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话语及相关概念

话语及相关概念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话语是一种社会权力。与话语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文本。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领域,一定的文本主要是由文字符号所记录的,譬如国际条约或协定、政策立场宣言、政府间联合声明等。此外,在新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并作为占主导的社会秩序安排的标记。

如同任何其他社会科学概念一样,有关话语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广泛争议。且看“话语”一词在语言学中是如何被定义的。

现代(西方)语言学主要由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分支所构成。它们对语言的一般性质、语言学理论的目标、研究方法等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首先,结构主义倾向于把语言视为一种心智现象;功能主义则趋于把语言主要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次,结构主义倾向于从人类共同起源的角度解释语言传统的普遍性,或者说,语言的普遍性源于人类在系谱上对语言的共同继承;功能主义则趋于从人类社会的角度解释语言作用的普遍性,也就是说,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语言所具有的普遍性来源于人类对语言的普遍使用。再次,结构主义把语言作为一种内在的自主系统(或者说结构)加以研究;功能主义则从语言的外界社会作用(或者说功能)的角度去研究语言。[49]

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的这类差别,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结构主义者从语言系统本身出发,把话语作为结构加以看待,认为话语乃是“一个句子或从句以上的语言”。[50]这是话语在语言学里的一个传统定义。功能主义者则采用批评的眼光,从功能的角度看待话语,认为“话语就是语言使用”,“研究话语乃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51]此外,人们对话语还有着其他的理解,譬如,后结构主义者会把话语广义地理解为语言、含义、符号、认同以及交往形式。不过,语言学里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对话语概念所展开的争论占据了突出地位。尽管对话语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但是,如果把它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和对外政策分析,人们更倾向于接受功能主义对话语所作的理解,即使用中的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乃是话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话语被人们用来从事各种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没有话语,文化就不存在,社会日常生活及实践也就无法进行。话语是一种社会权力。谁拥有了话语,谁就拥有了一种社会权力。

与话语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文本。所谓文本,它主要指对人类沟通活动所做的记录。因此,文本至少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它必须是记录下来的东西,或者说,它是可记录的东西,譬如一篇新闻报道、一则广告、一段电影、一个电视节目、一张照片等。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领域,一定的文本主要是由文字符号所记录的,譬如国际条约或协定、政策立场宣言、政府间联合声明等。文本通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人际口头交流或某个人的演讲,并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文本”,除非它们被以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所记录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产品”。第二,文本具有多层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理论假设是,文本起着“观念上”“人际”和“文本上”的诸种功能。也就是说,文本可以再现大千世界的不同方面——物质、社会、文化、观念等——的东西。第三,本文必须可以沟通。也就是说,文本必须产生含义,正是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沟通,文本的含义才得以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的沟通乃是一种社会过程,即作为制造一定含义的过程,包括对文本的生产、接受、消费以及对文本含义的解读。文本的含义应该呈开放性特征。一个文本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加以解读,可能被理解为具有不同的含义。同一个文本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里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人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无数次的诠释和解读。每次阅读后,文本有可能得到重新诠释或被赋予新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客体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文本的作者也成为多余,即所谓“文本之外一无所有”。[52]

那么,什么是互为文本呢?据说这个概念由法国人朱丽娅·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所创造,可指历史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它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上,即任何单一文本不能被孤立地加以看待或解读。作为知识的“产品”,所有的文本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环境里加以“生产”和“消费”的。也就是说,互为文本指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文本的所有沟通活动,乃是在吸取了先前其他文本沟通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们无法避免借鉴他人已经使用过的语言和思想。一个文本的产生,往往是通过援引或吸收其他文本内容的方式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之间具有对话的特征,因为所有的文本存在于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之中。或者说,一个文本是在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中获得理解的,文本的含义依赖于该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任何文本乃是一系列文本中的一个链接,是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改造,并由此构成了它们之间的“互为文本”。

互为文本又可分为文本内部的互为文本,以及文本外部的互为文本。或者说,互为文本可以是文本内部的另一个文本,也可以是文本以外的另一个文本。以互为文本的内部特征为例,所有的文本乃是由先前其他文本的有关部分或要素所构成的。[53]意识到一个文本与其他先前文本之间这种内在关系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任何文本,只有把它放在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中进行解读,它的细节,它的更为复杂、更具微妙的含义才有可能被充分理解和揭示。譬如,要想深入理解美国总统某个政策演讲的含义,有必要把这个政策演讲文本放在美国总统先前一系列相关政策演讲文本中,通过对不同时期政策演讲文本的参照和比较,有可能发现本次政策演讲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或“微妙”的新含义及其变化。

互为话语乃是互为文本的一种形式。随着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出现,旧的语言发生变化甚至被替代,并为产生新的语言提供了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以新的、复杂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它们是一种话语及社会文化发生变化的记号,同时也是制造变化的动力。换句话说,语言是推动和促成社会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语言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变化。此外,在新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话语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并作为占主导的社会秩序安排的标记。文本的(再)生产和变化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话语之间的关系而得到考察。[54]

所谓语境,它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情景”或“背景”。换句话说,所有的语言都是在一定的时空里加以使用的。在分析某个文本时,应该考虑到该文本生产时所处的语言环境,因为文本的含义通常需要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去解读。[55]人们也正是在一定的语境里制造着话语,并通过话语制造着含义。所有的知识都是一定语境下的产物,而语言则贯穿于全部过程的本身。理解语言不单是一种意识活动,它还指对事件本身的表现方式加以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它总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及文化环境下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