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近代娱乐业的明星

上海近代娱乐业的明星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上海娱乐业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项目当属“电影”。在电影发明后,改称“电光影戏”或“活动电光影戏”。“电影的出现成为上海娱乐业发展的一波推动力。”这一天,电影正式宣告诞生。上海徐园为中国赢得这项殊荣。徐园于8月再次发布数条告白,招徕顾客。其他大众室内娱乐场所纷纷效仿,电影很快传播开来。

近代上海娱乐业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项目当属“电影”。1885年11月21日,《申报》刊出清政府官员颜永京一则启事,申言为赈济灾民,他将在格致书院(今格致中学)“用西法轻养气隐戏灯”放映影戏,内容为其遍游英、德、法、美、俄等国时所看到的民俗和风景名胜。这是西洋影戏第一次在上海露面。虽然票价每张高达五角(这在当时已相当贵),但前往猎奇的人还是非常踊跃。颜永京放映的是幻灯影片,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放映的滥觞(注:张伟.沪渎旧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37.)。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放映的都是默片“西人有电光影戏,固绝无声息之类剧也”。在娱乐场所林立的四马路,开设了一批简陋的西洋影戏院招徕观众,还颇有中国特色:“乃观于四马路之各影戏场……有雇佣洋鼓洋号筒者,间亦竟有用中国锣鼓者。喧哗之声不绝于耳。是与西人适成一反比例也。”(注:环球社.上海社会之现象[N].图画日报,第36号第7页.)西洋影戏院内部藤椅按次序摆放,中国观众边看影片边交头接耳。旁边有鼓乐手伴奏。《做影戏》赋诗一首:“借间房子做影戏,戏价便宜真无比。二十文钱便得观,越看越是称奇异。人物山川景致新,田庐城郭似身亲。一般更足夸奇妙,水火无情亦像真。”(注:环球社.上海社会之现象[N].图画日报,第349号第8页.)二十文票价很便宜,看西洋影戏很快成为当时沪上普通娱乐活动

1885年颜永京放映的是幻灯片,被称为“西洋影戏”、“西洋画片”、“活动影戏”。在电影发明后,改称“电光影戏”或“活动电光影戏”。因为习惯使然,同一时期“西洋影戏”的说法仍在沿用。直到1905、1906年,“电影”作为约定俗成的称谓才开始出现(注: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5):119.),20年代末得到普及。电影与其他娱乐项目相比,面世最晚,但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其他娱乐所不能及。诞生伊始,电影就展现出独特魅力。“电影的出现成为上海娱乐业发展的一波推动力。”(注:埃尔·李伯曼,帕特丽夏·埃斯盖特.娱乐营销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图1-1 四马路影戏之喧哗

图1-2 做影戏

(文献来源:环球社《图画日报》第三十六号第七页,第三百四十九号第八页)

追根溯源,电影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从遥远的欧洲漂洋过海传入上海经历半年时间。之后上海很快成为中国电影启蒙和发展的重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Grand Cafe印度沙龙,放映了20场电影。每场约20分钟,包括十部短片:《工厂大门》、《江湖杂耍》、《铁匠打铁》、《水浇园丁》、《婴儿喝汤》、《布袋跳跃比赛》、《钓金鱼》、《会议代表抵达会场》、《海》、《里昂的科德利尔广场》。这是当时卢米埃尔兄弟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的影片,后来又陆续拍摄了《小船离岸》、《玩纸牌》、《救火员》、《火车进站》、《拆墙》等。每部短片大概只有两分钟,固定机位、连续镜头。(注: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5):120.)据媒体报道,电影放映时人们惊呆了。当银幕上火车冲着观众呼啸而来时,人们抱头鼠窜。这一天,电影正式宣告诞生。

之后,卢米埃尔兄弟培训了一批操作师,带着新发明的电影机到全球做示范旅行,同时拍摄当地风光扩充片库。1896年7月7日,卢米埃尔的员工毛利斯·赛斯提尔(Maurice Sestier)到达印度孟买(注: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5):121.)。1897年日本才有电影放映(注: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8.)。而中国却在1896年6月30日成为亚洲最早放映电影的国家。上海徐园为中国赢得这项殊荣。

1896年徐园主人徐氏父子通过怡和洋行购买了英国罗伯特·韦廉·保罗(Robort William Paul)的Animatographe系统电影机和十卷胶片(注:刘小磊.“影”的界定与电影在中国传入伊始的再考辨[J].电影艺术,2011(5):122.)。并于6月29日在《申报》副刊中刊载一则“徐园放映”的广告:“徐园告白:本园于二十日(注:光绪22年5月20日即公元1896年6月30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文虎清曲童串戏法,西洋影戏(注:因首次“机器电光影戏”放映,所以仍沿用幻灯片时代“西洋影戏”的称谓),以供游人随意赏玩,向因老闸桥北一带,马路未平,阻人游兴,现已平坦,马车可直抵园门,维冀诸君踏月来游,足供清谈之兴,扬镳归去可无徒步之虞,游资仍照旧章,准廿三夜,外加烟火大戏游,资每位三角,此布。(图1-3)”这是史实可考的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广告。

图1-3 徐园告白

(文献来源:《申报》副刊1896年6月29日)

据徐棣山曾孙徐希博回忆:“因为摄影机的使用非常复杂,当年放映第一次没有成功。……当时电影的光源不是用电,用的是汽灯……房顶吊一块大的白布,下面放几口大缸,缸里装满水,然后将水不停地泼在白布上,一是为了防火,二来泼了水,白布上的黑白反差会清楚。……放映的内容就是火车站,人们在上火车,下火车。”(注:DVD《老上海,老电影》之《徐园寻梦》中徐希博(徐棣山曾孙)、臧增嘉(徐棣山曾外孙)访谈,2005年出品.)这次放映夹在文虎、戏法之间,虽未引起爆炸性轰动,但带给上海市民新奇的娱乐体验,起到电影启蒙效果。徐园于8月再次发布数条告白,招徕顾客。从此徐园将放“西洋影戏”即电影作为常规的娱乐节目推出。其他大众室内娱乐场所纷纷效仿,电影很快传播开来。

徐园的初次尝试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中国人自发行为。电影放映机器的订购、安装和宣传都由徐氏父子亲力亲为,没有被迫接受的痕迹。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商人对外界信息的敏感,与世界联系的紧密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当然,徐园放映的成功也要归功于西洋镜、幻灯影戏的普及所积累下的群众基础。

1897年5月底到10月,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一说为詹姆士·里卡顿)带着爱迪生的影片来到上海,先后在礼查饭店、张园、大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四马路(福州路)一带天华茶园、同庆茶园、奇园等处放映,放映影片有《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黎府》、《罗依弗拉地方长蛇跳舞》、《骑马大道》、《以拳术赌输赢》等(注:张遇,王娟.老上海写照[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35.),让上海市民啧啧称奇。

次年,即1898年雍松再次来沪,变换不少新节目移映于徐园。5月20日《趣报》上曾发文《徐园纪游叙》描绘此次放映情况:“……堂上烛灭,方演影戏。第一出为《马房失火》,第二为《足踏行车》,……第十四为《秋千弄技》。以上各出,人物活动,惟妙惟肖,瞩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注:沈盼盼.电影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D].安徽师范大学,2012:5.)

从以上游记、1897年6月11日、13日《新闻报》连载《味莼园观影戏记》、9月5日《游戏报》第74号《观美国影戏记》等中国第一批观影评论文章中可以看出,早期到沪放映的影片都是纪录短片集锦,以日常生活场景和动作片段为主要内容。而且都是默片,配有简单字幕说明,现场有音乐伴奏。片长约两大盒,90分钟左右,当中要换一次片。时人观后,对“电光影戏”(或说“西洋影戏”)顶礼膜拜,并大力宣传,对“电光影戏”的流行起到一定作用。如陈无我叹道:“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注: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385).

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先后在四马路升平茶楼、乍浦路跑冰场和湖北路金谷香番菜馆放映电影。“放映时,光线不明,形影不清,片旧痕多,宛如下雨。观众非但不生兴趣,反觉讨厌。观众日少,营业不振,挣扎四五年,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注: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83.)不得已将放映机及影片等全部转让给老乡雷玛斯。

雷玛斯在1903年接手加伦白克放映业务后,仍在乍浦路跑冰场内放映,但“地点偏僻,交通不便,居民稀少,观众寥寥”(注: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84.)后迁至大马路同安居茶楼,也无起色。于是又迁往四马路青莲阁。青莲阁是一家赫赫有名的茶楼,“楼下进门几步路,正中就是一座大楼梯,直达楼上。顾客络绎不绝。楼上是茶楼,楼下是小型的游乐场。有摊贩,有游艺,有杂耍,有卖唱”(注: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85.),热闹非凡,是放映电影的极佳场所。雷玛斯在楼下租了一个小间,“挂起一张白布做银幕,雇佣穿的红红绿绿的印度人在大门口吹吹打打,洋鼓洋号,并时常撩起门帘露出白幕,招徕路人。”(注: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他“放映机只有一架,一本映完,停三分钟,换上新片再映。每场十五分钟,每场门票铜元三枚。”“路人过者偶而入览,竟成嗜好。”(注:陆铁民.旧上海影业大王雷玛斯的发家史[J].世纪,1999(3):55.)雷玛斯“取费低,顾客多,时间短,场数多。日进斗金,一本万利。”(注: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8.)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钱,这为他日后开设影院积累了资金。

由此可见,电影在上海萌芽发展的10年间,传播者基本是西方淘金者,他们的放映活动客观上积累了观众数量,推动了电影消费,使电影成为上海文化娱乐市场生力军。到1906年夏天,即电影引入上海的第10个年头,“电影”这个称谓已在报纸上正式出现。南市区和新园还推纳凉新法——看露天电影,并公开售票(注: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年谱.http://memory.library.sh.cn/node/47481,2013-07-30.)。

纵观中国早期电影业的萌芽和发展,不禁会引发思考:为什么当时的上海能成为全国电影业最发达城市?这可从城市比较中找到答案。其实放眼中国,唯一能与上海比较的只有北京。北京虽然是国家首都,但由于政治和社会文化影响,早期电影发展和电影院建设与上海有不小差距。

首先,电影的传入方式不同。1896年电影在上海由徐氏父子引进,之后的发展都是商业和文化驱动。北京由于清政府统治者慈禧太后极力排斥,电影一开始未能进入。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电影才由天津租界传入北京,随着帝国主义的洋枪大炮一起出现在北京市民面前。之后因数次放映事故,慈禧视电影为不祥之物,宫内不准放映,导致北京上流社会不热衷电影的推广,仍痴迷传统的娱乐活动。但是电影放映在北京民间受到极大欢迎。1907年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建立,这是外商经营专为外国人放电影的场所(注:田静清.北京电影业史迹(1900—1949)[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9.)。随后前门大栅栏的大观楼、庆乐园先后放映电影,电影院在北京逐渐普及开来。从这点来看,北京和上海几乎同时在建设正规电影院。

其次,早期电影制片领域北京领先上海,后被赶超。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不满市场上放的都是外国影片,自行购置摄影器材,开始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虽然只是简单的纪录片形式,但开创了国人拍电影先河,受到观众欢迎。在大观楼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注:电影周刊.1939年12月7日:第14期.)。之后影片运往江苏、福建等地放映,影响面广(注:田静清.北京电影业史迹(1900—1949)[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27.)。在上海,更多的是外国摄影师当地取材,剪辑成影片发行。如1898年爱迪生公司摄影师拍摄《上海警察》、《上海街景》等短片(注: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15.)。后来随着20世纪20年代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在上海相继成立,上海制片业全面超越北京。

第三,京沪两地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程度决定了电影业的发展。1926年12月,有声电影就出现在上海百星大戏院和虹口大戏院。这距离有声电影在美国首次上映时隔仅4个月。但是有声电影在北京首次登台是1929年4月,已经是三年以后(注:田静清.北京电影业史迹(1900—1949)[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9.)。此外,美国好莱坞八大公司首选上海设立办事机构,在华北一开始均设在天津租界内。当美国影片在北京流行后,他们才迁入东交民巷租界内办理发行业务。这说明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殖民地是殖民者文化输出的首选地。电影这个西方现代娱乐业“明星”,在上海的发展势必比北京迅速。

再说,北京是京剧发源地,传统文化和娱乐活动对社会的影响远超上海。电影在北京的拍摄和创新也离不开京剧扶持。如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就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京剧选段。1927年京剧加电影“连环戏”的创新形式也最初在北京推广开来(注:田静清.北京电影业史迹(1900—1949)[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34.)。可见,电影在北京的发展是沉浸在浓厚的京派文化中,这与上海中西结合的海派文化截然不同。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电影业在京沪两地的发展。

电影选择了上海。电影的发达与这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上海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造就了近代上海独特的娱乐业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