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经济学如何分析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学如何分析经济周期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主义开始受到重视。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进一步认为,增加总产量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必须在供给方面寻找,只有那些能激励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动的政策才会有效。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是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而闻名的。

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滞胀,导致凯恩斯主义失灵,货币主义开始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利用货币主义对凯恩斯主义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又称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Ⅱ,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理论渊源是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萨金特,在他们1981年出版的著作《理性预期与计量经济实践》一书中包括了许多他们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根本性贡献,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明尼苏达大学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哈佛大学的罗伯特·巴罗等。这个学派的经济学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相信市场力量的有效性,认为如果让市场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

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个体利益最大化。

(2)理性预期。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人们能够对经济变量做出在长期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等相一致的预期。包含3个含义: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②为正确决策,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③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不会犯系统错误,即使犯系统错误,经济主体也会及时有效地进行修正,使得在长期而言保持正确。

(3)市场出清。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供给情况迅速进行调整。所以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不存在超额供给。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观点

(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什么,其二是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什么。这一理论将货币冲击分为预期到的和未预期到的: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波动没有影响,而未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则是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使理性预期产生错误,使一部分影响整个经济的货币冲击未能预见,这样就产生相对价格的偏差。而根据取决于相对价格的总供给假说,经济总产量和就业量就会随之发生偏差。在这个波动过程中,信息障碍是偏差的传导机制。由于劳动者和厂商都拥有不完全信息,他们错误地把一般价格变化当成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分别变动劳动和产出的供给。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假定起初产量和就业量处在自然水平下,而未预见到的货币扰动引起了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根据总供给假说,厂商仅仅知道自己产品的目前价格,而对其他市场价格变动信息获得滞后,如果单个厂商把一般价格上升误认为是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上升,他们就会作出提高产量的反应,同样,单个劳动者则会做出提高劳动供给价格的反应。结果是总产量和就业量都将暂时高于自然水平。短期中,经济总量由于未预见的货币冲击,可能偏离自然水平产生波动,但就长期而言,一旦经济当事人意识到价格的变动只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而不是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时,产出和就业量就会调整到初始的自然水平。

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有效需求的变化,从而经济总量随之变化。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则认为,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不能影响经济总量,而未预见到的货币供给变化,也只有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在长期内,它也只能影响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对总量变化是不起作用的。同时,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认为,货币当局实施系统性货币政策所采用的一些货币规则,往往会被经济当事人预见到,并将其考虑到自己的理性预期中,因此,系统性货币政策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货币在这里是超中性的,而非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或随机的货币政策也只能增大产量和就业量的偏差范围。对于治理通货膨胀,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只要让公众相信货币当局将言出必行地贯彻它所宣布的货币紧缩政策,政府就可以在不影响产量和就业水平的情况下降低通货膨胀率,因为这样将会使理性的当事人立即向下校正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当然,如果政策缺乏可信性,通货膨胀预期就不会充分下降,经济也就必须为此付出一定的产量和就业成本。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进一步认为,增加总产量和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必须在供给方面寻找,只有那些能激励微观经济单位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劳动的政策才会有效。

(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尽管在20世纪70年代,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已替代货币学派而成为正统凯恩斯主义最主要的挑战者,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该模型同时陷入了理论上和经验上的困境。在理论上,人们不断地对它的假设和结论提出疑问,认为模型中关于信息混乱的假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价格变动过程中的信息滞后,也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由于模型的对称性,使信息不完全的作用大大减小。在考虑名义利率后的货币量自回归中,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消失,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作用的怀疑。进一步探索货币的内在性之后,人们认为大多数货币供给量是内在货币,它们的实际量适应经济活动的水平。另外,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又无法对消费和闲暇在经济周期的反向运动作出解释。而在经济上,支持预期到的货币是中性的这一主张的证据并非那么有力,价格冲击与产出就业量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表现得很弱或根本不存在。另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发展也推动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转变,首先,与20世纪70年代期间两次石油价格上涨有关的供给冲击使宏观经济学家更加注意到了供给因素在解释宏观经济不稳定中的重要性;其次,纳尔逊和普罗索(1982)在解释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轨迹时发现,真实的供给冲击可能远比货币冲击来得重要。由于以上一些因素,使得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实际因素,开始从物质环境、关键产品价格、技术进步中寻找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第二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就是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而闻名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吸收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假说和结论之后,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①供给冲击替代货币冲击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而供给冲击主要以技术变化的形式出现;②技术冲击是持久性的随机过程,生产函数则同样是技术冲击随机干扰的生产函数,产量的变动也就是随机游走的;③传播机制不仅仅只是信息障碍,而是多元的,并提出了跨时期的劳动替代假说;④货币不仅是中性,更是内在的。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者提出了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将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应用于财政政策分析,从而得出了财政政策无效的命题。另外新一代的新古典主义学者通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的结合分析,认为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的任何政策都是会降低社会福利的。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新近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利用现代数学工具与古典理论的结合,不仅动摇了凯恩斯主义的正统地位,也开拓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更可贵的是它一直保持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致性。然而,现在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在模型中为形成经济周期所需要的技术冲击规模和频率是否可信,经济周期中所观察到的就业变动难以用跨时期的替代来解释;在经验检验中,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缺乏有力的证据等。另外,对名义工资和名义价格刚性的现实存在及持续的市场出清假说的挑战也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正是在这些批评与挑战中慢慢地发展的。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者在研究美国GNP(国民生产总值)的随机游走过程中,发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作用,认为将增长理论与经济波动的分析相隔离是不合逻辑的。通过消除趋势与周期之间的区别,结合增长理论和波动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打破了宏观经济分析中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的二分法,同时,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也越来越热衷于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巴罗认为,可以肯定的是,增长理论已经成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罗默(1989)在他的文章中详细讨论了各种新近的经济增长模型。

另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越来越重视博弈论(对策论)在实际政策中的运用,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1977)最早在分析经济政策的时间不一致问题时指出,假设政府制定了它所认为的最优政策,然后将它公布给私人部门,如果该项政策被执行了,那么在随后的时间里,它也许已不再停留在最优状态,因为在新的情况下,政府会发现存在着私人部门针对这一最优政策寻找对策的激励,这样就导致了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一种策略博弈。这些研究现在已经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工资的调节等方面有了广泛的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