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无启示。通识教育并非迂阔不切实际的教育,其中有至善至美的人生大智慧,并且事关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赫钦斯继承并发展了爱默生的博雅和通识教育思想,但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教育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赫钦斯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的海洋中,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显然需要很强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当今欧美诸国日益注重通识教育,赫钦斯功不可没。正如美国教育家所说,“在美国大多数的学院或大学,专科训练前的普通教育计划已经实施或正在评定,毫不夸张地说,这种趋势如果要归诸美国今天生活中的任何人的话,就应该归功于赫钦斯。”[98]他的历史功绩,还在于将传统社会中为少数贵族或特权阶层所垄断的博雅或精英教育推广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人人有机会接受的全民教育,使得古老的自由教育思想加入了崭新的民主精神,使之成为教育思想史上壮丽的篇章。他的教育思想,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显得落后与保守,且以过于理想化而难以长久施行,但无论如何,这种“不合时宜”的思想却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我国台湾学者杨瑞文认为他“上承各代思想精华,下测未来世界社会之可能发展,再分析当代社会之弊端,故其理论建构,实有其巩固的基础,可谓承前启后,高瞻远瞩。”[99]可见其思想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无启示。首先,作为追求知识探求的场所,大学应该是一方净土,是神圣知识的殿堂,而不该沦为官场或职场的摇篮。物质至上、拜金主义这些早已为人唾弃的东西不应该玷污这圣洁的场所。大学应该保留一点乌托邦精神,避免与社会关系过于密切。其次,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避免过早过细地划分专业方向,或为了求职的便利而牺牲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通识教育并非迂阔不切实际的教育,其中有至善至美的人生大智慧,并且事关国家民主政治的进程。最后大学应该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保持适度的张力,避免失衡。如英国哲学家斯诺(C.P.Snow,1905—1980)所言,“让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分道扬镳,这个世界的思考就会缺乏智慧。”[100]过分注重古典人文教育,固然不合世情,但过分注重科学教育,不仅破坏人的自我完善和谐发展,也会造成教育的混乱,无序并降低教育质量,倘若对科学成果不能善用,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这些都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也是赫钦斯思想的精华所在,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

赫钦斯继承并发展了爱默生的博雅和通识教育思想,但同时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教育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他在《民主社会教育中的冲突》(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1953)一文中宣称,理想的共和国就是学习的共和国,并且热切地展望,“当一切人整个一生都是世界法律和正义的共和国和学习共和国的公民的时候,我们所寻求的文明,将会实现。”[101]

【注释】

[1]〔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著,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页。

[2]〔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著,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第474页。

[3]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132.

[4]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58),222-223.

[5]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11.

[6]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134.

[7]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10.

[8]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5.

[9]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5.

[10]〔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64页。

[11]〔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第227页。

[12]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58),84.

[13]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84.

[14]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224.

[15]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222.

[16]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135.

[17]〔美〕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爱默生集:论文与讲演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55页。

[18]Henry W.Sams,ed.Autobiography of Brook Farm(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58),226.

[19]〔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美国的民主》(上),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4页。

[2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朱旭东等译:《美国教育史:城市化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1]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页。

[22]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97页。

[23]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99—500页。

[2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35页。

[25]Martin S.Dworkin,ed.Dewey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59),9.

[26]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09—510页。

[27]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第511页。

[28]〔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29]〔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谢廷光译:《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53页。

[30]〔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31]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32]张斌贤,禇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33页。

[33]〔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06页。

[34]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1990),177-179.

[3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第107页。

[3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朱旭东等译:《美国教育史:城市化时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3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朱旭东等译:《美国教育史:城市化时期的历程》,第269页。

[38]〔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朱旭东等译:《美国教育史:城市化时期的历程》,第171页。

[3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

[40]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第516页。

[4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4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1页。

[43]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2页。

[44]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555页。

[4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8页。

[46]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1990),175.

[47]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9页。

[48]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58页。

[49]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1990),178.

[50]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

[5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560页。

[52]〔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谢廷光译:《美国人:民主的历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6页。

[53]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54]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第8页。

[55]林玉体:《美国教育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56]Martin S.Dworkin,ed.Dewey on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59),18.

[57]Martin Bickman,“From Emerson to Dewey:The Fate of Freedom in American Educa tion,”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4(1994),385-408.

[58]Martin Bickman,“From Emerson to Dewey:The Fate of Freedom in American Educa tion,”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4(1994),385-408.

[59]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18.

[60]施晓光:“为‘理性人和民主社会’的高等教育——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3期,第167—175页。

[61]施晓光:“为‘理性人和民主社会’的高等教育——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第167—175页。

[6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73页。

[63]施晓光:“为‘理性人和民主社会’的高等教育——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第167—175页。

[64]〔美〕A.C.奥恩斯坦著,刘付忱等译:《美国教育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页。

[65]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66]施晓光:“为‘理性人和民主社会’的高等教育——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第167—175页。

[67]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第69页。

[68]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0页。

[6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

[70]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7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7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第33页。

[73]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74]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第375页。

[75]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第376页。

[76]Lawrence A.Crem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New York:Vintage Books,1961),4-5.

[77]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78]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第9页。

[79]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80]瞿葆奎主编:《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81]Albert Jay Nock,Memoirs of a Superfluous Man(New York:Harper&Brithers,1943),270.

[82]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83]单中惠主编:《西方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8页。

[84]〔美〕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85]〔美〕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第68页。

[86]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87]〔美〕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88]徐宗林:《赫钦斯教育思想研究》,文景出版社1973年版,第112页。

[89]华东师范教育系 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90]李建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91]〔美〕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4页。

[92]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93]李建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河北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94]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95]洪明:“永恒主义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观,”《教育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74—78页。

[96]李建强:“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河北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97]洪明:“永恒主义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观,”《教育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74—78页。

[98]转引自洪明:“永恒主义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观,”《教育史研究》,第74—78页。

[9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3》,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页。

[100]赵换军:“试析赫钦斯的普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1—45页。

[101]华东师范教育系 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2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