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准则和新企业会计制度

时间:2022-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并监督执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名副其实的会计法规,它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约束力来自行政命令。此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就从民间研究、推动转为官方,纳入国家的会计改革计划并落实到行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第二节 企业会计准则

一、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作用

(一)性质

企业会计准则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分离,这就是要求通过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各企业(主要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根本动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经济是主体,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国家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最大的社会财富的所有者。所以,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并监督执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名副其实的会计法规,它的权威性、强制性和约束力来自行政命令。在西方一些国家,企业、会计职业界和学术界也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但却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组织领导。这样制定的准则,也具有准法规的性质。

(二)作用

会计准则具有三个主要作用:①作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技术规范。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信息必须保证真实与公允,这是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的信息使用者的共同要求。不同的财务报表,可以分别表述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变动(特别是现金流动);而相对独立的各个财务报表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浑然一体,在数字上能做到彼此勾稽。②作为证券市场准入的一项重要规则。当前,各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是以证券上市公司为对象(或只限于上市公司),规范其应向市场传递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有关信息。各国监管证券市场的法律或法规也莫不要求: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并经注册会计师加以验证的财务报表是企业证券准入市场公开交易的一个必要条件。③作为协调经济利益的机制。按企业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表,在形式上只是一系列数据和信息,在实质上则是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企业经济、财务活动的反映。会计准则所规范的,既是会计行为,也是财务行为。对一些事项,“准则”通常提出“基准处理”和“允许的备选处理”方法,供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时选择。这说明在市场经济中,会计准则不是一项纯技术的规范,它需要借助于会计的技术处理,来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即由财政部统一审查中央企业各主管部门分行业制定的会计制度。1953年以后,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此后历经40年,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都是按分部门、分行业、分所有制,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来加以规范。统一会计制度基本上适应当时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属于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它对于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财政收入,推动企业增产节约起过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统一会计制度这种会计规范形式,便开始暴露其缺陷,据以产生的财务会计信息,不能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制定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核算的规范形式转变到与国际会计惯例同步的轨道上来,就成为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国会计界有组织、有计划地酝酿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始于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的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组。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在1988年也成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这个组织是按照《会计法》的授权,专职负责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官方机构。此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就从民间研究、推动转为官方,纳入国家的会计改革计划并落实到行动。1990年财政部印发了《会计准则(草案)提纲(征求意见稿)》,1991年又发布了基本准则草案,1992年11月30日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这样,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正式出台,以会计准则取代统一会计制度的改革初步取得了成功。

基本会计准则实施后,财政部又陆续推出了具体准则征求意见稿30份左右。经过近五年的努力,1997年5月22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正式制定了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即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这份具体准则从1997年度起执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将成为促进当代中国企业真正发展的又一推动性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