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及审美心理的相关概念

美及审美心理的相关概念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美什么是美?但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本质等话题也一直争论不休。(二)美感和美一样,关于什么是美感,在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它是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的结果,是审美意识的基础。在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是审美活动,它包括了审美需要、审美态度的形成以及审美感知、想象、表象和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

(一)美

什么是美?这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各种关于美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在美学这个大花园里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团体)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了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他们从数学和声学的观点出发,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并且把音乐的和谐现象推广到整个宇宙当中来探究一般的美的“数学原理”。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他认为“有用则美,有害则丑”。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对于美学的发展也有贡献。柏拉图的哲学将世界分作3个等级:理式世界、感性世界和艺术世界。他认为“理式是万物之源,同时也是美的事物的根源。个别的美的事物,或多或少是不完美的,而只有理式世界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生不灭的,不增不减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只存在美的表现。亚里士多德作为柏拉图的弟子,对柏拉图的学说提出了批判,他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亚里士多德对于古希腊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创作的“模仿论”认识非常深刻,他提出艺术模仿要“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描写”,同时他还强调了艺术创造的形式规律的重要性,提出了戏剧创作中“单一完整”的统一性原则。

现代西方美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美学、以门罗为代表的新自然主义美学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美学比较有影响,而像神学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以及结构主义美学等,则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美学的研究。但对于什么是“美”并没有完整明确的答案。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灿烂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很早就产生了审美的意识和审美的思想。以儒家美学思想为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因此其美学思想也是从“仁”出发的。而它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另外,儒家思想还强“中庸”,这也是“中和”之美的体现。“中和”审美观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故宫这样的古典建筑就是采取以中轴线为中心,两边对称布局的形式,很多古都的城市布局也是如此。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之美。而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内核,“道”是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凡是与“道”相协调的就是美的。老子提倡“无为之美”、“自然之美”,反对人为的雕琢和造作。庄子认为“自然无为”是美的本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逍遥自在,达到最大的自由,获得最高的美,即“大道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虽然博大精深,但是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总结。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蔡仪先生为代表的“典型说”、李厚泽先生为代表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说”以及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说”,由此美学思想开始在中国推广开来。但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美的本质等话题也一直争论不休。

虽然关于什么是美及美的本质问题至今尚无公认的答案,但为了讨论的方便,本书给美下如下的定义:“美是指那些能引发人们的审美意识,唤起主体审美感受的事物。”

(二)美感

和美一样,关于什么是美感,在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美感可能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审美的能力,另一个是指审美的情感……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1]简单地理解,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观察、感受、理解、品味、欣赏、判断和评价。它是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的结果,是审美意识的基础。

美的人和事物催人向上,使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就像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面对亲爱的人时洋溢在我们心中的那种喜悦。”

(三)审美

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观察、感悟、享受和再造,是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结成的一种关系。在审美主体和对象之间,是审美活动,它包括了审美需要、审美态度的形成以及审美感知、想象、表象和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