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要素

时间:2022-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休闲者在休闲过程中发生的审美心理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种心理要素:感知觉、表象、想象与联想、情绪与情感、理解等。联想对于人们的审美意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主要和无条件反射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总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心理要素,以获得相对完美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休闲者在休闲过程中发生的审美心理活动主要涉及以下几种心理要素:感知觉、表象、想象与联想、情绪与情感、理解等。这些要素构成了审美经验的基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了审美经验。

(一)感知觉

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部事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心理反映。可以说感觉是人的全部心里现象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感知觉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起点,也是获得休闲审美感受的直接手段。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休闲者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耳朵(听觉)、眼睛(视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以及身体的触觉、皮肤的温觉等进行审美活动,获得美感。盲人对自然风光、聋者对歌声乐曲等无法进行有效地欣赏,说到底,是因为其审美感官的部分功能丧失了。人们在接触审美对象的一瞬间,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某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和出发点。著名美学家桑塔耶纳说过:“假如雅典娜的巴特农神庙不是大理石筑成的,皇冠不是黄金制造的,星星不闪光辉,大海无声无息,那么还有什么美呢?”[2]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在感知觉的基础上,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态度等,借助想象和联想的力量,来完成对各种事物的审美过程,获得心理美感。

(二)表象、想象与联想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代表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具有概括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审美联想就是以表象的形式进行的,它的展开能使美感不离开形象,又能够推动美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休闲审美的过程中,思维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以便飞得更高更远。想象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实现了升华,超越了事物的本身,进而获得更加美好的心理体验。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和它相关的其他事物。联想对于人们的审美意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审美对象的特征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来到美丽的桂林,面对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不胜赞美地写道:“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显然,韩愈由“江水”联想到了“青罗带”,由山联想到了“碧玉簪”。又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美丽的西湖,徜徉在春风拂面的苏堤上,不禁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显然,苏轼由美丽的西湖联想到了古代佳人西施之美。

(三)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客观事物和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意愿时,就能够引起主体积极、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当客观事物和情景不符合主体需要和意愿时,主体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比如,当老友重逢时,人们往往心情激动、兴奋;而离别家乡、亲人时会感到伤心、失落。情绪主要和无条件反射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因素是一种内驱力,影响和制约着其他因素。

(四)理解

理解是主体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把握和解释出客体对象的本质联系。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在审美理解中需要的是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方式。否则,审美对象的无限丰富性就会在理性思维的定式中消失殆尽。因此,审美主体需要涉猎广泛的文化知识并接受艺术的熏陶,克服理性抽象思维的习惯。比如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审美者首先要掌握与园林建筑、山水、植物有关的知识,了解各种与园林有关的构景手法,还要学习与园林有关的古典诗词和游记,这样才能够从更深的历史与文化层面欣赏园林。而理解了园林的相关背景文化,还能够拉近园林与审美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审美的效果。

审美的理解因素包含三个层次:

1.区分现实状态与虚拟状态

在审美过程中,个体要把现实的事件、情节、感情与审美态度中或艺术中的事件、情节、感情区分开来。儿童在看“某某历险记”时,往往真实与虚幻不能分开,这就不是正确的审美理解。

2.对审美对象内容的理解

这是指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题材、典故、技法、程式等的理解。比如游览五台山,对宗教知识全无的游客就应该介绍一些基本的宗教常识,特别是宗教仪式、建筑、典故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者的兴趣和审美理解水平。

3.对形式中融合着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

这个层次的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主要的。通过审美对象的形式本身直接表达出想要表现的情感、思想,而无需概念性的语言。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解释,是“意境”。这在元朝作家马致远的《秋思》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刻画了一幅非常真实动人的秋郊夕阳图。在苍凉的景色中,反映出天下旅人漂泊的情怀。作者精心地将许多自然的鲜明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使这些孤立的形象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人格精神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充分反映了历尽沧桑的诗人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产生的审美感受。

除了以上几种心理要素外还有意象、记忆、感通等心理要素也会影响审美的心理过程。总之,在审美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调动这些心理要素,以获得相对完美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