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冲击较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低的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影响较小。图5-4 1995~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及增长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内容提要: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冲击较大,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低的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影响较小。欧美金融和高技术企业面临较大困难,大批高技术企业裁员,国际市场高技术产业关键材料、部件、设备进口价格下跌,有利于中国高技术企业“走出去”、招揽世界顶尖级人才、降低研发成本。但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全球化进入低潮,不利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和投资增长,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趋于下降。2009~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应按照“保增长、增出口、扩内需、促发展”的思路,以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为依托,促进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以迅速提升竞争力为目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促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变为重任,加强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价值链为努力方向,积极利用国际资源。为此,应通过抓紧落实已有政策、建立高技术企业解困资金、完善中小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加大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力度等政策措施,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加快恢复增长。

(一)中国高技术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概况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主要业绩呈现下行趋势。但是,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低的其他高技术产业仍表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如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等领域,保持稳步发展,并没有受到直接冲击。

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总产值增速明显放缓,经济效益下滑较快

1995~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总产值从4098亿元增长到50461亿元,年均增长23.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081亿元提高到11621亿元,年均增长21.9%;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2.8%上升到2007年的4.7%,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9.3%上升到12.4%(见表5-1)。

表5-1 1995~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003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速逐年放缓:2003年为36.1%,2004年为35.1%,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23.8%、22.2%和20.2%。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也逐年放缓。仅利润增速自2005年以来恢复快速增长(见图5-1)。

图5-1 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8月开始,高技术制造业单月总产值同比增速全面放缓。2008年10月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单月总产值增速和增加值增速降为个位数,12月更降至-0.17%。这是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体系建立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从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月度环比变化来看,2008年10月、11月环比为负值,之后略有上升,2009年1~5月(除3月外)各月均未超过5%,[1]6月显著回升超过10%,7月回落至4.6%,8月微涨1.0%,9月达到9.6%。

从总产值规模来看,2009年1月仅为3460.6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2008年7月(4896.0亿元)的70%;6月恢复到5414.6亿元,已恢复到2008年9月的水平;7月、8月有所减少,但9月冲高到近15个月的最高点,达5718亿元(见图5-2)。从各行业情况来看,金融危机以来医药制造业环比降幅较小,恢复较快,而(除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外[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环比降幅较大,恢复较慢。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主要行业环比开始小幅正增长,经过7~8月两月短暂调整,9月再次上扬,制药和电子信息行业环比上涨超过10%(见图5-3)。

图5-2 2008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总额及环比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网站。

与总产值受影响的情况相比,高技术制造业经济效益受影响虽然滞后但也较明显。与2008年经济效益总体水平保持平稳增长的情况不同,2009年以来相关数据全面出现负增长,1~2月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降至-10.34%,利润增速降为-54.67%。3月之后开始有回暖迹象,上半年经济效益指标有好转但仍不理想

图5-3 2008年8月以来高技术产业主要行业产值环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2.高技术制造业进出口规模显著萎缩,贸易顺差明显缩小

1995~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从319.2亿美元增长到6348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年均增长28.3%。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的比重在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中国高技术产业贸易从2004年变成顺差,而且年均增长70%左右;2007年贸易特化系数(即贸易差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0.1。

2003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逐年放慢:2003年为52.4%,2004年降为42.4%,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27.2%、27.11%和20.0%(见图5-4)。

图5-4 1995~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为7548亿美元,同比增长8.6%,增幅回落12.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392亿美元,增长3.5%,增幅回落13.9个百分点;出口4156亿美元,增长13.1%,增幅回落11.7个百分点。从贸易方式看,2008年加工贸易方式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2.4%,共出口3426亿美元,增长8.9%,增幅回落13.4个百分点;从出口主体看,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当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85.2%,共出口3540亿美元,增长11.1%,增幅回落11.8个百分点;从出口国别看,欧盟、中国香港及美国仍为我高技术产品前三大出口市场,出口值分别为979.5亿美元、974.7亿美元和779.1亿美元,分别增长15.2%、4.7%和4.7%,增幅分别回落20.7个、17.4个和7.2个百分点,合计占当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的65.8%。

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指标增幅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这与下半年国际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形势不断恶化有关。2008年11月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出现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首次单月负增长,12月增速为-15.8%,2009年1~2月进一步降至-24.6%。从环比情况看,2008 年10月以后逐月降幅增大,2009年2月以后环比增幅才恢复为正数。2009年上半年除3月环比增速超过20%外,其余月份平均增速在10%以下,尤其是5月环比下降4.5%(见图5-5)。6月以后(除8月有小幅调整外)进出口环比变化有明显好转,9月已接近20%。从进出口总量也能看出上述变化趋势,2009年5月为488.4亿美元,尚未恢复到2008年2月(516亿美元)的水平,但9月已达696亿美元,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前的年中高点(见图5-5)。

图5-5 2008年8月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数量与环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从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和出口各自情况看,2008年10月以前进口环比增速略低于出口,10月、11月进口环比增速降幅相对变大,导致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拉大。2009年2月以后,受一系列拉动内需政策影响,国内进口高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出口仍不乐观,所以2009年上半年高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与2008年下半年相比显著缩小(见图5-6)。2009年下半年全球制造业开始复苏,中国高技术工业品出口环比增速加大,一度接近并超过进口环比增速,高技术对外贸易顺差拉大。但从9月数据看,进口环比增长再度冲高,顺差再次缩小。2009年第四季度乃至2010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变化趋势尚未明朗。

图5-6 2008年8月以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与出口数量及环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3.东部高技术制造业受冲击最直接、较严重,西部次之,中部稍好

1995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聚。1995年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74%,而2007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83%(见图5-7)。

图5-7 东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1995年、2007年比较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不同区域占全国总值规模的比重影响不大。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西部总产值之和都不足东部地区的20%,中西部出口交货值之和都不足东部地区的3%。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影响中国不同地区高技术制造业主要指标的增速变化。从客观结果看,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中西部加快追赶东部的步伐。东部地区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明显。从2009年1~5月情况看,东、中、西部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2.2%、13.6%、26.8%,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8.1%、15.0%、16.9%,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6.9%、12.5%、21.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7.2%、-2.5%、0.2%。

从环比情况看,2008年下半年,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总产值环比降幅较小,而东部地区环比降幅最大。但是,2009年上半年,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总产值环比降幅明显加大,而中部地区环比降幅明显变小(见图5-8、图5-9)。2009年下半年,环比呈现先跌后涨态势,中西部涨跌幅大于东部。区域出口交货值环比变化情况与总产值大体相同(见图5-10、图5-11)。这说明:①国际金融危机对西部地区影响比较间接,传导周期较长,但是西部因为经济基础薄弱,抗冲击能力也较弱,需要更长时间恢复。②因为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所以东部地区最先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且受危机影响程度较深而持续时间较长。③相对而言,中部地区经济基础好于西部,但出口导向型制造业比重远不及东部,所以尽管与东部在同一时间受冲击,但冲击程度较浅,而恢复速度较快。④中西部“两高一资”行业所占产值和出口值比例较大,受政策和季节性因素影响,环比涨跌幅度变化较明显。

图5-8 2008年8月以来中国东部地区高技术产品总产值及环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图5-9 2008年8月以来中国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品总产值及环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图5-10 2008年8月以来中国东部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及环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图5-11 2008年8月以来中国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及环比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网站。

4.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高技术产业新亮点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生物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1~2005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经费增长近4倍、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增长6倍、进入临床药物的数量增长了8倍、专利申请数增长10倍,已建成各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约200个,从事生物技术的研究人员有4万多人。2007年,中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为6340多亿元,2008年突破8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实现产值7912.71亿元,同比增长25.23%,比高技术产业同期增长高11.13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高2.13个百分点;生物制药增长高达30.65%,比2007年同期增速高8个百分点;医疗器械实现产值754.17亿元,同比增长31.43%,比2007年同期增速高7.28个百分点。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国风能、太阳能市场规模高速扩张。2006年以来,中国风电装机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0%,2008年底,风电累计装机总量达到1227万kW,当年并网发电量148亿kWh。2005年以来,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迅速扩张,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在2007年底达到创纪录的170万kW,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08年,仅大陆光伏电池产量就达到200万kW。

高技术服务业迅速成长。以软件产业为例。中国软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萌芽、80年代起步、90年代成长、2000年以后进入了快速发展四个阶段。2000~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总产值从593亿元增加到5834亿元,年均增长38.6%;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从1.2%提升到8.7%。2008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企业为节约成本、压缩开支纷纷减少软件需求,导致中国软件产业增速有所放缓,软件出口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软件产业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相对较低,加上中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带来的巨大市场及《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中国软件产业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全年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其中软件服务外包实现收入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1~8月,中国软件产业完成业务收入5891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依然较快。

(二)中国高技术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领域及原因分析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出口依存度较高,下行趋势较明显

金融危机对全球电子产品市场产生重大冲击。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到明显影响。2008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比2007年慢5.2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低9.8个百分点。前11个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利润1559亿元,增长4.1%,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8个百分点,同时,计算机、家用视听、电子元件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三资企业利润下降2%。手机彩电、计算机等主要产品产量仍居全球前列,但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其中,中国2008年共生产手机5.6亿部,微型计算机1.37亿台,彩电9033万台,分别占全球产量的43%、44%、44%。但手机、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产量的增速同比分别回落了12.3个、16.1个、21.7个百分点,彩电产量增速也仅仅与上年持平。

比较2009年前4个月和前7个月进出口数据可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同比下降速度已经放慢,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例有所恢复。2009 年1~4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1207.2亿美元,同比下降24.2%,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5.8%。进口额为809.7亿美元,同比下降28.6%,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30.9%。1~7月,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2284亿美元,同比下降21.7%,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6.4%。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口额为1586亿美元,同比下降25.6%,占全国外贸进口额的30.5%。

比较2009年前5个月和前7个月的产量和销售数据可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销售已有较明显恢复。2009年1~5月,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不含软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为1.75万亿元,同比下降5.7%;1~7月,实现销售产值2.63万亿元,同比下降2.7%。2009年1~5月,生产手机2.16亿部、集成电路140亿块,同比分别下降5.7%、20.8%;1~7月,生产手机3.17亿部、集成电路227.3亿块,同比降幅分别缩至2.9%、18.5%。2009年1~5月,生产微型电子计算机5696万台、彩电3355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4%、0.3%;1~7月,生产微型电子计算机8849.2万台、彩电5017万台,同比分别增长14.6%、2%,增幅明显提高。

从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数据来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受挫较严重,而且恢复周期较长,主要产品领域至今尚未完全恢复。从客观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导致国际市场需求锐减,是引发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业绩下滑的外部原因,是导火索和催化剂。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和产业特征。目前,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当一部分企业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出口订单,虽然被认定为高技术领域内的企业,但是并非从事产业链上高附加值、高利润、高收益环节,而是为跨国公司贴牌、代工,从事低附加值、薄利的末端制造环节。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对这类出口导向型的末端制造企业影响最直接、最严重。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这类制造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导致全行业的产值总量、销售收入、出口规模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放缓。而且,因为出口导向型的电子信息产品是按照海外市场需求和标准生产的,很难在短时间内出口转内销,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所以需要较长的恢复周期,并且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反复调整的情况。

此外,中国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目的地和出口省份相对集中,不利于化解国际市场风险。首先,排名前三位的出口国集中了50%以上的出口量(见图5-12),其中对美国、日本、欧盟出口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已经接近70%。其次,从国内出口省份来看,2007年中国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的地区包括广东、江苏、浙江等六省,广东省列高技术出口贸易顺差的第一位,顺差额为242.86亿美元,成为受危机冲击最集中的省份。

图5-12 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出口国占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7》。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速广东省等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复苏。2009年1~6月,从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情况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划总投资为5357.83亿元(超过高技术产业的50%),实际完成投资913.87亿元(占计划投资的43.4%),其中新增固定资产246.60亿元(占计划投资的35.5%)。施工项目3002个(占计划投资的41.2%),其中新开工项目1575个(占计划投资的44.3%),已投产项目为898个(占计划投资的53.5%)。2009年下半年,虽然电子信息行业占高技术总投资比例有所下降,但1~9月上述五项比例仍较高,分别占总体的44.0%、38.9%、35.8%、33.9%、33.3%。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有望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触底反弹,加快科技研发投入和产品更新换代,并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和新兴海外市场。投资能够带动供给并缓解经营压力,但是全产业的彻底复苏还取决于市场需求的恢复程度以及产业调整、升级的速度和力度。

2.市场需求尚未恢复,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面临供过于求的压力

2008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总量达1227万kW,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100%。中国已有风电制造及相关零部件企业100多家,其中大型整机生产企业70多家,国产风机的市场份额显著提高。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国内风电项目投资增速放缓,而且工期拖长,风电设备制造业的订单有所减少,出现产能闲置的情况。金融危机过后的产业恢复期,风电设备企业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压力。

与风电的情况类似,2008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在100MW以上的超过十家,总产能达2万吨。目前,中国光伏制造业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海外订单大规模缩水,光伏产业严重供过于求,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大量产能被放空。但是,随着国家推动光伏并网发电计划的加速实施,国内光伏市场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2009年中期以后产业将进入深度调整与整合阶段。

(三)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评价

1.相关政策概况

2009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对电子信息产业落实扩大内需措施、加大国家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投融资环境、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政策措施。其中,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继续实施《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明确的政策,抓紧研究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并适当延长液晶等新型显示器件优惠政策。落实数字电视产业政策,推进“三网融合”。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认定目录和标准。研究出台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

除《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外,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出口导向型高技术行业走出危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已先后7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关于提高轻纺、电子信息等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9]43号)于2009年4月1日执行,将CRT、彩电、部分电视机零件、光缆、不间断供电电源(UPS)、有衬背的精炼铜制印刷电路用覆铜板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六氟铝酸钠等化工制品、单晶硅片、直径大于等于30cm的单晶硅棒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9]88号)于2009年6月1日执行,将电视用发送设备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光学元件等仪器仪表、胰岛素制剂等药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此外,“家电下乡”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惠农强农、带动工业生产、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2月1日已经在全国全面推广。列入家电下乡范围并作为高技术产品进行统计的产品包括手机、彩电、电脑等,彩电和电脑的最高限价为3500元、对手机的最高限价为1000元。家电下乡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补贴销售价格的13%,实施年限暂定为4年,中、西部省份时限有所放宽。2009年4月,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制定了《家电下乡操作细则》(财建[2009]155号下发),大幅度简化了家电下乡补贴审核兑付程序,并对提高家电下乡产品质量、完善售后服务以及加强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督管理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相关政策实施成效

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国高技术产业中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产业。《规划》及其细则实施近半年来,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新产品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总额等经济指标逐月向好。而且,主要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东部沿海省市,其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进出口规模增速等有小幅提升。《规划》当中涉及的产业调整与振兴政策,既有利于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又有利于中长期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对国际市场、技术和资本的依赖,从而为未来产业竞争夯实基础。现阶段,短期振兴产业的系列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中长期调整结构的政策还有待实践检验。

家电下乡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财政政策工具及运作机制的一项创新,通过对农民购买家电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可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家电企业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此项政策不仅惠及亿万农民,还能助力高技术家电企业尽快走出危机阴影。但是,目前家电下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兑付程序烦琐、销售发票开具较困难、监督考核机制缺位等问题。

在中国,不仅电子信息产业这类外向型产业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同样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政府需要针对高技术领域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规划。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与振兴的规划不仅需要明确世界产业发展趋势,而且需要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导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衰退。在全球高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结构、贸易关系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如以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为主、依赖国际市场)被激化,而另一些矛盾(如严重缺乏高端研发人才、因过高原材料和设备价格挤占利润空间)得到缓解,由此给整个产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发达国家大批高技术企业裁员,有利于中国招揽世界顶级人才

长期以来,中国比较缺乏接受过系统性科学或工程教育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在关键产业领域领导世界前沿技术开发的顶级技术研发团队。根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1989~2003年间,亚洲学生占美国科学和工程博士的22%,而且中国和印度学生在获得学位后留美比例高达80%。2009年以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失业率连创新高。5月,美国失业率已接近10%,创下25年来的新高点,硅谷等地聚集的中小高技术企业相继破产,大型高技术企业裁员规模史无前例,失业的高技术人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渴望回国创业或工作。此类高技术人才很多拥有个人发明专利,不仅能够为中国带来国际一流的技术成果和项目管理经验,而且能够打造世界级的高技术研发团队。

2.欧美金融和高技术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有利于中国高技术企业“走出去”

2000~2007年间,欧美国家经济保持较高速增长,政府和私人企业以巨额资金投入研发,政府采购不断扩大高技术产品与服务的需求规模,这些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广泛波及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及高技术产业,大量海外高技术企业濒临破产。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企业不断积累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有可能通过购买海外精华资产(如子品牌事业部等)来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借此摆脱跨国公司控制,建立自主的全球采购、营销网络,从而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3.关键材料、部件、设备进口价格下跌,有利于降低研发成本

现阶段,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技术企业在承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制造环节转移,它们比较依赖国外关键部件和试验、生产设备的供给。2006~2007年,国际资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高,高技术制造业所需的材料、部件和设备价格轮番上涨,导致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成本激增、利润率不断下滑。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航线运费纷纷下调至一两年前水平,国际市场上高技术制造业所需原料、部件和设备库存增大、价格理性回调,大幅降低了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部分缓解了经营压力。

4.中国政府出台保增长、扩内需政策,高技术产业投资和信贷支持力度加大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支持新能源、生物科技和信息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大中型高技术企业不仅获得了专项产业振兴资金的扶持,而且获得了较大规模的信贷支持。各地高新区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相继落实新一轮税收优惠政策,并就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出台对策。

目前,中国出口导向型的低端制造业衰弱,市场资本转向高新技术领域寻找投资机会,中国高技术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已经显现出对资本和资源的较强吸纳能力。各地高技术领域的投资恢复比传统产业要快。

从更长远的时期看,为尽早走出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寄希望于高成长性、高带动性的高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将加快发展,有利于中国高技术产业改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将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业形成重要支撑;中国还将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另外,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上升,有利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二)挑战

1.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将放缓

大规模承接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制造环节是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一。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双刃剑”作用,虽然能够缓解研发和生产的成本压力,但是国际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严重冲击中国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中国电子信息类产品出口连续四五个月呈环比负增长,而且到目前仍未恢复到危机前的出口规模。中国东部地区的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受挫尤其严重,近几个月来环比下跌都在两位数左右。未来一段时间,去库存化任务相当严峻。

此外,中国高技术领域的投入主要以提高规模和效率的应用型创新和开发为主,国际市场需求的萎缩,直接削减了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和应用开发的动力。

2.产能过剩问题更趋突出,中国高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趋于下降

高技术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滞销,直接打击了中国制造业的最为高端的一部分产能。由于这部分高端制造产能具有明确的市场指向性,在短时间内很难转产旨在开拓国内市场的产品。这部分产能一直在以高资本投入和规模经济支撑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长。如半导体行业的硅晶圆等,这类生产线属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能,它们的闲置不仅带来了巨大浪费,而且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环比连续为负数,相应产品和服务价格量价齐跌。此外,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明显衰退,主要高技术跨国公司进一步挤压组装加工环节的成本和利润,也进一步导致中国高技术产品和离岸外包服务价格下跌。

3.经济全球化进入低潮,中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趋缓

2008年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欧美国家风险投资明显放缓,一年多来,高技术企业基本无法从全球主要股市融资。纳斯达克股指从2007年的14000点狂跌至2009年3月的4000点,中国沪指从2007年中的6000点跌至目前的3000点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中国相当一部分中小高科技创业企业无法从国际风险投资市场获得融资支持,导致不少很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夭折或变现退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复苏的资金支持,但是中国信贷支持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而且相当一部分信贷资金尚未流入实体经济。由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部分民间资本都在观望,市场化的民间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信心尚未恢复。

从未来更长时间预测,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期,不利于中国出口导向型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上升,将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构成同质竞争压力;发达国家抢占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技术和利润制高点,将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形成新压力;中国条块分割的市场结构和行政体制不利于高技术产业新型组织模式的发展。

乐观估计,此轮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影响有可能在一两年内被化解。但结构性调整的影响将持续到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展望未来几年,各发达国家将通过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投入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高技术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放松对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性管制,以充分释放高技术产业市场竞争的巨大潜能。跨国高技术企业将进一步拓展价值链,向以服务为核心的系统集成商转型;同步研发与部件外包、网络化敏捷制造等新型高技术产业组织模式将逐步兴起。

根据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中国高技术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状况与相关政策的预期效果,2010年前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应是:保增长、增出口、扩内需、促发展。具体而言,加快发展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支撑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努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培育一批“旗舰型”和“航母型”企业,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抓住时机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利用全球资源促进发展,努力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加强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跨区域、跨行业整合国内高技术产业资源为手段加快提升高技术产业集群能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以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为依托,促进高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中国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仍保持较快增长。为防止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过快下滑,应依托这类受危机影响较小的行业,进一步创造竞争优势,支撑中国高技术产业新一轮快速增长。通过组织实施重点医药制剂产品质量体系升级示范重大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行业发展提速工程、生物育种产业化发展工程等措施,促进生物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通过加强材料、工艺及装备的技术集成,加强材料、元器件的系统集成,促进新材料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加大对新材料产业基地的支持力度,加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材料,推动新材料产业加速发展。通过消除融合障碍,推进设施共享,加快通信网络升级;制定优惠政策,弥补增值服务业发展短板,强化基础电信服务优势,加快宽带互联网业务发展;加强电子交易立法,完善交易平台,促进电子商务繁荣和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建立数字内容产业统一管理部门或者协调管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改善技术服务业发展环境,建立技术应用转化交流平台等,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以迅速提升竞争力为目标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

全球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持续低迷一段时间,在市场调整、恢复期,必须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利用全球资源并创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效率,从而谋求更大的产业竞争优势。当务之急是优化中国高技术产业组织结构,减少行政成本和交易费用。现阶段,政府应鼓励高技术行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重组,集中精华资产和优质资源,重点推进有明确市场前景和商业化价值的大型项目。特别是要重视龙头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旗舰型”和“航母型”企业。重点领域和区域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从单纯的硬件产品开发生产向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持的高技术制造与服务一体化模式转变。中国应重点支持两类龙头企业:一类是重点攻关技术标准和系统架构的研发型企业,它们能够为相应产业领域指明产业化方向,属于“旗舰型”企业;另一类是从事终端应用创新,凭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而影响全行业的“航母型”企业。前一类企业更多属内生型成长模式,而后一类更多是外向型成长模式。政府应协调高技术产业内部两类龙头企业和两种成长模式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和效率进一步改善。此外,应鼓励外向型高技术企业,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结构变化的趋势,淘汰、调整或升级当前的空闲产能,着力提高先进和高端产能的利用率,克服资金和市场风险,进一步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以接通、延伸、健全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计算机及网络、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链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加强3G产业联盟建设,在3G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大力开发新型3G终端产品、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等,培育各类增值业务,建设完整的3G产业链。整合数字电视产业资源,突破掌握高世代液晶面板、新一代平板显示、三维立体显示等先进显示技术,完善交互式高清数字电视制作运营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新型增值信息服务的运营体系,促进数字演播设备、信号处理及多媒体制作设备、发射及用户接入设备等数字电视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健全标准、芯片、软件、节目制作、信号处理、前端设备、发射与接收、增值服务互动发展的产业链。加快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控计算机等新型计算机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特种计算机产品在交通、商业、金融、财税等领域的应用;积极进行云计算技术和产品开发,研发新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积极开发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特色应用软件,鼓励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网络电视等服务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基于移动通信、互联网的传媒和娱乐业。

另一方面,以培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实施一批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

(四)以促进中国发展方式转变为重任,加强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强化用高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切实降低物耗、能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以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性行业为重点,加快突破和推广应用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制造技术,支撑国家经济安全。同时,重点针对“两高一资”产业,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技术。另外,支持建立一批产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五)以优化价值链为努力方向,积极利用国际资源

抓住国际高技术产业格局调整的有利时机,鼓励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以获取技术、优化产业价值链为目标,积极并购或参股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借此加强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开发。鼓励、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加大消化吸收支持力度。鼓励外资积极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机构的合作。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加速凝聚和造就高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应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将短期政策与中长期调整结合起来,既要帮助高技术产业中受影响较大的企业渡过难关,并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把握拓展市场份额的机会,也要注重调整高技术产业的内部结构,推动高技术产业长足发展。

(一)对已有政策抓紧抓好抓落实,切实发挥作用

对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陆续出台的相关高技术产业扶植政策,应加紧落到实处。如针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税收扶植政策,针对中小创业型高技术企业的融资扶植政策,针对扩大高技术产品国内需求的政府采购与价格补贴政策,等等。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已出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并针对贯彻、执行过程中碰到的难点与“瓶颈”,及时协调多方利益主体进行会商,并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和针对特殊问题、地区或企业的具体指导意见。

(二)建立高技术企业解困资金,重点帮扶有战略发展前景的企业

首先,对有明确战略发展前景的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可考虑及时补充资本金,并给予政府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其次,建议设立高技术企业解困专项资金,重点针对中小创业型企业在生产经营、市场开发、担保融资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专项扶植。最后,建议从各级政府拉动内需的专项资金中拨专款,给予通过技术创新努力推进产品或服务向高端转型的企业以支持,提高整个产业的自动化控制和系统集成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促进金融创新,完善中小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

进一步完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大融资担保资金规模,以带动银行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贷款投放量。在此基础上,鼓励银行突破传统的评级授信、抵押担保等信贷准入条件的限制,依托核心企业,推广面向中小高技术企业的产业链融资新方式,通过重点审查中小高技术企业与所在产业链中核心企业的供货历史、过往合同履行能力、信用记录等直接影响货款回笼的因素,无须提供抵押担保,对核心企业认可的中小企业及时提供融资服务。同时,改善银企合作关系,鼓励银行通过所掌握的行业信息,对企业经营发展提出建议,为中小高技术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四)加快修订政府采购目录,加大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力度

其一,鼓励有条件地区的地方政府将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当地行业标准和政府采购目录,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减排、先进制造、海洋技术等领域通过政府采购首台(套)产品等扶植政策,促进高技术成果在当地转化。其二,鼓励各级政府和部门采购信息化产品,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平台,并加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议由财政设立专项经费补贴公共性信息化技术培训。其三,建议各地加大“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清洁能源汽车装备公交系统的财政补贴力度,并做好配套服务,方便消费者购买和公交系统采购。

当前,还应考虑并加快推动如下工作:一是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还应创新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尝试对一般性的技术创新、产业化实行以奖代投,而对战略性重大技术产业化项目持续投入,直至其产品具有相当市场竞争力;二是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三是进一步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公共服务;四是跨区域、跨行业整合资源,加快建设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

(执笔人:曾智泽、郭丽岩)

参考文献

1.OECD:《OECD研究与发展统计2007》,OECD网站数据库。

2.国家发改委:《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新华网2009年4月15日。

3.国家商务部:《2008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速双双放缓,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力度依然不足》(进出口监测预警专题),国家商务部网站。

4.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5.张晓强:《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2008》,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金碚:《从美国金融危机看中国的产业发展》,《中国金融》2009年3月。

7.方新:《金融之危,高新技术产业之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3月。

8.《2008年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09年第10期。

9.《北京:调研高新技术产业应对金融危机》,搜狐新闻“中国经济形式与政策”专题,2009年3月26日。

[1]2009年1月受春节等季节因素影响,环比降幅最大,为-26%。3月属制造业“小阳春”,亦属特殊情况。

[2]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环比变化“大起大落”,但其占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并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