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开放型经济的实质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的。具体说来,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和实质

(一)开放型经济的含义

开放型经济,是指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索(资本、技术等)能够较自由地跨越国界流动,按照市场规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区别于外向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最高的经济效率的必然选择。

理解开放型经济,必须把握以下三点:第一,互利共赢。指在对外开放中,在着眼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和支持对方的利益,最大限度寻找利益交汇点。互利共赢是引领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始终坚持的时代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合作,加入WTO、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推进、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都是坚持互利共赢取得的成果。第二,多元平衡。指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统筹协调,注重良性互动,实现多元发展和平衡发展。多元平衡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始终把握的内在特征;多元平衡不仅包括进口市场与出口市场的多元平衡、“引进来”渠道与“走出去”市场的多元平衡,还包括经营主体多元平衡、商品多元平衡、服务多元平衡;多元平衡不仅能通过国际市场将我国巨大的潜能得到释放,而且能够缓解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外压力。第三,安全高效。指在对外开放中,既要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又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综合效益。这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根本要求。

(二)开放型经济的特征和实质

1.开放型经济的主要特征

开放型经济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在对外拓展方面,开放型经济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第二,对外贸易方面,开放型经济中既重视出口,也也重视进口,政策对进口与出口方面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第三,在资本市场方面,开放型经济既有吸引外资,也有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第四,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应以更主动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贸易,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安全,承担应有的责任

2.开放型经济的实质

开放型经济是相对于封闭型经济而言的。封闭型经济以经济体的“内循环”为基础,以追求经济体的自我平衡为主要特征,很少或基本上不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开放型经济建立在与外部经济广泛联系的基础上,且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程度较深。开放型经济通过内外联通的大循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配置资源,具有较强的内在激励作用,运作节奏快,配置效率高。“开放型经济”的实质就是贸易的自由化和投资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就是突破国与国之间的各种贸易壁垒,促进公平的世界贸易的自由化;而投资自由化指向所有投资者提供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提高投资体制的透明度,提高投资制度和投资环境的自由化。因此,“开放型经济”实际上是将原来“对外开放”经济下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合为“一个市场、一种资源”,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全球化,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球化。

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共存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资本主义国家既联系又竞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一)是社会化大生产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阐述了生产社会化的含义:第一,生产资料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社会化,即生产过程变成了许多人相互联系的、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社会化,即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产品。社会化大生产表现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在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协作更加密切;通过产品的市场化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空前扩张,生产要素的配置扩大到整个世界范围,世界各国的经济获得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想象的大飞跃和大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以国际经济活动为舞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社会背景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兴衰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否面向国际市场,能否积极地发展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求得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循社会化生产内在规律的要求,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格局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和高效率的经济。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统一的大市场中,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和资本的流动,获得本国希望得到的比较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它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建立,只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它不仅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还要求同国际市场相联系,从而使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和信息等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参与国际分工,并利用国际分工以节约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高的经济效率。具体说来,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某些商品短缺、另一些商品过剩的市场失衡现象,除了依靠国内调节外,可以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来调剂余缺,减少失衡,从而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率。世界各国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生产不同商品的成本和劳动耗费有很大的差异。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换回本国需要、在本国生产效率低又短缺的商品、技术或劳务,这样就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获得利益、节约社会劳动,从而可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多的产品。

(三)是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由于第八章已论述过国际价值规律,这里只从比较优势的角度论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然性。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一般说来,人们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比较优势理论的起点。李嘉图认为,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小于另一国,那么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这就说明,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只要按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一样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即发展中国家只要参与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利。比较优势理论倡导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1.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

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这是无可争议的。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按照传统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和贸易还不能过早地放弃,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本国的低位资源换取国外的高位资源,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其次,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将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得到保持。社会主义国家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为此,要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们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随着现代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越来越多的产业渗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也会大大提高。同时,还要看到,在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中,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中也有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故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比较优势的努力方向之一。此外,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中,都应重视在更重要的生产经营环节中积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例如,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既取决于生产环节,也取决于流通环节,有时后者的附加值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开拓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就更为重要。

2.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使社会主义国家资源消耗显著上升,导致国内不少资源性产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已接近甚至已超过国际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工资水平必然会不断上升。可以预料,国内市场化进程愈快,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改变也愈快,转换出口商品结构的要求愈迫切。同时,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收入弹性低,随着外贸规模的迅速扩大,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低档、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从长期看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着眼于用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动态利益。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在世界上存在众多发达国家的条件下,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或轨迹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或教训),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做出更明智的发展战略选择,从而避免走“先发”国家已走过的“弯路”,以更短的“捷径”、更快的速度缩短自己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上的距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更好地利用外部经济与后发优势,是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原有比较优势的重要举措。

3.竞争优势与制度创新

在不完全竞争的当代世界经济中,国际贸易是包括了竞争优势在内的广义比较优势进行的。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构在完全竞争的世界里,而竞争优势则建构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之上,这是传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所在。在现实世界中,传统比较优势仅仅表明了价格竞争的一种潜在可能性。事实上,比较利益的获得是要以产品实现价值为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不存在规模经济与公司活动,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非价格竞争,故比较优势直接体现为价格竞争优势,因而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自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将竞争优势概念纳入到广义的比较优势体系中去,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指导今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1世纪以来,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就要求对现有的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和改革;要求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进程中,充分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

1.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更大、国际竞争更为激烈,这为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的管理素质和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我国一些相对落后的产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与挑战更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农产品关税的进一步降低,大量的国外农产品涌入中国市场,中国农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市场需求结构和国际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冲击,粮食等农产品的供求在结构和总量方面的失衡将进一步加剧,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就业问题。第二,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如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电信服务业和商贸流通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与挑战更大,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服务业的产品种类较单一、业务范围相对分离单一、资本市场不发达、市场的融资与服务程度都落后于发达国家。

2.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来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得企业竞争力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比较上,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方面。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表现在产品与技术方面,而且还体现在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人力资本等方面。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总体的竞争实力较差。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质量优势、市场营销、综合成本和国际管理经验等评价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二,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国际管理经验与创新能力不足;第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益较差。

3.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我国贸易体制的改革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WTO的加入,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机会。但由于国际市场的产品和产业竞争层次的提高、高技术化和高服务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是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为中国传统的对外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开拓国际市场的压力加大,各国之间的贸易条件放宽,我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质性差、互补性较弱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虽然使得中国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参与更多目标区域内的竞争与合作,分享有关国家经贸合作的利益。但由于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排斥,使得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减少。

4.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来继续扩大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的提高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投资制度的限制被进一步削弱,资本的国际流动更为频繁,这为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效益和水平提供了更多有力的条件和机会;但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国际资本流动传导机制作用的增强,也给中国在利用外资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导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竞争更为激烈,一方面拉美地区正逐步取代亚洲成为吸引外资的新兴地区,构成亚洲国家吸引外资的主要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对华投资的信心下降;第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提高、关税的下降,导致外商用更多的进口贸易替代对外投资,减少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第三,国际投资制度自由化提高,外资流入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独资方式开始占主流,而合资、合作方式减少,从而我国利用外资的机会和效益下降。

5.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国际经济更多地影响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渠道。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不确定因素和临时性因素进一步增多,使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加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方式、产品结构的转换和质量档次的提高相对缓慢,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和关税的减少,导致进口的规模、品种、速度增长较快,从而,我国商品贸易的进出口顺差不断缩小;第二,资本和金融项目保持逆差的可能性增大,国际投资市场自由化程度提高,导致外商在华投资的规模增大,尽管其增长的速度有所下降,但会远远超过中国的境外投资;第三,外汇市场波动性汇率的风险性增大,导致外汇流动性增强和外汇储备减少,增大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难度。

三、正确处理开放型经济中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自力更生就是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发展国家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不靠对外剥削和掠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能完全依赖外国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治国、艰苦奋斗,才能建设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和广阔幅员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此,对外开放必须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

首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第一,只有政治和经济上独立的国家,只有主权国家,才会有对外开放。如果一个国家被沦为殖民地,那就谈不上什么对外开放,谈不上建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因此,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也是防止和抵制别国控制的根本保证。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援助,但由于国际经济、政治局势的变化,这种外援是有限的,而且很不稳定。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国内,紧紧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这才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本国经济的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本国人民的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了,才能向外出口,把优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和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能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才能更好地对外开放。

其次,对外开放是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服务的。我们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立足点要放在国内,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但我们绝不能把自力更生绝对化和片面化,不能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更不能把自力更生理解为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第一,从经济上说,自力更生就需要对外开放,因为自力更生是一个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在经济、技术上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方针,这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和经验,吸收我们缺乏的资金和资源,引进最新的科技成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自力更生的方针。第二,从政治上说,我们现在的对外开放与历史上的“门户开放”具有本质的区别。“门户开放”是封建王朝出卖国家主权,屈从于帝国主义压力的表现,它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方针,是一条通向殖民地的道路。而我们现在的对外开放,是以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和拥有主权为前提的,我们对外开放从不接受别国的干涉、控制,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壮大本国的经济力量,巩固国防,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并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