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所占比重逐年提升。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48.1%,四年内比重仅仅增加了3.9%,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虽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在1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勉强高于第二产业。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所占比重逐年提升。1978—2014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由879.7亿元提高到231320.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7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27.9∶47.6∶24.5变为9.2∶42.7∶48.1,即由“二一三”结构变为“三二一”结构,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3.6个百分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将分别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景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4年,属于恢复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快,所占比重提高较快,但产业结构改善并不明显(见图5-1)。第三产业的增长主要靠传统服务业的带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遂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业、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由于其基数比较大,在第三产业中占据绝对多的份额,所以在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在绝对量上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其内部结构的改善并不显著,传统服务业仍在第三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图5-1 1978—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

第二个阶段是1994—2006年,属于结构改善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表现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所占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但是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势头比较好。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相对放缓,这主要与当时我国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但是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总体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

第三个阶段是2006年至今,属于恢复性高速增长时期。其基本特点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比重提高很快,但产业结构的改善不明显;在这段时期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主要是由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推动实现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推动力则持续减弱,但作为传统的服务业,其在第三产业中仍占有比较大的份额,仍是解决就业的主要部门,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并未充分发挥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潜能和优势,同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待提高。

从发达国家当前的经济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最大(见表5-1)。2014年,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大约为70%,而美国和法国则接近80%。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48.1%,四年内比重仅仅增加了3.9%,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虽有下降的趋势,但依然在1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勉强高于第二产业(见表5-2)。

表5-1 2014年世界部分国家三次产业比重  (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大幅度下降了,而且就业比重的下降速度大于产值比重的下降速度,但是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总体仍然比较高。1978—2014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27.9%下降到2014年的9.2%,一共下降了18.7个百分点(见表5-2);同期就业比重从70.5%下降到29.5%,下降了41.0个百分点(见表5-3)。从各个时期来看,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不但高于中、高收入水平的国家,而且也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表5-2 1978—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单位:%)

表5-3 1978—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  (单位:%)

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十余年中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也有小幅波动。1978—1990年期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从47.6%下降到40.9%,但是从1990年到2014年,又从40.9%上升到42.7%,这实际上说明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加工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比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期,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上升,但上升幅度开始下降,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2014年的29.9%,这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本以及技术的使用大量地替代了劳动力的使用,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所新创造的就业岗位边际递减,是非常有限的。

同期,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世界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但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受到各种因素制约的环境下,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1978—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4.5%上升到48.1%,上升了23.6个百分点。同期就业比重由12.2%上升到40.6%,上升了28.4个百分点。

从我国三次产业比重的演变规律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缓慢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较大,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加速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特征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推进,但仍有大量低端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由于诸如户籍制度等原因,虽然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逐渐增多,但这种方式只能在短期内增加其家庭收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存留的问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再加上长期以来加工制造业的过度投资,从劳动力和资本两个方面同时刺激了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造成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的原因。这种现象使得第三产业发展的投资空间相对不足,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非常缓慢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很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必须依靠第三产业的相应发展,因此,我国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该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和吸纳劳动力就业的双重目的。

我国第三产业还存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历史、自然、投资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另外,从整体而言,我国第三产业中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居民生活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应能力明显不足,社会服务体系非常不完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较为短缺,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从而抑制了居民的即期消费。

综上所述,无论从发展现状还是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而言,我国第三产业都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今后我国将加快经济战略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点和突破口,换言之,第三产业将会主导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成为实现经济跨越式转型的战略选择。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景

随着汽车进入家庭,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即以规模扩张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交通运输条件(如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迅速改善、收入的提高、休假制度的变化和生活观念的改变都在表明,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然完全打开。

第一,经济的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国经济要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需要适应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完成第三产业国际转移承接与让渡的接力,在调整中提升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和货物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的核心价值和附加价值;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适当缩减贸易顺差,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达到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的目的。

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要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产业经济发展不协调表现为第一产业不稳定,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足,质量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第一和第二产业为基础,但是第三产业的落后反过来也会制约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例如研发水平的滞后,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金融业的滞后,制约了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物流业的滞后,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服务业应该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利于集中力量破解长期经济增长中存在的发展难题。为生产服务的新兴服务业,包括研发、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服务外包等行业,以及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公共服务和消费性服务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

第三,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支撑。我国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小康家庭达到一定数量规模以后,消费结构的升级势在必行,居民消费将逐步从舒适型向享受型转变,一方面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求提高档次,更加多样化和高档化;另一方面则预示着这些方面的支出在居民整体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有所降低,同时,居民在文化、娱乐、休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比重将不断加大,表现为旅游、高等教育、休闲等领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将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这些都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即城镇化的过程中,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城镇化实际上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和依托,没有城镇化,也不会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产业结构中可以看出,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第三产业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国际上的一些重要城市,其第三产业水平也相应很高,例如纽约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80%。而我国上海在2015年的第三产业比重为67.8%,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是第三产业的载体,城市中聚集的产业、人口以及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等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依托。例如,城镇化带来了第三产业所需的消费大市场,消费性服务例如餐饮、零售和旅游等将会加快提升。反过来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助推器。因为第三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无论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促进了高质量的城市化,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客观上要求更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或者称作现代服务业,来支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持续完善,集聚效应的增强,城市的商务成本在不断上升,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在城市便无法维系,这种情况下必然从传统的服务业、第三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低消耗、高辐射力、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升级。所以,很多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现代商业、金融业和创意产业,还有电子信息,以及其他方面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这是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水平的重要方面。

第五,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天然“蓄水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只占总数的50%,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了80%,就业的充分曾对保持美国消费的持续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从优势上看,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最大。据测算,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第三产业是1000个。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而充分就业又是激活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总量上已经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整个经济正处在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全面转型的初期,标志性表现是:生产汽车与修理汽车相比较,修理汽车的利润比生产汽车的利润更高。这就意味着像汽车这样的产业必须以汽车作为载体,延伸出一条为汽车消费的服务链。住房消费从造房子、卖房子的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已销售的房地产为载体,为住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模式。所以,服务业正在成为主导产业,实现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一环。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入手。

1.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之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在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从政府层面考虑,我们今后要加强第三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引导,促进现代第三产业有序、健康和协调地发展,适应新一轮以全球化为主要驱动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潮流,把实现第三产业开放性、跨越式升级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之一。

2.以制造业升级为契机,努力推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换代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性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其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不断地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第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行业,是经济的黏合剂,它能够促进经济交易,刺激商品生产,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在后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和明显。

近几十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无论是诸如IBM、HP这样的大公司的成功转型,还是小型企业的异军突起,都必须在这条产业链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位置。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中间功能,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具体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如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活动(如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换句话说,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上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一个生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地位的关键是保持“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阶段的服务优势,因为贯穿于生产三个阶段的服务在产品价值链中开始胜过物质生产阶段。生产性服务,无论是“内化”服务(即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还是“独立”服务(即从企业外部购买的服务),都是形成生产者产品差异和产品增值的主要源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非常必要的发展软环境,换言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实际上是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

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例如,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同时,近年来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可以达到70%,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又占服务业的70%。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国家标准刚刚建立,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根据一些机构的估计,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约在15%的水平。这样一个数据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是不相适应的。

生产性服务业能有效降低制造业中间服务的成本,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竞争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和制造业贸易的顺差国,具有绝对的制造业规模优势,但是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原因之一就是制造业服务业的相对落后。据专家估计,如果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将会带来12万亿元的增长空间,由此可以带来2500万人的就业。前文第四章第二节提到,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10年来,一直不低于16%,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8%~10%,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在世界第28位。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物流的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效率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所以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以物流运输为例,虽然我国已经建设了450万千米的公路网,但是却缺乏有效的系统,例如一个城市没有公路物流中心,没有信息指挥系统,没有安全和诚信系统,公路没有形成系统,人和公路、公路和水运、公路和航空就无法做到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效率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从企业角度而言,其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因此大多数企业无法做到零库存管理。例如,遍布全国的仓储设施处于无序的分散状态,都是信息的“孤岛”,这直接造成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高达30%~40%,极大地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0%~15%的比例,现在企业很大一部分利润被物流吞噬,这直接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所以,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全面发展,来重塑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这将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支撑中国迈向制造强国。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能够决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已经不仅仅是,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不再是制造环节,而是转向了生产服务环节。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才能占领全球制造业的战略制高点。

汽车行业为例,国际汽车业的利润获取更多地已经从制造领域转到服务领域。我国的汽车制造能力虽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缩小,但是在研发、品牌建设、信息化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却滞后很多。未来,我国汽车业要想获得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了继续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之外,还要进一步把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有效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例如,特斯拉并没有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技术,但是该公司具备强大的集成能力并发现了有效的商业模式,从而一跃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第二位。未来,核心技术以及系统集成能力,是把握市场先机的关键。汽车行业还一定要关注信息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是当前国际汽车巨头都在努力的方向。当前我们的汽车生产制造要讲标准化,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是个性化和多样化,要满足这一点,就一定要运用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再造,从而满足未来汽车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品牌建设是目前我国汽车生产性服务中的最短板,因此也是发展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建设服务并不只是涵盖整车品牌,包括零部件也要做出有品牌的好产品。节能环保服务也是关系到未来汽车行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传统能源汽车的低排放,生产过程中的节能环保,都是节能环保服务囊括的环节。目前有一种专业化的节能环保服务叫合同能源管理,即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既可以采用这种专业化分工服务,也可以采用一体化发展,即企业内部机构开展相关服务。除此之外,汽车金融服务、检测服务等都很重要。无论是将相关业务分离出去做专业化服务,还是企业内部一体化发展都要视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而定。总体而言,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不具备比较优势,关键性的一些技术专利和知识都被发达国家控制,这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战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进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的信息,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在通信行业中,两个公司签订专利相互许可权时,数量多的一方要向数量少的一方收取专利费。这意味着华为已经开始向苹果收取专利费。具体金额涉及商业机密,但参照苹果与其他公司之间的协议,这笔专利费据估计将达到每年数亿美元。

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为了给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政府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放开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应对社会资本设置任何歧视性障碍,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外资企业来华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各类功能性总部和分支机构、研发中心、营运基地等。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快研究制定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对已经明确的扩大开放要求,要抓紧落实配套措施,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现有产品贸易优势,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简化境外投资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境外投资的便利化程度。

(2)完善财税政策。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度高的特点,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税收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各自事权和支出责任范围内,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市场诚信体系、标准体系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探索完善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竞争的服务业市场体系。鼓励开发区、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业集聚区和发展示范区积极建设重大服务平台。积极研究自主创新产品首次应用政策,增加对研发设计成果应用的支持。完善政府采购办法,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

(3)创新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建立完善相应的融资支持体系和产品。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4)建立完善主要以市场决定价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服务价格。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

(5)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对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创新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创新积极性。加强政府引导,及时发布各类人才需求导向等信息。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培养,建立创新发展服务平台。研究促进设计、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办法,鼓励创新型人才发展。建设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增强人才供需衔接。

3.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生活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其产品、服务用于解决购买者生活中(非生产中)的各种需求。包括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技术支持的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度假和休闲消费,文化和体育消费,养老和养生消费。目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经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重要阶段。但是与快速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相比,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对消费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强。目前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超过60%,而我国服务性消费占比尚不足30%。“十三五”时期,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必须把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着力点。以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性服务需要为主线,大力倡导崇尚绿色环保、讲求质量品质、注重文化内涵的生活消费理念,创新政策支持,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按照市场化程度为标准,可以将生活性服务业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等。此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市场主体是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商户。这类服务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经营成本持续增加、税费负担重、融资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因此企业创新和发展活力不足,从而制约了服务供给。特别是社区商业和便民生活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短板。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多头管理与市场监管缺位的问题并存,部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存在服务不规范、缺乏信誉(例如疫苗问题)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居民需求。

另一类是“半市场化”的生活性服务业,例如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体育服务等。此类生活性服务业具有产业和事业、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

我国养老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看,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于保障老年人权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大、活力不强,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问题。

由于存在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类生活性服务业产业与事业边界界定不清,依然存在部门垄断,民营资本进入仍然面临诸多限制,导致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

要区别两大类生活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特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的质量标准和效率水平。

(1)降低企业成本。一是尽快推进和完善生活性服务业“营改增”改革,针对生活性服务业“轻资产”、难以进行进项抵扣的特点,将养老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餐饮服务、文化演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纳入简易征收范围,统一使用3%的简易征收税率。同时要坚决清理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努力减轻企业的负担。二是完善行业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将生活性服务企业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纳入授信范围,完善无形资产、债券抵押、商业用地抵押制度,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完善餐饮、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社会保险政策,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

(2)加强社区消费供给。社区存在的商业活动和各种便民生活服务是城市服务业的重要基础,是满足居民综合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要补足社区商业和便民生活服务设施不足的短板,政府应该制定公益性或微利经营性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指导目录,在城市建设配套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以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等形式出资购买部分社区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的菜市场、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智能快件柜等居民生活必备网点和设施建设,促进社区居民生活消费便利化。

(3)扩大“半市场化”生活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对内开放是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的重要前提。应坚持放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文化、健康、养老、体育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着力打破垄断,探索在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建立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4)创新生活性服务业治理模式和监管机制。加快健全生活性服务领域行业规范、标准体系,在重点领域开展服务质量认证示范工作。同时,推进生活性服务行业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鼓励行业协会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促进企业规范化经营,提高服务质量。

4.借力互联网,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提出国家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首次将互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为互联网向各行业的融合渗透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历史机遇下,我国现代服务业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技术和先进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并发挥对整体经济高质量的支撑作用。

互联网思维最早是由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提出的,指的是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用互联网对整个市场、广大用户、企业价值链甚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思考。互联网思维当然不仅限于互联网产品,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互联网思维,而且互联网实际上是将人的价值放在首要和中心位置,是一种充满生态特色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服务业。例如,由于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所以经常导致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高峰期无法通过库存来缓冲市场需求,空闲时又面临服务闲置。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匹配和用户汇聚功能,可以对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的个性化日益明显,互联网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手段,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用户进行聚类和关联规则挖掘,从而得到相对精准的个性化需求信息,传统的由厂商到产品再到用户的模式,将会转变为从用户到产品再到厂商的模式,最终满足个性需求。实际上,从衣食住行、游娱教医、家政,再到金融和其他专业服务,移动互联网都将重塑服务模式,带给消费者无比方便的个性化体验,从而助力服务型经济在中国的大发展。

互联网对现代服务业的最深刻影响在于商业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提供的全新思维包括社会化协作、开放式创新、扁平化组织等关键因素。工业云是典型的借鉴互联网思维变革软件服务商业模式的例子。工业云是基于云计算相关技术向各个工业制造企业提供软件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使得制造企业通过社会资源共享实现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工业云平台为各类制造企业和工业服务企业搭建起技术交流和服务交易的互动平台,深度整合各种设计和生产资源,汇集个人和企业创新成果,推动制造企业从工业云平台获取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门槛。

互联网思维还能促进制造业本身的升级。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源可以实现全球配置,原材料可以实现全球采购,人才则可以全球招聘,全球组织生产,实现资源、人才和原材料的全球化。同时制造业不再仅仅依赖于规模效应,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去中心化、信息含量决定价值以及以人为本。由于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给正在放缓的中国经济造成越来越大的拖累,政府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向国内科技先锋企业学习,并推进一项新的工业战略,即以互联网驱动的效率为庞大的制造业注入活力。目前一个备受关注的合作例子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风险投资公司向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商子公司投资约人民币3亿元,这将有望成为国企和私企合作的范例。

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旗舰子公司,该公司希望把阿里巴巴的淘宝平台作为其刚刚起步的钢铁交易网站的模板。随着大宗商品需求大幅下降,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大约亏损40亿元。这个项目将成为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化国企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实验。对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而言,这笔交易是其进入中国一个陷入困境但依然非常重要的经济领域的一条途径,这将为其提供新的销售平台,并可能带来新的收入。行业预测显示,国有企业技术升级市场规模非常庞大。据预测,中国政府和企业2015年购买了大约1470亿美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2014年的购买规模为1240亿美元。

此外,中国最大的炼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也推出了一个电商平台,被称为中国的“工业淘宝”。中国石化借助阿里巴巴在云计算方面(包括大数据分析和存储)的优势,建立并运营这个将油气等供应商与制造商连接起来的网站。中国石化表示迫切希望在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领域与阿里巴巴进一步合作。

最后,利用互联网促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打造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良好环境。互联网环境存在虚拟化的特征,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其可信度和安全性。例如,要确保互联网资金流的安全性,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重点需要解决的是个人信用数据不开放、信用数据分散以及相互屏蔽的问题。二是要减少互联网向现代服务业渗透的行政壁垒。政府要简化审批程序,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增加现代服务业的市场活跃程度。互联网和现代服务业会催生出很多新的模式和业态,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努力避免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阻碍者。三是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互联网+”,推动其提升质量和实现升级。

本章小结

2015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50.5%,在2015年6.9%的GDP增长率中,第三产业贡献率为66%以上,这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支点。本章简单介绍了第三产业的产业定位以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历史,并回顾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历程。2015年的第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在总量上已经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总和。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我国经济正处在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全面转型的初期,未来第三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伴随着制造业的升级,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发展契机,而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我们将在最后一章介绍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要的宏观政策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