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必须遏制大学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

必须遏制大学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遏制大学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我国解放前的大学,在选用教师时,也是避免近亲繁殖的。现在看来,这些规定都是正确的,是避免近亲繁殖的有力保证。教师队伍和学术研究中的近亲繁殖,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决不能再姑息和迁就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了。其次,在科学研究中近亲繁殖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

必须遏制大学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1)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在遗传学上,有近亲繁殖(inbreading)与远缘杂交(outcrossing)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前者是要避免的,而后者却是应当提倡的。根据遗传学的理论,自然界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有一个共同的遗传特点,即近亲繁殖会导致物种退化,而远缘杂交将培育出新的品种。例如,世界上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作物——玉米、小麦水稻,都是利用杂交优势理论,先后经过美国、墨西哥和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长期探索,分别培育出了这三种作物杂交的新品种,从而实现了这些作物的高产,为解决人类的粮食缺乏做出了贡献。

所谓近亲繁殖,是指两种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进行交配,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植物中,就会导致物种退化;如果发生在人类中,就会出现遗传病或是智力低下的后代;如果发生在动物中,就会产生不育症。所以,无论是在人类还是在动植物繁殖中,近亲繁殖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它与进化方向是相悖的。

学缘是与动植物中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相类似的一个概念,泛指教育和科学研究中师生和学术派别之间的渊源关系。具体地说,包括教师队伍构成、学术梯队的配备和招收研究生的来源等,其中都有一个学缘的问题。与动植物近亲繁殖的现象一样,如果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中的学缘关系也是近亲繁殖,那么势必影响杰出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研究成果的产生。

近亲繁殖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和学术研究中,基本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在西方国家不仅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业革命,而且近代科学也诞生于欧洲。在其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早已建立了大学独立、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公开公平地招聘竞争、人才自由流动等原则和管理制度,这是避免人才和学术近亲繁殖的重要保证。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教育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研究型大学,全球7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在这些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大学的教师水平都很高,几乎百分之百拥有博士学位,博士比例最低的大学也有大约95%,并且这些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是毕业于著名大学,绝非滥竽充数。另外,在教师中拥有本校博士学位的比例都不高,也就是说他们都拒绝近亲繁殖。姜远平等人对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结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们认为:“强调教师队伍‘远缘杂交’,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许多著名大学都有不直接留任本校毕业生的习惯做法。优秀本校毕业生必须先到其他大学或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回校任教。”(2)

我国解放前的大学,在选用教师时,也是避免近亲繁殖的。20多年前,当我出任武汉大学校长时,就这个问题,我访问了许多教授。他们告诉我,解放前武汉大学决不允许直接聘用本校的毕业生,即使非常优秀的尖子学生,也必须到校外工作5年以后,如果那时他仍然还是优秀者,方可聘回母校任教。另外还有一条人事回避制度,夫妻、父子不仅不能同在一个系工作,而且也不能在同一个大学工作。现在看来,这些规定都是正确的,是避免近亲繁殖的有力保证。

可是,事隔半个多世纪以后,近亲繁殖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人们对这种反常现象见怪不怪,似乎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着一流水平大学的建设,正在窒息着学术研究中的民主自由学风,最终将影响学术批评与学术创新

教师队伍和学术研究中的近亲繁殖,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决不能再姑息和迁就这种不正常的状态了。那么,近亲繁殖在我国大学里有哪些表现呢?毫不夸张地说,近亲繁殖已经渗透到我国大学中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队伍基本上是近亲繁殖的,而且越是重点大学近亲繁殖现象越严重。现在,许多重点大学的教师大都是本校毕业留校任教的,为数不少的单位都是三代同堂,甚至还有四代、五代同堂的。例如,我国某重点大学法学院有40名专任教师,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有37人,占整个教师比例的92%。在获得博士学位的37名教师中,有34人是从本校毕业的,所占比例也是92%,这实属偶合。(3)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近亲繁殖在我国重点大学里是多么严重呀!

现在,也有一些大学公开在国内外招聘教授,甚至还有高薪招聘院长的。但是,只看到招聘广告,却没有看到招聘的公示和结果。说到底,这种招聘只有宣传和象征性的意义,是否能够招聘到杰出的人才是值得怀疑的。国外大学招聘的原则是:第一,公开性,必须在两种以上媒体上刊登招聘启示;第二,平等性,如果招聘一名教师,必须有三个以上的申请者竞争,通过考核评审,择优录用方为合法,否则就要受到诉讼。可是,我国目前大学的招聘并不能做到这“两性”,有不少是走过场。近年来,有关大学也从国外招聘了部分留学生,但相当多的人仍然是由自己的老师或同学推荐的,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近亲繁殖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三:第一,自认为自己是“老大”(指名列前茅的大学或是院系),唯我独尊,似乎对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不屑一顾;第二,觉得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对质量放心,使用起来也顺手;第三,片面地认为这是师承效应,有利于学术梯队建设和学术继承。其实,这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只是以此作为“近亲繁殖”的借口而已。

其次,在科学研究中近亲繁殖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的。当代科学研究,特别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早已走出了个体或者家族式的研究方式,一般都是在高水平学术领导者的指导下,由一个研究小组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问题就出在这个研究集体如何组成,是网罗百家、搞远缘杂交还是重用自己的嫡系部队呢?这里所指的嫡系部队,就是指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是学生的学生,也就是几代同堂。有人形容说,现在的一个学术集体就是一座金字塔,塔顶上是耄耋之年的祖师爷,下面是徒子、徒孙、徒曾孙,子子孙孙无穷尽。试想一下:在这样的学术体系中,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下,徒子、徒孙对于师父、师叔、师爷能有自由平等的学术讨论吗?能够发表不同的学术见解吗?能够有学术创新吗?这大概是我国大学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或少有原创性成果的原因之一。

更有甚者,现在有些大学很时兴“夫妻店”、“父子兵”,即夫妻、父子合作搞科学研究,甚至还有老子招收儿子作研究生或博士后的。这些现象,本来就是计划经济统一分配或单纯照顾关系造成的,现在不仅不予制止,反而任其发展。如果说夫妻是搞相同方向的研究课题,倒也勉强说得过去。可是,有些“夫妻店”完全是“拉郎配”,把不是搞同专业的配偶拉到自己的研究组里来。值得指出的是,能够这样做的,当然是那些名家或权威,小人物当然不可能享有这种特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明眼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做既没有矛盾,也很实惠,因为发表论文谁需要谁放在第一,而且科研经费提成分配也不至于“肥水流到外人田”,真是名利双收。这些人虽然也身为学者,但完全不顾亲属回避这个基本原则,使得严谨的、科学的、民主的学风遭到了破坏。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近亲繁殖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有不少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差不多是十年一贯制,如果再加上博士后,那就是十二三年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这是僵化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是保守的近亲繁殖思想的表现。例如,很多大学都有免试推荐录取研究生的规定,其实这是十分不合理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公平,而且起到了维护近亲繁殖的作用。其实,免试推荐研究生和高考推荐保送生,都是教育上“马太效应”的表现,是教育不公平的反映。既然在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那么就应该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免试的特权。有人美其名曰:免试推荐研究生和保送高中毕业生是爱才,是保护优秀的人才,是防止优秀学生流失。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既然是优秀的学生那他就不应当怕考试,如果他考垮了,说明他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允许免试,而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甚突出的则需要考试,这难道公平吗?

另外,还有一些大学公然在招收研究生时,在内部或公开做出规定:“对外来报考者从严少招,尽可能招本校和本系报考者。”(4)同时,现在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也大都愿意报考本校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完全熟悉了自己老师讲授的内容,适应了老师出考题的思路,所以他们与外校报考学生也不是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当然,也有一些开明和有远见的学生,他们不愿老在一所大学学习,这样不利于博采众家之长。当年我任校长时,就主张我校毕业生报考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考取得越多越好,这既是我校的骄傲也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现在,已经取消了毕业分配,条件也比我们那时好了许多,应该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可是,现在狭隘的保守思想却越来越严重,单纯追求研究生录取率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致使近亲繁殖的现象有增无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周培源、杨石先、苏步青、卢嘉锡等著名科学家,都提出了要改革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问题,但响应者甚寡。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也试图突破近亲繁殖的窠臼,曾经从北京某重点大学要来了两名英语系的毕业生,以加强我校本来不太强的英语系的师资。可是,我被当头泼了一瓢冷水,因为那所大学分配来的两名学生,一个是口吃,这是教外语之大忌;另一个是犯了生活作风错误的学生,令我们非常失望。那时完全是计划指令分配的,既没有选择权,也不能退回,我们只能自认倒霉。

20多年前的事早已过去了,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指令性的毕业生分配取消了,大学拥有招聘自主权,应该说更有利于打破近亲繁殖的弊端。可是,形势的变化并没有促进克服近亲繁殖的问题,因为僵化的人才观念没有转变。当前,近亲繁殖的问题不仅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似乎越来越严重了。为什么近亲繁殖会成为大学里的一个痼疾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封建社会时间很长,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影响深远。(5)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自然经济,即自产自销,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与交换。这种现象与大学教师队伍自产自销的状况是何等相似,这就是大学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社会与历史根源。

其次,是受家族制的思想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师生关系犹如父与子的关系,在家族中是子承父业,在学术上也似乎是生继师业,子子孙孙无穷尽。这也是导致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的一个原因。

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学术上学生是很难对老师的学术观点提出批评的,也是很难超出老师的学术范畴的。有报道说,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国内某地区的代表的学术观点竟然完全趋同,原因是这些代表都是由同一位导师培养出来的。这一点与西方国家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与导师争论,可以另辟蹊径;导师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支持他们创新,不囿于师说。这大概是我国大学中民主学风不昌,原创成果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和思想的影响。自解放以后,我国就是执行的计划经济,与此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也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体制。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是按计划招生和分配,教师也是按编制分配的,每个大学都选留自己的毕业生当教师。不仅如此,年轻的教师成家以后,又要照顾把配偶调入学校,子女成人后可以顶职在本单位工作,或要求学校照顾把子女调入学校。于是,大学就成了近亲繁殖的世袭领域,以至于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不仅增加了人事关系中的矛盾,而且也使得工作效率低下,这恐怕是我国大学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鉴于近亲繁殖已成为我国大学的一个痼疾,要治理整顿并非易事,但是这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绕过去的坎。怎样治理整顿呢?俗话说:治乱世必用重典,这里的典就是立法,即用法律的手段来限制近亲繁殖。具体如何制定限制近亲繁殖的法规,这需要专门的立法机构来制定。不过,有几点内容必须明确地提出来,在没有立法以前,不妨各校先行作为学校的管理规定执行。我认为重要的有以下诸点:(1)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师的聘用中来,凡不是经过公开和公平聘用的教师,应属于违法;(2)明文规定人事回避制度,在教学和科研单位,不允许直系亲属同时在一起工作;(3)对本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实行定期回聘制度,一般需在校外工作3~5年;(4)本校毕业的教师应控制在教师总数的30%以下;(5)招收本校毕业的研究生应控制在总数的50%以下。以上诸点,无论是立法也好,或是作为大学的管理规定也好,都应宜早不宜迟地执行。它们对于大学的学风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都是积极的措施,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大学教师近亲繁殖。同时,这对于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进而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是绝对不可少的。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2)姜远平,刘少雪,刘念才.美国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结构分析[N].科技日报,2005-01-18.

(3)http://blog.hexum.com/wlcexp/2906788d.html.

(4)刘昆.学术界近亲繁殖制约自主创新[N].光明日报,2006-01-23.

(5)刘成友.警惕学术界“近亲繁殖”[N].文汇报,2003-0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