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时间:2022-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责任会计是企业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经济责任,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合理地确定与其职责履行相关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及时和正确地反映、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实际经营业绩的一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可控性原则是指各责任中心只对其可控制的因素负责,对其业绩评价时应将其不可控制的因素排除。

第一节 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由于其应变能力差已无法满足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而逐渐被现代分权管理模式所取代,分权管理是为有效调动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而产生的管理模式,但是存在着分权单位和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其他部门的利益甚至企业整体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为适应这种要求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责任会计就应运而生了。责任会计属于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按授权范围将企业内部划分为不同的责任单位,主要职能是对企业各个责任部门的经济活动经过预测确定其责任目标,并进行监督、核算、分析评估,定期做出完成责任目标的业绩报告,同时为企业进行新一轮的经济预测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发挥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责任会计因其属于“内部会计”的性质,与企业财务会计既有理论、原理方法等方面的共性,又有区别,即不必执行公认的会计准则,不必按照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核算,而是按照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和经济责任制的具体要求来确定核算主体、核算程序和内容方法。由于各个企业经营规模、经营运作的内容方式、经营管理的具体要求等方面不可能相同,因而各个企业设计责任会计制度时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一、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意义

责任会计是企业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单位的经济责任,根据各部门的职能,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责任中心,并合理地确定与其职责履行相关的经济利益,而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及时和正确地反映、评价和考核各责任中心实际经营业绩的一种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一套完整的责任会计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具体内容:划分责任中心;规定权责范围;确定责任目标;建立责任核算系统;建立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编制责任报告;考评工作业绩。

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目的应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通过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的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划分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中心,建立以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为特征,以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为内容,通过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二、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企业在设计责任会计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责任会计制度要求每个责任中心及责任者承担各自的责任,并给责任中心相应的权力,同时,为各责任中心制订出合理的绩效考评标准,做到奖罚分明,真正做到将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起各责任单位及职工个人的积极性。

2.可控性原则

可控性原则是指各责任中心只对其可控制的因素负责,对其业绩评价时应将其不可控制的因素排除。要求各责任中心必须严格区分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与不可控制的因素,对各责任中心所赋予的经济责任,应以其能够控制为前提。可控性原则一是要求各责任中心的权、责必须明确,二是强调权、责的一致性。责任中心的负责人应该清楚哪些成本的发生以及发生额是可以通过其决策去加以调节的;能否有收入决定权;能否决定经营资产的投资额;各责任中心的职责范围只能与其管理权限相匹配,各责任中心只对其能够控制的因素和相关指标负责,不应对其无法控制的成本、利润或投资负责,以保证责、权、利关系的紧密结合。

3.协调性原则

在编制责任会计计量、考核和评价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责任预算时,要与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性,这些预算或评价标准不仅要鼓励各责任中心努力工作,完成各自目标,而且要使它们在追求本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企业整体利益,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协调性原则是指在承认和强化各级责任中心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努力促使各责任中心之间消除误解、排除矛盾、协调一致地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各责任中心在编制责任预算时,要合理分解责任目标,合理制订转移价格,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以引导各中心在与总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关注自身利益,相互协作,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确保实现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目标。

4.激励原则

责任会计制度的建立,要能激励管理人员提高效率和效益,更好地完成企业整体目标。因此,责任目标的预算应相对合理,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完成目标后,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与所付出的努力相适应。

5.反馈原则

各责任中心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对各项经济活动发出的信息,要及时、准确、可靠地反馈,以便发现问题,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这种反馈主要面向两个方向,一是向本责任中心反馈,使其能够及时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不断调整偏离目标或预算的差异,以实现规定的目标;二是向其上一级责任中心反馈,以便上一级责任中心及时了解其管辖责任范围的情况。会计制度设计要保证以上两个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以便有效实施管理控制。

三、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内容

责任会计制度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设置责任中心

设置责任主体,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企业进行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起点。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依照分工明确、责任易辨、成绩便于考核的原则,将整个企业划分为若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责任中心,设置责任主体,确定相关中心的负责人及其相关人员;依据各责任中心经营活动的特点,明确规定责任主体的权责范围,使其能在权限范围内,独立承担经济管理责任,行使他们相应的经济管理决策权。责任中心通常分为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和投资责任中心。设置这三类责任中心,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2.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

企业的全面预算是按照生产经营过程落实企业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而责任预算则是按照责任中心落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总目标和任务,即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中心,为每一个责任中心编制具体的责任预算,作为其开展经营活动、评价工作绩效的基本标准和主要依据。这种预算明确了各责任中心应该完成的预算任务和应该控制的事项。编制的责任预算各项指标应该具有可控性、可计量性、协调性等特征。

3.合理制订各责任中心之间的内部转移价格

制订评价各中心工作绩效的基本标准必须考虑指标体系的协调性。在引导各责任中心的行为时,各项业绩考评指标,要能够促使各责任中心合理解决彼此的利益冲突,实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关键是适度分解可控与不可控因素,合理分解经营目标,合理制订内部转移价格。为了正确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工作业绩,对于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者劳务的业务活动必须由企业管理当局合理制订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部转移价格,以便据以进行计价、结算和责任考核。内部转移价格的制订,既要有利于调动各有关责任中心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保证各责任中心和整个企业之间的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合理制订内部转移价格是正确考核和评价各责任中心业绩的前提。

4.建立跟踪系统,进行反馈控制

在预算的实施过程中,每个责任中心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记录、计算和积累有关责任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跟踪系统,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映,定期编制“业绩报告”或称“责任报告”,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计算出差异,分析预算差异发生的原因,及时通过信息反馈,纠正偏差,控制和调节经营活动,以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5.进行责任分析,建立奖罚制度

考核责任业绩,编制责任报告分析评价业绩,建立奖罚制度,是责任会计制度设计的必要环节。通过定期编制业绩报告,对各个责任中心的工作实际业绩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然后,根据事先制订的一套严格的奖罚制度,按照各个责任中心完成业绩的好坏进行奖惩,做到公平合理,奖罚有据,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责任中心的积极性,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以上几个方面,“责”是经济责任的核心,“权”是经济责任得以贯彻执行的保证,而“利”则是其执行的内在动力。因此,责任会计制的核心问题是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各中心具有自主权,加强职工责任感,使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