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近代娱乐业的起步

上海近代娱乐业的起步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日益繁荣,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市民生活安定,百业发达,娱乐成为市民生活重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娱乐行业开始加速发展。它改变了以往仅有堂会演出的状态,促使近代上海京剧演出公开化。这意味着上海传统戏曲演出活动业已启动现代化进程。在沪外国人筹资兴建“兰心大戏院”,于1867年首演,揭开西式戏院序幕。

上海日益繁荣,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市民生活安定,百业发达,娱乐成为市民生活重要内容。城市娱乐也逐渐从中国传统娱乐向现代娱乐转型。

上海在开埠前,虽然地处繁华江南,但娱乐场所十分有限,不能与苏州、杭州等地相提并论。开埠后随着商业发展,商旅往来增多,娱乐场所也随之增多,但其发展并不如贸易商业发展迅速。曾有人在《申报》上记述1859年看到的上海城内和租界娱乐业情况:“戏馆并无开设者,人欲观剧,城内则城隍庙,城外则天后宫……余如各处会馆演戏,他处之人不能前进……烟馆虽有开设者……凡富商大贾,皆不愿往焉。茶馆虽逐处均有,亦皆平平。”于是,他发出感慨,苏州尚有几处固定戏馆,可供人们随时往观。这时上海“尚不能如咸丰年间之苏州也”(注:论洋场历年度岁情形[N].申报,1876-02-03.)。

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娱乐行业开始加速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中国传统娱乐活动进一步演化;二是室外游乐场所在西人带动下逐渐流行;三是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大众室内娱乐场所。

开埠初期,喝茶谈天、吃饭喝酒、逛戏院、打麻将等中国传统娱乐活动仍具有强大生命力,茶馆、戏院、烟馆、私园、妓院依然是上海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主要休闲场所。来自西方的近代娱乐活动还是由西人为消费主体。到19世纪70年代初,上海各种传统娱乐馆所不计其数。据1872年《申报》报道:“上海城厢烟馆共计有一千七百余家”。(注:笑笑山人.烟馆月捐纪事[N].申报,1872-05-25.)到1874年,上海“酒楼不下百区,烟馆几及千处,茶室……酒肆则何地能无,戏园、戏楼亦十余所。”(注:论上海繁华[N].申报,1874-02-14.)1888年6月29日《申报》上有一篇《沪游记略》,认为“大抵游沪者有七事:戏园也,酒楼也,烟间也,书场也,马车也,堂子也”,所描述的虽然针对外来旅游者而言,但这些实际上也是本地居民日常娱乐活动。

(一)旧式戏园市场化及新式戏院

清末戏曲表演场所皆称“茶园”,只收茶资,不售戏票。因为自乾隆皇帝下令不许八旗子弟、大臣进戏园看戏,后来禁令渐驰,但戏园都改头换面,以“茶园”名称出现。上海旧式戏园以昆曲、徽剧、京剧为主要剧目。这些戏园一般采用厅堂式,观众席分为不同等级。有官座,类似包厢。其次是散座,普通的是池座,位于大厅中间。最次的则是戏台两侧钓鱼台(注:薛林平.上海清代晚期戏园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1):160.)。

1851年上海县城内四牌楼附近出现第一家营业性质戏园——三雅园,上午卖茶,下午开戏,专演昆曲(注:黄益军.从《申报》看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1872—1911)[D].苏州:苏州大学,2007:30.)。它是传统堂会演出与茶馆相结合的新产物。

1867年诞生的满庭芳茶园兼演京剧,被公认为近代上海京式戏园之始(注:姚旭峰.梨园海上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它改变了以往仅有堂会演出的状态,促使近代上海京剧演出公开化。这意味着上海传统戏曲演出活动业已启动现代化进程。普通大众也有了与富裕阶层同赏戏曲演出的可能性。此后,租界内戏园逐渐兴盛,戏曲演出市场数十年繁荣局面逐渐形成(注:楼嘉军.20世纪初上海城市娱乐形态转型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8):52.)。

人们进戏园一方面为看戏,一方面也是为宴客、聊天等与戏剧无直接关系的活动。因此,洋泾浜“戏园林立……上海戏园之多,不及京都,而亦甲他省”(注:戏园琐谈[N].申报,1872-06-05.)。在节假日如春节、元宵、礼拜等,戏园更是热闹,《申报》上有一文描写作者过年期间看戏的情形:“近日间戏园之热闹为年来所未曾有……丹桂、大观几于无厕足处,入而复出者皆趋向天仙,天仙又因无隙地,于是改听昆腔,座亦为满。”(注:见戏园热闹有感书此[N].申报,1878-02-20.)据统计清代晚期上海戏园,数量众多,居全国之首。从第一家到最后一家戏园“贵仙茶园”关闭,共经历近70年,出现大大小小百余家戏园。后因以兰心戏院为代表的新式剧场纷纷建立,旧式戏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注:薛林平.上海清代晚期戏园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1):161.)。

在沪外国人筹资兴建“兰心大戏院”,于1867年首演,揭开西式戏院序幕。1874年兰心大戏院重建,是一座仿欧洲歌剧院风格的三层砖石结构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剧场内有乐池、灯光、舞台布景等。观众席分上下两层,上层有豪华包厢。音响效果佳,特别适合演出话剧。19世纪90年代前期,“兰心”还附设酒吧,逐渐成为一所现代化、高品位、奢侈的经营性剧场(注:惜珍.中国最早的西式剧场——兰心大戏院[J].档案春秋,2007(6):48.)。“兰心大戏院”主要是外侨戏剧活动中心,偶尔有中国传统戏曲演出,后兼演电影,成为上海接受西方文艺熏陶的主要窗口。

旧式戏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良。1908年第一家具有现代化设施的新式戏院“新舞台”建成。它废弃了旧式戏园三面敞开的带柱方台,仿照英式兰心戏院及日本新式剧场的布局模式,采用半月形舞台和新式装置、布景,……视听效果、剧场秩序都有所改观(注: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6:13.)。此后,新式戏院逐渐取代茶园成为中国传统戏曲演出的主要场所。

1926年上海拉开大剧场时代。这一年新式剧场大新舞台(后改天蟾舞台)在上海租界建成,有座位3200个。随后,黄金大戏院、齐天舞台(后改更新舞台)等建筑面积大、座位多的剧场也相继落成。这些新式剧场无论从舞台设施还是建筑风格,都明显受到西方现代建筑和现代戏剧舞台影响。

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戏曲演出剧场有一百几十所,观众席位总数达十万个以上。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戏剧业中心(注:台冠楠.近代上海戏剧业和电影业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14.)。

(二)书场、茶楼及其他

说书场在上海历史颇久,早在19世纪后半叶便涌现沪上。早期书场多集中于南市城隍庙附近,数量尤多。沪上书场“小广寒为最,桃源趣、东益泰次之,门口皆有招客者为之呼唤,口不停声”(注:沪游记略(接续前稿)[N].申报,1888-07-06.)。19世纪80年代出现由女性演出的女书场。“始于四马路,迄今已有二十余年,……每夜生涯颇为热闹。”(注:环球社.上海社会之现象[N].图画日报,第22号第7页.)书场是以中下层市民为主的娱乐空间。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游乐场、舞厅、饭店等也有附设书场的情况,试图吸引更多顾客光临。

租界茶馆数量众多,而丽水台由于地理位置极佳,“前临洋泾浜,左右后三面皆东棋盘街”,吸引大量消费者。上海烟馆更是遍地皆是:“烟间之盛尤过茶馆,吸烟者之意不在烟亦犹吸茶者之意不在茶也。……计租界中所称大烟间,鳞次栉比,不胜枚举”。还有综合经营的,“有以烟间兼酒楼者如英大马路之醉乐居是也,有以烟间兼茶馆者如四马路之更上一层楼是也”。(注:黄益军.从《申报》看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1872—1911)[D].苏州:苏州大学,2007:28.)

所谓“马车”指沪上时髦男女喜爱乘坐西洋马车郊游。西洋马车由西人引入,因其比中式马车轻便、美观、性能好,深受沪上民众青睐。如逢风和日丽,时髦人士会选择乘坐西洋马车赴静安寺一带赏花、游园:“虹口、徐家汇寥落荒凉,无足玩赏,惟静安寺为聚集之所,……去寺百步许有园林二所,曰‘申园’,曰‘西园’,园中楼阁玲珑,阑干窈窕,……当夫天朗气清,微风拂拂,香车宝马络绎而来”。(注:沪游记略(接续前稿)[N].申报,1888-07-06.)西洋马车,男女同乘,游园赏花,真实反映了当时上海民风开化,现代休闲意识萌芽和中国传统户外活动相结合的情景。

传统中式娱乐项目鲜少有固定室外游乐场所。随着沪上外国人增多,他们的室外娱乐活动也逐渐被沪上居民熟知和喜爱,固定场所建设也越来越普遍。

(一)跑马场的兴建

最先建成的室外游乐场所是跑马场,中国民众颇为称奇,观之者众。跑马场地势平坦,占地广,划有赛道。这样的场地模式中国人从没见过。赛马运动逐渐普及,中国人对现代户外休闲娱乐逐渐熟悉起来。西人每年举办的赛马活动是申江一大盛事。赛马分春、秋两季举行。春赛在四五月间,秋赛多见于11月中。早在1850年,就成立了上海最早的体育组织——跑马总会,并在今人民广场一带先后建立三处跑马场。

上海市民对西人赛马非常狂热。《图画日报》第七十九号第七页就报道了相关场景——《华人争看西人跑马之无谓》(图1-6):“西人春秋赛马,于游戏中寓尚武精神。……乃华人每届西人赛马,好游者必结队往观。且有簇新其衣服、盛饰其车辆,而与亲戚故旧或家人及所欢等偕往者。”

图1-6 华人争看西人跑马

(文献来源:环球社《图画日报》第七十九号第七页)

跑马场不赛马时承担了综合体育运动场的功能。如上海跑马场设置了高尔夫、足球、板球、网球、棒球、马球、游泳等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设施。当然这些场地和设施主要由在沪外国侨民使用,是他们最重要的户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

(二)私园公共化

在英国人公家花园影响下,1885年原本属于私家园林的张园宣布免费对社会开放。而徐园在1887年,愚园于1890年也纷纷加入公园行列。

1885年江苏富商张叔和所建的“张氏味莼园”,是上海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它占地70余亩,为上海花园之首。洋人在张园里表演过气球载人。气球升空后又张伞降落,是中国最早的降落伞表演(注:汤伟康.张园纪事[J].上海艺术家,2002(5):42.)。园内还有动物园,其中有海内外珍奇动物、猛禽猛兽(注:沈福煦.上海园林钩沉(五)[J].园林,2002(11):10-11.)。最称奇的是电气屋:置电灯、电灶、电扇、电铃……以及电叫子,游客一揿电钮,叫子便发出很大怪声,酷似狮子吼,引得上海人都想寻机去一试。如此琳琅满目的洋玩意,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一时之间,张园繁华之极,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园”。还有人将其与伦敦海德公园相提并论。张园之名,日日见诸报刊,张园之事,人人喜闻乐见。张园成为上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诗曰:“海天胜景让张园,宝马响彻日集门。客到品花还斗酒,戏楼箫鼓又声喧。”(注:娄承浩,薛顺生.消失的上海老建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2.)

张园迅速成为公共活动中心,举办各种活动和展会。如自行车比赛、每年两届花展、万国赛珍斗宝大会、禁鸦片大会、裙钗大会、音乐会、国际展销会等(注:宋宁华.张园的前世今生:脱胎换骨魅力不减[N].新民晚报,2013-06-04.)。园内还曾有过焰火、杂技、魔术、马戏表演、放映电影等活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张园都是上海市民乃至赴沪旅客娱乐的不二之选。“它一直是上海观光旅游、游乐的中心。安垲地的望楼登高,鸟瞰上海全景,是每一个来沪游客都想一尝的心愿。”(注:熊月之.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J].学术月刊,1998(8):76.)张园推广的娱乐项目客观上对游客进行了现代娱乐启蒙。

此外,张园在静安寺路,地处租界,既在中国领土上又不受政府直接管辖。1903年公共租界工部局颁布新管理章程,反政府集会演说受到租界保护。这一政治因素,使得张园逐渐成为当时上海华人自由发表意见的公共场所。“安垲地中央平坦,四周有楼,上下可容千人。故凡开会演说,恒有赁此者。”(注:环球社.上海之建筑[N].图画日报,第10号第2页.)每遇重大事件,如边疆危机、学界风潮、地方自治、庆典大会,张园都有集会。蔡元培就在此举行上海各界欢迎孙中山集会,孙中山发表演说。唐才常在张园组织中国国会、汪康年等200人力拒俄约、十八省寓沪绅商1000余人集会反对沙俄强占东三省、沈缦云等5000人国民总会成立大会、霍元甲擂台等都在此举行(注:清末明初张园集会一览表.收录于苏智良.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2.)。可以说,酝酿革命、筹划组织、讨论自治、形成上海意识,甚至上海话的逐渐定型、上海民风民俗的演变都与张园有一定关系(注:贡坚.张家花园——一份关于上海传统城市居住形态的调查报告及思考[D].上海:同济大学,2005:12.)。

徐园也称双清别墅,1883年由浙江丝商徐棣山所建,园址初在闸北唐家弄(今福建北路),又称徐氏港北花园。1909年徐棣山子徐仁杰、徐文杰认为周围过于喧闹,迁筑于康瑙脱路(今康定路)5号,面积扩大,布景依旧。园中“花木扶疏,亭台曲折,有鸿印轩槛亭,又一村……十二楼诸胜。俱有入画之致。”(注:环球社.上海之建筑[N].图画日报,第48号第2页.)1887年徐园建成后便对一些文化人开放,迁址后,对社会开放面更广,游资一角,茶资每碗二角。春天观兰,夏雨听荷,秋日赏菊,评书画,切磋棋艺,吟诗、演说、照相、唱戏等活动种类繁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896年6月30日在“又一村”举办的观影活动。这是据考证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放映(注: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5):124.)。放电影从此成为徐园吸引游人的娱乐项目。晚清有人评价徐园与张园区别:张园“以富贵胜者也,宜乎豪客贵官”;徐园全用中华雅制,红窗茶熟。“此以清雅胜者也,宜乎山人墨客。”(注:徐园品兰记[N].申报,1887-04-04.)

愚园1890年建成后即对外开放,游资每人一角。园内有球场、弹子房等。园内敦雅堂前有高大洋房,能容五六百人,可供演说、集会。它是举行集会演说仅次于张园的公共场所。

张园、徐园、愚园等公园都是从传统私园演变而来,融合观赏、政治集会、大众娱乐活动功能于一身。私园的公共化代表上海室外现代游乐场所初步普及。

(一)综合游乐场的火爆

1890年,上海即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游乐场雏形,取名“飞龙岛”,设于虹口汉璧礼路(今汉阳路),它主要经营类似于现代过山车的游乐项目,利用重力行车,“用高脚铁路机器轮车随风上下、自然行走,车内并无煤、火、电气及各种用力机括,飞行绝迹,真技艺之至奇”,并“足有五百英尺”(注:快游飞龙岛[N].申报,1890-07-15.)。20世纪初,在上海出现各类新型娱乐场所,如开设于四马路的一家游戏园,“新由美国运到初发明之电气活动游戏器具数百种,内中情节变幻新奇,令人不可想议,中外别开之生面也。”(注:新奇电戏文明游戏园初发明广告[N].申报,1907-03-28.)

1912年,华商经润三、黄楚九在浙江路新新舞台屋顶上,加盖一个小小玻璃厅棚,取名“楼外楼”。这是上海第一家游艺场。它模仿国外游乐场、屋顶花园的样式,辅以传统娱乐内容,被看作是上海现代综合游乐场鼻祖。“楼外楼”物美价廉,目标消费群体是普通大众。“当时普通市民只需花上几角钱,就可以从中午一直娱乐到深夜。”(注:高福进.洋娱乐韵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娱乐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7.)

“楼外楼”安装了电梯。当时上海除租界内洋人建筑内有电梯外,普通市民无缘得见。所以“楼外楼”一经推出供游客上下的电梯,立刻引起很大轰动。“楼外楼”当时规定,游客登“楼外楼”,徒步而上门票只要花一角钱,乘电梯登楼,门票为两角。一般游客为好奇心驱使,都愿意多付一角钱,享受一次乘坐电梯带来的欢快和愉悦。“竟有住在近郊的人特地到上海来,买票子乘电梯,觉得这比玩城隍庙更有趣。”(注:郑逸梅,徐卓呆.上海旧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106.)另一个新鲜玩意是凹凸变形镜(俗称哈哈镜),这也是当时上海人没见过的。这么多有趣好玩的东西,游乐价格又便宜,导致“楼外楼”游人如织。

“楼外楼”的建成代表近代游乐场成形,也带动了综合游乐场的建设。从1915年到1917年,有“新世界”、“天外天”、“绣云天”、“云外楼”、“花花世界”、“劝业场”等数家综合游乐场开业。

1915年黄楚九开办的“新世界”是近代上海第一个呈现完整游乐形态的综合游乐场。它有大京班、小公园、露天平台、昆剧场、自由厅、三层露天剧院等场所,可以容纳京剧、昆剧、杂技、魔术等各种戏曲杂耍班子演出,在20年代的上海非常有影响力。“新世界”主任很善经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既做广告,又招徕游客。如扇子展览会、国货展销、商场联合销售等(注:张伟.沪渎旧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23.)。“新世界”带动上海乃至全国综合性游乐场大发展。

1917年综合游乐场巨头——“大世界”诞生,内有“花园及屋顶花园、商场、剧场、各种书场……;艺术则有……京剧,……文明新剧,日本魔术团,大发公司订定特级之最新电光影戏……”(注:沈亮.上海大世界(1917—1931)[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5:22.)据统计,“大世界”每天提供累计长达144小时的演出时间,从场馆设计到演出内容编排,都体现大众化、标准化娱乐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大世界”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游乐场(注:楼嘉军.20世纪初上海城市娱乐形态转型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8):53.)。可以说“大世界”代表近代上海综合性游乐场的最高水平,是大众室内娱乐场所的典型代表。

另外,四大公司附设的游乐场和露天游乐场也颇有特色。1917年十层楼的百货公司先施公司成立,楼上设先施乐园。乐园里设剧场、书场等,顶上四周有楼,夏天开放屋顶花园,夜里灯火闪烁如天上繁星,游客流连忘返(注:沈亮.上海大世界(1917—1931)[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05:56.)。先施乐园开设第二年,正式仿效大世界作为游乐场开始经营。1918年永安公司天韵楼游乐场开幕,因演出精彩一炮而红。

二三十年代,南京路上又诞生新新、大新两家百货公司,附设的游乐场一家比一家大。如1936年正式营业的大新公司,6年楼到10楼是游乐场,是上海最高的游乐场。当时沪上流行语“到公司去”即指到百货公司购物兼游乐。

对于都市贫民来说,到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仍是一种奢望。露天游乐场便出现了。如江北、沪西大世界、法租界贫民窟、新闸路露天游乐场等。露天游乐场通常在街头空地围上简易篱笆,场内搭几十个棚子,不收门票,可自由出入。每个棚子内从免费到收一两个铜板都有(注:振华.江北大世界突然兴旺起来[N].社会日报第四版,1936-01-04.)。露天游乐场除提供游乐项目外,还有理发、餐饮等附加服务,是社会底层市民和贫民经常娱乐的场所。

总之,游乐场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已形成固定模式,是中下层市民娱乐休闲的选择。

(二)跳舞厅的涌现

跳舞也是由西人引进,在沪上逐渐风行的大众室内娱乐项目。1864年英国侨民在总会内设立上海最早的舞厅,交际舞从此传入中国。1885年张园的安垲地内开设了上海第一家营业性舞厅。19世纪中晚期,很多饭店和俱乐部也纷纷开设舞厅,但主要面向外侨(注:楼嘉军.20世纪初上海城市娱乐形态转型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8):53.)。如礼查饭店的舞厅可容纳百人,每逢周末、周日夜晚都面向各国在沪侨民、官员、军人举行交际舞会(注:马军,白华山.清末民国上海舞厅业的兴起[J].社会科学,2007(8).)。发展初期跳舞厅数量少,规模小,社会影响有限,营业尚未实现从贵族化到大众化的转变。20世纪20年代开始,跳舞渐渐普及,成为上海市民老少咸宜的大众娱乐活动。舞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27上海第一家营业性歌舞厅“大东舞厅”正式挂牌。交际舞很快在上海风靡。不仅在各大饭店中设立歌舞厅,而且一些独立经营的歌舞厅如“丽都花园舞厅”、“仙乐诗舞厅”、“米高梅舞厅”、“百乐门舞厅”等相继建成。上海成为远东地区舞厅最多、舞风最盛的城市。

到30年代后期,上海登记的舞厅就有30家左右。舞厅分布连片,多在居住区与商务、商业区内,交通方便。仅从南京路到延安路的西藏路沿线,短短距离就有高峰、远东等8家舞厅,被称为“舞场路”。除妇女、少年外,白发长袍的老头跳舞的也很多,风靡程度可见一斑。舞厅成为上海市民娱乐和社交的活动空间,跳舞也是上海市民身份与国际接轨的标杆。

(三)沪上正规电影院的建设

电影出现十年间,一般在茶园或戏园内放映,并没有专门固定的场所。但电影对放映环境的要求较高,边喝茶边叫好的看戏习惯与观影规矩大相径庭,终于“茶壶里的水渐渐养不下这条大龙”(注:多钰.中国电影百年(上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7.)。

西班牙商人雷玛斯率先行动起来。1908年仲夏,他利用积累的资金草创“幻仙影戏馆”,昙花一现,但影响颇大。这家影戏院实在寒酸:上搭芦席棚,下是泥皮地,外围洋铁皮,里面列着一排排长凳,仅可容纳几十人,门票每张只售两铜元,是当时小市民茶余饭后人人承受得起的代价(注:陆铁民.旧上海影业大王雷玛斯的发家史[J].世纪,1999(3):55.)。“幻仙影戏馆”占地理优势,位于当时的娱乐中心(今南京路西藏路交汇处),与跑马厅遥遥相对。而且娱乐费用低廉,一时之间竟成为与跑马厅齐名的上海滩景观。

1908年底,雷玛斯凑足资本,试图另立一个稍微像样的电影院,拉开上海正规电影院的建设序幕。1908年12月22日开幕的“虹口活动影戏园”是雷玛斯在虹口溜冰场搭建的影戏院,人称“铁皮房子”,有250个座位。不久用钢筋混凝土砖木改建,座位增加到710个(注:沈盼盼.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D].安徽师范大学,2012:7.)。它是上海第一家正规电影院,从此电影放映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虹口活动影戏园”的规模、节目排片,放映质量、海报广告等都更加专业化、正规化,赢得社会各阶层观众。

图1-7 虹口影戏园改建后的面貌

(文献来源:2012年6月摄于中国电影博物馆)

雷玛斯引发一股影院投资热潮,1909年,他本人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再建第二家电影院——维多利亚影戏院,“座容750人”“装饰之富丽堂皇远非虹口大戏院可比,且内部附设豪华的酒吧,以满足欧美侨民和外国士兵尽兴喝酒的需要。‘维多利亚’的票价,前座是一元二角,后座七角,其昂贵在当时堪称第一。”(注:张伟.沪渎旧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91-192.)

1910年,葡萄牙人赫思倍在北四川路海宁路以北修建了爱普庐影戏院,“装置更为富贵,楼上还设有仿照西欧大剧院的包厢,并雇有西人乐队,随片伴奏,增加气氛”(注:张伟.沪渎旧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92.)同时爱普庐开设广告部,聘请精通英语的国人翻译外文影片说明书并协助负责影片宣传。爱普庐临近维多利亚影戏馆,双方在营业上起了冲突。然而,当时上海电影院数量极少,“且每院皆只有六七百座,所以营业都很发达”(注:上海通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412上海研究资料续集2[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534.)。

随着电影院增加,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管理条例颁布。1911年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七条,规定:①开设电光影戏场所须报领执照;②男女必须分座;③不得有淫亵之影片;④停场时刻至迟以夜间十二点钟为限;⑤如犯第二三四条经查察属实者将执照吊销分别惩罚;⑥巡士及本厅调查员得随时查察;⑦执照不准顶替执用(注: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年谱.http://memory.library.sh.cn/node/47489,2013-07-30.)。可见电影院行业逐渐兴盛,很快就有了正规的管理章程。

1913年12月21日,英商林发最初从事影片出租业务,将各类影片租映于华人开设的游乐场。因见电影院日益盛行,便在海宁路江西北路口改建爱伦影戏院。

这样虹口地区就集中了四家影院,相互竞争营业受到影响。雷玛斯将视线投向公共租界中区和法租界。1914年9月8日,雷玛斯在静安寺路新建租界中区第一家电影院夏令配克影戏院,给中区观众带来便利。夏令配克“规模堪称第一,装潢十分新颖富丽”,营业也比较灵活,“以放映美国和法国影片为主,但在中国国产影片崛起之时,也肯为其提供放映的机会。”(注:吴贻弓.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14.)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爱情故事片《海誓》、第一部侦探武打片《红粉骷髅》都首映于该院。1917年,雷玛斯分别建造万国大戏院和卡德影戏院,并组建雷玛斯游艺公司。1921年,雷玛斯又进军法租界,在霞飞路新建恩派亚影戏馆,成为上海滩真正的“电影大王”。

1914年日本商人在虹口租“虹口活动影戏园”改名为东京活动影戏园,1915年西班牙人古藤倍在南市新建共和影戏院。1915年9月10日,华界地区最早开设的影院——“海蜃楼电光活动影戏园”开张于南市九亩地(今大境路及露香园路一带)。当时绝大多数影院都位于租界,海蜃楼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不平衡格局。1917年5月17日,上海大戏院在北四川路虬江路口开幕。股金多出自曾焕堂(黄楚九女婿),他成为国人经营电影放映业的先驱。

从1908年第一家正规影院到1921年恩派亚的出现,十多年先后有十多座电影院兴建。电影院在上海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注:吴贻弓.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13.)。“看电影”也超越其他娱乐方式,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上海市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是上海电影业大发展时期,电影放映业和电影制造业都有新突破。首先,电影院建设加速发展,在上海星罗棋布,竞争激烈。1923年英国人创设中国影戏公司,在租界西区静安寺路口兴建卡尔登影戏院,是“包括影戏院、酒吧、舞厅、咖啡厅等设施在内的综合性娱乐场”(注:薛理勇.闲话上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129.),其“规模甚宏伟,而陈设之富丽,尤为彼时上海所有各电影院冠”上海通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412上海研究资料续集2[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535.卡尔登与美国派拉蒙制片公司达成协议,成为派拉蒙出品电影的首轮影戏院,为“上海第一影戏院”。

1925年奥迪安大戏院又启用。该院布置华丽,足与卡尔登影戏院媲美。上海的电影院从维多利亚、夏令配克、爱普庐开始才算稍具规模,卡尔登、奥迪安才比较考究起来(注:上海通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412上海研究资料续集2[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552.)。

1927年之前,上海电影院大都由外国人创办或控股,鲜有国人涉足。但民营电影制造公司蓬勃发展,拍摄了一批国产影片,放映渠道却不畅通。明星电影公司意识到问题后,开始致力于自办影院。它联合百代公司将亦舞台改建为1177个座位的中央大戏院,从此有了自己的地盘。中央大戏院大量上映国内本土制片公司的影片,获得“国片之宫”的赞誉。1926年3月,雷玛斯萌生退意,张石川等人立即承租他的五家影院,以中央大戏院领衔,以中央影戏公司管辖各院。后又吸收中华、平安两家影院,至此,中央影戏公司代替了雷玛斯的势力,声势壮大。

1927年,上海共有26家电影院,与10年前相比,设施和装饰都更加讲究。电影院领地也深入到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等以前未涉及的地区,形成一张巨大放映网络。电影院发展越来越成熟,看电影成为近代上海最有影响的城市娱乐活动,电影院也成为市民重要的公共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1928年“大光明影戏院”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取得良好口碑。后经1933年推倒重建,该建筑被称为“远东第一电影院”。它是上海近代娱乐业发展鼎盛时期的里程碑。重建的“大光明大戏院”也成为上海娱乐业发展史上的世纪神话。

总之,上海开埠后至20世纪20年代末是上海近代娱乐业起步和发展时期。近代上海人的娱乐理念从保守传统向开放创新转变,现代娱乐业大部分活动门类基本成型,娱乐场所设施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电影的输入和电影院的兴建,被视为现代娱乐文明的最终确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