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活动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有机总和。为了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矛盾,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就越来越细密,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按比例地配置资源。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经济总量大,部门繁多,结构复杂,运行机制多样,经济主体多元化,相互利益关系极为复杂,在客观上就要求加强和完善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是导致宏观经济调控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机制局限的需要。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1)调节的滞后性。市场信号变化在前,企业决策在后,企业经营只能对过去的市场变化作出反应。(2)调节的短期性。我们讲市场调节有效,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短期资源配置上,而对投资大、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等长期性资源配置则作用微弱或不起调节作用。(3)调节的失效性。市场调节对适合国家定价的国防军工产品,基础教育收费,水、电、邮、公共交通等收费不起作用;也不能决定货币供应量、财政收支等总量经济问题。(4)调节的分化性。市场调节会促使收入分配悬殊,贫富差别扩大,促进两极分化,因而不能自动实现公平分配、充分就业等社会发展目标。(5)调节的不经济性。这主要指“企业外部不经济”,如企业为了追求微观经济效益、不愿治理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掠夺性经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不顾社会经济效益。

正因为市场调节的天然缺陷,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打破了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经济的和谐完美的神话,使得“看得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应运而生。1934年的“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和1936年凯恩斯《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系统理论的正式诞生。迄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宏观调控措施。

第三,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矛盾的需要。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观经济活动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的有机总和。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是分散决策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它们的经济活动不可能自发地同宏观经济的整体利益与需要协调一致。为了解决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矛盾,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四,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全方位的,有经济目标,也有非经济目标。这些目标尤其是非经济目标,比如公平分配、社会保障、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就不可能靠市场调节来达到,而必须由国家调控来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