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共十一条,说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性质、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会计要素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把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列入会计准则的第二章,要求企业会计工作遵照执行。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做出的具体规定。

三、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1.会计准则

《会计法》作为基本法,概括性地规范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要求、会计监督的原则等项内容。根据《会计法》还难以具体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必须依据《会计法》制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应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依据、一般原则和一般程序。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具体准则涉及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

迄今为止,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许多项会计准则,2006年2月和10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如图11-1所示。

img297

图11-1 新会计准则体系构成图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2005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于2006年2月15日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属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总则。本章共十一条,说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性质、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会计要素等。如总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这些基本前提尽管没有规定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但在会计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人们不断认识和总结的结晶。只有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核算才能正常、顺利地进行。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本章共八条,关于会计信息要达到的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把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列入会计准则的第二章,要求企业会计工作遵照执行。这八条是: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清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上述一般原则体现了经济工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第三章,资产。本章共三条,关于资产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规定只有符合定义和确认标准的资产才能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四章,负债。本章共三条,关于负债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规定只有符合定义和确认标准的负债才能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五章,所有者权益。本章共四条,关于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定义、内容、计量等。所有者权益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六章,收入。本章共三条,关于收入要素的定义、内容和确认标准。规定只有符合定义和确认标准的收入才能列入利润表

第七章,费用。本章共四条,关于费用要素的定义、内容和确认标准。规定只有符合定义和确认标准的费用才能列入利润表。

第八章,利润。本章共四条,关于利润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利润列入利润表。

第九章,会计计量。本章共三条,关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同时还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本章共五条,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定义和内容。

第十一章,附则。本章共二条,规定本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2)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做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利息的准则等。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的具体准则。迄今为止,我国已经颁布并修订的“具体会计准则”共有38项,包括: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

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

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这些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必须执行;其他形式企业也鼓励执行。

(3)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年10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是对32项具体会计准则作出的具体解释,并就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出统一规范,用以指导企业的具体实施。

2.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按其制定权限可分为统一会计制度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两类。

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具体而言,我国统一会计制度一般是指财政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为适应各行业特点和要求,使《企业会计准则》得以实施、操作所做的具体化规定,目前即指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以及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结合特定行业的特殊情况所做的补充性规定和办法。这类会计制度适用面广,规范的是会计业务处理的共性问题。这些制度是一个狭义的会计制度概念,仅指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开始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等范围内执行。该会计制度的制定依据是《会计法》、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

(1)企业会计制度。本部分通过14个方面的内容说明会计处理的具体原则和处理方法。①总则,说明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记账方法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②资产,说明资产的定义、分类和计价原则。③负债,说明负债的定义、分类和计价原则。④所有者权益,说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分类和核算原则。⑤收入,说明收入的定义、分类,各项收入的确认、计量标准。⑥成本和费用,主要说明成本和费用的定义、分类,各项成本和费用确认、计量的标准。⑦利润和利润分配,主要说明利润的构成,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利润分配的原则。⑧非货币性交易,主要说明非货币性交易的定义,判别非货币性交易的标准,转入资产入账价值和收益的确定。⑨外币业务,主要说明外币业务的内容和核算方法。⑩会计调整,主要说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条件、内容、会计处理方法和披露原则,会计差错的更正方法,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范围及会计处理的原则。img298或有事项,主要说明或有事项的定义、内容,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披露的要求。img299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主要说明关联方的判别标准、内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原则。img300财务会计报告,主要说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所包括的内容,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本要求。img301附则,主要说明该会计制度的执行时间。

(2)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设置的会计科目以及每一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便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制度中规定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

但是,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企业,不再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是指各会计主体根据统一会计制度,结合自身特点自行或委托中介机构制定的会计制度。目前,我国各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是合二为一的,这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和会计工作习惯。财务和会计的关系及其管理工作在我国有其特殊性。从宏观管理上看,财务与会计是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从微观操作上看,财务与会计是合二为一的一个完整的机构,并随单位规模的大小不同称为财会处(科、股)。因此,各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是难以分离的,统称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它一般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制度、成本会计制度等。

按其适用的部门和单位可分为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两类。

企业会计制度是规范营利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这类会计制度既要反映出企业资金循环周转共同的规律性,又要针对各大行业经济活动的个性

预算会计制度是规范预算资金收入、分配、使用和报告情况的会计制度。例如,1998年1月1日起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这类会计制度反映预算资金的收支过程,一般没有成本核算及盈亏计算的规定。

本章内容小结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作用,必须合理组织好会计的工作。会计工作的组织,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及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

会计机构是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一般来说,在大、中型单位,一般单设会计部、处或科(或财会部、处或科),负责整个单位的会计工作。在会计机构内部可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在规模较小、会计业务不多的单位,可不设专门的会计机构,但也应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负责和办理会计工作;对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本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会计机构和人员对其组织核算一般有两种形式:集中核算和非集中核算。

会计师事务所是注册会计师依法承办业务的机构。注册会计师办理业务,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

会计人员是在企事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单位会计人员是指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包括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及一般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服务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必须遵守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职业道德规范。

会计规范是一套规范、约束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总称。根据我国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和层次,我国的会计规范是由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地方性会计法规和单位内部会计制度构成的。

本章专业术语

会计机构、集中核算、非集中核算、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规范、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本章思考与讨论

1.会计工作的组织内容是什么?

2.简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容。

3.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包括哪几个层次?

4.简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

本章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2.上海市会计从业资格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文华,徐文丽等编.基础会计学.第二版.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

5.娄尔行等编.基础会计新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编,1998

6.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教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约翰逊等著.会计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