,比如“石头、剪子、布”,抛硬币,或者这样:“下次两人闹别扭,谁先走到一边去,谁就算胜了。”规定时限也是减少争吵的好办法。可以告诉孩子们:“我规定:你们要是吵架,最多只能吵5分钟。如果5分钟后还在吵,那你们都别看,轮到我看。”

不要帮他,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妈妈,你怎么也得帮我找个理由呀!”女儿在恳求你:“我没时间写周记。但是,如果我不交一篇上去,老师就不允许我去参加夏令营活动。”

Kelly是个34岁的母亲,女儿8岁。她告诉我,她常常掉进女儿给她设的陷阱,不得不替女儿打圆场。“现在,女儿已经习惯于出了事就等着我替她解围。”你是不是也和她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保释”孩子?如果是,试试下面我提供给Kelly的方法。

拒绝为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写一个字,或者打一个电话:“我们得立个规矩——别再找理由。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正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组织和管理,导致了这些问题,你不该再替他撑腰。因此,当他又犯了这个老毛病时,你可以反问他:“你想想该怎么办?”

随后,你可以教他设计自己的时间表。她会举着日历查看,并在相应的日子上标注何时该上交周记,或者可以用磁贴将一张便签条贴在冰箱的门上。他们甚至还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画成图像,以便记忆。

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10岁的孩子已经同意了晚上去陪一个朋友,但突然又接到当天晚上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邀请,而那个朋友却没有收到邀请。“妈妈,我该怎么办?”她想让你给她拿主意呢!

不要为她决定。相反,你应该引导她去思考她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她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你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引导她,比如:“如果你去参加珍尼的生日会,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觉得,如果你告诉朋友你要去参加珍尼的生日会,又会发生什么呢?”对于一个大孩子,可以建议她:“列出每一个你作出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数越多,将来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就越强。

让孩子学会承受来自同伴的压力

12岁的儿子对你说,他“不得不”买价格不菲的运动鞋,因为“所有男同学都穿这样的鞋子”。事实上,有时候来自同伴的压力可能是积极的。但是,我们担心的是孩子们是否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误导。而如果他们学会了对事物进行客观的逻辑分析,那我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因为担心同伴排斥自己而趋炎附势,最终受到误导了。

你可以先拖延一段时间,一个月之后,你可以问他:“你要的和别人一样的那种昂贵的运动鞋值得买吗?如果不买会怎么样?”孩子或许仍然“嘴硬”地说必须要买,但他可能已经开始思考“值不值得”的问题了。可以为他设立“服装津贴”。这可以帮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资金安排,从而使他学会更实际地去安排自己的服装支出。

Tips:跟“插手”说拜拜

如果你想培养出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孩子,你就需要为他提供独立做事的条件,改掉自己什么都插手的毛病。以下句子敬请对照检查,逐一“闭口”:

保护:“如果你需要什么,就来找我,我在这儿等你。”

援助:“我会有办法的,宝贝。”

溺爱:“我会让那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邀请你参加他的生日会的,放心吧。

代劳:“你累了,宝贝,去睡会儿吧,我给你做。”

说出你必须杜绝这些行为的原因。清楚地告诉自己,这些行为将无法开发出孩子的独立品格。

要做到这些,首先家长得转变观念。

别人的孩子是优等生,自己的孩子却是差等生,跟别人谈论孩子时简直说不出口。别人的孩子是个钢琴冠军,自己的孩子却是小偷,经常偷钱去打游戏,混得像个二流子,自己一点办法没有。别人的孩子出人头地,自己的孩子却经常犯事,将来保准是个喜欢在号子里呆的家伙。别人的孩子与父母其乐融融,自己的孩子却像个仇人,与自己说不上三句话,冲突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主旋律。

是的,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如意的父母有很多,他们总是责怪这,责怪那,当然也有责怪自己,责怪自己文化程度低,没法教育好孩子。但是,责怪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没有像样的实用的方法来培养和沟通,等他到了18岁,性格成型,已经来不及了。

孩子的心智素质,其实大多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学校里知识的培养、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粗放式的,那么多学生,老师并不能对症下药,一一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能够成才,有的却成为社会上的多余人。把孩子的精神教育依靠学校是不行的,小孩子更多的是从父母身上得到精神的效仿。为什么说有其父必有其中,因为家庭中时时刻刻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远远比学校要深刻得多。所以说家庭培养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比如说有两个家庭,一个是很成功的富翁家庭,一个是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富翁的孩子生活非常优越,但往往不务正业,因为他不能从富翁爸爸那里获得精神培养。但是知识分子家庭很重视小孩子的精神素质,经常有普世的价值引导,小孩子往往得以自立。这是我们能到看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呢,富人家庭往往是溺爱取代了精神的教育。

那么作为一个家长,你想对孩子进行比较正确的家庭教育,需要怎样的素质呢?是不是需要渊博的知识?那未必,许多农民并不懂得太多,而他的孩子却很懂事,自学成才,说明你的知识并不是必要条件。是不是需要文化程度高?那也未必,中国人的上代文化程度都不太高。是不是你需要特别的教育知识呢?这也未必,因为你去学多少知识,但是如果不能针对你自己孩子的情况,学多少也不能因材施教。

首先你自己需要的是有健康的价值观,然后你这个价值观与孩子共享,这就是潜移默化,这就是最好的教育。咱们中国人,传统的现代的价值观很多,有的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有的希望孩子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孩子圆自己未能圆的梦,有的希望孩子能赚很多钱不辜负自己的培养,有的放手一搏希望能成为超男超女,有的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家业。说实在的,这些愿望都不算错,都属于望子成龙,但是都是有点强人所难,都是不太健康的价值观,一开始就不对。一开始不对了,如果孩子的发展方向与你的愿望方向相悖,以后就越来越不对,你对孩子的培养就成为与孩子的斗争,你半辈子都在都在斗争,小孩子半辈子也在斗争,成了冤家了。这个说明你自己的价值观不对,传统的很多价值观都不对,我们必须调整。很多家长为什么教育不好孩子,并非文化程度不够,知识不够,而是没有正确的价值教育观,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迁就就是“霸王硬上弓”。所以在日常言传身教中,让家长先有一个相对正确的、开放的价值观,然后与儿女共享,形成培养,形成教育,共建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观念培养最重要

小孩子两三岁,其实就可以进行精神方面的培养。说是培养,其实不要太刻意,就是在玩乐沟通中完成,而不是去灌输。

两三岁的孩子就有意识了。你给他东西吃,他高兴,你不给,他不高兴,就是他有意识了。也就是说,这时候,你可以跟他进行很原始的沟通。他想吃一个东西,你说,这东西很脏,不能吃。聪明的孩子能接受你的观念。他记住了,这个东西脏,不能吃,吃了对身体不好,能够很原始或者自发地开始理解。这就有意识,可以形成观念。在观念形成的阶段,就可以培养是非观。培养是非观念可能贯穿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这个需要家长自己有很正确的是非观。

一个20岁孩子陈某,因为赌博,欠了人家一些钱,又怕人家到家里索债而被母亲骂,晚上就拿了一把斧头去一户人家偷钱,斧头是用来防身的。他潜入户主的儿子家,也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这个孩子被惊醒,翻了个身,陈某非常惊慌,以为被发现了,冲上去用斧头把孩子砍死,然后从抽屉里偷了一千块钱逃出来。只不过两三天就被逮捕归案。陈某的母亲痛哭流涕,说家里就这孩子最聪明,还等着他有出息,哪想到就犯了杀人盗窃罪了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专家认为,这个案件虽然罪在孩子,但责任还是在家长,家长在孩子18岁之前没有给他培养正确的观念,导致他在关键时刻没有是非对错判断,棋错一着满盘皆输,整个人生都毁了。

观念的培养其实是贯穿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母什么样的观念,孩子必然也是什么样的观念。父母不孝顺老人,将来孩子也未必孝顺你。那么观念的培养,应该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比如说,你五六岁的孩子,跟你一起去海滩上玩。突然,他在海滩上捡了一个别人的玩具,他很喜欢,马上占为己有,自己玩了起来。这时候你怎么办?你必须要给他一个捡来的东西还给他人的观念,你要是纵容他捡来的东西据为己有,那么以后他就会发展为偷来的东西据为己有。总之,你必须给他一个普世的价值观,要不然养成贪小便宜的习惯,以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你应该怎么做呢?你很严肃地对他说,这是那个小朋友的东西,我们应该归还别人。你把他抢过来,还给别人。这会有什么后果呢。小孩子还没有是非观,他因为喜欢这个玩具,所以他淡化物归原主的意识,他在喜欢的欲望驱使下,便很想变成是自己的。你在他爱不释手的情况下,抢了过来,虽然给他说明了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方法并不对头。他对你的做法是反感的,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权利,他或许会哭起来,心里并不服气,也许心里会想,以后捡到东西,都不让爸爸妈妈知道了。这样不但没有灌输物归原主的价值观,而且与父母产生矛盾,没有起到教育的后果。也许你这时候应该换成一种商量式的做法,比如你可以跟他一起欣赏这个玩具,说真漂亮,不过哪个小朋友丢了心里一定很着急的,我们是不是还给他。假如我们东西丢了心里也一定很着急,希望别人也会还给我们的,等等,先需要在情理上把这一观念说清楚,让孩子自觉地接受这一观念。然后一起去还给他人,在还给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实施这一观念的快乐,甚至给小孩子一定嘉奖。我敢保证,如果能够做到这么完美,那么捡到东西要还给他人这一观念绝对彻底地灌输了进去。

实际上,许多家长在捡到东西时会顺手给了孩子,以为占了一便宜,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这是对孩子灌输的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对家长来说也许是一种很小的事情。但长此以往,小孩子的观念已经被你的粗枝大叶糟蹋得不成样子,以后这一观念你想改过来都来不及了。

生活中的观念很多,我们很难说清楚哪些必须培养。这需要家长们自觉意识,善意引导。很多观念是从认识人性开始,从人性开始引导孩子对生命、对他人的尊重珍惜,这就是很普世很正确的是非观。他形成一定的是非观之后,就会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是非观,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很“乖”,很聪明懂事,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有观念,他就有会有自己的意见,有自己的判断,甚至会纠正你大人的错误,你就会发觉别人夸你的孩子聪慧,而绝不止是小卖乖、小讨巧的那种小聪明。你就是觉得,你已经有成为社会人的雏形。比如,一只挣扎的小鸟落在地上,小孩子往往会去折磨它,这是小孩子好奇的天性导致。那么你告诉它,小鸟跟人一样,它受伤了,它孩子正在等它回家呢。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救治的工作。如果救治有效,看到小鸟能飞起来,小孩子得到的快乐一定大过很多游戏。而他对生命的尊重珍惜的教育也是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已经渗透到他的心灵了。这样教育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杀人犯吗?不可能的。他在道德感已经建立起很强的堡垒,不用担心,他永远在一个道德和法律的及格线以后活动,已经保证了不会堕落了。

对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实属不易。家长对孩子宠爱,纯属本能。仔细想想,我们替孩子包办一切的同时,实际上是错过了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孩子其实没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放手吧,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