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心理流派

审美心理流派

时间:2022-10-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心理流派是对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在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理论地位的心理学理论流派。精神分析学又称心理分析学,它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精神分析学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不但对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西方人文科学和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关于无意识的心理理论,并逐渐形成精神分析学的完整体系。

第七章 审美心理

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审美经验。对于这种审美经验,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认为,审美经验大致有六个特征:①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如此强烈,以至于使人忘却一切忧虑,专注于眼前的对象;②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③这种经验有不同强度,即使强度再高也不会使人感到厌烦;④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类所独有的,并且主要来源于听觉和视觉的和谐;⑤虽然这种经验源自感官,但又不能只归因于感官的敏锐;⑥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象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亚里士多德对审美经验的描述,对当代关于审美本质的心理学研究仍然有重大影响。不过,这是比较偏重于哲学意义的提法和论述,如果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审美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审美反应。

现代审美心理学或美学心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是一门科学性研究和经验性研究的学科。大体说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课题:①从个体发展性、动机性、情感性和认知性的角度研究艺术的创造性,即研究艺术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家的心理,包括从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文化甚至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特征;②从内容、形式、功能研究艺术美学,即研究作品和设计的美学心理特征;③从个体喜好和判断研究受众对艺术的反应,即研究大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审美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科学方法,试图解释和理解人类为什么要创作艺术,以及经验艺术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过程是什么。

第一节 审美心理流派

19世纪以来,美学逐渐演变成一种经验科学和描述科学,人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不过,许多学者认为,审美心理学要研究的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人的心理是一个既具有深刻的生物性,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的集合体。动机、情绪和认知的研究为我们了解人为什么需要创造艺术和经验艺术提供了心理基础。因此,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审美心理学主张从人的行为和意识的角度研究审美现象,这与审美哲学研究并不矛盾,它们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流派是对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在心理学中占有很高理论地位的心理学理论流派。这些心理学派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审美心理研究,提出了审美心理的不同理论或理论假设。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个流派主要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这些流派在西方心理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精神分析学(心理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又称心理分析学,它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学派之一。它以无意识心理过程和动机为其理论系统的出发点和核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主要理论体系。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于1900年,其奠基者是生活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并不是一个美学家,但是他所创立的心理学对西方美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力。精神分析学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不但对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当代西方人文科学和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般认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一书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在西方,这一著作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著作,并有学者将它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人类近代三大巨著,认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揭示了宇宙的奥秘,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的奥秘,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则揭示了人自身的奥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采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无意识论、关于梦的理论、关于文化的理论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分析美学流派,其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作为深层动因的决定作用。无意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也是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献,这一贡献为心理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揭示了人的意识深处潜藏的无意识,打开了对人类自身研究的新思路。同时,这一发现不仅为世界各国的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提供了创作的主题和题材,而且为西方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文艺创作心理研究和审美欣赏心理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或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从而受到压抑,精神上形成创伤造成的。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受到激发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关于无意识的心理理论,并逐渐形成精神分析学的完整体系。这一庞大的体系后来经过他的弟子和传人们的发展,又产生出许多新的分支流派,其影响延续至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虽然是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但它对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前期,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无意识是盲目的,却是广阔和有力的,它对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两部分。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可以被回想起来、被召唤到清楚意识中的无意识。如果把人的整个心理比作一座岛屿的话,意识就是露出水面的部分,无意识则是沉入水底的基础和主体。后期的弗洛伊德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分为三个层次的学说。第一层叫“本我”(又被译为“伊德”),相当于前期提出的“无意识”。它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它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只知道按享乐原则活动。第二层叫“自我”,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解自己行为的意识。它按照现实原则活动,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第三层叫“超我”,也就是良心,是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内化。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这三者相互矛盾、斗争,特别是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之中。在这三个层次中,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美学,正是在他的无意识论、梦论、关于文化的理论等基础上产生的,对于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动力、艺术的价值、艺术的创作等一系列问题给予了心理学的解释,开拓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通过对于无意识的研究,采用一种深层心理的分析研究方法,对于审美心理与创作心理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探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分析方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学来解释文艺创作心理,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弗洛伊德说:“我们认为这些本能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创作的最大动力,正是来自人们心中受到压抑的、未被满足的欲望。作家、艺术家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在文艺创作中得到了缓解与释放。同样,读者和观众等欣赏者也是在审美中使得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欲望的升华与转移,从根本上说是在无意识领域中被压抑的本能获得了释放。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与白日梦患者、精神病患者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是一些幻想过于丰富、过于强烈的人。艺术实质上与白日梦一样,同样是人们的精神避难所,可以使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在想象的王国中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使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在这里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就是审美欣赏和审美经验的本质所在。

所谓替代性满足是相对于真实性满足而言的。真实性满足是指人的欲望得到现实的满足,如饿了有饭吃、渴了有水喝等;而审美欣赏中的满足是不能直接实现的,而是通过想象使人们在现实中受到限制的欲望得到满足和解脱。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在创作中让无意识的强烈本能在幻想中得到宣泄,再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便是艺术作品。艺术家在创作中是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内容的,他从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不管艺术家怎样加以掩盖和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弗洛伊德认为,追求美并非艺术的直接目的,美仅仅是一种武器,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魅力,就因为其他人和艺术家一样,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遭受着同样的挫折,他们尽管也可以在梦幻中去寻求解脱的办法,但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幻想的作品未免枯燥乏味,无法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不仅是一种精神补偿的手段,而且被公认是一种社会性的治疗手段和一般观众摆脱苦闷的出路。

对于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上下两层,上层是个人的无意识,即被压抑的本能欲望,下层是种族的或集体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包括本能和原型,原型是指原始的思想方式,如相信巫术。这种集体无意识是每个个体发展其个人意识和无意识的共同基础。新弗洛伊德派主张改变精神分析的方向,这是由生物学的观点转到社会学的观点。它认为应该从人类的社会环境中寻找人类的动机的根源,而不是把这些动机追溯到人自身的本能。

心理分析学试图解释人的意识的深层结构,荣格也曾提出过人的意识的深层结构其实就是一种审美结构。艺术的升华作用并不是堕落,只是人的心理结构并不是其生物性所能完全涵盖得了的。弗洛伊德看到了一些现象认为,由盲目的本能和冲动所组成的无意识支配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虽然这使我们认识到原始欲望对行为的支配力量,对艺术想象的巨大影响,但是它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推动力。据说美国的一项对艺术家和理论家的调查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对其影响最大。如图7-1所示,阿尔法汽车的造型一旦与性感时装联系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想象力。可见,在设计艺术中性感因素是具有潜意识作用的。不过,性感因素的设计是处于升华和堕落的边缘,是设计师必须慎重处理的心理因素,否则,不仅不能提升设计的品位,反而会适得其反。

图7-1 心理分析学对汽车和时装的联系

从审美心理研究来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贡献首先在于它开拓了一种心理学文艺学的研究方法,从创作主体、鉴赏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需要来进行研究,拓宽了文艺研究的空间。其次,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和研究,为审美心理的深层研究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弊病也十分明显:弗洛伊德只讲人的生物性,不讲人的社会性;只讲人的无意识,不讲人的意识;只讲人的生物本能,不讲人的社会存在,特别是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十分片面的。弗洛伊德学说中的这些片面性弊端,甚至遭到了他的弟子和女儿的批评。他的弟子荣格提出的原型理论,就主张用一种集体无意识去取代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荣格认为,人类自远古到现在已有了上百万年历史,人的大脑在历史中不断进化,漫长的社会与种族经验在人的大脑结构中留下了生理的痕迹,形成了各种无意识的原型。这些原型代代相传,成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这似乎是对审美心理既有个体性又有普遍性、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一种心理学解释,对美学研究,特别是审美心理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它创始于1912年的德国,是心理学派中一个著名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曼、考夫卡、柯勒等,其中以原籍德国后移居美国的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最为著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既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同时又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审美心理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尤其是阿恩海姆在20世纪30年代从事关于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审美心理理论研究后又转向审美中的知觉研究,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意义。格式塔心理学是内容较为复杂、立论较为严谨的心理学流派,并在当今美学界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图7-2 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图形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即整体的意思。这种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而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积极组织或构建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图形如图7-2所示。格式塔心理学吸收了20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把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系统论,以及关于“场”的概念引入了心理学研究之中。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早在1890年,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中就有完形主义的观点。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条不断流的河,它是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意识状态一去不复返,不可能同一意识重现两回。外界刺激也许相同,但是上次的意识与这次的意识一定不一样。也可以说,是个人意识对经验加以选择以便构成一个自己的独立世界,因此也就没有人人共同的客观世界,所以,也没有不变的心理成分。意识流后来成为艺术追逐的一个概念和形式。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整体性,完形的整体性是指其具有现代科学系统论意义上的整体性。完形的整体性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我们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时,所欣赏到的绝不是简单的色彩、构图等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感受和理解,作品传达某种意义或情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体意义远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二是独立性,即每一个完形一经形成,就具有不为外界因素所变更的相对独立性。如人们欣赏过一首乐曲之后,无论再换用什么乐器演奏这首乐曲,都不会破坏、改变乐曲给人的整体心理感受。三是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在大脑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了大脑力场说,在场中,全局影响着各个局部,并且一部分改变则其余所有部分也随之改变。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力有两种:一种是外在世界的物理的力,另一种是内在世界的心理的力。这两种力都是“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这就是说,虽然质料不同,但力的结构样式是相同的,在大脑中所激起的电脉冲是相同的。因此,表面上极不相同的质料,因为力的样式相同,在艺术家眼里就有了相同的情感表现。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可以把有意识的人与无意识的事物合并为一类。虽然有意识的人和无意识的事物在常人看来是截然不同的,但在艺术家的眼里有相同的表现。艺术和审美的心理本质是一种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就是当艺术形式、知觉(主要是视知觉)、情绪之间达到同形,就会激起审美经验。所谓物我同一,所谓主客观协调,以及外在对象与内在情感合拍一致,都是这种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的结果。有了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才能产生心理体验和审美快感。

另一方面,完形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平衡是人的一种自发的心理需要。人的身体处于静态的平衡对称中,而世界也是处于平衡状态中的,与此同时,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中保持平衡状态。因此,人在心理上也自发地追求平衡。而美的事物,则体现了一种力的平衡、一种运动状态的平衡。

视知觉的完形有两大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简化。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能够给人最愉快感觉的完形,是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简化的实质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而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如剪影艺术、绘画中的素描都要求最大限度地简化形式,简化到突出形象的最主要特征,保留的特征则是为了表现“力的样式”。

视知觉完形的另一个原则是张力。张力就是力处于最有表现性时的一种样式。张力体现在运动状态中,是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一刹那的状态,最具有表现性和运动性。简化的核心是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因此简化本身就是一种张力的样式。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艺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而知觉又是对于力的式样和结构的感知。艺术作品中的张力主要由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等各种因素引起,但是,产生张力的根本原因却在于人的视知觉。造型艺术本来是静态的,但人们从这些静态的艺术作品里却能感受到运动。阿恩海姆认为,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极其重要的性质,使得静态的造型艺术能够表现运动。艺术中这种不动之动的关键,就在于它包含着张力。这种张力在事物运动变化即将到达高潮或顶点之前的那一瞬间,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如图7-3所示,艺术家选取了铁饼即将掷出的一瞬间来表现:竞技者弯腰扭身,全身的重量落在右脚上,握铁饼的右手也向后猛伸,全身肌肉蕴藏着巨大的爆发力。欣赏者在面对这一雕塑作品时,除了对运动员健美身材的男性美、人体解剖的精确美等领略之外,还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一运动的轨迹。作者将铁饼掷出前最紧张、最有力的瞬间表现出来,这就是雕像所体现出来的张力。在阿恩海姆看来,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存在这种张力,存在着各种力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抵消,从而使艺术品生动起来。阿恩海姆甚至认为:“艺术家的目的就是让观赏者体验到‘力’的作用所具有的表现性质。”

图7-3 《掷铁饼者》

格式塔学派对于审美心理的研究,集中表现在它采用同形同构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格式塔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和艺术作品,与人的知觉(主要是视知觉)、组织功能(主要在大脑皮层)及内在感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即同形同构,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既然世间万物都可以归结为力的图式,那么,对它们的观看就不仅仅是看到形状、色彩、空间或运动。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会透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完形的目的是表现。表现就是人们通过知觉的方式获得某种经验,这种表现得以实现,是因为人与客观事物具有同形同构关系。外在世界的力与人的内在的力具有同形同构性,同形同构引起的共鸣产生人的美感。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正如阿恩海姆所说:“在观赏者的头脑中活跃起来,并使观赏者处于一种激动的参与状态,而这种参与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经验。”

阿恩海姆还指出,“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正是由于外在世界的力的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力的结构具有同一性,使得艺术品的表现性内容集中存在于它的视觉式样的力的结构之中,加之外在世界的物理力与内心世界的心理力同形同构,从而使表现性成为艺术的一个基本特征。阿恩海姆强调指出:“那诉诸人的知觉的表现性,想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不能仅仅是我们自己感情的共鸣。我们必须意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感情活动起来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性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阿恩海姆力的结构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表现的奥秘,而在过去的理论中,往往只是把知觉事物的表现性归因于联想或移情。在阿恩海姆看来,表现性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表现性是知觉样式固有的特征,人能够从中领会或感受到表现性,在于力的结构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均有普遍意义,而简化与张力就是以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为基础的两种完形模式,也可以说是视知觉的两种组织方式。虽然完形派的一些心理学家在他们的术语中用到了诸如数学、拓扑学和向量分析的名词,但实际上只涉及这些学科的初步概念,应该说只是一种借用。在心理学中提出独特的场论的代表人物是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他认为,人是一个场,人又在一个场内产生行为。每个事物都有“价”,能满足眼前需要的是正价,可能损害它的是负价。正价有吸引力,负价则产生抗拒力。吸引力朝着这个事物,抗拒力则背向这个事物,所以这些力是向量,向量会产生某方向的动力。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的第一章便讨论了“在一个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如图7-4所示,图中的黑点看起来具有一种不稳定性,似乎要向正方形的中心运动,它显示出相对正方形的内在张力。这一张力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强度,我们可以称其为“心理力”。阿恩海姆说:“我们发现,造成表现性的基础是一种力的结构,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引起我们的兴趣,不仅在于它对那个拥有这种结构的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意义,而且在于它对于一般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具有同样的意义。”如上升和下降、统治和服从、软弱和坚强、和谐和混乱、前进与后退等,其实都是力的结构。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推动我们自己的情感活动的力,与那些作用于整个宇宙的普遍的力,实际上是同一种力。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为力的图式,那么对它们的观看就不仅是看到形状、色彩、空间和运动,一个有审美知觉能力的人,能透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感受到其中那活生生的力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同形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艺术品中,直接感受到某种活力、生命、运动和动态平衡等性质。这些性质不是联想作用,也不是来自想象和推理,而是一种直接的感受。可见,完形派把许多知觉活动的组织模式,如力的模式,当做主体(即心)的固有作用,而不认为是联想或过去经验的影响,这也就是同形的核心思想,似乎万事万物中都存在着普遍的秩序。

图7-4 在一个正方形中隐藏的结构

在现代设计中,这种力也发挥得淋漓尽致。例如,雪铁龙C4Picasso的侧窗下缘刻意采用曲折的线条并与引擎罩的边缘及尾灯轮廓连成为一个完整的不规则轮廓,如图7-5所示,这一笔的用意绝不是用奇怪的线条哗众取宠,而是运用了上述视觉原理来颠覆人们传统的看待汽车造型的感知惯性。首先,这样一个闭合的整体性轮廓切断了A柱与前翼子板的直接联系,削弱了它的鲜明形象和力度感,使得前风挡能够从背景的位置解脱,进而与侧窗形成呼应。其次,这条界限更进一步把相对独立的侧窗、尾灯、前后风挡整合为一个轮廓不规则、横跨几个立面的整体,同时,侧窗、引擎盖、尾灯的轮廓刻意采用形态含糊、曲折的线条。这样,原先前后层次分明的要素被重组:原先是绝对主体的侧窗、尾灯、A柱都被拉进背景,而原先只是起到分割作用的轮廓线则变得抢眼而成为前景。因此,原先层次鲜明的要素关系变得朦胧起来,主体不那么鲜明了,背景不那么单调了,变成前景的轮廓线又由于自身较弱的形象感而与背景保持暧昧的关系,暧昧得产生出一种呼之欲出却又欲拒还迎的张力。

图7-5 雪铁龙C4 Picasso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艺术表现的奥秘,此外,它也论证了自然美与艺术美都同样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在于自然事物中与艺术作品中具有力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几位代表人物都对审美心理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尤其是其中的阿恩海姆对电影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研究,在世界电影史与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格式塔心理学派将一系列心理学研究成果用于审美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视知觉的研究,对于形的整体性与力的表现性的研究,以及对于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力的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都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从而使得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独树一帜的重要流派。但是,格式塔心理学也有严重的片面性。首先,它缺乏科学的心理学依据,如过分强调知觉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心理因素的作用;其次,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只从生理和心理方面解释事物和情感的力的关系,从而忽视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忽视了社会和历史对人的心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最后,尤其关键的是它借助物理学中力的结构来解释审美心理现象,尚带有猜测的性质,是否真正具有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缺陷都使其美学体系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因而具有片面性。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在西方学术界有时也被称为现象学心理学。近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关注人类的审美心理与审美需要,因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流派。这个美学流派并没有完备、严密的体系,但是,由于它采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方法及其关于人的需要和价值的全新理论,因此对当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研究中的一股新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除了心理学和美学之外,还涉及哲学、人类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斯洛(1908—1970)。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此外,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著名哲学家弗罗姆等人,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作出了较大贡献。

马斯洛的人的基本需要学说包含着这样的思想:人类有一个终极价值,一个全人类可以努力争取的远大目标。人本主义认为,真、善、美、正义及欢乐都是人类的内在本性,设计艺术是人类的这一本性的物化和外化。显然,人本主义包含了人的善和健康的一面。对于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而言,每个新生儿都代表着一个威胁,因为他们只携带着生存和本能的欲望。但是,对于人本主义者来说,人性的本质是向上和健康的,都有一个美的最终需求和目标,人就是一个健康的存在。人本主义反对弗洛伊德从人的病态中窥探人的精神深处,也反对行为主义混淆人和动物的行为,主张采用内省方法和历史方法来努力追寻人类杰出的榜样,把他们作为自我实现的代表。因此,人本主义重视人生经验中的积极方面,认为人有实现自己潜在天赋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层层向上递进的人的需要,表明了只要获得基本的满足,人就会产生更高更健康的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马斯洛说:“这就是目的地,这就是我们奋斗的终点,这就是我们所早已期待的成就,……产生这种体验的人,如同步入天堂,实现奇迹,达到尽善尽美。”这就是马斯洛所设想的高峰体验。

人本主义的审美心理本质也就是高峰体验,虽然高峰体验并不只限于艺术和审美领域。马斯洛认为,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及与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来自创造冲动、创造激情和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于与大自然的交融,来自体育运动。在马斯洛的需要类型中,爱美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但是马斯洛把这种需要说成是一种超越性的需要,是人自身潜在的可能实现的存在状态。因此,与满足生理性需要不同,美的需要并不能以满足的形式实现。高峰体验的审美是无限的、超越的,进入高峰状态的人不但觉得自己变得更好、更坚实、更完善,而且在其看来,世界看上去也更美好、更完善、更真实。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应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健康的人格。说到底,一切始于人、归结于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结合起来考虑,并且将此作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概括起来讲,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结构。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出现高级需要;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精神需要。基本需要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和动力。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就会成为新的动力。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它纠正了传统心理学理论只讲人的生理需要和本能需要,忽视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倾向;指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区别,低级需要的满足使人获得生理快感,高级需要的满足使人得到巨大的精神快感。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审美心理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审美活动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把审美活动看做人的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阶段,看做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看做能使人获得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峰体验。审美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本质和价值的表观。人的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在当今消费社会与商品社会时代,强调人的价值,强调精神的魅力,强调人的高级需要和精神需要,强调审美与艺术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近现代为数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中,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的文学艺术必须真正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思想,研究读者、观众、听众的审美需要和接受心理,真正做到尊重观众、以人为本。

第四,文学艺术应当以人文理想和人文关怀作为最高价值,而决不能以商业利益为终极目标。这就需要作家、艺术家具有文化品位和美学追求,并且进行艺术创新。

对于设计艺术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仅是一个审美的问题,而是在更大意义上的设计伦理问题。从所谓神本主义到物本主义,再到人本主义、科学主义,设计理论界一直就在讨论设计的伦理理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设计以人为本、产品以人为本、企业以人为本,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被当做一个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广泛用于不同的领域。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十分关注审美活动与审美心理,但它毕竟属于心理学流派,它对审美活动与审美心理的研究,也是局限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而且,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个相同观点学者的松散联盟;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重要论点还缺乏科学的论证或实验室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论证的科学性;此外,马斯洛过分强调人的天生潜能,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等,使得他的学说存在着某些矛盾和缺陷。这些都值得我们注意并加以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依赖现象学也限制了它的范围和科学价值,不重视童年经验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也使人本主义心理学多少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审美

行为主义心理学更强调从最基本的事实依据和最直接的体验入手研究审美问题。行为主义似乎没有像心理分析和完形主义理论那样提出一整套审美心理的本质性解释和有关审美的一些大概念,却从具体的、可观察的现象和事实入手,发展了许多审美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测量技术,从对审美心理本质的研究变成了对审美行为和审美活动的研究,甚至是变成了对艺术品和设计的喜好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人与动物的心理之间存在连续性,这是达尔文理论的一种思想延续。达尔文为了主张他的进化论,曾出版了《人的宗系》和《人和动物的表情》两本书,表达了动物和人的心理有连续性的思想。冯特后来主张在根据动物的行为推断其心理时必须考虑节约律,即如果一个动作可以从较低的心理水平获得解释,就不可以认为它是由一个较高的心理水平产生的结果。这个观点虽然后来受到了许多批评,但是,节约律对我们的启发是,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可能在不同的心理水平上获得解释,审美活动并不只是在高尚的艺术和精神的深处才有的,一切艺术的形式对于不同的观看者实际上有不同的心理接受水平。因此,行为主义的审美也许存在更多的生物性或动物性的因素。在人类看来,雌性鸟寻找最美丽、最强壮的雄鸟是为了其携带的能够提高后代生存和繁衍能力的基因,但是对于雌性鸟,这种“审美”活动只是生物性的活动,它们只是这样做了,当然没有必要在更高的心理水平上解释其审美的思想性。那么,反过来说,人的审美是不是都具有思想性和意识性呢?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首倡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他主张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在于预见并控制人的行为。因此,要知道什么刺激引起什么反应,其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即B=f(S),其中B代表行为;S代表刺激。后来,目的行为主义者托尔曼认为,完整的行为是只有目的性的,因此提出公式B=f(S,A),其中S代表情境的变量;A代表其他原因的变量,如遗传、经验等。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应把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叫做“反射”,反射不限于非学习的反应。他坚持认为心理学应发展成一种刺激反应心理学。在行为主义学者中,一部分人认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如表示认识的中介变量决定行动的知识与智慧,表示需求的变量决定行动的动机。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根本就没有中介变量,刺激与反应之间没有生理的连续性。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这些主张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只关心客观事实而排斥意识的研究。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审美的研究也是基于刺激和反应的模式的。以一个关于冰箱审美模式的研究为例,将冰箱的造型元素,如色彩、门、把手等,按所谓“正交”实验方法,做若干冰箱造型方案,让被试按喜好度打分,然后计算出影响大众冰箱审美(喜好)的要素。获得的结论之一是:影响冰箱审美最大的因素是色彩(表面质感),但是大众对冰箱色彩的变化又趋于保守。因此,在设计中采用了大面积的暖色调,而主要面则采用了大众易接受的浅色调。这是一个典型的采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审美理论的设计研究,实验中所获得的结论只涉及刺激(冰箱造型元素)和反应(喜好度)的关系,而且这个结论可以直接用于冰箱设计,以控制大众的喜好。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审美心理研究所要求的和希望的,你不需要更多的思想和意识的考虑,至少在这个特定的设计研究中是这样的。

图7-6 觉醒-审美理论

20世纪60年代,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利尼认为,传统的美学哲学体系并不能发展出基于体验性的审美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基于觉醒理论的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假说。贝利尼并无贬低哲学研究之意,他只是要大家更注意科学方法带来的可能性。觉醒-审美理论主张用生理心理学方法来建立审美的心理学模型,如图7-6所示。图中表示的基本含义是,审美体验与觉醒的上升和下降方式有关,迅速上升并紧接着下降的曲线为美感体验,而上升后需较长时间才下降的曲线为丑感体验。如果考虑刺激的特性,便可转化为“诱唤-和谐”模型。设计作品和艺术作品中,诱唤的刺激特性是指作品中包含了强烈的变异,如新奇、复杂、意外、未知的东西。诱唤刺激有两个心理特性:一是引起注意;二是提高觉醒水平。刺激通过所谓网状激活系统,唤醒大脑皮质,使人处于兴奋和活跃的状态。和谐的刺激特性是指作品中包含了熟悉、简洁、预料、已知的东西。和谐刺激的两个心理特性为:一是消除恐慌或产生共鸣(一些德国心理学家主张以接受代替感觉,以共鸣代替记忆);二是降低觉醒水平。和谐刺激通过网状系统中的抑制系统降低大脑皮质的激活水平。如果以前面冰箱设计为例,红色是新奇的,与冰箱的制冷功能是不和谐的,因此是在心理上起诱唤作用的,而浅色是起和谐作用的。所以,中意冰箱在当年曾经产生过轰动效应,与其大胆的色彩处理所造成的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后来,贝利尼又对其觉醒-审美理论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他认为,觉醒度的温和上升,其本身便是愉快的审美体验,因此觉醒本身存在一种心理奖赏机制。不过,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实际的验证。

其实,行为主义心理学审美研究包含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意象尺度图、色彩流行趋势、广告心理效应等,涉及多种实验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是审美研究中成果最丰富、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其遵循科学原理的思想和方法,采用大量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眼动仪、生理仪、计算机等,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可对比性、可重复性。行为主义审美唯一缺乏的是华美的理论词汇和深刻的理论思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行为主义审美不仅可以产生理论,而且可以成为设计程序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成为设计研究的主流。

第二节 审美反应

审美反应是指人对外在刺激和内在记忆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含了情绪因素、认知因素、兴趣因素和其他因素,也包含着人对这些因素的意识体验和反射。

一、情绪因素

情绪是个体受到某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激动状态。这种状态虽为个体自我意识所得经验,但不为其控制,对个体行为具有干扰或促动作用,并导致个体生理与行为的变化。情绪由刺激引起,又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刺激中,社会性或心理性刺激对个体情绪影响最大。

情绪因素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心理学中的情绪客体化现象。情绪客体化现象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事实早已表明的、一种存在于人的心理反应过程当中的特殊现象。

艺术的情感究竟是源于认知还是刺激,焦点就是情绪启动中是情感占首位还是认知占首位。一派观点认为,刺激的最初加工是进行情感或感性加工,之后才是更复杂的认知解释,即人们对事物的反应首先是情感的,而后才是认知的或理性的。与此相反,另一派的观点是,所谓情感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过程,只不过情感加工过程是自动进行的,意识不到罢了。在讨论痛觉时,我们就知道人的情绪力量远比理性力量强大而深刻。人的许多理性判断其实都是基于情绪的,甚至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尽其毕生的精力研究出一个理论公式,他所看到的也是一种美,也可以获得一种超出理性的情感体验。基于情绪和体验的人的行为模型就是艺术的心理模型。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无论人的理性如何有力量,人不能没有艺术,也不能不体验艺术,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安慰、需要发泄、需要丰富多彩。科学技术也许是人类进步的需要,而艺术则是人性的需要。

在审美反应中,情绪并不都是正面的或者说愉快的。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戏剧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在安全和社会允许的情景下体验悲伤、愤怒和恐惧等负面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负面的情绪可以通过发泄和释放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也有可能是欣赏表演技艺所获得的体验带来了愉悦。审美反应还有一个特点是,审美反应的情绪通常不如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强烈,在电影中看到的谋杀与身陷其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情绪强度的适度和弱化对于审美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艺术活动中需要操控的心理因素,情绪的自然流露和节奏意味着艺术品的心理质量。

时间是审美反应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不同的艺术类型所唤起的情绪的持续时间是不同的。例如,欣赏绘画和欣赏戏剧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具有不同的时间效应。绘画审美情绪的时间效应是短暂和即时的,那种凝聚的美需要更深刻和更集中的关注力;戏剧和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情绪比绘画要延续更长和更深远,也包含更加复杂的认知因素。设计作品的审美需要更长时间的交流和体会,形式的美、功能的美、操作的美所带来的是许多心理感受的交融,包含了我们过去使用同类器具的复杂体验。

二、认知因素

从设计艺术的层面看,艺术也是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艺术的语言信息,就是审美反应中的认知因素。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

审美反应中的认知因素由许多方面组成,首先是语义信息的编码和解码。在具象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中尤其携带了关于对象的信息,如语义信息,了解和理解这些信息对于欣赏艺术和体验相应的情绪至关重要,对审美反应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处决皇帝马克西米利安》,就是作者为了抗议法国政府抛弃了拥有墨西哥皇位的马克西米利安而画。如图7-7所示。如果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就谈不上欣赏这幅画,或者说不能正确地“解码”,因为作者用一幅画把他的全部愤怒和故事都进行了“编码”。可见在审美反应中,认知因素决定了对艺术品的理解深度,决定了艺术品的功能意义的发挥。其次,认知因素是符号信息的编码和解码,符号信息的象征意义和与其相应的情绪能力是符号具有的独特审美信息。例如,在西方绘画中,羊羔是纯情和牺牲的符号,猫头鹰是智慧的符号,公牛是力量和威胁的符号;而在东方绘画中,龙凤可以呈祥,鱼象征年年有余,松、竹、梅、兰象征品质高洁。又如通常的色彩设计中,蓝调子表达清纯,红调子表达暴力。再如汽车品牌符号中,法拉利表达运动和浪漫,宝马表达身份和智慧。

认知因素是一切设计艺术,尤其是视觉设计的功能核心,因为设计的本质意义就是交流,设计是交流的艺术。

图7-7 《处决皇帝马克西米利安》

三、兴趣因素

兴趣因素是个相对模糊的心理概念,审美反应中的兴趣因素是指由好奇驱动力引发的行为。在现代艺术中,有许多艺术作品是完全基于感性的,所提供的认知因素和信息编码极为有限,并且表达情绪的方式和符号也极为抽象,基本不用具象的符号形式。因此这些作品包含了大量未知的东西,或者说不确定性,例如抽象派、立体派等。这里的好奇与生理上的需要无关,而是取决于外部刺激的新奇性。

对未知的外部刺激,无法用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做心理上的解释。有一种看法是,正是这些未知性唤起了人的好奇动机,观者的审美反应是在好奇动机驱动下的一种发现,从未知中发现艺术对象的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发现陌生和熟悉的联系,形成一些新的记忆和感受。因此,兴趣因素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允许更多的个体参与。兴趣因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审美反应更具有主动性,即解码者同时也是编码者。人的好奇获得满足也是一种愉悦。

任何一件艺术品,每当知觉者产生审美反应时便会唤起一种期望模式。例如,当一辆汽车从你眼前一晃而过时,你也许就已经断定了这是一款你喜欢的造型,“哈,那就是我喜欢的车”,然而实际上,你还没有来得及细细观看它的每个局部。心理学认为,我们都有关于事物的期望模式,审美反应是基于这个模式的,只是我们并不一定意识到了。这个审美模式与人以往的审美经验有关,而且与那些基于以往审美经验又产生了许多变幻和新奇感觉有关。见过的和没见过的东西在一刹那间被联系了起来,新的选择被确定了下来,于是获得了审美反应。在好奇中发现新的东西,在旧的记忆中产生新的联系,也许是人的最原始的审美反应。对这种期望模式的研究称为大众审美心理模式研究。

图7-8 毕亚勒的熟悉与喜欢和不喜欢的关系模型

毕亚勒提出了熟悉和不熟悉、喜欢和不喜欢的关系模型,如图7-8所示。这个模型说明熟悉的东西能带来愉快感受,但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因此同时也是没兴趣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却由于不熟悉而带来了一种不安和不愉快的感受。

为什么现代艺术所表达的未知性和人们的好奇心理如此强烈?为什么现代艺术把欣赏者变成了探寻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对150亿年的宇宙进行的无尽探索所带来的是更强烈的好奇心,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人类探索得越多就发现人类已知得越少。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再到宇宙大爆炸理论,科学的知识并没有降低人类的好奇心,反而使人们更加好奇。科学家们在同一段时间内连续发射几颗宇宙探测器去拜访火星,实际上可以说是因为好奇。因此,艺术也不能停留在仅仅表现情绪和认知的审美反应上,艺术更多地反映了人类的好奇心,反映了探索未知性和可能性的种种尝试,也许艺术的探索和发现才是现代艺术心理的本质。

第三节 审美反应的测量

什么是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引起审美反应的东西都可以称为艺术。不过我们会发现,事实上这样定义也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不怀疑任何艺术都可能引起审美反应,但是不同的人反应可能不同,甚至完全没有审美反应。另外,面对晚霞、日出、青山、流水等,我们对自然的东西也会产生丰富的审美反应,而它们并不是艺术。因此,艺术的定义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物的特点、行为的特点、创作的意图、文化等。一个普通的可口可乐罐,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罐子,而对于设计师和另一些人也许就是艺术,关于它的设计可以在经典的设计理论书籍中找到。有人认为,只要是艺术家的作品就是艺术,审美反应并不重要,然而同样困难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艺术家?那将是个更复杂的问题。可见,艺术包含的内容和引起的心理反应是非常多维的,一个完全统一的关于艺术的定义是不存在的。因此,审美反应的测量并不是用来判断艺术的艺术价值,而仅仅是用来测量我们所讨论的审美心理反应。

一、审美量表和审美描述

审美量表和审美描述都是基于语言的一种描述和测量,是对审美反应的直接测量,也是审美反应测量中使用最广泛的测量技术。审美量表是建立在语义差异方法基础上的,通常采用形容词来代表一个心理连续量,如漂亮-丑陋、活泼-严肃、雅-俗等,这些形容词在语义上是成对的反义词,由此构成7点或5点量表。被试根据对刺激物的感受打分,从而获得一组测量数据。再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处理数据,找到数据所表现出的种种数据结构。由于数理统计方法的发展和使用计算机程序,如matlab软件,数据处理变得非常方便,学习设计艺术的人一般都能学会,因此它成为审美反应测量中运用最广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审美描述还发展出其他方法,如必选法、等级排列法等,包括采用复杂的任意联想方法。

量表的方法是测量感觉量的,而且是让被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量,是一个将感觉量化的过程。感觉能够量化吗?怀疑这种方法或怀疑用科学手段来研究艺术的人当然会提出种种疑问,关于这个问题的哲学讨论已经超出了本书研究的范围,这里探讨在心理学中采用的方法,即通过复杂的实验设计和数理统计方法来尽可能地接近人的感觉,但是这只能是接近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致。测量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是进行各种心理学分析的基础。心理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即测量的效度和测量的信度,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测量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到的是不是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如果一项喜好度测量测得的是购买力,那么这种测量就完全没有效度。测量的信度是指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就是说测量结果反映出个体在心理特征方面的真实个体差异,有人称为测量的准确性或一致性。例如,用量表测量某人群对冰箱色彩的喜好倾向,如果多次测量之间的结果非常一致,就说明信度很高。效度和信度在心理学中有许多方法进行评价,是可以获得必要的科学支持的指标。因此在心理学中,感觉是可以量化的,不过这种量化是在一定的效度和信度水平上的量化。

二、行为捕获

行为捕获是基于行为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的审美反应测量技术。例如,你正在看电视,有人问:“你在看什么?”你肯定是回答在看什么节目,而不是回答正在看电视机的显示屏或电视机的结构部件。可见,我们回答问题是根据某种上下文关系的,或者说是根据某种环境关系的。行为捕获是间接地对审美反应的测量,贝利尼特别主张用行为捕获的方法来研究审美反应。例如,研究者可以让被试观看一系列的造型方案,而且让被试对每一个方案喜欢看多久就看多久,那么被试观看每个方案的时间就是一种可以比较和计算的审美反应的行为捕获测量。再如,研究者可以先给被试一定数目的钱,然后由被试决定将这部分钱分给每幅绘画作品,那么各幅作品所得到的钱的比例就是一个审美反应的行为捕获测量。

三、动作行为

动作行为是指肌肉运动所产生的行为。人的身体运动、眼球运动等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是审美反应研究中的另一种非直接测量。身体的动作可以当做人的一种情绪表情。例如,当人观察一幅绘画时,他的身体或头部也许会向某一方向倾斜,这表明绘画构图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或是构图中某种力的模式。人们在展览馆中观看绘画作品时,移动的速度、停留的时间,都是审美反应的动作行为测量。又如,在超市货架前,人的移动和停留方式也是一种测量。更复杂的动作行为测量是借助“眼动仪”等仪器测量的。眼动仪可以测量和记录眼睛的扫描轨迹、视觉中心的停留位置和停留时间等。扫描轨迹可以说明人的观看过程和认知模式。视觉中心的停留位置和较长的停留时间则表明画面的信息点,这些信息点上的信息通常比较丰富。例如,用眼动仪测量表明,英文字母在转折点上的信息最丰富,因此,在转折点上的设计变形是最有效的。

四、生理心理测量

生理心理测量是基于情绪的生理表征的,是典型的在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技术。生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思想是通过生理来表征心理,采用先进的生理仪器获得前所未有的生理测量,并将这些测量与心理过程密切地联系起来。生理心理学在情绪的生理反应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觉醒理论,建立了觉醒的生理机制和测量指标,如肤电反应时的脉搏、心率、血压、呼吸、脑电图、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贝尼利提出了一个基于觉醒理论的行为主义审美理论假说,由此产生了一整套用于测量审美反应的生理心理测量。所谓感性心理学,就采用了大量的生理心理测量方法,是一种心理、生理、生物电测量技术一体化的研究。

总之,对审美反应的测量是一个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们所讨论的测量方法并没有包括所有的测量方法,而且现代社会不断有新的方法和思想涌现出来。作为设计艺术的研究者,实践和学习这些方法对真正了解设计心理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深入研究人的审美反应,才能最终建立起设计和艺术的心理学完整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