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甘肃外汇平衡问题的探讨

关于甘肃外汇平衡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地处内陆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对外偿付能力如何,解决外汇平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理所当然地就成为甘肃对外开放中亟须探讨的课题。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平衡问题,对甘肃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扩大出口创汇是解决甘肃外汇平衡的根本出路我们搞进出口贸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出口。

甘肃地处内陆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虽然近几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地理、交通、信息、政策、外汇资金以及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步比较晚,与兄弟省市特别是与沿海地区拉开了距离。许多企业是50年代建起来的,技术设备亟待更新改造,更加突出了外汇平衡问题。而利用外资又受到对外偿付能力的严重制约,如不积极稳妥地解决外汇资金的平衡问题,甘肃的对外偿付能力必将越来越小,利用外资的规模必将越来越收缩,技术改造的任务必将难以完成,产品的更新换代必将成为泡影。如此下去,甘肃将永远处于落后地位,势必要拖全国的后腿,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对外偿付能力如何,解决外汇平衡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里,理所当然地就成为甘肃对外开放中亟须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

甘肃外汇收支的现状及趋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1982—198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全省外汇支出年增长率为18.92%。1985年计划引进项目200个,用汇数约为1984年用汇数的4倍,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口需求将不断扩大。即使按年增长率18.92%计算,2000年全省用汇数将是1984年用汇数的16倍。“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外汇总支出将突破20亿美元。全省外汇收入,包括自营出口、侨汇收入和非贸易收入,年增长率仅为2.95%。虽然1985年计划自营出口收汇比1984年增长48.7%,但上半年仅完成了全年出口计划的31.1%,完成进度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由于国内政策、价格、人民币汇价等原因,预计完成全年出口计划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按增幅2.59%计算,2000年全省外汇收入仅是1984年全省外汇收入的1.5倍。“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外汇总收入仅达9亿美元。按现行留成比例25%计算,全省外汇空头达17.75亿美元之多。

如此巨大的外汇空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四化”建设能否干成的问题,是影响甘肃对外开放政策顺利执行、利用外资的规模、企业技术改造的进程、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达到翻两番伟大目标的潜在危险。

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平衡问题,对甘肃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扩大出口创汇是解决甘肃外汇平衡的根本出路

我们搞进出口贸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出口。只有出口增加了,才有可能扩大进口,利用外资才能有偿付能力。为了买,就得要卖,首先就得要把卖的工作组织好。进和出,出是第一性的。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有1400万千瓦,已开发的尚不到200万千瓦,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等矿产资源已查明的有64种,且储量很大。这里有金昌镍等全国闻名的有色金属基地,有全国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有目前全国最大的水电站。但是,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未被充分开发利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出口创汇能力极低,1983年全省自营出口收汇额仅占全国出口收汇总额的0.2%。按正常规律,外贸的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国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要年增长5%,出口增长率就不能少于6%。这就是说,只有外贸出口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才能确保经济的增长。按照这个理论,甘肃省经济增长率要保10%,出口贸易就绝对不能少于12%。然而,从分析1982年、1983年、1984年三年的统计资料中看出,甘肃外贸出口收汇是负增长(增幅为-0.024%),这是与振兴甘肃经济的形势极不相称的。有人形象地说:“甘肃省捧着金饭碗,居然要饭吃。”

为了搞好甘肃外贸出口,我们认为要做好如下几点:

1.提高对出口创汇意义的认识,消除单纯创利的传统思想,摆正创汇与创利的关系。出口创汇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的对外偿付能力和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缩小甘肃省与先进省、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差距。现在,中央已决定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把国家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大西北来,甘肃是开发大西北的纽带和依托。为了迎接这个战略大转移的顺利进行,甘肃有责任及早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此,积极扩大出口创汇,保证甘肃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更新设备和改造技术的进程不断加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促进甘肃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实行对外贸易的集中统一和全国统一成本以后,对于外贸企业的扭亏增盈起了显著的效果,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但是由于限制高亏以及超过核定成本指标的商品出口,也影响到出口贸易的扩大。这样就突出了创利和创汇的矛盾。为了增加外汇,而不计成本,搞赔钱出口,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只注意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满足社会生产和建设的物资需要”一个方面的社会主义外贸职能,而忽视了“节约社会劳动、实现价值增值、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另一方面职能。但是,如果因为赔钱就不出口,就搞闭关锁国政策,那么社会主义外贸的两方面职能就都不能实现。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起来,而应当做到对立的统一。既要在业务上创汇,又要在财务上创利,坚持创利又创汇并重的原则,既要扩大出口贸易,又要提高经济效益。创利应以保证国家为四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外汇需要为界限;而创汇则应以国家财政所能承担的最大能力为限度。一切外贸业务要在这两个界限内伸缩,否则,不是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就是妨碍外贸的扩展。

同时,计算盈利还是亏损,不应以单纯出口盈利还是亏损为指标,应树立“进为出”的长远打算,从用单位外汇引进设备搞“出口主导型”生产,再出口、再创汇的比例来计算出口收汇的价值。在进出口贸易中虽然有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却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二次大战中,国力衰退,国民经济濒于崩溃。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战后到70年代一直积极扩大出口创汇,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利用外资总额达900多亿美元,主要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日本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成了发达国家中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处理创利和创汇的关系,树立“出为进”和“进为出”的长远打算,积极主动地开辟出口创汇的渠道,是我们解决外汇平衡问题的重要任务。

2.要制定鼓励出口创汇的全国性政策。环顾当今世界,凡是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莫不采取“奖出限入”的政策。奖出的措施很多,多数国家取消了出口关税;对国内捐税,有些国家也采取减免政策;对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中,采取直接贴补或各种优惠政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尚且如此,我国特别是甘肃省生产水平低,产品的价值高于国际价值,我们不仅未能完全这样做,相反,很多部门在制定具体政策时,都想从外贸“大锅饭”中捞一勺。因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必须改变现有做法,看到出口贸易市场是在国外,出口贸易的竞争对象是世界各国的强力竞争者。“贸易战实际上是笑脸掩盖下的白刃战”。看不到这一点,采取和国内企业一样的对待办法,要想在竞争中取胜是困难的,尤其对产品价值高于国际价值的甘肃来说,更是如此。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国家吸取世界各国鼓励出口的有益做法,结合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大力扶持甘肃扩大出口。甘肃外贸出口业务一直靠调拨和委托代理出口,没有自己的口岸,加上甘肃到沿海港口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出口商品的物流受阻,不利于调动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中央帮助甘肃修筑一些必要的铁路和利用国内沿海港口设立自己的口岸是十分应该的。甘肃是个50年代建起的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引进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外汇很多。大量的外汇从哪里来?不能全靠国家,从地方说,只有扩大出口,多创外汇,才能多分到出口收汇留成,从而加速技术改造的步伐。甘肃是个贫穷省份,但资源丰富,创汇的潜力很大,只要国家扶持几年,其后劲是相当可观的。而目前国家制定的外汇留成比例,新疆、青海、宁夏为50%,甘肃和陕西为25%,这样的留成比例至少在现在还不太合理。我们认为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区),地理、自然和经济条件差不多,四省(区)留成比例应当拉平。这样,不论对鼓励甘肃出口创汇,还是扶持甘肃奋起直追,缩小与兄弟省市的距离,迎接我国经济开发战略大转移的顺利进行,都是非常有益的。甘肃的优势产品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化和一些原材料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由中央主管部门平衡,基本上没有安排出口或很少安排出口。其中有的产品虽然没有明令禁出,但却列为高能耗产品,实行出口调节税政策,实际上是不允许出口。国家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不能搞一刀切,因为甘肃并不缺少能源。否则,其产业优势、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就不能变为出口创汇的优势,就不能在振兴甘肃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国家应根据沿海,中部和西部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各种资源蕴藏量和实际开发水平,实行不同的出口管制政策、税务政策和奖励出口的政策,给甘肃多安排出口,并扩大配额,在铁合金、碳素制品、镍、锑、铅、锌、铝等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产品上尤应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以扩大甘肃出口商品的品种,增加甘肃出口收汇的水平。但是,事实上某些现行政策却是肥肉贴膘。对沿海一些地区,在资金上、贷款利率上、进出口管制上都采取特别优惠于内地的政策,而沿海地区生产企业出口创汇的商品只占生产总产量的少部分,不少企业连自己的外汇平衡都很困难。结果大量沿海商品向内地倾销,高利赚取内地资金。如果长此下去,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使内地比沿海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贫穷,给将来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带来极大的不利。因此,调整某些现行政策,采取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3.要制定地区性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以解决出口难的问题。对某些出口有重大影响的亏损商品,其计划外或超计划的部分,地方财政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甚至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支持出口贸易的发展和本区的外汇收入。也可以考虑采取进出挂钩的办法,谁使用留成外汇谁给补贴,或者进口用汇单位盈利向出口亏损企业分成。出口成本高于结汇价,但属外贸出口计划内的商品,出口亏损由主管部门调剂补贴;属于计划外的,由地方财政补贴。对出口成本低于结汇价,但生产企业内销挣钱而外销赔钱的产品,应由外贸部门调高收购价格,或给生产企业一定的补贴。

外贸企业以减亏(或增盈)的部分去抵补由于超计划出口商品所发生的某些亏损,这部分抵补掉的减亏(或增盈)额仍应计算给企业分成,而且对于超额完成出口收汇计划的部分,应给予奖励,以鼓励扩大出口,实行双重奖励政策。

对国家需要进口,而甘肃可以组织出口的国内急需商品。如铅、锌、铜、钢材、铝材等有色金属,实行以出顶进的政策,以稍优惠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出售甘肃的上述商品,收取外汇,减免税、运输费和保险费,即可节约社会劳动,节省国家资金,又可实现使用价值的转换,同时也能支持甘肃的外汇平衡,对国家、对地方、对企业都有好处。

4.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在继续扩大传统产品出口的基础上,开展新兴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和外贸经济效益,根本性的一环是调整不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对国际贸易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商品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制成品的比重日益上升,新产品不断涌入(如核能原料和设备、电脑设备、光导纤维、自动化仪表和装置、机器人、火箭与航天技术以及各种新型的家用电器、交响器材、电视与录像器材等)。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在出口贸易上必须要开发新兴产品,但要摆正创新和改旧的关系。因此,出口商品结构首先取决于国内、省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要受到财力、物力、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因而,调整必然有一个过程,总得经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首先应当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调整出口商品的比例,提高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落实适销对路的出口货源,使调整后的出口商品结构充分体现甘肃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优势。然后,在具备充足偿付能力的条件下,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使甘肃经济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

5.调整出口商品的市场结构。自1980年以来,甘肃省出口贸易方向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大于发达国家的市场。据甘肃经贸厅的统计资料计算,对第一、第二世界的出口额占全省当年总出口额的比重,1980年为11%,1981年为20%,1982年为28%,1983年为31%,1984年为46%。可见,在这五年中甘肃对第三世界的出口额均大于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额。②市场容量小。自1980年至1984年,甘肃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年仅7个。由于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都是小容量。因此,甘肃的总出口市场狭小。③出口市场集中,1984年进口甘肃商品的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港澳和日本约占出口总额的50%,而美国和西欧只占17%,东南亚(包括新加坡)才占5.6%。这些数字表明,甘肃的出口商品市场潜力相当大,有待于向真正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开辟出口市场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以亚洲为基础,以太平洋地区为重点,在五大洲建立多元化的最佳市场结构。所谓最佳市场结构,就是市场的分布要最适合甘肃出口商品的结构,使出口商品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取得最大的出口销路和出口价格。我们在确保老市场的前提下,要加强薄弱环节,开拓新市场。我们认为,甘肃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无疑是有利和有理的。因为从当前整个世界需求的主流来看,这两类产品正是发达国家所需求的,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对其还有一定的依赖性。待甘肃的利用出口创汇和外资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尖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时,甘肃的出口市场应逐步转向发展中国家。因为第三世界国家正好需要这三类产品。此外,还应加强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贸易,特别是轻工日用商品对这些国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块市场应当成为甘肃继续开拓的主要目标之一。

6.进一步发挥中国银行的职能作用,支持出口创汇企业。在商品经济体制下,银行是发展出口贸易的强有力杠杆。日本在世界各地普设银行机构,这是它出口贸易高达一千亿美元的重要保证。中国银行不仅是国家外汇银行,而且是国家进出口贸易银行。它应该运用金融力量,配合外贸部门,积极促进出口贸易,择优引进技术设备。因此,中国银行不能仅仅在伦敦、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地设立分行,而要普设到广大的第三世界和第二世界去开辟市场,既可以为多种商品提供信息,又可以做科技情报。在这方面,我们应以日本为楷模。

中国银行要全面打出去,国内必须有坚强的后盾。但是,中国银行在国内特别是内地的网点甚少,在中国银行开户的企业也很少,这样就大大限制了自己的活动余地,这是与国家出口创汇和引进技术设备的形势要求极不相称的,中国银行应当放宽对于内地增设机构的限制,凡有中国银行机构的地方,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应当在中国银行开户,外汇贷款要首先帮助与出口有关的企业更新设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有计划地建立一批出口商品基地,培养几个拳头产品。对于有条件与外商合资的企业,中国银行还可进行少量投资,有利于增强外商信心,引进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展广阔的国际市场,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中国银行要加强经营管理,需要开展各种国际上实行的又为我省所需要的业务,如出口押汇,远期或超远期外汇买卖等支持外贸出口,加快收汇速度,减少无形损失,把节流作为平衡甘肃外汇收支的补充。

7.调低人民币汇价,从根本上解决进口容易出口难的问题。除了体制、物价和税务政策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认为,造成进口容易出口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现行人民币汇价定值过高,没有体现“奖出限入”,却体现了“奖进限出”。造成换汇成本高,谁出口谁吃亏的局面,特别是有色金属和机电产品显得尤为突出。财政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出口成本高于结汇价格亏损问题,但并未解决内销优于外销的问题。不解决内销优于外销的问题,就很难落实出口货源,以致许多产品有出口潜力却不能出口。出口收汇上不去,进口用汇又压不下来,造成外汇越来越不平衡,国家的对外偿付能力越来越弱,必将严重影响利用外资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当然,调整人民币汇价是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牵扯到很多方面,但是我们要对外开放,要利用外资,就必须解决外汇资金不足的问题,否则对外开放就没有基础。我国是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在国内物价涨的情况下,人民币汇价理应随之调整,从汇价政策上真正做到“奖出限入”,否则,进口容易出口难的问题很难解决。据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人民币汇价自由开放,可能会降低30%左右,达到均衡点。如果这个估计不错,那么降低以后的人民币汇价约为一美元兑三元五角人民币,对我国出口是非常有利的。一些原来亏损的出口商品可以盈利,原来盈利的进口商品可以达到平衡。少数进口商品就要受到限制,达到“奖出限入”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平衡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