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温州服务业发展

促进温州服务业发展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以来,温州服务业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这一评估结果也明显好于对温州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基本切合温州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水平。

“十二五”以来,温州服务业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十三五”时期,温州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最近,国务院要求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新消费是指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同时催生相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投资、新供给,这些领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温州作为浙江省人口大市、消费大市,要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加快培育新消费,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一、发挥新消费作用的政策背景

(一)我国经济进入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阶段

根据各国发展经验,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和人口比重最高年龄段在46岁左右时,一国将进入消费快速升级期和消费支出的高峰期。2014年我国人均GDP约合1.1万国际元,未来10年还将迎来45—49岁人口的高峰期,决定了我国将迎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提升的关键时期。2010—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消费率),分别为49.1%、50.2%、50.8%、51.0%、51.4%,出现逐年提升的态势,而投资率从2010年的47.2%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45.9%。据分析,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将逐年减弱,消费拉动作用增强,这是必然的趋势。

(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改善,这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和创新的有效性,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

(三)国家高度重视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11月23日,国务院(国发〔2015〕66号)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更好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85号)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

二、温州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务业(统计上为第三产业,下同)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看,当一国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当前,全国、全省和温州经济均进入“三二一”结构,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最大。据温州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全市法人单位14.16万家,其中第三产业7.44万家,达到52.5%。在全市52.77万家个体企业中,第三产业单位比重达到75.6%。从温州连续开展的三次经济普查看,第三产业单位数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可见第三产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

(一)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第三产业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取得了持续稳定发展,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稳步上升。从2011年开始,温州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工业,进入服务经济占主导的工业化中后期。2013年,温州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最终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结构的历史性跨越,2014年温州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达50.1%。2014年温州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同期工业经济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6.0%下降到2014年的39.7%,下降了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趋突出,形成了继工业经济后的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二)服务业比重居全省前列

2014年,温州第三产业增加值2155.41亿元,占GDP比重50.1%,仅次于杭州,居全省第二位,分别高出甬绍嘉台金等市6.0、6.5、8.5、3.1、1.4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40.1%,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据近年来省统计局对各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监测结果,温州第三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居全省前三位,与杭州、宁波构成全省第三产业的第一梯队,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一评估结果也明显好于对温州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评价,基本切合温州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水平。

(三)服务业是温州增加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投入少、吸纳劳动力多的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GDP增长情况分析,温州GDP每增长1%,增加就业机会949人次,其中第一产业每增长1%,可减少农业劳动力5759人;第二产业每增长1%,可增加就业机会436人次,第三产业每增长1%,可增加就业机会1001人次。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情况看,温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7.8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41.4%,低于第二产业比重5.7个百分点。从第二、第三次经济普查情况比较看,第三产业新增劳动力68.56万人,占全部新增数的55.3%,第三产业发展对扩大社会就业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

(四)服务业成为投资主要方向

由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提升,带动了服务业投资。2014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2208.0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2.3%,比2010年提高7个百分点。据分析,温州第三产业投资在政府和国有投资层面主要是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在民营企业层面,涉及房地产、商业等领域投资,部分民营企业逐步向旅游观光、教育、健康、文化、养老、信息等新消费领域投资。

(五)服务业是充满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温州领先发展的民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表现得比较充分。据统计,在第三产业的十四大行业中,除金融业、电信业、公共服务业等行业外,基本上属于民营经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将在多数领域解禁,为第三产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领域中发展更具潜力,改革释放的红利更加明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加快,新消费的进一步培育和兴起,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当前温州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新消费领域培育不足

从温州服务业经济结构看,2014年,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分别占总量的27.7%、12.8%、8.7%,2015年前三季度三大行业分别增长10.6%、7.6%、17.0%,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37.2%。从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看,批零业受到石油等工业品价格持续下滑和汽车市场相对饱和等影响,房地产业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和需求不足、供地等因素影响,金融业在今年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后风险犹存,存贷款增速仍处低位,今年的高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证券市场不可长期持续的高增长。同时温州信息消费、健康消费、文化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消费仍然不足。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温州服务业增长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图1 1978—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

(二)服务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温州服务业发展速度与省内城市差距较大,服务业经济总量不占优势。2014年,温州服务业增加值只相当于杭州、宁波的42.4%、64.3%。2015年前三季度,温州9.4%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杭州、宁波低6.6、1.2个百分点。当前杭州市推行“发展信息经济、推广智慧应用”的“一号工程”,实际上就是打造以服务业为支撑的经济增长体系;宁波明确围绕港航贸易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思路;温州服务业工作机制、发展政策等尚不够完善。

(三)服务业缺乏新增长动力

从省内先进城市看,由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组成的“阿里系”已经成为杭州、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个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心;宁波基于港口优势创造的贸易、跨境电商、物流、仓储等服务业产业优势明显;而温州服务业以批零、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缺乏明显的新增长动力。2015年前三季度,在代表“互联网+”等新经济业态的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温州该行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仅相当于杭州的0.3%,宁波的17.4%。

(四)服务业发展要素制约较为明显

服务业产业基础方面,温州传统产业“低小散”的局面较大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创新土壤,成为制约温州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城市化方面,2014年,温州户籍总人口813.7万人,而其中非农人口仅占21.7%,城市化水平不高弱化了城市功能,导致服务业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空间。人才支撑方面,温州科技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投资等方面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本地人才培养能力相对不足,外来人才受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生活成本高等因素影响,流动性较大。

四、把握温州服务业发展新机遇、新优势

近年来,全国、全省和全市第三产业明显超过同期GDP和工业经济增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国家统计局认为,服务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积极发挥新消费引导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新一轮服务业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取得新优势。

(一)发挥制造业优势,打造先进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是温州“立市之本”,市委市政府把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作为温州五大支柱产业予以培育提升。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15年前三季度温州规上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已占规上服务业(不含批零、房地产开发业)总量的15.3%,要大力发展基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会展、专业中介服务、培训教育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网络经济。1—10月限上批零单位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65.7%。要基于温州特有的轻工制造业等产业和产品优势,发展电子商务,改造生产销售流程,实现从电子商务到物流配送再到生产定制,走出一条不同于杭州消费互联网电商模式的网络经济发展之路。三是发展与制造业相关的航运物流、金融等产业。借助浙南闽东交通枢纽优势,突出温州港建设发展,推进基于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场建设,发展航运物流业。充分发挥温州民间资本雄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繁荣等优势,以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争取更大金融管理权限,拓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渠道。

(二)发挥人口大市优势,打造现代商贸业

2014年温州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7.7%,比全省高3.3个百分点。作为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温州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又长期保持高位,同时又兼具浙南闽东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现代商贸业是温州服务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是加快培育商贸新业态。积极探索贸易全程便利化措施,引进国内外新型商贸业态和经营模式。大力推广和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商店”和“数字商业”。2015年前三季度温州连锁批零结合型企业商品销售额占限上比重已达4.5%。要鼓励发展大规模、跨地区的连锁批零结合型企业,创新发展批发零售业。二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新产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信息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促进中高收入群体在教育、娱乐、旅游、保健及个人投资理财咨询和家庭服务业等方面的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开发高档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用消费产品。三是改善消费预期。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人员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加大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保障,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

(三)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大旅游产业

温州依山靠海,风景独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温州景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5。据初步测算,2014年温州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6.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打造大旅游产业,一是基于传统旅游景区资源的改造提升。推进“五彩旅游”“十大景区”建设,实施创意旅游,加强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创建,使温州真正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具有良好品质的旅游目的地。二是打造基于现代旅游休闲的游乐项目。2015年前三季度温州规上游乐园等娱乐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已占全省的22.5%,在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游乐场所、展览场馆等旅游设施项目,以大旅游项目带动温州旅游业大发展。三是发展多元化旅游产业。积极推进运动休闲、研学购物、商务会展等旅游新兴业态,承办国际知名的演出、节庆和赛事活动,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旅游。

(四)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打造区域性医疗保健服务业中心

2014年温州卫生保障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一是要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临床诊疗优势,探索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大力发展具有市场潜力、体现差异化服务的医疗保健服务业,打造辐射浙南闽东的区域性医疗保健服务业中心。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支持社会资本举办护理康复、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保健咨询、数字医疗等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民营医院发展较快,2014年温州民营医院达82家,占全市医院总数的63.6%。要发挥全国首个社会资本办医试点城市优势,鼓励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和专科引入社会资本,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三是深化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结合良好自然条件和丰富旅游资源,发展养老养生服务业。

五、营造富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在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应立足温州服务业发展优势,挖掘服务业新增长点,以创新思维打造温州特色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

(一)将服务业提升至发展战略层面的位置

在“十三五”时期,温州服务业比重将提高到55%左右,超过工业经济比重20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经济主导作用将更为突出。温州要充分认识服务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建议成立高规格的服务业领导协调机构,将服务业提升至发展战略层面位置,统筹全市服务业发展,打破当前服务业发展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增强服务业经济管理引导能力。在县(市、区)考绩考核中,要服务业发展考绩分数,充分发挥考绩“指挥棒”作用。在重点镇(街),要注重引导培育服务业,加快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二)顺应消费升级培育新消费

当前温州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新消费有待进一步发展,要紧紧把握消费升级的规律,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结合温州实际,要在健康消费、文化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时尚消费和养老消费等六大领域中挖掘新的潜力。要通过培育和引进新消费产业,进一步增强温州服务业发展后劲。

(三)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要加快建立完善与浙南闽东中心城市相配套、与本地优势工业发展相融合、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打造温州产城融合的主要突破口、转型升级的战略增长点,为深入实施“五化战略”,全面赶超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战略支撑。

(四)加快推进发展服务业的制度创新

培育发展新动力,制度建设是关键。针对部分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有效供给不足、重要消费群体消费潜力释放不够问题,需要破除机制体制障碍。要改变过去在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方面重工业、轻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工业附属配套地位的传统思维,要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创新服务业发展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实施“一行一策”“一企一策”的支持方式。同时,在服务业新兴领域,政府要更好发挥培育市场、打造服务业发展平台和生态环境的功能。借助温商回归,发挥企业家、创业者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五)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优化产业生态

产业集聚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客观要求。温州目前1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建设发展有所加快,但总体规模较小。2014年集聚区历年累计完成投资额、入区单位数、营业利润分别只占全省总量的2.9%、0.6%、3.2%,同时部分集聚区偏离规划目标、示范引领作用较弱等需引起关注。要进一步树立以集聚区建设带动服务业发展的理念,以温州目前正在实施的省、市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建为基础,在规划引领、工作机制建设、集聚区公共平台、周边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同时提高集聚区准入门槛,确保入园企业的质量,以此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六)全面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消费者才能安心新消费,消费需求才能有效释放。要积极营造安全、诚信的良好消费环境;要提高服务业、消费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完善服务业的质量监管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健全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要通过环境优化和制度建设,进一步促进消费回归,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温州市统计局 陈宣安 高顺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