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语言+学术+人文融合的“二段四级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构建语言+学术+人文融合的“二段四级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外语系 孙苗飞一、本次改革的背景(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里程碑。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外语系 孙苗飞

一、本次改革的背景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里程碑。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规划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

根据上海市教委2013年2月颁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 (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用)》,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他们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上海市和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1962年,教育部制定《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阅读本专业书刊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单词1 400个,掌握阅读一般科学技术书籍所必需的语法知识。

(二)“文化大革命”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央高度重视英语教学,1980年6月通过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教学目标分成两个阶段:“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为学生阅读英语科技书刊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专业阅读教学阶段,使学生具备比较顺利地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的能力”。

1985-1994年,大学英语实行分类指导、分级教学。大纲把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分成六个级别,其中一至四级为必修课程,五至六级为选修课。突出分类指导,文理科大纲规定“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理工科大纲规定“在重视语言共核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科技英语的特点”。但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行,使得分类指导难以实现,规范化、统一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占据了主导地位。

1994-2001年,大学英语实行统一大纲、统一考试,强调语言基础教学,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新大纲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新大纲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学生,并首次将大学英语四级定为各类高校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002年至今,大学英语实行听说领先、计算机教学,这是在我国“申奥”和“申世”成功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交流能力的背景下提出的。2004年1月,教育部批准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该文件要求“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文化大革命”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三次改革,都是帮助学生打语言基础,培养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对于推动大学英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中小学英语基础的提高,大学新生的英语入学成绩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越来越受到质疑。

三、大学英语教学再次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但是,四、六级考试是大学生必须参加的统考,而且许多院校还将其与学位挂钩,这使得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学英语教学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应试教学,而这与原来的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初衷相悖。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外语教学发展迅猛,尤其是沿海地区。除中小学常规开设英语课外,社会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培训机构。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将其送到英语培训学校。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无论是词汇量、语法,还是口语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到大学后继续学习基础英语,不仅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中学有很多的重叠,教学效果也没有中学那么明显,缺乏过去为高考而学的激情。渐渐地,学生对大学英语懈怠、厌倦,上课除了拿本四、六级考试冲刺书外,别无表情;教师也失去了上课的激情,课堂上似乎只有放放英文电影才好打发。

针对近些年大学英语的困境,一些高校也尝试了种种改革,将大学英语的课时压缩,由过去的16个学分压缩到12个学分,甚至8个学分。而且,压缩后的学分里还包括中、西方文化,日语、法语、德语的学习,这样大学英语课程就成为“空心课程”,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为此,有专家提出“去外语化”的观点,认为随着高中英语内容不断上移,新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大学英语已经失去了作为课程存在的必要。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把我国推到了全球的中心地位。如果说突出英语基础教学是那些年的形势背景所决定的,那么今天再强调基础教学就不合时宜了,大学英语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为适应上海市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专业领域内国际规则并能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3 年2 月颁布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作为上海各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这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将从基础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变。

四、语言+学术+人文融合的“二段四级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语言+学术+人文融合的“二段四级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概述

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至关重要。语言+学术+人文融合的“二段四级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正是契合了这个目标。

语言+学术+人文融合的“二段四级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贯穿大学期间学生学习英语、提高素养的整个过程,是实现大学英语四年不断线的制度设计,即:大学英语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基础英语”,第二个阶段为“学术英语”。“基础英语”阶段分“基础英语一”和“基础英语二”两级,“学术英语”阶段分“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两级。新生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分别进入“基础英语一”和“基础英语二”学习。如果新生在入学前已达到基本的语言要求,即能听懂英语授课、日常英语会话和一般性题材讲座、广播,能用英语交流,并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简短发言,能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和常见的应用文体的材料,能完成一般性文章和常见的应用文写作,则可以直接转入第二段“学术英语”的第一级“通用学术英语”的学习,如图1所示。

图1 新生英语测试

(二)夯实语言基础

培养学生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是“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学好“学术英语”。因此,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第一阶段要狠抓基本功的训练。语音、语法、词汇是语言基础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部分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语音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得体顺畅地交际。因此,要严格把关,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的自信心。要努力拓宽词汇量,利用构词法、形象记忆、读音记忆、分类记忆等方法来猜测、辨析、记忆词汇。语法是用词、造句的综合规则,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保障。要掌握词法的变化和句法的规律,培养正确、规范表达思想的意识。

(三)突出学术英语

按照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外语教学现状,大学英语基础应该是在中学阶段完成。到了大学后,英语学习就要转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上来,目的是在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能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汲取专业知识、传递专业信息,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此,大学阶段重点是学习学术英语。学术英语又分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侧重各学科英语中共性的东西,培养学生基础的学术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书面交流能力。专门学术英语侧重对特定学科的词汇、语法、语篇和体裁以及策略和技能的培养。

通用学术英语是通往专门学术英语的桥梁。自20世纪60年代起,英语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和科技传播的工作语言,因而需要专门的、个性化的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ESP)随之兴起。专门用途英语具有个性化思想,内容宽泛,专业性强,学术程度高,实用性和行业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语类特征、语篇特征和问题特征。尽管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不一样,具体任务也不尽相同,但学生需要的语言结构是相似的。为架起通往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的桥梁,提供语言支持,找出学术英语的共同特点,通用学术英语应运而生。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背景下了解、认识语言并正确使用语言。针对目前大学生入学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基础好的学生开展“通用学术英语”的学习,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专门学术英语是学生学习与本专业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课程,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的关键一环。专门学术英语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于语言的功能需要,以及与特定专业、行业相关的语言应用和技能获得,语言教学活动始终围绕专业知识或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内容贴近某个专门行业或者某一个学科领域,使学生掌握该行业的英语词汇体系、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学生不仅具备普通英语的基本要素,还掌握了某行业、某学科的专业词汇、语言风格,同时熟悉了某行业或某学科的基础知识,如金融英语中涉及的金融知识,法律英语中涉及的法律知识等。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专门学术英语时,兴趣普遍很高,求知欲强,有新鲜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开展“学术英语”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学生通过学习“学术英语”,能够听懂英语讲座,看懂专业文章,查找专业文献,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与外国专家讨论等。

(四)提升人文素养

本次颁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中专门提到: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明确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大学英语不仅要注重基础英语和学术英语的语言工具性,还要强调它的育人功能,即语言的人文性。众所周知,英语不仅是用来交际的语言工具,而且还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性是它的一大特点,它既是一门人文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正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所说,语言一旦用于交流、交际,就必然承载信息、思想、情感等诸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各方面体现了人文性、人文学科的特征。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两个阶段中,尤其是基础英语的第一阶段,要注入人文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治、历史、法律、哲学、宗教等,比较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在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和感悟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和人性深处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成长为诚实守信、正直负责、善于沟通,具有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健康心理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基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全过程中,既应兼顾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又应兼顾语言教学的人文性,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成为融语言、学术、人文于一体的课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开发是实现“学术英语”教学要求的关键,要紧扣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当今社会最新的经济、科技发展动态和成果,突出前瞻性、真实性和示范性。编写人员要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和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对英语的需求,深入到社会、行业等各种真实的国际化环境中,对教材内容、话题选择、核心词汇和语言要求等遴选合适语料,设计出能训练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工作场所的情景及其真实的任务等。应吸纳校内外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和外籍人士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开发出能满足未来工作需要的、提升学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实用教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国外原版全英教材。

通用学术英语教材围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般话题进行跨学科共性知识的听、说、读、写学术技能的训练。专门学术英语教材按金融、财务、国贸、法律等学科进行特定领域的语言训练,重点掌握专业或学科的语言结构和语篇体裁的特点,而非全面型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内容,如训练学生展示成果,搜索、撰写文献,参与专业相关领域讨论的项目,以及模拟工作场景及其任务等。应加强资料库的建设,收集不同主题和难度的学术讲座视频、各学科高频词汇和用法的语料库、论文写作体裁规范等。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改革成功的保障。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理念先行。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要克服畏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其次,促进教师的“转型”发展。鼓励英语教师向专业方向、专业教师向语言方向靠拢,逐步转型。国外高校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普及,纯语言的教师并不多,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改革,比如,送英语教师外出进修一门专业、专业教师强化语言训练,定期双向培训,给讲授学术英语的教师课时补贴,科研上给与政策倾斜等。再次,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业务交流,结成对子,在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方面相互协商、相互帮助,互相观摩课程,协同申报项目、开发教材,交流经验和体会。最后,加强教改研讨。到同类院校调研考察,组织或参加国内外ESP(专门用途英语)/EAP(学术英语)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和讲课,介绍专业的基本内容和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围绕学科的语篇体裁、语言交际能力和策略,以及专业学习和工作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方面进行研讨。

参考文献:

[1]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蔡基刚.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路在何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4]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北京:中国外语,2011,(9).

[5]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6]余樟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与启示[J].外语界,20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