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国际收支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国际收支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国际收支4.2.1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变迁1.国际收支主要状况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3]4.2.2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1.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外商投资企业主导了我国55%左右的对外贸易,其中60%以上为加工贸易。

4.2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国际收支

4.2.1 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变迁

1.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0年增长22%。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 211亿美元(见表4-11)。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国际收支总顺差4 228亿美元,下降19%。跨境资本流动波动较大,由前三季度资本净流入同比增长62%,转为第四季度净流出290亿美元;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额由前三季度同比多增888亿美元,转为全年少增847亿美元。

表4-11 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1.本表计数采用四舍五入原则;

2.本表2011年数据由各季度数据累加而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可以直接反映外资流入的状况,其贷方表示外国投资者在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包括股本金、收益再投资和其他资本;借方表示外商企业的撤资和清算资金汇出我国。2011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及净流入均有所下降,其中,我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2 543亿美元,较上年减少4%;净流入2 201亿美元,较上年减少10%,但仍居历史高位(见图4-11)。

img58

图4-11 2000—2011年我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及净流入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2.国际收支发展特征

(1)国际收支失衡的基本态势未变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双顺差表明失衡状况还在延续。在国际上,人们在讨论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时只看到中国有大量贸易顺差、经常项目顺差,而忽略了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贸易顺差、经常账户大规模顺差格局基本结束。比较优势所支撑的加工贸易仍将持续为中国贡献贸易顺差,但自2009年一般贸易出现20亿美元净逆差之后,2010年、2011年一般贸易已经各实现了贸易逆差460亿美元、876亿美元。一般贸易逆差的持续累积,将持续拉低中国贸易顺差规模。不仅于此,随着大量FDI存量余额在中国所获得收益的渐次汇出,收益项下的净逆差将持续拉低中国经常账户的总顺差水平。这一转折已经实现,甚至不排除中国将出现总体经常账户的净逆差。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比重不断扩大,从2008年的10.1%,扩大到2011年的52.3%。这增加了国内的通胀压力,也直接增大了投机泡沫。在许多年份中,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并不是经常项目顺差,而是资本项目顺差。2012年,预计我国国际收支仍总体保持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将继续稳步回落,短期波动可能加大。

(2)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较上年下降15%,与GDP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见图4-12)。2011年一季度我国出现了六年以来首次季度贸易逆差,逆差超过10亿美元。而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也有望进一步回落,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国际收支状况改善。

图4-12 1990—2011年经常项目差额及其与GDP之比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2008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逐步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欧盟2011年12月出台了旨在提高经济财政一体化程度的“六项规则”,其中一项预警指标是经常项目逆差与GDP之比不应超过4%,顺差占比不应超过6%。

经常项目收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见表4-12和图4-12)。经常项目大额顺差是中国2005年以来才有的现象,以前是顺差和逆差交替出现且规模及占比均不大(见图4-12)。2008年以来,受周期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及其占GDP之比逐年下降,现已回落到国际认可的合理水平。但由于资本流出渠道不足,相关政策支持尚不到位,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无法完全消化经常项目顺差,客观上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继续较快增长。

表4-12 2005—2011年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img60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

(3)跨境资本波动较大

2011年,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规模2.58万亿美元,占我国国际收支总规模的37%(见图4-13);经常项目交易规模4.37万亿美元,占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的63%,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规模占比相差26个百分点,差距较2001年缩小了32个百分点。2011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国际收支总顺差的52%,连续第二年超过经常项目顺差成为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见表4-12)。

图4-13 2001—2011年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交易规模占比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

2011年前三季度,国际通行口径的跨境资本净流入2 500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62%。第四季度,在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加重,跨境资金净流入套利倾向减弱,资本和金融项目转为净流出290亿美元。全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 211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3%,与同期GDP之比为3.0%,比2010年下降1.8个百分点(见表4-12)。2011年,我国交易引起的外汇储备由前三季度同比多增888亿美元转为全年少增847亿美元。[3]

4.2.2 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外商投资企业主导了我国55%左右的对外贸易,其中60%以上为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形成强大制造能力,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的高新技术产品,使我国出口规模持续膨胀。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18 601.7亿美元,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其中80%以上为外商直接投资经营。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我国从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加工装配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后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原来属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到我国内地。所以,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给我国“制造”和“转来”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同时,加工贸易赚取的是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增值部分,这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出现顺差。随着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上升,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必然持续增长。2011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8 986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 35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其中加工贸易出口约80%来自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取得了加工贸易利润的较大份额,还通过转移定价等方式获益,我国只得到很小比例的工缴费收入。同时,随着外商直接投资高位增长,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不断增大。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增加,其产品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减少我国进口项目和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可见,中国的双顺差是直接与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相关的。

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也是造成中国出现大量双顺差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国内外投资回报率差异较大,一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回报率是22%,而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收益是3%-4%,因此发达国家的资金更愿意进入中国;另一方面,我国有大量的引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条件往往被外资企业得到,使得外商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前景堪忧,国际资本纷纷逃离美元资产,逃离欧元资产,逃离日元资产,中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吸引国际资本不断进入中国。

2.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国际收支的路径

(1)FDI对经常账户顺差的影响

FDI对经常账户的影响较为复杂。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外资对经常项目的影响主要涉及贸易收支、投资收益借方和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三个项目,其中投资收益借方主要记载外资的利润、利息和股息收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借方主要记载外商投资企业在使用专利、版权、商标、特许权等无形资产时需向母公司支付费用,它们对经常项目产生的是逆差效应,因此,外资对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FDI的贸易效应,尤其是货物贸易效应体现出来的。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面。所谓直接效应是指外商投资企业自身进出口对东道国进出口总量、进口、出口、净出口,乃至贸易结构、贸易条件所产生的影响。所谓间接效应是指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所导致的东道国当地企业对外贸易额的变化。

a.直接效应

如前所述,2002年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6 207.85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 420.59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2.71%;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从2002年的3 255.69亿美元和2 952.1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 986.0亿美元和17 434.59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2.70%和22.7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从2002年的3 302.2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 601.56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22.33%,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53.19%,微降至2011年的51.07%,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从2002年的1 699.37亿美元和1 602.86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9 953.30亿美元和8 648.2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91%和21.74%,占全国进口和出口的比重2002年为54.29%和52.20%,到2011年的49.60%和52.42%。

从海关统计数据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顺差的贡献是显著的。1986年,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逆差18.21亿美元,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贸易顺差1 305.04亿美元。这是由于在外资进入的初期,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不具备出口与生产能力,而同时又需要大量从母公司进口中间产品、资本及劳务,而FDI对我国的出口带动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外资进入的初期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但随着FDI对出口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逐步超过对进口贸易的带动效应,从而导致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b.间接效应

外商投资的间接贸易效应很难通过数据直接加以计算。FDI的间接效应主要表现在FDI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进口替代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会进一步促进内资企业的对外贸易。

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随着外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国内销售额也迅速增加,而外资企业多属于进口替代型企业,其在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必然对我国进口产生一定的替代,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钢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进出口态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外商投资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与内资企业发生竞争与合作关系,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带动着内资企业技术、管理进步,许多内资企业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而我国在工业化加快发展中,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速度很快,不仅纺织、轻工、家电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通信等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既为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口规模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

(2)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影响

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个子项目,由于我国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所以FDI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金融项目的影响。而金融项目可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项目。1992—2011年,直接投资项目长期保持顺差,成为资本项目长期顺差的主要来源。直接投资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1992—2011年,FDI净流入从112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 201亿美元,FDI流入量增长幅度较大。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表现为规模较小,其增长速度缓慢,从1992的40亿美元增至2011年597亿美元,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有限(见表4-13)。总体看来,我国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要素的净流入国,FDI净流入的增加直接导致直接投资项目顺差不断扩大,FDI与直接投资项目呈同方向变动。可见,FDI净流入是直接投资项目长期持续顺差的基础,对资本项目长期顺差贡献巨大,对改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表4-13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项目的影响

img62

续表

img63

资料来源:根据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992—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汇总。

具体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与撤退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撤出是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直接效应。在外商直接投资引入条件和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外商企业和东道国国内企业竞争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收支直接投资项目差额的大小。如果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较低,经济的发展需要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外商直接投资需要进入东道国资本市场。国内企业竞争力较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就会相对较小。这样,外商直接投资就作为资本存量留存在东道国国内,形成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如果东道国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强,即使有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东道国企业也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样,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就不会太大。目前,中国国内企业无论是经营能力、资本实力还是盈利能力与世界500强企业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与本国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

1995年以前,外国在华投资项目的借方没有发生额或发生额为负。从1995年开始,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始从中国撤资。撤资的金额从1995年的16.7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41亿美元,资金撤出达到一定规模。需要注意的是,处于朝阳产业中的外企发生撤资将动摇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信心,降低外国投资者对我国投资潜力的评估水平。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含量低的夕阳产业出现撤资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些外资撤出以后,有利于外资“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更符合我国近期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提高我国的引资质量。资本外逃是投资者利用中国外汇市场和进出口管理的漏洞,撤出投资资本。这种撤资不仅会减少经常项目盈余,还会扰乱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b.利润转化为再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润分配主要有两个流向:一个是利润汇回投资国,体现在经常项目的投资收益项目,可以给经常项目带来负面效应;二是留在东道国用于再投资,体现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直接投资收益再投资项目,可以给资本和金融项目带来正面效应。目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大多数没有汇出中国。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生产初期需要追加投资,投资初期的利润量较少,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外商对中国市场发展的看好,外商将一部分利润用来再投资。利润再投资不是将利润完全留在东道国内,而是推迟了利润汇出的时间。利润再投资的比例越大,将来投资收益汇出的压力就越大。如果东道国的国内投资条件、政治环境、金融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利润集中汇出的压力会加大。

c.投资示范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中国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起到的投资示范作用是一种间接影响。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投资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短,缺乏一定的投资经验和管理运作能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运作、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比较优势的发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质量和收益的提高又增加了投资收益的汇回,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

4.2.3 外商直接投资与资本外流

《2011年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指出,2011年前三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净流入2 50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67%,较2010年全年比例高19个百分点;第四季度中国罕见地出现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480亿美元。可见,从2011年第四季度起,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转淡与货币政策放松,导致短期资本持续流出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出,未来支持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但由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空前复杂和严峻,中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可能减少,波动有所加大。

近来导致资本持续流出中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一些主要的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增长乏力,企业投资决策更加谨慎,全球跨国投资减少;二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前景面临不确定性;三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压缩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利差;四是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的缩小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低估程度明显减轻,从而导致单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消失甚至逆转;五是中国的资产价格表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股市陷入了跌跌不休的怪圈。

资本持续流出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经济造成如下冲击:外汇占款增量下降意味着过去10年中最典型的基础货币发放渠道有所转变,央行过去面临巨大的冲销压力,而现在则面临如何向中国池子里补充流动性的压力,目前央行频繁使用逆回购手段,而未来将更多地借助于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资本持续流出可能加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融资压力,使得这些企业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甚至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资本持续流出意味着中国将面临经常账户盈余缩小与资本账户余额为负的现象,从而加剧人民币面临的贬值压力;资本持续流出也可能导致国内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市场价格进一步低迷。

跨境资金净流入放缓,甚至暂时流出符合政策调控目标,显示出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现成效。这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有利于化解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缓解人民币汇率重估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压力。

然而,中国政府不必对当前的资本外流过分担忧。一方面,我们有足够多的应对资本大规模外流的手段。与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不同,中国尚未全面开放资本账户,而且可以在非常时期临时收紧资本账户管制。过去中国央行通过发行央票与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积蓄了足够的流动性,未来可以逐渐释放这些流动性来应对国内流动性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适度的资本外流对我们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的形成机制其实是好事。过去,我们反对利率市场化的理由是,基准利率上升可能导致大规模热钱流入,现在这一担忧明显缓解。在市场上存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很难出现真正的双向波动。而目前随着人民币汇率运动预期的分化甚至逆转,央行应该顺势而为,让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真正动起来。如果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不妨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中国央行应该利用好资本外流的时间窗口,加快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的改革。此外,由于QE3与OMT(直接货币交易)的实施很可能使得欧债危机暂时趋于稳定,全球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将再度加强,短期国际资本很可能重新由美欧流向新兴市场国家。[4]

(执笔:庄芮、张晓静、白光裕、方领)

【注释】

[1]李映民,李纯.东莞外资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自建品牌开拓内销.中国新闻网[z].2012年9月18日.

[2]程维.惠普富士康在重庆投资“加码”:建设打印机基地.第一财经日报[N].2012年4月18日.

[3]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4]张明.短期资本外流不必过分担忧.东方早报[N].2012年8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