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缺少独立能力,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导师,而不是“仆人”,应该帮助孩子在自立的道路上前进。

王培和她的儿子在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放一个动画节目: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来到了野外,然后开始给每只小鸡安排任务,直到每只小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一轮游戏就结束了,然后母鸡带着小鸡回家。

很简单的故事,但4岁的儿子看得津津有味,还用乞求的目光看着王培,想要玩游戏的心情溢于言表。

于是王培和儿子开始投入到游戏中,妈妈扮演母鸡,儿子扮演小鸡。母鸡咯咯叫着给小鸡分配任务:给阳台上的花浇水,整理玩具,帮洋娃娃穿衣服,在纸上画一只兔子,等等。接着,王培和儿子互换了游戏身份,她来扮演小鸡,而由儿子来扮演母鸡。儿子给她分配的任务,都是妈妈常做的家务活,比如拖地啦,整理沙发啦,整理书架啦,做饭啦,等等。

王培发现,儿子特别喜欢这个游戏,有时候还和爸爸一起玩。甚至别出心裁,设想出其他的情景,比如爸爸应酬回来累了,妈妈生病了等。这个时候,儿子就会特别体贴地照顾他们。这些游戏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而且这种特别的情绪体验,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怀,也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感情回报,想要对父母更好一点。

 

担心孩子独立能力不足,以后无法应对繁杂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这是所有父母的心结。但是孩子的独立能力不是天生的,父母如果能够给予正面的引导,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自立能力是能够得到有效提高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其实都是父母制造出来的。

然而,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缺少独立能力,是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把原因归结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一般都是衣食无忧,不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历诸多磨难。父母们没有思考,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能有很好的独立能力吗?任何一个孩子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情商,这完全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和独立性,显得长不大,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是独生子女独立性品质的最大障碍,过分保护型家庭的孩子大都独立性较差。在家长“周到”的服务和“严密”的保护中,孩子的自主行为大大减少,对家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现在越来越多“高分低能”的孩子的出现,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因为从小父母缺乏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造成了孩子的“无能”。很多孩子从小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但是习惯于一个人独来独往,从不去操场打篮球、踢足球,在学校里也没有几个好朋友。即使上了大学,他们的自立自理能力也让人担心——被褥凌乱不堪,几十双脏袜子塞在床脚,实在撑不下去了,就让父母来整理收拾。这样的孩子,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博士,在社会上也无法很好地生存下去。因为他的自立能力太差了,连带着也搞不好人际关系。这种低情商的表现,让他很难在社会中立足,最终被埋没、淘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是“独生”,孩子没有竞争和合作的伙伴。而在许多情况下,孩子与成年人的关系都是不平等的。一些家长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而是大人的附属物。所以孩子在与同龄伙伴交往中便反映出“以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人云亦云”的品格,不会与小伙伴和睦相处,不知道如何独立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各种独立做事的条件,不当“拐杖”当“向导”,帮助孩子强化自我意识,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家长应该多创造孩子喜欢的游戏,从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分配任务游戏对于提高和完善孩子的自立能力,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正如前文中的例子一样,孩子在分配任务游戏中会明确自己的任务,同时也会力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分配任务游戏还有条件简单、容易进入、假想性强、趣味性强等诸多特点,可以把很多情景移植到游戏中,让孩子非常顺利地接触和掌握多种技能,使他的自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分配任务游戏中,父母也能更好地扮演引导人的角色,不着痕迹、不受排斥地让孩子接受自己选定的情商教程。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分配任务游戏可以随之提高难度。比如从简单的生活技能,到较为复杂的人际交往技能等,都可以逐步植入游戏中。如果父母能陪孩子玩好分配任务游戏,那么你的孩子将会收到一份最好的礼物。因为分配任务游戏经常伴随着角色互换行为,孩子可以从多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既能自知,又能知人,而且还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特定的术语,叫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素质,如果父母能通过分配任务游戏,让孩子更早地理解和掌握同理心,那么你的孩子绝对是一个受到欢迎的人。拥有同理心的人,其情商都是一等一的,所谓的自控能力和人际关系中的难题,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很多父母很早就为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人生规划,并且要求孩子严格按照“规划”行使使命。甚至有的父母想把孩子打造成“另外一个自己”,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夙愿,这是多么自私和残忍的举动!孩子的选择看似有很多,但很可能适合他的选择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你为他制定的目标很可能并不是那个最适合的,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情绪,影响他的情商成熟。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将来势必会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逐渐掌握自立能力,为独立做好准备。

我们知道,教孩子自己吃饭、洗澡、穿衣,是个既单调又责任重大的过程,这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相对于大人代替孩子完成这些事,孩子独立完成这些显然是更费时费力。但前者是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后者则是一个“仆人”的工作。虽然后者对家长来说要简单许多,但对孩子是相当不利的,它在孩子情商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

父母应该做孩子的导师,而不是“仆人”,应该帮助孩子在自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要教会他如何独立地完成一件事,哪怕是阶段性的。我们应在孩子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目标时给他恰到好处的帮助,而不要一手包办。

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创造独立学习和做事的机会,鼓励孩子,帮助他建立自信。比如,一般4岁的孩子就能够自己整理床铺了,而且十分乐意。但如果这时妈妈说“噢,全被你弄乱了”,那对孩子就是很严重的打击。孩子有去做这些事的想法就很好了,父母当然不应该采取批评的态度。父母可以试着这么说:“试试看,妈妈/爸爸相信你能行!”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并完善自身的独立能力,促进情商的进一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