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一、历史告诫企业要创新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因此,该公司获得巨大发展,一举成为日本知名的大企业。他在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策划中,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的创新思路。鲁冠球顺应时代要求,抓住有利时机,推出“三板斧”的创新策略,终于使企业得到发展。

第二节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一、历史告诫企业要创新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

在洪荒的古代,原始人“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无爪牙以争食也”,然而人类制服了虎豹犀象,战胜了水旱风雹,成为万物之灵和宇宙的主宰;虽然“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人所)用”。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人有可以创新的大脑。创新能力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从打制石器到钻木取火,无不闪现着创新的火花;从制作陶器到饲养家畜、耕种农田,无不发挥着弃旧造新的创新功能;从社会制度的更迭,到科学技术的利用,无不凝聚着创新的智慧。创新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若没有前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就不可能有人类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的文明进步靠创新,民族的昌盛、国家的繁荣也离不开创新。如果丧失了创新能力,尽管可能称雄一时,最终不免因落后而受人欺凌。若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则可以逐渐代替强国而兴起。

我国曾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文明古国。在十六、十七世纪以前,我国的经济政治、文教和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也曾出现过“文景之政”、“贞观之治”和“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近代,由于晚清统治者的政治腐败,同时又闭关锁国,因循守旧,压抑和扼杀了国民的创新热情,导致国力一天天衰竭,最后,终于沦入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境地。

历史象一面镜子。它告诫人们,世界上许多事情的成败都与是否勇于创新有关。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是国民经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或细胞。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唯有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如果因循守旧,纵然是有一定优势的知名企业,也必定因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在竞争中逐渐衰败下去。例如,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是1982年最佳公司中最佳的一个,而到1986年却陷入危机。反之,如果能独辟蹊径,刻意求新,即使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中小企业,也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活力,跻身于先进者的行列。例如,日本自动圆珠笔公司,原来只是一个惨淡经营的小厂,但因为它在别的厂家都在提高圆珠笔滚珠的耐磨性、克服漏油问题上大做文章时,能独辟蹊径,减少笔芯的装油量,使圆珠笔在滚珠因磨损而出现漏油现象之前,油已用完,从而克服了漏油的毛病。因此,该公司获得巨大发展,一举成为日本知名的大企业。

正因为创新(包括发明创造)可以使企业发展状大,所以,海外许多企业都把创新作为企业的精神口号和经营信条。例如,日本三井物产的:“挑战与创造”。本田科研的:“用眼、用心去创造”。三菱公司的:“放眼世界,努力改进经营管理,发明新技术”。佳能公司的“忘了技术开发,就不配称为佳能”。美国彼得·杜拉克的:“商业只有两种基本功能——市场和创新”。德国巴斯夫的:“成功将导致成功。前一个成功的基础之一是先进的、独创的科研项目;后一个成功的目标是巨大效应”。

我国企业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时期,面临许多困难,有很大的不适应性。要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要变不适应为适应,就需要学习前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经验。

二、时代呼唤企业要创新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既包括社会的改革,也包括技术的革新。无论哪种变革,都已构成来势迅猛的浪潮,冲击着各国的市场,拍击着企业家们的心房,在它的呼啸声中,人们能不断地听到“创新,创新……”的呼唤。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一支劲旅。鲁冠球是中国浙江久负盛名的乡镇企业家。他在企业产品发展战略策划中,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的创新思路。

首先是“人无我有”。70年代初,鲁冠球赖以发家的企业原不过是农村乡镇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机修理厂,日子过得很艰难。当时他发现汽车部件万向节消费量很大,在市场上十分紧俏,而国营企业又不愿生产它。他决定钻这个缝隙,改厂名为“杭州万向节厂”,专门生产万向节。他的企业因具备特色而开始发迹。

其次是“人有我优”。80年代初,全国已有50多家工厂生产万向节,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鲁冠球迅速在创产品名牌、树质量信誉上动真格。一方面,他在企业推行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他下令将已经出厂的质量达不到标准的几万套万向节收回,全部当废品处理。经过努力,杭州万向节厂的“钱潮牌”万向节成为市场上的名牌产品。

再次是“人优我全”。90年代初,中国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许多乡镇企业一改往昔的“游击习气”,以“正规部队”面目介入市场竞争。鲁冠球也不安于当“游击队长”了。他迅速把杭州万向节厂通过兼并、扩充,发展为下辖几十个分公司,成为实力雄厚的浙江万向集团,产品不仅集国内汽车万向节生产之大全,而且在进口汽车万向节生产中也有独到的真功夫,产品销往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鲁冠球顺应时代要求,抓住有利时机,推出“三板斧”的创新策略,终于使企业得到发展。

从这个典型事例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企业要完成时代的使命:第一是创新;第二是创新;第三还是创新。

当代的技术革命的变化周期越来越短。据美国商务部的调查表明,战前产品的生命周期一般可达30年以上,而战后已缩短为平均不到10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种全新的比较重大的工业产品从构想、设计、试制到投入商业生产,要40年左右时间,而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已缩短到20年,到70年代则缩短为10年,最快的只有5年。到80至90年代,有些产品的存在周期往往要用月来计算。

近百年来的新技术革命的事实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日新月异,而且具飞跃性的特征。即,一个旧技术被一个新技术所替代,一般不会是旧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而是被完全不同的新技术所取代。如,本世纪初,真空电子管曾经是各种无线电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件。但它较大的体积和工作时必须产生巨大热能,却严重束缚了无线电设备的发展和工作性能的稳定。本世纪40年代半导体元件出现了,它体积小、热量少,技术上完全可以替代电子管元件。此时,电子管的厂家本应该马上转入对半导体元件的研究,迅速开发出取代电子管的半导体产品。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时许多电子管生产厂家没有这样做,而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继续开发电子管技术,企图进一步改善它的性能。到了1955年,这些企业均被积极开发半导体的企业取代,从此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面对社会和科技两股变革的浪潮冲击,面对时代的挑战,习惯于计划经济而竞争意识淡薄的中国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唯有不断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昧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赋予我国人民坚持“自主创新”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并把它提到“民族之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这样的战略高度之上,其核心是唤起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快创新步伐,加大创新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处处充满创新精神的大气候,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注入新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对于刚刚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的我国企业来说,今天,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意识,更需要构建和完善内部的创新机制。让我们顺应时代的召唤,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

三、市场促使企业要创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个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问题。面对市场这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有的企业彷徨,有的企业望“洋”兴叹,有的企业步履艰难,有的企业退缩不前……靠什么力量才能把计划经济中的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经济的海洋呢?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靠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法的普及。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套路,难以摆脱传统因素的桎梏,即:原材料靠国家供给,生产计划靠国家下达,产品靠国家统购统销,管理人员靠国家指派。这种四靠的机制使企业受到政府“保姆般看护”,不自立,也不能自主,不需要,也不允许创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事业,企业在向其转变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思路,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除禁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是上策。只要善于创新,“船大”调头也不难。

邯郸钢铁总厂是一个拥有3万名职工的省属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由于原材料持继大幅度涨价,而市场严重疲软,钢材售价一跌再跌,邯钢一度处于月月亏损,难以生存的危险状态。由于厂长刘汉章创新意识强,和职工一起发明了“模拟市场核算和成本否决”的新机制,一下子就拆掉了各分厂与市场隔绝的“墙”,把分厂车间直接推入了市场的海洋。通过“拆墙投海”,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效益。1995年上缴利税达11.2亿元,而未推行新机制时年缴利税最多时也不过1亿多元。

企业进入市场后,如果不能从产、供、销型转向经营型,在市场的海洋中,仍然不能自如游动。按现代营销学的观点,市场是从卖方的角度来研究买方的活动,一切市场都是由购买者需求、购买力、购买意愿(或称购买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还需要有经营观念、产品质量、服务态度销售方式、市场开拓、内部管理等方面继续创新。例如:

过去许多企业都把“薄利多销”看作是成功经营的信条。“薄利多销”的确能造成某个企业的发展,但许多相关企业会深受困扰。为了共同繁荣,有的企业另谋新路,大胆创立“厚利多销”的经营观念,即通过一流优质的产品,获得公平的厚利。奔驰汽车公司所以能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坚持了“质优利厚”的新观念。该公司有一支技术熟练的职工队伍,有一套对产品和零部件进行严格质量检查的制度。每年不惜用100辆崭新的汽车以时速35英里的速度冲撞坚固的混凝土厚墙,以检验前座的安全性能。为了确保“奔驰”优质的良好形象,该公司把年产量严格限制为70万辆,但年营业额却高达400亿马克。

产品是企业经营的轴心,如果我国企业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新产品,企业就很难适应激烈而残酷的国际竞争,最终会被洋货挤垮。先以纺织品为例,近几年,那些色泽艳丽、手感滑爽、酷似真丝、真毛的进口化纤面料,国内市场卖到20多元一米,顾客照样踊跃购买,而国际市场只要1个多美元。关税减让后,那些日本、韩国的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仿真丝”、“超真丝”、“新纤维”,大有可能挤满我们的柜台。而国产化纤面料由于品种单一和染整工艺水平不高,价格也不便宜,只能静静地躺在柜台一角。再以计算机为例,目前,全球计算机产品在市场上的平均寿命多则几年,少则半年,而我国研究开发新产品的周期至少需要三年。由于国产计算机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配件的质量不过关,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磁盘机等外部设备,目前只能依靠进口。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海外攻势”,我国的计算机企业再也不能陶醉于在没有海外高手情况下取得的名次,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去不断创新,否则,就会象王安电脑一样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翻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