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流平台对物流产业升级的影响路径研究

物流平台对物流产业升级的影响路径研究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1 物流平台建设对物流技术升级的影响物流平台建设与物流技术升级的影响是相互的。而物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又对物流技术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推动物流技术更快的升级。有些物流平台是实体运作的,它会包括大量的物流业务。亚马逊正在试验的无人机配送业务也是属于此类。所以,这类硬件设备的改进正是源于亚马逊平台发展的需要。

2.3.1 物流平台建设对物流技术升级的影响

物流平台建设与物流技术升级的影响是相互的。从传统的人工物流作业,到机械化的物流作业,再到信息化的物流作业,物流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工业4.0的兴起,互联网化的物流作业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物流技术的升级,使得物流平台的诞生越来越容易。而物流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又对物流技术产生新的需求,从而推动物流技术更快的升级。

(1)对信息技术的影响

现代物流平台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因为物流平台融合了太多的信息,如果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那这个物流平台将会崩溃。而物流平台形成后的运行,也需要有技术将这个物流生态圈里的各组成部分进行联通,使它们能共享一部分甚至全部的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业务运行的决策。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的解释,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物流产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应用水平。根据物流的功能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这些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物流平台新的要求。比如,电子标签拣货技术的发明,就是因为普通人在一定的劳动强度下,通过人工作业拣货产生的差错率到了一定程度后就难以再降下来,而这个拣货的差错率会造成退货、破损、重复运输等一系列物流成本。为了大幅度降低这方面的成本,人们研究发明了电子标签拣货技术,将大量的订单信息输入系统中,并自动生成拣选订单,以一连串装于货架格位上的电子显示装置(电子标签)取代拣货单,指示应拣取的物品及数量,辅助拣货人员的作业。这样不仅降低了拣错率,更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同时,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新的物流经营方式,推动了物流的变革。

(2)对硬件设备的影响

物流平台是一些物流要素的集散地,会涉及大量的物流业务操作。有些物流平台是实体运作的,它会包括大量的物流业务。为了吸引客户到这个平台上来,它必须能为客户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于是就会对物流的硬件设备产生相应的需求。比如,集装箱、叉车、堆垛机、立体仓库和AGV小车等设备的发明,就是因为物流平台需要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当然,有些设备的发明与使用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因为,一方面,新的设备采购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一开始未必能承受得了;另一方面,企业原有的员工未必能很快掌握新设备的操作,这需要有个过程。就如自动的滑块分拣设备现在已经在不少企业应用了,但是也有一些企业是分两步来的。第一步是部分采用机器作业,他们在仓配中心安装了锟筒传送带,在需要分拣的物品上做上简单的记号;第二步在沿着锟筒传送带的一些出口安排一些员工,当这些员工看到属于自己这边的物品时,就用手将其拨过来。这样做的效果与自动化的滑块分拣效果是差不多的,但是在设备的购置成本上则节省了许多。诸如此类的做法在国内不少物流企业较为常见,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的人工成本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低廉的。

当然,为了使平台运作得更好,更吸引客户,也会有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会主动进行一些设备的创新。比如,亚马逊配送中心智能机器人设备的产生和运用,就是因为在亚马逊的仓配中心,每天有着大量的货物入库、拣选、出库等业务需要完成。而这些业务的运作如果是通过人工来做,因为人类生理极限的原因,一定会有着相应的差错率难以改进,而这时就只有通过机器人技术来改进。亚马逊正在试验的无人机配送业务也是属于此类。所以,这类硬件设备的改进正是源于亚马逊平台发展的需要。

物流平台的应用,能够积极引导物流硬件技术升级,促进智慧物流集成作业的跨越发展。它有助于在企业中大力推广跟踪技术、条形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拣选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等物流技术手段,为智慧物流的广泛开展奠定技术基础。目前,已有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对立体仓库、全自动分拣、机器人作业、云计算互通和大数据挖掘等高端物流技术的投入,切实推进物流领域的“机器换人”工程。这些企业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力促智慧物流的集成作业,以期实现在现有基础上按智能化要求不断提升物流作业的自动化水平。

(3)对专业人才素质的影响

现代物流平台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的竞争!德国率先提出的“工业4.0”概念:软件,特别是嵌入式软件未来将在企业运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软件完全取代人的“无人工厂”现象是不会出现的。此时员工将承担如设计、安装、改装、保养及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和新型网络组件维护的工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将导致企业优秀职工标准的转变:随着对产品和生产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员工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物流平台的建设会伴随着越来越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而这些都需要有员工进行操作。在物流平台上,员工需要操作专业的物流软件,甚至是一些先进的设备。这些软件和设备虽然并不需要普通的员工去发明创新,但是需要这些员工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另外,相应的先进设备操作需要日常的维护与修理,这些都对员工提出了更为专业的要求,从而促使他们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面对物流平台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物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引进智慧物流领域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进修、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积极学习智慧物流的先进运作模式,通过高起点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3.2 物流平台建设对物流运作模式升级的影响

(1)物流标准化作业的推广

物流平台要求统一,所以会对参与各方的作业标准提出严格的要求。因为只有各方以同一个标准进行对接,效率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当前,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工艺不断变革、产品更新速度持续加快,并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物流新技术、新服务与新模式,因此需要大力提升相关领域物流的标准化作业水平,以提高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同时,供应链上企业的联动需要对不同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协同运作,这需要企业间的信息交互更为便捷,需要产业链上流通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标准化的形式出现,这一方面对物流作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国家制定的《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确定了包括托盘标准应用推广、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物流信用、物流信息、电子商务物流、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和物流标准国际化培育及物流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开展的八项标准化工程。据此,我国的物流作业标准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物流平台对物流作业的标准化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快、更好地推进物流作业的标准化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从基础做起,踏实做好物流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大力推广物流领域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力争主导制订一批地方物流作业标准,积极争取智慧物流标准项目试点。推进企业建立完善自身的标准体系,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努力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力度,调动企业在标准制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订和标准化试点工作。

第二,对接公共平台,切实提升物流工具的标准化作业。积极对接全国托盘共用体系,加快推进标准化托盘的共用和循环推广,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认真推广和执行集装箱运输、零担运输、装卸搬运和物品配送等作业领域的标准化,鼓励物流企业积极推广甩挂运输作业。结合物流产业特点,积极进行生物医药、装饰建材和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物流作业标准试点,推动自动分拣、智能通关和第四方平台等业务的开展。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联动,以具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能力的链主企业为核心,带动全行业和上下游的标准化水平共同提高。

第三,规范信息采集,努力做好物流信息资料的标准化与对接。结合区域物流的特点,大力推广物流单据、票证的标准化,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录入、采集与共享,推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数据交换和传递业务的高效完成。严格执行条形码、二维码、RFID卡等信息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入出库作业、库存管理、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终端配送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实现流通过程中物品信息的快速共享,推动物流作业的高效、精准实施。

第四,大力推进物流标准化作业,促进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的普及完善。加大物流作业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使用便于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的单元化包装,大力推动托盘、集装箱作业的普及与衔接,引导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规范物流作业行为。做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加快物流信息编码、采集、存储、传输和交换标准的统一化,加快通信、配合工作等子系统之间的物流标准化;加快信息平台与外部平台之间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建设,为外部平台的接入提供便利,方便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建立信息交流、沟通、共享平台的网络体系。通过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规范物流作业流程,加强物流活动一体化运作,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物流设施设备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物流平台因为拥有广泛的资源,对标准化作业的推广作用是显著的。以菜鸟物流平台为例,自2014年5月上线以来,菜鸟电子面单已完成与三通一达及顺丰等14家主流快递公司的对接。同时连接管易、百胜等100多家主流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帮助商家提升效率。根据菜鸟网络对物流订单发货时效监测分析,使用电子面单的商家,在发货速度上较过去能提升30%以上。使用传统的面单在贴单的时候很容易出错,需要增加人工核查的环节。而电子面单是一种后置的打单方式,在称重的时候面单打出来不会贴错,时效提高,人工成本降低。电子面单平台是基于平台化的物联网智能数据服务的,商家不再需要一一跟各个合作伙伴进行系统对接,就能一次性实现与14家全国主流的快递公司的电子面单统一对接。而且由于连接商家、商品、物流三方数据,对于控制卖家刷单、杜绝快递协助炒信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2)各产业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

物流平台的建设使得其他企业获取物流资源更为便利,企业也就更倾向于将物流业务外包。

第一,有助于引导企业将物流业务与核心业务剥离,推动物流社会化。物流平台实际上鼓励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从而优化制造业、商贸业集聚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中小微企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物流平台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它支持从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同时,它鼓励物流企业进行功能整合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

第二,有助于引导各行业供应链整合优化,实现多节点信息联动。物流平台鼓励各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主动进行供应链整合,联通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资源,将采购、生产、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等环节有效打通。通过信息共享,对流通过程多个环节进行优化,根据终端的消费变动及时调整前端的采购、生产与库存管理,实现精准生产和“零库存”,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浪费,提升整体效益。通过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真正实现供应链过程中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一体化运作。

第三,以增值服务为切入点,有助于各行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创新。通过加盟、业务合作、自建网点等多种方式,能够推动物流网络的快速构建;通过与优秀货主企业合作,完成其苛刻的物流业务要求,学习其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能够推动物流作业专业水平的快速提升;通过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有特色的物流服务,能够逐步提高物流平台上第三方物流的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整合司机、货代、物流企业与物流园区等资源,推动第四方物流的运作。以物流信息平台作为纽带,鼓励物流企业整合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主动进行增值服务创新,积极尝试会员服务、管理输出、控货贸易、物流金融、承接分包大企业物流项目等业务,挖掘新的盈利增长点,吸引资本市场的关注。

(3)物流网络的快速构建

物流平台是信息汇聚的枢纽,通过物流业务供求信息的大量汇聚和快速扩散,它能够将大量的零散物流资源快速整合,构建新的更大的物流网络。

第一,依托地方产业优势,打造并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依托当地的主打产业优势,引导有业务基础的龙头物流企业主导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基于位置的服务构成的生态体系,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加强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电子口岸和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打造覆盖面广的物流云平台。并且结合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做好配送中心、物流企业和电商经营企业等电商相关主体的统一数据交换接口的对接,推进电商物流数据公共平台建设。同时,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平台对接,提升其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效率。

第二,推广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企业供应链信息平台的建设。在两化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就要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

第三,主动做好技术对接,推动物流信息平台与新工具的应用。①目前,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与工具层出不穷,物流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尝试新颖的物流信息工具,主动对接相关信息数据,将自身融入大数据环境中,提高自身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合作达到共赢。②推动地方政府实现超高速光纤接入,铺设可保证随时随地连接的无线网络。③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应注重长远,预留信息接口,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和更灵活的收费方式,吸引更多客户在平台集聚,形成良性虹吸效应。④中小物流企业要积极融入物流信息平台推进浪潮,借助平台与工具最大化自身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四,鼓励企业持续优化现有技术,实现智慧物流技术的创新突破。①依托现有物流设备生产企业,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可视化技术、移动信息服务、智能交通和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推广高性能货物搬运设备和快速分拣技术,加强沿海和内河船型、商用车运输等重要运输技术的研发应用。②鼓励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自动导引车辆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及托盘等集装单元化技术普及,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和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持续优化,实现创新突破。

2.3.3 典型案例分析

集装箱平台对物流产业的推动

物流产业的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很难用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来界定,只能说是从原来的简单粗糙的作业逐步转向了精细、高效运作的作业。其实在物流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集装箱运输所带来的重大改变可以算是其中一个,集装箱的重大突破是依赖整个平台的逐步完善。在20世纪初,集装箱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没有流行起来。直到1956年,美国人麦克莱恩才逐步将集装箱带到普遍应用的层面。在1956年4月26日,一架起重机将58个铝制卡车车厢装到了停泊在美国新泽西州纽华克港的一艘老油轮上,这艘老油轮名为“理想X号”,5天后,它驶入了休斯敦,一场革命开始了。

在集装箱出现之前,货物的运输成本非常高,有很多东西跨越半个国家运输大家都觉得不划算。1961年的美国,集装箱还没有进入国际运输中,此时单单是海运成本就占到了美国出口总值的12%和进口总值的10%。对有些商品而言,运费可能高达产品成本的25%。(所以,长距离的货物运输必须要有足够的商品差价。也就是说,要么这种商品是对方没的,它只能向你购买;要么你的生产成本优势足以抵扣掉它的物流成本。当然并不是什么产品都适合流通的,类似宜家家居的产品也是因为其改变了家具的运输拼装方式,将部件运抵目的地后再进行组装,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才可行。嵊州的仿古家具物流,可以借鉴这方面的经验,决定是采用到目的地后由工匠拼装,还是由物流公司完善其包装技术。当然,也可以是由物流公司网点的工作人员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培训,将他们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集装箱自1966年进入国际运输领域之后的10年间,制成品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是全球制造产量增速的2倍,是全球经济产出增速的2.5倍,其对国际贸易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做过测算,在转运站分拣散件货物的成本是每吨85美分,但转移一个5吨集装箱的成本仅为每吨4美分,而且还能减少损毁索赔及对火车车厢的需求。1951年,研究人员针对集装箱在水路运输中的作用开展了积极的实验,匹兹堡的德拉沃公司设计出了一种长2.3622米的钢制集装箱,随后专为集装箱设计的轮船也出现了,丹麦的联合航运公司将其用于在国内各港口间运送啤酒和食品。采用集装箱运输,货运成本能比原来降低95%。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集装箱化并没有带来总体的物流成本节约。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集装箱没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在1955年的一次普查中,人们发现有的集装箱是木质的,有的是钢质的,有的还没有顶盖,而且集装箱的尺寸种类也很多。标准不统一,就需要用到各式各样的工具,员工作业也不方便,仍然需要大量的码头工人作业,所以成本高。第二,当时的轮船是既有集装箱,又有散货堆放。而就算是集装箱,里面的货物也是品类繁多,然后杂乱地堆放在集装箱中,导致集装箱的空间浪费较大。与散件货物在轮船上所占用的空间相比,集装箱运输所占的空间甚至更大些。第三,对国际航运来说,海关当局往往既对货物也对集装箱征收关税。而且,把空的集装箱运回原地也会增加成本。在1956年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从宾夕法尼亚的仓库将食品装船运到拉布拉多的空军基地,即使是将集装箱留在拉布拉多,其运输成本也要比传统方法高出10%。如果是把集装箱运回宾夕法尼亚,那集装箱运输的成本则要比散货运输的高出75%。集装箱运输看起来能大大节约成本,但是在整个物流系统的配套没有跟上的时候,其不仅没能体现优势,反而表现出劣势。

其他运输公司碰到的情况麦克莱恩也都遇到了,只是他想方设法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他找人改进了回转起重机,安装上可以提起集装箱的扩张爪,用以替代传统的起货机。新的起重机每隔7分钟就能把一个集装箱吊到船上,装完一艘船只需要不到8小时。他还改造了货轮,将船的甲板从63英尺加宽到72英尺,将舱口扩大以使整个集装箱可以通过。将船舱里集装箱的格槽设计成比它要容纳的集装箱长出1.25英寸、宽出0.75英寸的格局。诸如此类的改进,做了许多。不过,即使这样,集装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并没有得到推广,盈利状况也是差强人意。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越战争,它才迎来转机。麦克莱恩说服军方采用集装箱船来解决部队的后勤运输问题,据军方后来测算,使用集装箱船向越南运输的成本仅为海军自有商船的一半左右。为了提高集装箱运输的效率,军方还制订了“3C”原则,就是一个集装箱(container)、一个客户(customer)、一种商品(commodity)。在1967-1973年间,麦克莱恩的海陆联运公司从美国国防部赚到了4.5亿美元。

集装箱运输在美国军方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了应对美国码头工人因为集装箱运输所导致的失业而产生的抵制,资本家允诺码头工人工会,每运一个集装箱,工会将可以获得35美分,这样一年下来,工会可以拿到3000多万美元,以此缓解机器替代工人的矛盾。此后,集装箱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在细节方面做了一些改进,才终于在世界各地真正推广开来了。

集装箱运输的推广可以看作那个时代物流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集装箱运输平台包括以下要素:集装箱生产商,与集装箱相配套的卡车、轮船、火车,集装箱的起吊设备,码头的作业工人,集装箱的“3C”原则。所有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物流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汽运、船运、铁路运输等可以高效衔接,省去了多次的装卸搬运作业,流通效率极大提高,货物损耗大大下降,也更好地推动了货物超远距离的运输发展。可以说,集装箱物流平台的形成与运转,推动物流产业向前迈了一大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