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升级的路径

产业升级的路径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指依靠一种或者多种产业升级动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渠道和轨迹。在HK模型的基础上,张其仔的研究还引入产业度概念,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将产业升级进行量化,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产业升级信息不足的问题,因此可以跟随发达国家的升级路径,实现产业间优先升级。

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指依靠一种或者多种产业升级动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渠道和轨迹。产业升级相对于产业动力更加具体化,是产业动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路径研究是对产业升级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路径直接联系着现实可操作性,是研究产业升级理论的归宿。对产业升级路径的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划分,包括线性升级路径和非线性升级路径,产业内升级和产业间升级,主导产业升级和非主导产业升级,自发的和非自发的产业升级等。从实践角度升级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从工艺流程升级到链条升级式的多重升级路径。Humphrey和Schmitz (2002)提出的产业升级的四种路径具体包括:(1)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整合生产系统或者引入先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艺,将投入更高效地转化为产出,其内在的升级动力是引入先进的技术优化生产过程。(2)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功效使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提升,具体体现为从低附加值的低层次简单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复杂、精细的产品。产品升级强调由产品的更新带动附加值的提高,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收益水平的上升。(3)功能升级是企业从低附加值环节转向高附加值价值的生产,提升在高价值环节的投入。通常将一个产业从委托加工开始发展到创立自有品牌的转换看作功能升级的基本路径,因此,功能升级与产品升级的区别在于从获得更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上进行升级。(4)链条升级是指产业链条的转换,转向另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企业利用在特定价值环节获取的竞争优势嵌入新的、更加有利可图的全球价值链。它将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结合起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竞争力的提高。一般理论认为产业升级按上述顺序首先从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这种升级路线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升级特点,但有时也出现跳跃和反复。孙文远(2006)认为产业升级轨迹并不是完全依照上述特定规律,不可改变的,根据不同国家和不同产业的特点,产业也有可能由几种升级过程相互组合而成。如前文所述,Ernst将产业升级分为产业间升级、要素间升级、需求升级、功能升级、链上的升级五个步骤,那么升级路径也可沿该五方面分别或依次升级。因此,从升级次序上看,产业升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是主导产业引导式升级路径,通过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然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产业升级。因为投资与技术进步类似,也具有外在效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一些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他同时还提出了“产业关联度标准”选择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Rostow(1960)首次完整提出主导产业系统的概念,强调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当前,这一理论在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上有较好的体现,提出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新产业发展上的差距。主导产业的选择是通过产业引导实现产业升级的难点,如果主导产业政策引导失误可能反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结合比较优势演化的升级路径,根据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发展特点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内、产业间升级可能同时进行。张其仔(2008)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要改变比较优势,改变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由分工变化推动实现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的演化总体上可以分为线性演化与非线性演化,相应的,产业升级也可以划分为线性升级和非线性升级。如果产业升级过程中没有出去与其他产业的交叉就是线性的产业升级;如果出现了交叉就属于非线性升级。在HK模型的基础上,张其仔的研究还引入产业度概念,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将产业升级进行量化,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产业升级信息不足的问题,因此可以跟随发达国家的升级路径,实现产业间优先升级。

林毅夫(2012)构建了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框架(growth indentification and facilitation framework,GIFF),将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政策归结为六步:第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确定一份贸易商品和服务的清单。第二,在该清单中,优先考虑已有国内私人企业进入的行业,并确定行业发展存在的障碍。第三,若清单中是全新行业,引入外资投资该行业,或设立孵化计划,扶持私企进入。第四,对清单外的但取得成功的其他私企,为这些产业的扩大提供帮助。第五,建设基础设施,吸引外资;改善商业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第六,对在清单中的领先企业提供激励和优惠,并用尼日利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GIFF的实质是根据国家的比较优势制定产业政策实现产业升级,中国有什么(即要素禀赋),能做好什么(即比较优势),运行好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建立有效市场并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

四是沿产业链进行升级,产业链升级来自创新能力、要素质量提高等导致产品附加值的动力。吴彦艳(2009)从产业链的角度提出了内生扩展型产业升级,指出产业升级的路径首先通过资本、设备等投入增加企业在制造环节的实力,进而转向研发、服务、品牌等高附加值环境。这种升级路径是以资本投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线性的、渐进式的升级路径,但该产业的再生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在升级到一个阶段后形成较强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并且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提高技术含量。马云俊(2010)也通过产业链分析了产业升级的路径,认为本国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产业升级的前提条件,然后在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和混合型驱动下,产业升级沿着价值链向两端附加值高的方向进行延伸。产业链升级的模式虽然比较形象地解释了产业升级过程,但是更多侧重在现象的表述上,一定程度上缺乏内在机理的分析。

上述产业升级路径虽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产业升级,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征和产业升级的特点从不同的侧重点也都有解释能力,但是如果从整体上分析中国的产业升级则都缺乏系统性。流程升级主要侧重在微观,主导产业升级侧重在政策选择,比较优势演进重点在于宏观解释,产业链升级缺乏内在机制。

从生产要素、产业和产业升级相关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对生产要素的定义随着经济发展从劳动力和土地两要素逐步演变到多要素,要素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定义也随着要素分类而变化。关于产业划分,经济学家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产业是一个中观概念,产业不同于单个企业,也不同于整体的国民经济,而是生产类似或相关产品的企业集合。在产业升级的研究上,包括了升级的动力、升级的度量、升级的路径等多个方面。总结而言,在产业升级的动力上主要包括创新、要素禀赋、产业政策和要素质量四个方面。产业的度量则涵盖了产品、生产要素、结构和指标体系等方面,不同的度量标准反映了对产业升级内涵的界定差异。将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动力进行归纳总结(见表2.1),可见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动力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表2.1 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