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分析

我国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分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分析谢晓霞与我国大多数工业一样,电子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对外商敞开了大门。与此同时,民族电子工业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电子大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超过1万多家,其中在电子工业系统统计的从事制造业的工业企业有700多家。由于合资、合作和独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而且对我国电子工业产生的影响最大,本文将主要对这三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进行分析。
我国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分析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工业经济研究所卷

我国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效果分析

谢晓霞

与我国大多数工业一样,电子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渐对外商敞开了大门。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电子工业在与外国产品和外国资本的竞争中,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实力得到增强。与此同时,民族电子工业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进入我国。但在80年代前半期,我国电子工业利用外资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主。1986年,在工商局注册的电子大行业各类外资企业(包括生产、营销、技术开发、维修服务等)只有150家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约2亿美元。在80年代后半期,我国开始注重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90年代后,外商大批进入我国电子市场,外商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后,外商投资已从初期的中小港台资本向跨国公司的巨额资本转变,投资项目也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高技术领域发展。目前,电子大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超过1万多家,其中在电子工业系统统计的从事制造业的工业企业有700多家。

(一)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情况

1997年和1998年,外商在电子制造业的投资额分别达到9.31亿和8.364亿美元,到1998年底,电子工业累计吸收外资到位总额已达46.47亿美元。不同经济类型累计吸收外资总额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累计吸收外资额的一半以上是在外国投资经济中,港澳台投资经济占11.38%,这两种经济类型吸收了2/3以上的外资。由于合资、合作和独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而且对我国电子工业产生的影响最大,本文将主要对这三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进行分析。

表1 不同经济类型累计吸收外资总额

img208

注:*包括股份合作经济,下同。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8);《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1999年6月。

(二)外商投资企业个数的变化

1993~1998年,我国电子工业企业个数从总体上是减少的,从1993年的3393个减到1998年的2914个。但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个数却呈上升的态势。表2给出了1993、1995、1997和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个数及占电子工业企业总个数比例的变化。

表2 外商投资电子工业企业个数及比例变化

img209

注:*包括外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同。**包括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同。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4、1996、1998)、《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1999年6月)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到1997年,外商投资电子工业企业个数已达753个,1998年虽略有减少,但仍有731个,而且外商投资企业个数在全国电子工业企业总个数中的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从1993的12.6%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25.1%。在外资企业中,与港澳台合资企业个数一直是最多的,1993年为230个,1998年为354个,增加54%;企业个数所占比例也一直是最大的,而且保持上升的状态,企业个数比例从1993年的6.78%提高到1998年的12.15%。企业个数一直保持第二多的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1993年为160个,1998年为266个,企业个数所占比例从1993年的4.72%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9.13%。1998年,这两种类型企业个数占电子工业企业总个数的比例共计21.28%,比1993年的11.5%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两种类型企业个数占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总和的比例也一直保持在84%以上(1993、1995、1997和1998年分别为91.12%、90.67%、86.98%和84.81%),说明合资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形式。

不过,从以上的分析还可以看出,合资企业虽然是外商投资的最主要形式,但企业个数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比例却处于下降的态势,而独资企业的比例则快速增长。1993年只有一个外国独资企业,到1998年已发展到41个,占外商投资企业个数的比例从1993年的0.23%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5.6%,提高了24倍;港澳台独资企业个数也从1993年的11个增加到1998年的38个,增长2.45倍,占外商投资企业个数的比例从1993年的2.57%持续提高到1998年的5.2%。1998年,外国独资企业和港澳台独资企业个数占电子工业企业总个数的比例虽然分别只有1.41%和1.31%,合计只有2.72%,但却比1993年提高了6.77倍(1993年为0.35%),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

从合资企业个数所占比重的逐年下降和独资企业个数所占比重的迅速上升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外商更倾向于独资的形式。

(三)主要行业外商投资情况

表3给出了外商投资在电子工业的9个分行业中的分布情况。从表中可知,电子器材行业是吸收外资最多的行业,到1998年累计外资到位额为13.77亿美元,占电子工业累计外资到位总额的29.64%,仅1998年的到位额就达3.95亿美元,占电子工业当年全部外资到位总额的47.25%。其中电子真空器件所占比重最高,达22.39%,占电子器材行业的75.53%;其次是集成电路行业,其累计外资到位额为2.07亿美元,占电子行业的4.45%,占电子器材行业的15%。

通信设备行业和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行业占电子工业累计外资到位总额的比重仅次于电子器材行业,它们的比重几乎相同,分别为18.77%和18.76%。在通信设备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交换设备行业,占电子工业累计外资到位额的13.57%,累计到位额为6.3亿美元,占通信设备行业的72.28%。

表3 1998年电子工业分行业外商投资情况

img210

资料来源:根据《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1998年广播电视行业累计外资到位额为8.72亿美元,占电子工业累计外资到位额的18.76%。其中电视机行业累计外资到位额为5.7亿美元,占电子行业到位总额的12.26%,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比重最高,占该行业的65.34%。

程控交换机是我国利用外资较早和较多的行业,对我国民族通信产业的崛起起到了激励作用;电视机领域的利用外资,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集成电路是电子工业的基础,该领域外商投资效果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微电子工业的发展,而且影响电子工业中其他行业的发展。下面将对外商在这三个领域的投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1.程控交换机。1994年以前,我国的程控交换机一直依靠进口与合资生产。其中进口机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法国、德国和韩国的8种机型,被称为7国8制。之后,在进口机型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合资机型。1995年以前,我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几乎全部被外国产品占领,即使是合资企业,也是按照外商的技术生产外国品牌的产品。目前,国际上通信领域的大跨国公司都已经进入了我国,在我国争夺世界上最后一块大市场。

外资对我国市场的大面积占领,使我国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由于通信设备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大家迫切感到发展民族通信产业的必要性。通过80年代通信网设备的大规模引进,国内科研开发的技术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一些企事业单位掌握了国外程控交换机的技术原理。1991年底,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与邮电工业总公司联合研制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HJD-04。随后,其他研究单位和企业也相继推出其他型号的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水平已接近世界最新技术的水平。到1995年底,我国自主开发的程控交换机已形成了群体性的突破,生产初具规模,产业化、商品化进展显著。1995年,我国自己开发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占国内市场的25%,在由外国公司垄断的我国程控交换机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1997年邮电网新增的1800万线中,1000万线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生产的。在与外国产品和资本的竞争中,民族程控交换机生产企业也快速成长壮大。1998年我国程控交换机产销量最大的4家企业中,有3家是内资企业。当年我国生产的程控交换机销售量为3324.9万线,其中内资企业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销售933.3万线,占28%,居第1位;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销售510.4万线,占15.35%,位居第3(居第2位的合资企业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占19.1%);海信集团公司销售239.4万线,占7.2%,居第4。1998年,我国自主开发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已占国内市场的60%,同时还向海外出口。

但由于程控交换机属于基础设施,一个电话局一旦安装了某国的某种机型后,该局今后8~15年的扩容别人就无法介入。目前外国公司都在围绕其中长期发展战略,设法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我国今后8~15年内大中城市及市场总容量的一半已经被外国公司所瓜分,民族通信工业很难进入电信网的主干线。[1]

2.彩色电视机。我国彩电工业是在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外国技术每更新一次,我国就会有一轮新的引进。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初,我国共引进彩电生产线近130条,生产厂家最多时达120余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百姓对彩电的需求,也使我国的彩电业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已经成为彩电生产大国。80年代中后期,彩电占电子工业产值的35%,利润占40%。合资企业在我国彩电工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彩电业外商投资企业有40多家,占电子行业定点彩电企业数的70%左右。在1998年我国彩电产销量前10名中有半数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当年3643万台的产量中占32.67%。

90年代以后,合资企业的外方对控股的要求变得强烈,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与日本索尼、东芝、韩国三星合资的企业,都是由外方占大股。有些外商十分重视自己品牌的保护,但对中方的品牌则采取打压的态度,有的合资企业在成立后,只用外方的品牌,而将中方的品牌束之高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彩电的核心技术——芯片一直掌握在外国企业手里,显像管我国也只能生产中小屏幕的,而大屏幕的仍需要进口,我国彩电企业的优势只是在整机的组装上,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以至90年代中期后在彩电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只能打价格战,利润大幅下降,使技术开发的后劲进一步受到影响。

3.集成电路。我国集成电路工业在1965年起步时只比美国晚7年,但10年浩劫拉大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差距最大的时候差15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了集成电路的发展力度。但集成电路所需要的资金是巨额资金,一条生产线就需要投入10多亿美元。我国迫切需要技术水平高的外国公司来投资,中国的大市场也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前来建厂,目前已有近20家国外大半导体公司在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进行投资。不过,建立的独资、合资企业大部分是芯片封装厂,相对于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而言,芯片封装的技术含量较低。目前,国产集成电路的市场占有率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也只有20%,生产的集成电路相对来说都是档次比较低的,而且产量只相当于世界集成电路总产量的2%左右,高档次产品大都需要进口。

1998年,我国生产集成电路16.91亿块,销售量18亿块,位于产销量第1和第2的是外商投资企业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前者的产销量分别为5.49亿块(占32.43%)和5.37亿块(占29.8%),后者的产销量均为2.6亿块,分别占全国电子工业产销量的15.37%和14.4%。

多年来,我们一直想通过引进来发展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但由于集成电路是电子工业的基础,外国公司绝不会将最先进的技术向我们转移,一般是国内开发到哪一步外国公司就转移到哪一步,而且集成电路技术发展速度快,靠引进国外的技术永远是落在后面的。1995年我国启动908工程,引进0.9微米技术,而两年后世界集成电路技术又前进了两代,使我国的技术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2]1997年我国又下决心投资100亿元启动909工程,引进0.5~0.3微米技术,由上海华虹公司和日本NEC公司合资建设生产线,到1999年,我国的生产技术达到了8英寸、0.3微米,但同年世界先进水平又前进到了12英寸、0.18微米,而且在向0.1微米进军。虽然909工程使我国集成电路制造的最高水平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有所减小,但也只相当于国外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一般企业的水平只相当于国外70~80年代的生产水平。如果仅靠引进,是不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

要想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并实行政策倾斜,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无不得力于巨大的投资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我们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更要注重吸引民间资金,特别是在目前低档电子产品普遍过剩、企业和民间资金找不到好投资项目的情况下,由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或由大企业牵头,将社会上的这些闲散资金吸引到高技术的集成电路产业上来,对于使闲置的资金用于高回报的项目、提高我国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是很有益处的。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工业的影响

1985年,电子工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产值为9.6亿元(1980年不变价),只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3.35%。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外商投资企业产出在我国电子工业产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占电子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5%。1993年以前,外商投资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合资,而从1993开始,投资的形式逐渐多起来,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外商选择独资的形式。外商对电子工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一)对资金总额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资金总额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1998年的资金总额达到3520亿元,比1993年增加1.68倍。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资金总额的增长速度比整体电子工业资金总额的增速更快,占电子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也有了大幅提高(见表4)。1998年,国有经济虽然仍占资金总额的最高份额,但比重已由1993年的54%下降到1998年的不到40%,而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总额从1993年的211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252亿元,增长4.93倍,占电子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16%提高到1998年的35.6%。

表4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资金总额变动的影响

img211

注:资金总额是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之和。

资料来源:同表2。

在电子工业资金总额的总增长中,外商投资企业占47%,说明我国电子工业资金增长中的近一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

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占的比重最大,达24.56%,其次是与港澳台合资经营企业,占11.3%。外国独资企业的资金总额在1993年还只有1072万元,到1998年猛增到190.57亿元,增长1777倍,占电子工业资金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0.01%提高到5.41%。外商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电子工业建设资金的不足。

(二)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

1993年我国电子工业增加值为291亿元,1998年上升到807亿元,增长1.78倍,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值则从59亿元上升到372亿元,增长5.32倍(见表5)。外资企业增加值占电子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20.29%上升到1998年的46.13%,提高1倍多。各种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处于上升的状态,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的比重从1993年的12.69%上升到1998年的17.54%,位次从第3位提高到第2位;与港澳台合资企业的比重从1993年的5.92%上升到1998年的11.84%;不过外国独资企业所占比重上升得最快,1993年的增加值只有31万元,在电子工业中的比重还几乎为零,1998年则达到113亿元,增长3万多倍,比重占到14%,超过了与港澳台合资企业。在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则在下降。国有经济增加值占电子工业的比重虽然仍保持第一,但已从1993年的48.62%下降到1998年的27.81%,集体经济所占比重从17.2%下降到10%。

表5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增加值的贡献

img212

续表

img213

注:增加值按当年价计算。

资料来源:同表2。

在1998年比1993年电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部分中,外资企业的贡献达60.67%。其中外国独资企业占21.9%,是比重最高的,说明外国独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最大。中外合资企业以20.27%居第2位。这两种外资经济所占比重均高于国有经济的16.1%。

(三)对出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在我国电子工业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除了前面分析的增加值比重外,在出口中外资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下面将据现有资料从出口交货值角度对外资企业对电子工业出口的贡献进行分析。

1998年,外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为622.55亿元,比1993年的71.61亿元增长了7.69倍(见表6),是整体电子工业增长倍数的两倍,出口交货值占电子工业出口交货总值增长部分的比重达82.55%,说明电子工业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其中,中外合资企业的贡献在外资企业中占近一半,外国独资企业占1/4。外资企业出口交货值占电子工业出口交货总值的比重也从1993年的37.81%提高到1998年的72.66%,增长近35个百分点,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由1993年的19.61%上升到1998年的34.83%,位次也由第2位上升到第1位,外国独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长得最快,在1993年时还只有2905万元,到1998年则增加到1379191万元,增长470多倍,占电子工业出口交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0.15%上升到1998年的16.1%,位次由1993年的最后1位上升到1998年的第2位。而在此期间,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则处于下降的状态,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从1993年的30.83%、12.75%和16.41%下降到1998年的13.38%、3.51%和8.63%。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电子工业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6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出口交货值的贡献

img21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4)、《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四)对利润的影响

在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增加值和出口的贡献不断增加的同时,外资企业对电子工业利润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加,表7给出了各种经济类型电子工业企业利润的变化情况。

表7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利润的贡献

img215

续表

img216

资料来源:同表6。

从表7中可知,1993年我国电子工业利润总额为43亿元,到1998年上升到163亿元,增长120亿元,增加2.79倍。在此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从1993年的13.8亿元上升到1998年的76.8亿元,增加4.56倍,占电子工业利润总增长的52.51%,即电子工业利润增长的一半多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国独资企业对电子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最大,占24%。另外,由于利润总额中包含所得税,所以国家的税收也由此而增加。

(五)对税收的影响

1993年,我国电子工业税收总额为38.34亿元,1998年增加到109.53亿元,增加71.18亿元,增长1.86倍(见表8)。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总额从7.1亿元上升到46.97亿元,增长5.61倍,占电子工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从1993年的18.54%上升到1998年的42.88%。1998年,各种类型外资企业上缴的税收比1993年均有成倍的增长,其中,外国独资企业在1993年几乎还没有税收上缴额,到1998年税收总额达到10.98亿元,占当年电子工业税收总额的10.02%;中外合资企业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11.65%上升到1998年的17.27%,仅次于国有经济的贡献。与此同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税收总额中所占比重却分别从1993年的47.97%和18.93%下降到1998年的28.28%和12.93%,内资企业(国有、集体、股份制经济合计)上缴的税收占电子工业税收总额的比重从78.53%下降到55.69%,下降23个百分点。

在对税收增长的贡献中,外资企业占56%。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占的比重最高,为20.35%;与港澳台合资经济和国有经济的贡献相当,均为17%多一点;外国独资企业也占到15.42%,仅比股份制经济的16.02%低了0.6个百分点。

可见,外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税收有明显的贡献。当然,这与我国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是分不开的。

表8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税收的贡献

img217

注:1993年的税收数据是由公式“利税总额-利润总额”计算得出;1998年的数据是“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

资料来源:同表6。

(六)对就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职工人数的变动与企业个数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即处于下降的态势。90年代初期,电子工业职工总数基本上在170万人以上,到1998年已下降为不足157万人。但与此同时,外商投资电子企业的职工人数却在不断上升。表9示出了1993、1995、1997和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职工人数占电子工业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变动情况。从表中可知,1993年,在外资企业工作的职工为11.58万人,1995、1997和1998年,分别上升到22.25万人、28.11万人和30.14万人,1998年比1993年增长1.6倍;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人数占电子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6.79%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19.22%,增长1.83倍。而且,在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个数比1997年减少22个(见表2)的情况下,职工人数仍然增长2万多。

表9 外商投资对电子工业就业的影响

img218

注:职工人数为年平均人数。

资料来源:同表2。

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职工人数分布与企业个数的分布有相同的特点,即合资企业占的比重最大,而且也呈上升的态势。其中,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4.9万人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10.84万人,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2.87%提高到1998年的6.91%:在与港澳台合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5.73万人上升到1998年的10.43万人,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则从1993年的3.36%持续上升到1998年的6.65%(1998年的职工人数虽然比1997年略有下降,但所占比例却依然上升)。合资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1993、1995、1997和1998年的比例分别为91.81%、83.98%、75.76%和70.56%。由此可知,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职工有2/3以上在合资企业中就业。

不过,合资企业职工人数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处于下降的态势。从1993年的91.81%下降到1998年的70.56%。而在独资企业就业的职工人数却随着企业个数的快速增加而大幅增长,其中,在外国独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239人上升到1998年的40272人,增长167.5倍,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从1993年的0.21%提高到1998年的13.34%,增长62.5倍;在港澳台独资企业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93年的5016人增加到1998年33009人,增长5.6倍,占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从1993年的4.33%提高到1998年的10.95%,增长1.53倍。在独资企业就业的职工人数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0.3%上升到1998年的4.68%,增长14.6倍,说明独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在外商投资经济中就业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职工人数却逐年减少,占电子工业职工总数的比重也逐年下降。其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已从1993年的63%下降到1998年的51.7%,集体经济从22%下降到12.6%。这反映了近几年有些效益不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增多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内资企业中的股份制经济职工人数及占电子工业的比重均处增加的态势,所占比重从1993的5.1%上升到1998年的14.2%,这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成果。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除了前面分析的对增加值、出口、资金、利润、税收等方面的贡献外,还有如下的作用。

(一)带动了电子工业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水平很低,资金匮乏,机制僵化。电子工业引进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引进了竞争机制,使我国的内资企业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加速了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档次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即便是1993年以来在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电子工业的年均发展速度仍然在27%左右。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见表10)。电子工业总产值在1980年时只有100亿元,到1998年增加到5283亿元,增长51.7倍,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提高到7.87%。1980年,电子工业净产值只有29亿元,1992年增加到207亿元,占全国工业净产值的比重从1.6%提高到2.78%;1993年电子工业增加值为291亿元,到1998年则达到807亿元,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2.26%提高到4.16%。

表10 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变化

img219

注:①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②1992年及以前的增加值数据是净产值。增加值(净产值)按当年价计算。③均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中国电子工业年鉴》(相关年份)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二)提高了技术与管理水平

我国电子工业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不仅引进了资金,还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管理经验,对提高我国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表11给出了1998年国内电子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先进装备拥有量的比较。

表11 1998年内资电子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先进装备拥有量之比较

img220

资料来源:根据《电子工业50年经济与发展》有关数据计算。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电子内资企业平均主要设备拥有总量为273.86台,是外商投资企业的1.14倍,但90年代以来进口的设备、自动生产线和计算机的平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是外资企业的17%、59%和71.8%。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电子工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合资企业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通过合资生产新一代产品、转让技术、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设计方法、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质量标准,合资企业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在合资企业中采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出国培训,提高了员工管理水平。

(三)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电子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资金利税率达到8.2%,比1993年的6.19%提高了32.47%;劳动生产率也从1993年的1.7万元/人上升到1997年的4.03万元/人,增长1.36倍(见表12)。1997年与1993年相比,大部分经济类型电子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处于上升的态势。在资金利税率方面,除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三种经济类型企业有所下降外,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均有所提高。升幅最大的是外国独资企业,从1993年的3.97%上升到1997年的22.16%,提高4.58倍。

表12 不同经济类型电子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变动

img221

注:劳动生产率是按增加值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4、1998)》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只有港澳台独资企业有所下降,而其他类型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也是外国独资企业,从1993年的0.13万元/人骤升到1997年的15.02万元/人,提高110多倍,位次从1993年的最后一位提高到1997年的第1位。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电子工业带来的冲击及对策建议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民族电子工业带来的冲击

1.不平等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给外商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这对于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内资企业处在了不公平竞争的地位。我国对外商的优惠政策突出表现在税收上,虽然近年来进行了一些调整,在进口环节税和流转环节税上外商投资企业已与内资企业相同,而且名义上的所得税也与内资企业一样,均为33%,但外商投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实际上仍然享受不少优惠。如,对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前两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这样外商投资企业就比内资企业赢得了5年的时间,它们可以用减免的税收投入新产品开发,在以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内资企业原本就资金缺乏,再加上不平等的税收政策,极易造成研究开发资金捉襟见肘,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从而导致在市场竞争中的失利。

2.市场被外国公司抢占。外国跨国公司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做广告、办展示、建立培训中心,采取多种手段推销它们的产品、拓展市场,在某些领域已控制了中国市场,如通信设备市场。我国的手机市场至今仍然被外国产品所覆盖,虽然有些内资企业已开始研制生产手机,但短时间内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

另外,有些外资企业不按合同规定的返销比例出口产品,或不按合同规定的规模进行生产,而是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做法都挤占了我国的国内市场。外国公司对我国电子市场的大面积占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许多内资企业处境困难,有的被迫停产、转产,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到的冲击就更加严重,1998年电子工业系统亏损企业个数为1228个,亏损面为42.1%,而国有企业亏损面达50%。

3.“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制定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希望通过给外商一块国内市场的方法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发展水平。但外国公司对我国转让技术却往往是有条件分步骤地进行,国内开发到什么程度,外方就转让到什么程度,以此来控制我国电子技术与产品的发展进程。对关键基础技术更是采取封锁的态度。在很多领域,我们让出了市场,却并为换来预期的技术。

(二)如何在利用外资的同时更好地发展民族电子工业

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我国搞改革开放、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发展能力,振兴民族经济。而外国公司向我国输出资本和转让技术是为了占领我国的市场,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我们与他们之间既有利益一致的一面,又有相互冲突的一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在对外合作中保护民族的利益。

2.加快自身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电子工业的实力。我国还要在关系电子工业全局的重点产品领域,继续增加投资强度,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微电子和基础产品方面,更要加大投资力度。目前低档次电子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而高档产品又供不应求,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微电子工业落后,不能为其他电子产品提供高技术支撑。要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就要加大投资力度,政府要在政策上引导民间资本向该领域的投入。对引进的技术应注重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发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改变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民族电子工业的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政府政策的公平与否,对于电子工业是否能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今后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鼓励或限制的产业和产品,应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应过分强调所有制,起码不应将我国自己的企业置于受歧视的地位。

利用外资既给我国电子工业带来了资金、管理经验、新的技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资的进入使我国电子工业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使企业的行为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电子工业的素质和水平,从而使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加满意的产品。“以市场换技术”的方法虽然没有直接换来预期的高技术,但外商进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却使我国的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开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张汉林、卢进勇等著:《经济增长新引擎——国际直接投资方式规范与技巧》,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2]王凌远著:《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若干因素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3]电子工业部经济运行与体改司:《第三次电子工业普查论文集》,1997年5月。

[4]《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86~1998),电子工业出版社,1986~1998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7,1999)》,经济管理出版社。

[6]王洛林主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7]郑志国、刘明珍:《关于以市场换技术的代价》,《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12期。

[8]王振中:《我国“三资”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济参考报》1998年2月24日。

[9]李岩:《如何“与狼共舞”——关于利用外资的思考》,《中国计算机报》1998年1月19日。

(原载《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注释】

[1]《中国电子工业年鉴》(1998)。

[2]李岩:《如何“与狼共舞”——关于利用外资的思考》,《中国计算机报》1998年1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