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影响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供求。本报告将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政策调整给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际经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

内容提要:本报告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并就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提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服务业必须注意把应对当前危机的政策调整与促进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转型结合起来;通过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能力;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选择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服务业发展对策思路。

2008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影响着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和供求。国内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也通过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对服务业产生千丝万缕的影响。本报告将通过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政策调整给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际经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的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

(一)服务业的抗逆性较强,增长速度由下滑转向止跌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

政府现行统计系统不公布服务业增加值的月度数据,只公布其季度同比增长速度的资料。由此可见,从实际表现来看,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相对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势头要好得多,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也要强得多。表4-1显示:①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出现了同比增长速度下滑的现象;但是,相对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下滑较轻;甚至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②与上年同期相比,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差距已明显缩小。如与上年同期相比,2009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下降了3.5个百分点、2.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③与上年同期相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的差距远远小于第二产业。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自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如2009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回暖,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其中服务业同比增长10.5%,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4.6%。同期,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实现GDP的同比增速平均为9.2%,服务业同比增速为13.1%,超过GDP同比增速3.9个百分点。尤其是上海市,2009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快于第二产业17.8个百分点。

表4-1 三次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发布”一栏相关时期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二)消费性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遭遇冲击的行业大多止跌回稳或开始止跌回升

1.总体态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消费性服务业面临的冲击逐步显现,在总体上呈现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甚至部分萎缩的情景。但是,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多数消费性服务业已出现止跌回稳的态势或迹象,有些消费性服务业甚至形成了止跌回升或逆市飞扬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系指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售与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总量。从图4-1、图4-2和表4-2可见,从2008年11月开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萎缩和徘徊。其间,由于元旦、春节因素,2008年12月和2009年元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回升,但2009年2~4月又出现了连续3个月的徘徊。2009年5月由于“五一”放假因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度回升,但6月虽高于4月却比5月有所回落,7月出现徘徊现象。只是到2009年8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再度有所回升,比上月增加了1.8%;2009年9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又比上月增加了7.9%。但2009年8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比作为此前高峰期的2008年10月增加了0.3%。可见,近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更多地带有止跌回稳的特点,止跌回升的态势并不很强,回升的基础也不牢靠。值得注意的是:

图4-1 2008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按地区分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明显回落,但已开始逐月缓慢回升。进入2007年以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逐月上升,当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5.4%,10月同比增长18.1%,高峰期2008 年9月同比增长23.2%;但从2008年10月开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逐月减缓,到2009年2月仅同比增长11.6%。虽然从2009年3月开始,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缓慢回升,3月达到同比增长14.7%;但2009年8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仅为15.4%,仅相当于2007年上半年的平均水平,低于作为高峰期的2008年9月8.5个百分点。到2009年7月和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仍然分别比上年同月回落8.1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

表4-2 2008年9月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 单位:亿元

图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按行业分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2)农村消费的扩张连续数月快于城市,但其可持续性正面临挑战。2009年2~5月,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长速度连续4个月高于市消费品零售额。[1]甚至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速仍然快于城市,分别为16.0%和14.8%。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它说明,在此期间,相对于城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更为活跃。但是,从同年6月份开始,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的差距已基本拉平(详见图4-3)。甚至与高峰期的2008年10月相比,2009年8月全国市消费品零售额增加了1.5%,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不升反降了2.1%。这说明,农村消费扩张的基础并不稳固,农村消费扩张快于城市的可持续性也不强。

(3)住宿和餐饮业受到的相对冲击大于批发和零售业,后者已出现同比增速逐月回升的态势。当前,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和零售业的零售额占84%上下,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其他零售额分别占14%以上和2%以下。相对于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比增长速度较低。自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速度的下滑程度较小,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速度的下滑却要严重得多。尤其是从2009年3月开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的同比增速出现了逐月回升的态势,成为带动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止跌回升的重要因素(见图4-4)。同期,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仍处于逐月下滑状态。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峰期的2008年10月相比,2009年8月全国批发和零售业的零售额增加了1.0%,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其他零售额分别减少了1.3%和15.8%。

图4-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按地区分各组成部分比上年同月增长率

图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按行业分各组成部分较上年同月增长

2.部分重点行业的态势

就总体而言,消费性服务业所受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点,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

(1)旅游业。就总体而言,2008年底~2009年初,旅游业面临的冲击较大,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旅游业止跌回稳、止跌回升的趋势已日趋明显。2009年上半年,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2.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3%;同年6月和7月实现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同比下降6.2%和0.6%。[2]但旅游业不同部分的发展态势有一定差异。从入境旅游来看,从2008年9月开始,无论是地方层面还是主要城市层面的接待人数先是出现了增速放缓,继而出现了绝对减少的现象。到2009年第二季度,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减缓开始放慢,出现企稳现象。到2009年6、7月,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开始绝对增加。这种现象在主要城市尤为显著(见表4-3)。从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来看,2009年上半年,全国国内旅游市场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出境旅游市场虽然同比增速大为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

表4-3 2008年以来中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网站旅游统计板块。

(2)房地产业。2008年底,房地产业面临较大冲击。但进入2009年以来,房地产业先是小幅扩张,很快转向迅速扩张。2009年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8.2%和23.1%;但2009年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却分别同比增长了31.7%和53.0%。同年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了42.9%和69.9%。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2009年3月同比下降了1.3%,到6月却同比上涨了0.2%,8月则同比上涨了2%。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6.1%。

(3)文化创意服务业。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消费服务业在总体上呈现了逆势飞扬的特征。如2009年上半年,中国图书销售增长了20%,新媒体出版增长了40%,出版传媒产业实现产值增长了40%,投资增长了36%。[3]同期,重庆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约25%。在刚刚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2008年10月,中国娱乐圈、艺术品市场、传媒业等纷纷呈现动荡与不景气。很多大制作的影视剧都宣布搁浅,歌手专辑的宣传也大幅度缩水,不少颁奖典礼因此受到影响,或停办或压缩规模。MTV举办的“超级盛典”,光线举行的“娱乐大典”、“模特大典”先后取消。艺术品市场与机构开始自身调整,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但进入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开始逆势上扬,并屡创佳绩。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呈现强劲攀升的态势;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根据中国文化部6月初的测算,2009年前5个月中国文化产业平均增长17%,其中电影、图书和舞台剧收入增长都在20%以上。在重庆,市政府为市民打造的“文化超市”——首届演出季,今年第一季度,48台国内外精品剧目吸引了10多万观众,单场平均上座率达到75%,票房收入超过2600万元。在深圳、上海等地,一大批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业务量和利润均出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暨南大学博士生石弘华提供)。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总体上面临较大冲击,但金融服务业、部分信息服务业等逆势飞扬的特征较为显著

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冲击在交通运输业表现得尤其突出。从表4-4可见,撇开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在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初期,特别是去年底,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出现了增速减缓甚至为负的情况,民航货运尤为严重。与上年同月相比,2008年9月,民航货运量下降了8.8%。到2008年12月和2009年元月,则分别下降了15.2%和28.5%。进入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全社会客货运输量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但这种止跌回升的过程仍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仍以民航货运为例,与上年同月相比,2009年4月和5月,全国民航货运量分别下降了4.9%和0.9%。2009年6月和7月,全国民航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了4.2%和3.2%。2009年第二季度,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景气指数已达108.5,比一季度提高了4.0个百分点。

表4-4 近期中国全社会客货运输量较上年同月增长率比较 单位:%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各月交通运输业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遭受的冲击,在会展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某些专业市场均有突出表现。北京、上海、广州三市一直是全国会展业的领头羊。但2009年上半年,北京展览市场一直形势严峻:不仅国际性展会的国际部分下滑明显,展览规模缩减,诸多中小会展也出现规模缩减甚至流产的情况,新增展览项目数明显减少。中小城市的会展业更是首当其冲。同期,全国外贸型展会遭遇空前困难,广交会、华东交易会等重要展会的交易额都不能尽如人意。[4]由于企业投资活动低迷,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在许多地方,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咨询与调查服务,甚至广告业务严重萎缩。据我们于2009年3月对山东滕州市的调查,由于产品价格下跌,市场疲软、需求萎缩,以建材、石材等为主要经营品种的部分钢材市场等专业市场,一度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销售面临很大困难。有些地方面向产业集群兴办的专业市场难以正常运行,除体制机制原因外,与宏观环境的不景气也有密切关系。如邢台市沙河市机械通用零部件市场2008年11月底开业。到2009年4月底,该市场仍然面临商户入驻率低,人气不旺,缺乏商业氛围等问题,甚至形成物流服务难以正常运营与商户不愿入驻的恶性循环:商户入驻率低,导致物流公司货源太少不能正常运营;而物流服务不能正常启动,又耽误商户发货,影响其入驻,导致市场功能难以正常展开。

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不同行业的增长态势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如金融服务业和部分信息服务业出现了逆市飞扬的情景。由于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贷款的投放出现明显扩张。到2009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37.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4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同年7、8两个月,全国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放慢,但到2009年8月末,仍同比多增5.04万亿元。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金融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了26.3%。2009年4月,广东省第三产业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0.1%,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利用外资却增长了4.4倍。[5]同年第二季度,全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的景气指数高达145.1。[6]到2009年6月底,全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元,较上年底增长13.4%;网络购物用户数达到8788万户,较上年底增加18.9%,网上支付用户半年使用率增加了4.8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互联网平台高性价比的优势。[7]

(四)服务业投资增速经历了危机初期的短期回落,2009年以来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

2008年前9个月,服务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4.8%。同年后3个月,服务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2.8%,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但自2009年以来,服务业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月回升,增长速度不仅较上年明显加快,还明显快于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2009年1~8月,服务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7.3%,快于同期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10.5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同比加快11.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第二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却同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见图4-5)。[8]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8个月,服务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虽然远远慢于第一产业,但从逐月投资增长速度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呈现逐月回落的态势,服务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则呈逐月回升的态势(见图4-6),可见相对而言服务业投资的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

图4-5 三次产业投资增长速度及其与2008年比较

图4-6 2009年以来中国三次产业投资增长速度比较

(五)服务业外包和服务业密集区建设等亮点频现,差异化、多样化格局日趋鲜明

2009年以来,不仅服务业发展总体态势较好,服务业发展的亮点也频繁涌现。首先,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创意设计和品牌会展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形成,成为服务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次,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密集区、功能区迅速崛起。如在广州,阿里巴巴华南营运总部、中海油华南区总部、跨国公司华斯度中国总部等云集广州开发区,导致广州市引进服务业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工业项目。在许多中西部地区,打造服务业区域增长极,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服务业密集区,成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

最后,服务业外包的迅速崛起。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服务业外包企业1406家,新增从业人员29.7万人。同期,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虽然有所减少,但服务外包承接的合同额却增长了42%。[9]2009年前8个月,青岛市服务外包合同额比上年全年增长120%,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额比上年全年增长112%。该市在商务部业务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的外包企业,已由2008年底的83家增加到108家,新增服务外包企业25家。[10]2009年上半年,江苏省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同比增长113.2%,执行额同比增长123.8%;其中离岸合同额同比增长72.3%,离岸执行额同比增长98.1%。[11]2009年上半年,重庆市直接离岸的服务业外包协议金额同比增长近25倍,执行金额同比增长约15.7倍。在杭州等城市,由于着力打造中国服务业外包示范城市,服务业外包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2009年上半年,该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01.0%。有些外国企业不仅在杭州设立电子商务基地,甚至把整个营运中心都搬到杭州。2009年前5个月,昆山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同比增长365.8%;[12]北京市服务外包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28.6%。目前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已达4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并以软件、医药研发、呼叫中心业务发展最快。[13]

与此同时,2009年以来,无论是从区域之间的比较,还是从行业之间的比较来看,中国服务业的多样化、差异化格局都在加快强化。甚至在相同行业的不同地区之间,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往往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如2009年以来,在国际会展低迷的同时,中国的内销展会强势崛起,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节、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活动空前活跃,家电促销会等迅速增加。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把参加行业会展作为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途径,国内会展资源也呈现出向品牌展会、大型展会集中的趋势。[14]2009年上半年,许多地方的中介服务业遭遇较大冲击,但重庆市中介服务业实现收入却同比增长了20.2%。旅游业也是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行业。许多地区旅游业扩张乏力,但安徽省、重庆市的旅游业却逆市飞扬。2009年上半年,安徽省上半年接待旅游人数和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24.4%和26.7%,重庆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数和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4.2%和25.1%。同期,不少地方的物流业呈现萎缩态势,但重庆市实现的物流业增加值却同比增长了10%。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分析这一问题,很容易选择以下技术路线:揭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服务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转“危”为“机”。但是,按照这种路线,很容易把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简单地归结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对服务业的部分行业,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影响甚至大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作用。房地产业就是典型一例。当然,在不同类型地区,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对服务业的影响也可能表现出明显差异。如在出口导向的东南沿海地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往往更大;但在出口比重不高的中西部地区,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作用可能更强,有些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甚至没有受到影响。具体地说,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外贸出口减少,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扩张

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总体上也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主要依靠来自第一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需求。自2008年9月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中国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部分行业甚至出现经济总量的绝对下滑。如目前,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规模远远超过第一产业。2009年上半年,全国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3.8%和6.6%,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0.3个百分点和下降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下降,导致其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扩张乏力,从而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当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更为发达,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程度也更高。然而,当前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增速下滑的问题,在东部地区又最为严重。这种状况很容易通过需求传导效应,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在部分东南沿海地区,由于订单减少、出口下降,物流、商务服务等需求总量较上年同期绝对减少。如由于外贸出口受阻、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导致中国的国际会展业面临空前困境,国际参展商明显减少。

2.冲击城乡就业和收入,束缚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许多行业的发展环境恶化,导致产业发展困难和城乡就业问题加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部分地区、部分人群的收入甚至下降。这种现象尤以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为重。尽管国家已出台政策要求企业不裁员、不降薪,也有不少企业为了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主动同员工“共度时艰”;但就总体而言,到2009年6月底,在以出口为主的部分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和收入下降仍是比较严重的,甚至因外贸出口减少导致较多的企业停工停业,农民工大量返乡回村,进而导致许多农民工输入地出现消费需求萎缩。据我们2009年7月19~23日对广东FS市SS区LP镇[15]的调查,当地员工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4~1/5。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前的高峰期相比,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员工数减少40%以上。又据我们2009年7月初对黑龙江省青冈县建设乡的调查,该乡常年转移外出的劳动力大约4000~5000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到今年7月,外出劳动力返乡的大约400~500人。就业和收入的下降很容易通过消费需求下降,形成对消费性服务业规模扩张的抑制效应。以满足享受性需求为主的部分消费性服务业首当其冲,与此有密切关系。

3.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信心,抑制服务业投资和发展

在特定时期内,服务业诸多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信心。现代服务业尤其如此。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前相比,当前受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消费者信心低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的投资和需求,进而影响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长期发展能力的形成。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运行开始企稳回升,尤其是到2009年7月,按照政府领导人的说法,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但据我们7月下旬对广东FS市SS区的调查,尽管部分企业已出现市场转暖、投资信心恢复,仍有不少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持观望态度,对增加投资表现谨慎。近年来,随着农民流动空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创业和非农就业的队伍。但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农民对于创业同样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有的农民说:“不是农民不想富,而是他不敢迈大步。”面对农产品和原材料、产成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不少农民和中小企业往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尤其是2009年以来,在生猪行业周期性波动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农民养猪户苦不堪言。农户和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很容易放大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抑制效应。

2009年以来,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政策等刺激农村消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未来信心不足同样影响到城乡消费。如据我们2009年7月对黑龙江青冈县的调查,许多农民反映“让农民消费,农民不敢”!因为他们“干劲有了,钱劲没了”,“农民也想多花钱,但是到哪挣钱”?

4.利用外资数量减少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外资企业在其总部所在国面临着空前困境,出现经营状况恶化、利润下降、资金约束强化等问题,被迫压缩战线、减少对外投资,甚至主动在中国撤资和减资。2009年上半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设立企业1.0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430.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28.4%和17.9%;服务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27.7%,同比降幅超过制造业(10.1%)。服务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的降幅,与房地产业实际使用外资的减少有密切关系。这对于服务业的发展也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5.服务业发展和企业运行的风险明显增大

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导致国内产业发展环境恶化,加大产业运行的风险。尤其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影响服务业供求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由此会直接、间接地加大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风险。

首先,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仍然可能充满动荡、反复和不确定性,并很容易通过国家之间的供求传导效应,转换为新兴国家、发展中经济复苏过程的波动性,进而导致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需规模增长乏力、波动风险增加。在此过程中,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产业投资乃至中国企业的产品出口都容易出现增长艰难、波动增加的问题。这种风险又很容易转换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乃至部分消费性服务业需求波动的风险。况且,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还会导致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增加中国企业利用外需的风险。

其次,以往主要依赖出口和“走出去”的中国部分企业,甚至部分国

外企业,为了化解利用外需的风险,会转而努力开拓利用中国国内需求的渠道,形成同中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增加国内市场产成品和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增加企业和产业的运行风险,进而通过需求传递效应,转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乃至消费性服务业的运行风险。

最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面临严重的应收款危机。这种应收款危机又很容易转化为企业的应付款负担,进而通过产业链不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日趋严重的“三角债”问题,加大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尽管这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最初更容易出现在制造业中,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它会很自然地传导到服务业,导致服务业企业面临的同类风险更大。因为一般而言,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比重更大,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更多,特别是多数服务业企业往往以无形资产为主,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难以取得银行贷款或融资担保的资格。

6.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如甲型H1N1流感对全国旅游业的影响,“7·5事件”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

(二)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从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来看,服务业的复苏速度通常要快于农业和制造业。其主要原因是:①经济复苏往往是先从下游企业开始的,通过下游企业的需求扩张向中、上游企业传递复苏的动力和信号。部分服务业如房地产业等具有贴近最终需求的特点,具有类似下游企业的特征。[16]②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企业通常规模小、投资少、存货周转时间短,对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反应快,尤其是部分新兴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人力资本质量高,在遭遇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时调整适应能力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率先走上复苏的轨道。特别是当经济的下滑较为稳定后,服务业的复苏通常快于其他产业。③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各行业的衰退速度几乎都要比危机后的复苏速度快得多。非必需消费品行业对经济衰退很敏感,在经济衰退中往往首当其冲;但在经济复苏阶段,非必需消费品和IT消费支出的增长往往会领先于其他行业,特别是医疗保健等服务行业有较大的可能领先于其他行业走向复苏。除部分传统消费性服务业外,大多数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提供的是非必需消费品,甚至同IT行业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④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反周期性质”。[17]

此外,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国内金融体系基本健全、金融运行较为稳健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推进,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国内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也对中国服务业发展派生出许多新的需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如:

——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更加充分地暴露了中国传统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的问题,使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起来,有利于提高地方、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自觉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中国扩大出口甚至稳定国际市场的难度明显增加,国外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努力也会较以前明显加大。即使按照比较乐观的估计,世界经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向复苏,可以预见复苏的过程很可能不是一路坦途,而且复苏的过程很难像衰退过程来得那么快。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很可能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期。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和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对商务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甚至知识产权服务、进出口代理等相关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将会明显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进一步凸显了中国部分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比较优势。2009年以来,国外部分公司在大幅裁员后,为压缩成本,把一些专业技术性的工作外包到人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甚至将部分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由此导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国内IT、客户服务、语言类外包服务等业务量不降反增。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深化,一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很可能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面临比较严重的应收款负担,并通过不同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比较严重的“三角债”问题。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导致企业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担保需求迅速膨胀,加大企业对金融服务甚至资本运营服务的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导致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的需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紧迫性明显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的凸显从反面说明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企稳回升的关键期,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越来越成为保增长、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促稳定的第一要务。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遭遇的重创,突出地反映了中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薄弱,主要表现为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和咨询服务严重薄弱,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严重短缺,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发展滞后,以及面向中小企业或产业集群的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够等。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迅速凸显。

(三)宏观政策调整和地方、企业救市行为的作用

分析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表现,不能不重视宏观政策调整和地方、企业的救市行为。甚至从相当程度上说,宏观政策调整和地方、企业的救市行为,对于能否利用当前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化解服务业发展的挑战,对于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表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就总体而言,迄今为止,中国宏观政策调整和地方、企业的救市行为,较好地平抑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对服务业发展的冲击,较好地利用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提供的机遇。具体地说:

(1)自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后,到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共召开44次常务会议,其中大多数都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持方向,出台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如通过大规模增加政府投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善服务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环境;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等;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支持流通业发展,2009年中央财政将增加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从2009年1月开始陆续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除物流业直接属于服务业外,都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18]从2009年底开始中央陆续出台的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则直接带动了消费性服务业的扩张及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能力建设。此外,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2009年3月25日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2009年7 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则是直接与服务业发展相关。

(2)许多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还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如目前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家旅游局组织实施的“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百万旅游就业援助工程”、“国家旅游线路工程”等,正在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许多省份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长期战略,甚至拿出专项资金,推出优惠措施,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旅游业。如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河南省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福建省打造“海峡西岸旅游圈”。有些省份还把扩大旅游消费,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如广东省启动国民休闲计划试点等,长三角部分城市首批发放的旅游券不下10亿元。围绕旅游业的区域合作也在蓬勃展开。如北方十省(区市)联手开发北方旅游市场、中部地区积极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等。又如,面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许多地方把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作为重要措施,积极组建相关机构,引导、支持其扩大规模并拓展业务。安徽省甚至力争2009年每个县建一个小额贷款公司。

(3)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企业面对订单或销售额的严重下滑,主动加强营销中心或营销网络建设,并积极参加各种展销会,谋求扩大市场空间。此举有效支撑了国内会展业的发展。鉴于技工短缺是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许多企业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开工不足的机遇,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或积极组织企业员工参加培训。此举又在客观上支撑了培训服务业的发展。

(一)把应对当前危机的政策调整,与促进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转型结合起来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成为影响民生甚至妨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为解决当前严重的就业困难应该加快发展服务业。但是,服务业不同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如旅游业的就业吸纳就业能力往往比较强,金融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甚至还不如部分工业、建筑业,且有很高的就业“门槛”。因此,服务业也并非每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都比较强。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的传统服务业,许多现代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往往并不很强(见图4-7[19])。可见,为解决就业问题,很容易把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点放在劳动密集的传统服务业上。

图4-7 2007年代表性省市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单位增加值对应的年末就业人数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就业问题,过度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很可能加剧中国服务业发展中现代服务业比重低、传统服务业比重高以及服务业发展中低水平过度竞争、区域结构雷同等问题,影响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长及其竞争力的增强,甚至会延缓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服务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应对当前危机的政策调整与促进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转型结合起来,把短期内保增长、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与中长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在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张、增强其就业吸纳能力的同时,注意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服务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二)通过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能力

发展服务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是,迄今为止,服务业自身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并不少见。许多地方的服务业发展正在再现制造业的发展方式问题,导致服务业发展中分散布局、重复投资、盲目建设、粗放经营等现象大量产生。如许多地方的商务服务业分散布局,会展场馆分散建设、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至于市场培育中各自为政,画地为牢,导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更是比较多见,有些市场建设甚至因为布局不合理,导致有场无市。在许多城市创意设计服务业的发展中,企业分布分散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服务业企业“小而全”、“大而全”,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发展缓慢,甚至不愿参与分工、协作体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的服务业发展片面追求区域自成体系、实现自给自足,轻视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抑或脱离市场需求,片面“贪大求洋”,也是服务业发展方式问题的突出表现。要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更好地增强服务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方式的创新,加快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功能区、服务业密集区建设。通过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对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能力。

(三)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科学选择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发展服务业,必须走出为发展服务业而发展服务业的误区,将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增强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支撑和适应能力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具体地说: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选择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必须面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需求,注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快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短缺的问题。为此,要以改造提升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培育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产业群和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要适应第二产业分工分业深化的要求,促进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或外包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支持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积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对需求的引导、激发和凝聚作用。近年来,随着农业分工、分业的迅速深化,农业产业链、产业体系的部分职能逐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独立化和产业化,导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农业发展、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引领、支撑作用迅速凸显。要把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从短期角度看,进入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在中国发展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要真正贯彻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必须改变片面支持大企业的套路,进一步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包括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稳定城乡就业,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徘徊,确保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都需要中小企业“大显身手”。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企稳回升的关键期,能否将短期的企稳回升转化为持续的复苏过程,关键取决于中小企业能否抓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但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小企业遭遇的冲击通常要远远大于大企业。在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中,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受益,通常要远远小于大企业。因此,要让中小企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更好地“大显身手”,迫切需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但是,中小企业点多面广,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更多地通过支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来实现,或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我们对山东滕州市、四川南部县、安徽凤阳县和广东佛山市三水区193份中小企业有效问卷的统计,当前中小企业对生产性服务环境很满意的占8.5%,满意的占37.0%,二者合计不足46%(见图4-8)。可见,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或以服务中小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当务之急!

图4-8 中小企业对所处市场化服务环境满意和很满意的比例

2.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当前,中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镇化在加快发展,产业结构、消费结构也在加快升级。因此,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体育产业在总量上都将面临长期扩张的态势。但是,根据国际经验,商贸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很可能稳中略降,房地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比重很可能不断提高。适应改善民生的需求,社区服务业也将呈现规模扩张的态势。但在“十二五”乃至2020年前,社区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很可能基本稳定。受基数和发展要素、市场需求的制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社区服务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的比重仍然不会很大。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国家出台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系列政策,初步收到了积极的成效。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尽管从短期来看,采取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需求,甚至带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但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消费市场的扩张,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调整的基础之上,单纯依靠“刺激消费”是不可能持续的。第二,基于“对扩大国内消费潜力最大的在农村”的质疑,[20]尽管扩大农村消费潜力巨大,但扩大国内消费潜力最大的大多数不在农村。要扩大国内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至少对大多数商品而言,仍应把重点放在城市而不是农村。

当然,在外需下降、内需不振的背景下,扩大农村消费对于扩大国内消费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而扩大农村消费对于改善农村的民生状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对于扩大农村消费、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仍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况且,对于部分千元级耐用消费品而言,目前扩大国内消费潜力最大的确实在农村。从这方面说,近期为扩大国内消费,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家电下乡”等政策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在许多地方,农民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欢迎度并不很高,不少农民甚至避而远之;其总体成效与政策设计的预期有很大差距,[21]该项政策的现实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持续更值得怀疑。从实际调查看,现行“家电下乡”政策的操作方式不仅有“设租”、“寻租”之嫌,还为农民扩大家电消费设置了诸多不便,今后应该进一步扩大其选择范围,也可仿照许多地方发放旅游产品消费券的方式,将引导农民扩大消费与改善生活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在引导“家电下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家电配套服务下乡也是重要的。

从短期来看,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的现象。这与投机性需求的迅速膨胀和开发商的“捂盘”现象有密切关系,也是房地产市场不健康发展的重要表现。房地产投资固然能够带动钢铁、水泥、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和相关就业的增加,但也会挤压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和投机环节高额利润的存在也不利于引导更多的资金投资农业、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能力建设;对于扩大当前的国内消费也会产生“挤出”效应。因为当前的房地产销售主要采取期房形式,且不说投机者不存在住上新房带消费的问题;购房者还需要压缩当前消费,甚至透支未来的消费来满足购房需求。所以,当前房地产消费的扩张对于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协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应完善税费政策,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加强对开发商“囤地”、“捂盘”现象的处罚力度,加大对房地产投机和保有环节的征税,鼓励房地产行业节约用地。此外,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联系,将相关税收收归中央,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鉴于国际金融危机往往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更要利用这个机遇,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3.面向改善民生的需求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此应积极发展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业。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容易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和就业形成负面影响;加强对公共服务业发展的政府支持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可以为扩大国内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还可以带动相关就业,引导社会维护对未来的信心。如果说在经济繁荣时期需要企业为社会多做贡献,那么,经济萧条时期就更需要政府对居民“多送温暖”。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不仅可以带动国内需求的扩大,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直接帮助城乡居民化解当前困难。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发展模式的转变,强化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拉动

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遭遇的冲击,严格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些地方,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因素的影响甚至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2]换句话说,最近一两年来,中国经济运行困难加大,出现增长速度放缓、主要经济指标滑坡或增速滑坡等问题,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问题,只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这种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而已。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困难,还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23]借此,还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扩张,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拉动。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高、不同类型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亟待提高。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必须同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为此,也要面向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实现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借此,一方面,可以让全体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有利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进而为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拉动中小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好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前述对安徽凤阳县、四川南部县、山东滕州市、广东佛山市三水区的调查,为了加快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前最需要加强的生产性服务依次是融资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经营管理咨询指导服务、物流服务、公共平台服务、商务服务和会展服务(见图4-9)。

(二)以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

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却比较迫切。加快服务业发展应该注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把促进服务业发展与引导服务业集聚、加快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借鉴国内外经验,为此应该注意加强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建设,加强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生产性服务业综合体系建设。借此,第一,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向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和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集群化和网络化,带动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第二,有利于引导服务业的专业化、信息化和集约化,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服务业对产业发展、结构升级的引领和支撑功能;第三,可以更好地凝聚、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实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信息和网络共享,节约服务业的发展成本与风险;第四,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差异化、多样化和高端化需求,更好地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改造、产业结构升级的引领和带动功能;第五,可以通过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服务业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更好地带动集群、园区内部的企业实现转型发展;第六,有利于加强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建设,形成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品牌,甚至服务业品牌与制造业品牌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图4-9 中小企业对各类市场化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

(三)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努力培育鼓励服务业创新创业的税收环境和要素市场环境

发展服务业,政府的推动固然重要,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更为关键。要在加强政策调研的基础上按照鼓励分工协作的要求,优化鼓励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环境。

1.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要在加强试点的基础上,面向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行低税率政策,优先解决其发展面临的重复征税和税费歧视问题。以鼓励分工协作为导向,探索将对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可能性;完善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政策。建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性行业和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等新兴行业以及老年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的潜力行业,在一定期限内实行所得税优惠。建议针对服务业的特点,研究高新技术服务企业的认定标准,将无形资产和服务价值达到一定要求、主要应用高技术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或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现代中介服务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享受其税收优惠政策。为鼓励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产业层次,建议在计算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对非股东工资按同行业前三年实际平均水平扣除;给予个人所得税抵扣优惠。对此类企业发生的非股东职工培训经费支出,按其实际发生额扣除。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给予土地税、房产税等税费优惠。尤其是当前面对宏观环境比较集中的不利变化,要专门出台临时性的减税政策,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重点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增强服务能力。

2.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财政支持

建立财政支持服务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确保财政对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的规模,随着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保持更高比例的增长。要确保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中用于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适当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GDP的比重。利用服务业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重点引导和支持服务业下列领域的发展:①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②服务业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行业协会的发展,特别是按照供应链思维健全服务业供应链;③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密集区或功能区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建设、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标准化建设;④服务业品牌塑造、试验示范、信息化改造、自主创新或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进行联合创新;⑤健全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体系和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建设服务业人才实训基地。鼓励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委托高校或劳动力输出地区开展“订单培训”等方式,拓展服务业的人才输送渠道。要通过支持试点示范,引导企业和社会转变对服务业的观念,引导企业增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优先支持围绕产业链、产业集群,塑造服务业区域品牌。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等方式,引导行业协会在推进行业标准化、完善服务业统计、加强行业公共平台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行业自律和市场秩序建设中发挥作用。

要加强对服务业财政扶持资金的整合,以提高其使用效果,更好地带动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发展面向产业集群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或引导资金,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以奖代补和启动资金支持等方式,引导发展融资服务业,支持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通过服务业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按照定比补贴等方式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优先给予用地保障和地价补贴;对其引进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优先提供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等支持;优先支持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体系建设。

(四)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建立信贷单独考核机制

从长远来看,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加快金融结构改革,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特点的金融结构和服务体系;需要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创业板市场和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建议:①尽快出台对服务业信贷的专门考核体系,根据金融机构对服务业贷款占贷款总规模的比重分等定级,健全对服务业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财政激励机制和营业税减免办法。②选择不同类型地区加快试点,实行对服务业信贷业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解决其贷款抵质押不足的问题。③尽快出台扶持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帮助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解决闲置设备的有效利用问题;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或城乡创业者解决扩大产能的资金不足问题。④鼓励大银行同中小银行合作,积极开展对中小银行的信贷批发业务,提高中小银行对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融资的能力。⑤鼓励大银行在行业龙头企业的担保下,开展产业链融资和应收款融资等业务。⑥鼓励中小企业联合创办互助担保机构,鼓励大、小规模的担保公司加强分工协作,共同开展面向中小服务企业的担保贷款业务。

(五)放宽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加快服务业体制创新

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检验检测、产品认证和其他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优先支持生产性服务事业的市场化改造。按照“非禁即准”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放宽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准入,形成充分竞争的环境和服务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参与服务业发展。以金融、信息通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行政垄断性服务业的改革,完善服务业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试点、试验、示范基础上,推进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体制创新,鼓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或行业协会等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商务信息平台,并将其作为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改革试点。

在物流和法律、会计、咨询服务等商务服务领域,适度提高行业准入的技术经济门槛,加快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规范发展。对于暂不具备制定行业标准条件的服务业要积极推进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和服务规范等制度建设。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推动企业参与服务质量等相关体系认证。加强对品牌建设的政府和行业监管。选择物流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在试点基础上,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着力健全公平、透明、对本土企业适度优先的生产性服务业政府采购制度。

要鼓励民营企业通过领办或民办官助、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设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兴办包括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展示营销、信息服务中心和电子商务网站等功能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民营经济参与产业园区或中小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或运营,在培育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中发挥作用,推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孵化、转移和产业化,推介新的商业模式。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的改革试点。鼓励中小企业之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要积极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或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加快服务业的外资引进,带动国内服务业的理念创新和业态创新。引导具有知名品牌和新型业态、新型商业模式的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领域,或优先进入各类服务业聚集区,发挥对服务业体制改革、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

(六)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创立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政策转型试验区

建议选择能引领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的项目,进行企业层面的试点。选择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协会、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创业、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发展和培训体系等领域进行专项试点。建议将国办发11号文规定的开展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的所得税、营业税政策试点以及扩大知识产权服务、现代物流等鼓励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扩大到部分产业集群发达地区。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产业集群度高、中小企业或民营经济密集的地区,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政策转型的试验和示范,鼓励创建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政策转型试验区。

(执笔人:姜长云)

参考文献

1.苗永旺、王亮亮:《百年来全球主要金融危机模式比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2.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评》,《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2期。

3.黄勇等:《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年版。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寻求新突破》,《管理世界》2009年第6期。

[1]此处及后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

[2]胡萍:《上半年中国旅游业低位运行》,《金融时报》2009年7月28日。

[3]佚名:《上半年中国新闻出版业逆市上扬》,华媒网(www.ccvic.com)2009年7月13日。

[4]徐春林:《会展业在低谷中奋然前行》,《国际商报》2009年7月29日D版。

[5]佚名:《广东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三个月正增长》,广东省统计局网站2009年5月25日。

[6]社会服务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参见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二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15.9”,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7月9日。

[7]郑申:《中国互联网稳步发展》,《金融时报》2009年7月29日第9版。

[8]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关于三次产业投资及增长情况数据。2009年1~7月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7.8%,2008年1~7月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7.9%。2009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36.5%,2008年第三产业同比增长26%。

[9]佚名:《上半年中国吸收外资继续呈下降趋势》,嘉兴市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网站2009年7 月31日、中国广播网2009年7月16日。

[10]佚名:《青岛服务外包持续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09年9月23日。

[11]佚名:《上半年江苏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实现翻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09年7月30日。

[12]佚名:《昆山市服务外包收入同比增长365.81%》,天津现代服务业网2009年6月16日。

[13]赵毅:《北京今年前五个月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同比增近三成》,天津现代服务业网2009年6 月16日。

[14]徐春林:《会展业在低谷中奋然前行》,《国际商报》2009年7月29日。

[15]为避免形成对调研地区的负面影响,本报告对所调查地区一概用中文名称的英文简写表示。

[16]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位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企业可能横跨不同的国度。特定国家某些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可能不在国内,而在国外;因此该国遭遇局部范围的金融危机后,受到位居国外的部分下游企业(行业)较快增长的带动,国内部分上游企业(行业)可能率先走向复苏。当该国位居国外的下游企业不在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度时,情况尤其如此。典型的例子是,1997年,东南亚国家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部分中上游企业受到其位居美国和中国的部分下游企业较快增长的带动而率先复苏,但其面向国内且作为下游企业的房地产业却迟迟不能摆脱困境。一般而言,房地产业属于下游企业,在遭遇金融危机后往往率先复苏,随后才是商业的复苏。随着经济进一步向好,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促使轻工业走向复苏,进而带动其所用机器订单增加,促进重工业回暖。当时美国经济并没有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有效抑制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位居美国和中国的部分下游企业的较快增长,对东南亚国家部分中上游企业率先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17]文化产品的消费通常需要足够的金钱和时间,经济和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享受闲暇的成本和机会成本明显下降,为人们潜心消费文化产品提供了便利;也使社会利用文化消费调适心情、寻求慰藉,甚至重建信心和希望的需求迅速膨胀。经济和金融危机还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可以多一些深沉和冷静、少一些浮躁和功利,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萧条时期,社会更有可能压缩物质产品的消费,增加精神产品的消费;通过精神领域的消费弥补物质领域的压抑。
  根据在读博士石弘华提供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发端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导致了经济萧条、生产的下降和失业的增加,也为美国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先前少有的闲暇和对现实的反映、反省、反思方便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和经典文化产品的形成。文化产业的逆市成长也为美国人度过艰难时光、重树信心和希望,创造了条件。
  1997年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鉴于民众渴望寻找新的生活方式以消磨时光、获得精神庇护,日本的企业家迅速捕捉商机,在短期内开发出格斗、角色扮演、节奏武打、模拟恋爱、历史仿真、宠物养成和对话游戏等品种繁多的动漫游戏类型。随着产业的不断融合以及市场的多样化、细分化,漫画、动画、游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此后,日本政府以动漫产业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在韩国,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各大财阀濒临破产,财阀垄断电影业的局面迅速瓦解。在此背景下,大大小小的以好莱坞方式运作的独立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些新生的制片公司每年可以拍出好几部影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与此同时,在韩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链逐渐形成,与此相关的各类中介服务及投融资市场日益成熟,为本土导演、本土明星借助本土资本投拍大制作的本土题材电影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他们相关之间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在此背景下,韩国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国”的方针,以文化产业为依托,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电影凭借其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创意独特,制作精良的优势,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

[18]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坚持产业升级,注重工业发展和服务增值相结合”,培育汽车消费市场,拓展汽车金融业务和产品售后服务,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年)》,将第三方汽车及零部件公共检测机构能力建设、产品开发能力建设项目、零部件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等作为重要支持方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该行业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品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被列入《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年)》。《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支持产品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建设。《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修船业务。《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在信息服务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健全外贸服务体系、做好公共服务。几乎所有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都提出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19]从当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水平来看,如果说北京、上海、天津代表服务业发展的第一梯队,江苏、浙江、广东代表第二梯队,安徽、湖南、甘肃代表第三梯队。那么,从第一梯队到第二梯队再到第三梯队,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呈现层次递减的趋势,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呈现层次递增的趋势。

[20]姜长云:《扩大国内消费潜力最大的在农村吗?》,《经济要参》2009年第20期。

[21]根据政府2009年初对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的预期,今年投入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将从去年的9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可以拉动内需1000多亿元。但根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家电下乡产品共销售961.02万台,销售金额162.29亿元,不足全年目标的20%。参见梁啸宇:《家电下乡半年销售162亿:离千亿目标尚远》,http://www.sina.com.cn 2009年7月30日。

[22]如据我们对安徽凤阳县、四川南部县、广东佛山市三水区136份中小企业有效问卷的统计,对于当前影响中小企业短期运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有51.5%的企业认为来自国际金融危机,分别有43.4%和5.2%的企业认为来自国内经济的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和企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而在中西部地区,分别有44.2%、50.7%和5.2%的企业认为来自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的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和企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23]否则,如果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转变方面缺乏战略考虑,只是局限于应付短期危机的“保增长”,有可能加剧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对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局部地区遭遇以下厄运:国际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国内经济危机又接踵而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