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上海的群众社团

近代上海的群众社团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的群众社团是指,各阶层劳动群众为了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利益而自觉成立的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工人组织、职业组织、妇女组织等。

这里的群众社团是指,各阶层劳动群众为了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利益而自觉成立的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工人组织、职业组织、妇女组织等。

一、近代上海的工人社团

近代上海的工人群体产生以后,在强大的传统观念束缚中,不可能一下子产生自觉的阶级意识。工人团体的进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传统色彩较浓的同乡、同业互助组织,到阶级自觉的近代工会的上升过程。资本市场经济中,工人是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群体,经济条件很差,一般来说受到的近代教育较少,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只有经历商品市场的严酷考验和生存磨难,并在先进思想的指导之下,才能形成阶级意识和阶级联合。近代上海的工人群体,是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在20世纪初的时候还比较分散,以后随着近代产业的发展,如中外纺织厂,才大群体地集中起来。工人团体的建立范围、规模、规则都受到这种历史环境的制约。

(一)早期的工人帮组织

这是一种传统的劳动团体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同业纠纷,合群互助,还没有形成劳资观念。主要有:

手工帮,系手工工人组织。依职业结帮,活动以调处同业纠纷,制定同行公议的条文使彼此依从。如银楼工人的饰业团、翻砂工人的同义会等。

机器工人帮,是以同业与同乡关系为纽带,同业职工、同乡雇主相结合的团体。如法兰西报馆排字工人的西字团结社,商务印书馆的集成同志会等。在上海早期机器工人中,木工有广东(台山籍)新宁帮、广东木工(非台山籍)杂帮、宁波帮木工、另有输子庙帮会组织等。

地方帮,以地域或工种为纽带的劳工团体。是一般无技能的劳动者组织,在苦力层最多。如,在沪海员中除以甬籍海员为主的均安水手公所外,还有炳记社、广义和、联义社、定海公社、兴业社等二十多个团体。另有南北17家码头堆栈小工组织的裕后社等。旨在自救互助,如均安水手公所组织水手上船时捐款,办子弟学校,免费治病,并发放失业借款,遇难海员葬仪费、介绍工作等。在搬运业苦力帮中也有帮头抽取苦力部分收入为基金,以接济因病、因故不能工作的苦力,扶助伤残或安葬死者等。

在一些单身来沪、涉世不深的青年工人中往往有兄弟会、姐妹会形式的小群体,多见于青年女工、学徒集中的行业,以同事、同乡、同性为范围,人数3~5人不等,以年长者为中心,他们年龄接近,同吃包饭、合租一屋,工作、娱乐、生活不出此圈子。

这些早期的劳工组织是社会帮会势力发展的对象,几乎都与社会帮会势力有联系。近代上海的青洪帮势力几乎控制了上海平民谋生的所有手段,整个苦力层和相当部分技术工人的招募由帮会控制,戏园、游乐场多由帮会中人经营,渔市场的货源、菜市场的摊位出租也多为帮会控制。帮会头目以收徒为敛财方式,工人为谋一饭碗和人身安全,就不得不送礼入帮。此外棚户区地皮一般为帮会人物所占,贫苦居民逢年过节都要备礼答谢帮会人物,才能免遭拆屋驱逐。上海纱厂系统中男工70%~80%加入青帮,人力车夫中90%入青帮,在码头、邮政、公共交通系统中帮会势力也较为集中。[55]

城市中贫困大军的存在与膨胀是帮会势力滋长的基础,也说明早期工人阶层的依附性很强,还没有产生独立的阶级意识,近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还没有形成。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20世纪20年代后,在先进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下,上海的劳工阶层逐步有了自觉的阶级意识,工人阶级的社团组织开始摆脱传统的依附性,成为有力量的社会组织。

(二)工人阶级社团

五四以后,在“劳工神圣”口号的感召下,上海工人阶级出现了在近代思想影响下的工读互助和合作主义的新社团。主要有:上海工读互助团,1920年2月由陈独秀、王光祈等发起,以实行半工半读、互相协助为宗旨。沪滨工读互助团,1920年6月成立。上海女子工读互助团,1920年5月成立。沪滨伙友工读互助团,1920年11月成立。平民周刊社,1920年5月由复旦大学学生李荣祥、黄华表、毛飞、谭常恺等发起成立,出版《平民周刊》,1921年12月改名为平民学社,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为宗旨[56],下设图书馆、合作购买部、出版部。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1919年10月成立,旨在“补助小本营业,提倡合作主义,鼓励同袍储蓄,解放平民经济”。上海织袜女工工会,1920年成立,由上海织袜厂女工自发组织。药业友谊联合会,由上海药业店员自发组织,1920年成立。上海职工俱乐部,1922年5月成立,以“实行合作主义,提倡高尚娱乐”为宗旨。上海职工合作商店,1922年8月成立。同孚消费合作社,1922年10月成立。上海合作联合会,1922年12月成立。合作同志社,1920年12月由薛仙舟、程婉珍、陈果夫等在复旦大学成立,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合作事业,造就合作人才”为宗旨。平民协社,1923年成立,“以互助的精神,谋物质上的便利,进而求精神上的快乐”。

这一时期,工人团体出现联合的趋势。1922年12月,上海合作联合会成立,参加者为上海国民合作储蓄银行、平民学社、上海职工俱乐部、上海职工合作商店和同孚消费合作社等五个团体。宗旨是:“谋相互的扶助,为普遍的宣传,养成合作入材,调查合作事业”。[57]

五四之后,国共两党都努力争取对工会组织的领导。

这一时期国民党影响下的工会,如1921年成立的中华海员工人联合会上海分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人的利益,表明了资产阶级政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进步性。

1927年后,国民党发起控制的工会组织有: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工人福利委员会,上海市护工总队等。

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争取对工会的领导。1920年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成立上海机器工会。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工会。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成立,机关刊物《劳动周刊》,成立宣言提出:“我们只有把一个产业底下的劳动者,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都组织起来,做一个产业组合。因为这样一个团体才能算是一个有力的团体”,“向劳动者宣传组合之必要,要联合或改组已成的劳动团体,使劳动者有阶级的自觉,并要建立中国工人们与外国工人们的密切联系”[58]。1925年五卅运动中,上海总工会成立,与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学生联合会、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组成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工商学联合会,成为反帝运动的公开指挥机关。大批工人、积极分子在五卅运动后加入共产党。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1926年10月、1927年2—3月,上海工人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起义取得了胜利。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充分显示了城市产业工人的政治觉悟和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也表现了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社团主要有:

1925年5月成立上海总工会,由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上海公共租界电车工会等24个团体组成,李立三任委员长。至7月,上海总工会发展到所属工会117个,会员近22万人。

1924年上海邮务公会成立,1927年改上海邮务工会,以收回邮权,发展邮政,改良邮工待遇为宗旨。

20世纪20年代末成立京沪、沪杭甬铁路工会。

1929年6月成立上海工会联合会,由市政、码头、丝厂、五金、纱厂、烟厂、印刷等10余个工会发起成立。

1936年8月成立上海工人救国会,1938年1月改称工人救亡协会,1946年3月改称工人协会,根据形势需要开展活动。在日商纱厂、美亚绸厂、沪东烟厂、英商怡和纱厂、中外印刷厂以及码头工人、工人夜校中建立工人组织。

1936年2月成立职业界救国会,1937年9月改为职业界救亡协会、1949年初改为职业界协会,主要由中外企业、商号职员、店员和学徒组成,还有部分高级职员和少数工商业者参加。

上海沦陷后,工会组织被日军占领当局和汪伪政府改组把持。先后成立有中华工人福益会、上海工运协进会、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工会整理委员会等工人组织,为其稳定社会秩序服务。

二、近代上海的职业社团

这里所说的职业社团,是指由各种机构的非体力劳动职员、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成立的社团。如律师社团、工程师社团、会计师社团、教师社团、文艺家社团等组织。

职员通常指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机构中从事非体力劳动的服务人员,一般具有某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技能,从事于有组织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工作。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使造就职员的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而职员群体的壮大标志着社会机构层次增多、协调范围扩大及与此适应的文化事业的发达。近代上海的职员群体不仅阵容可观,而且有知识技能,分布广,层次多。是近代上海城市中一支重要组合力量。

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上海就开始出现一些凭借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包括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新式学堂教员、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职业领域的职员群体加快扩大。因为职员的专业技能需要一定训练和新式教育,接受过近代学校教育的大批青年按其学历水平进入不同的职员队伍。20世纪30年代,金融、新闻、交通、司法、医药、高校、中学、洋行、工部局、公董局、政府机关、大百货公司等单位的职员群体数量合计达20万人。[59]这是一个比较分散的市民群体,有相当一部分职员参加工会组织,有的建立自己的专业社团。

职员组成的职业社团,一般表现的是合群互助的愿望,自励自强为途径的联合努力,较少消极的依附性,比较关注社会状况,有较畅通的表达观点的渠道,经常发出社会声音。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律师、医师、会计师、记者、工程师、建筑师、文艺家等都建立了专业社团。如,上海医师公会、中西医药研究社7个,上海律师公会数个,还有中华武术会十余个。[60]30年代后期始,在上海沦陷、内战重启的政局中,职员就业出现困境,各业中下层职员成立的职业社团迅速增加。

(一)近代上海律师公会

1912年1月,上海成立中华民国律师总会,是由留日法科毕业生自发成立的组织。1912年12月定名为上海律师公会,采取会长制,公举陈则民为会长。由于律师会员的增多,1927年上海律师公会改制为委员制。1927年至1935年,上海律师公会会员的人数从的323人增长至1 232人[61]。改制后的上海律师公会制订了新会则,进一步体现了公会管理的民主精神。如,赋予会员弹劾权和罢免权,如果有执行委员被认为工作不尽职,由监察委员对其进行弹劾,如监察委员不尽职或违反会则,各会员均有罢免其职务之权;对违背律师章程或会则的会员有惩戒权;对于女性律师,公会给予平等对待;强调律师出庭应遵守相应礼节等。

此外,1926年后,还有执业律师自组织的律师同乐会、律师联欢社等。

(二)近代上海会计师公会

1925年2月,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成立,次年改称为上海会计师公会,这是中国第一个会计师职业团体。

上海会计师公会章程明定以“联络感情交换智识,图谋会计师地位及德义之向上,促进吾国经济事业之健全发达”为宗旨。[62]

其工作重心主要围绕会计师初兴期间的种种制度问题及执业阻碍,外诉政府,内治行规,为近代会计师制度之完善及会计师营业之发达而努力。开展谋会计师之社会地位之向上;整理会计师的兼职问题;实施行业自律;拓展会计师职场等工作。

(三)近代上海医师公会

1925年11月,上海医师公会成立。该社团章程明文规定“凡具有下列资格者得为本会会员。在国内外政府主办之公私立医科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者;领有政府发给之医师执照,并在本市主管机关注册者。”[63]创立时会员近百人。这是一个西医社团。

1927年4,为上海中医公会成立。是为了应对来自西医的竞争与挑战,也为了争取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对中医职业地位的承认而组织的中医社团。其宗旨“全在研究医学,发扬国粹”,并声明“凡本埠中医,均得入会”[64]

协助政府卫生部门,预防疾病,普及现代卫生常识,是上海医师公会一项重要的工作。譬如在《申报》上几乎每日都会有医师公会会员撰文向市民介绍讲授日常卫生小知识。在报纸上专门定期写专栏外,医师公会还不定期出版医疗卫生书籍,传播卫生常识。如1939年,上海市医师公会,因鉴于日前各地居民来往,特“呈现预防种丛书。后面并附英法对照文,应用甚便,业已印就,计每本十张,实价一角。”[65]除普及卫生常识外,公会还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一般而言这样的学术演讲是面向公众开放的。1932年2月,在淞沪会战期间,医师公会积极开展救护活动,照顾伤员,关注各难民收容所难民健康状况。受上海市特区市民联合会函请担任医疗工作,“以后如有那难民收容所送请诊疗之难民,一律免费”。[66]

(四)近代上海记者公会

1921年创立的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是上海最早的记者团体。继之而后的是上海日报记者公会和上海通讯社记者公会。1932年6月,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吸收了上海日报记者公会和上海通讯社记者公会的会员,正式成立上海新闻记者公会。[67]

上海新闻记者公会主要职能包括:捍卫言论自由,反对国民党实施的粗暴侵犯言论自由的新闻检查法令;对民族救亡表达己见,“九·一八”事变后,记者公会发挥了传媒优势,“以暴日横行,而日人复藉其新闻政策之惯技,颠倒黑白,大事宣传,以混淆世界各国之视听。该会特于今日(二十六日)假座沙逊大厦华懋饭店,招待各国驻沪记者”[68],盼能“主持公道,详实报道”[69];关注记者职业权益与社会地位,例如,1934年《民生报》社长成舍我遭到逮捕,记者公会积极通电营救,在舆论压力下,国民党政府释放了成舍我;鼓励记者们各抒己见,增进记者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如在1936年5月召开的春季会员大会上,提案创办新闻记者运动会,以增进会员健康;提议组织全国新闻记者协会,以充实、团结力量。

(五)各职业社团的大发展

上海沦陷后,社会状况恶化,各种职业社团出现了大发展的趋势。自30年代后期始,职业团体在中下层职员相对集中的行业有长足的发展。这些社团一般具有进修、娱乐、福利等方面的功能。尤其在战时,职业团体多以发扬互助精神,共谋福利为首要工作,诸如免费医疗、理发、消费合作社、失业互助会、职业介绍委员会等。如银钱业业余联谊会、保险业业余联谊会,洋行华员联谊会、工部局华员俱乐部、海关俱乐部、药剂生联谊会、益友社、求知互助社、职业妇女俱乐部等。40年代中期,出现了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余联谊社、四行二局员工联谊会、大新同仁联谊会、新药业同人联谊会、五金界同人联谊会、十六铺地区六业店职员组成的联市联谊会、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中等教育联谊会、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上海大学教授会等等。

作为非政治性社团它们不对政府、行政机构施加压力,因此不构成政治威胁,即使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一般也能够合法生存、稳健发展。无论是租界当局还是地方政府对职业团体的成立、活动都不作强行干预。甚至在日伪统治时期,银联、益友社等较大的职业团体仍能保持活动。例如,益友社从最初40人,到1948年3月拥有社友1.5万人,分布于商业系统的各个行业,成为商业系统覆盖面最大的群众组织。

职业团体的日趋发展,使40年代后期上海职员群体的中下层成为一支充满生机的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作为按职业组合的社会组织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

三、近代上海的妇女社团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戊戌维新时期,到二十世纪初年有了较大发展。上海又得风气开放之先,妇女的独立、自主、社会参与意识较早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是近代上海妇女社团的建立和发展。

1897年至1949年,上海先后成立100多个妇女团体[70]。或以政治活动为主,或以争取妇女自身解放活动为主,还有以文化生活、宗教慈善、学术研究等活动为主。创办者分属各党派、宗教、慈善等团体,也有不少是妇女自发组织。

1897年上海就有女学会成立,1903年到1911年间有关妇女问题的报纸杂志有12种之多[71],妇女学校和妇女团体相继成立。民国以后,妇女社团继续发展,对维护妇女权益、组织妇女力量产生了积极作用。

1906年,上海成立中国妇人会南洋分会,主要从事募捐救灾、讲求实业、兴办女学、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等活动,1907年春,创办了《中国妇人会小杂志》半月刊。1911年,周佩宜于上海组织世界女子协会,以期振兴女权,同期,丁乘时曾于上海设立妇女宣讲会。

武昌起义后,上海出现了女子参政同志会。该会“发起人以共和后人民平等,女子参与政事要求,欧美已渐有效,中国女子何独后人”为理由。[72]

1912年3月,上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进社,“以联合全国女界,普及教育、研究政法、提倡实业,养成共和国完全高尚国民为宗旨”。[73]7月,上海中华女子实业进行会成立,“主张振兴女子工艺、提倡女子经商、结合女工团体、发达中国实业”[74]。同期,上海的妇女团体还有:妇女青年会,中华女子缝纫会等。

1920年代后,上海各界妇女社团联合发展。1925年6月,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成立,宗旨是:“团结上海各界妇女,为求女子在社会上的一切真正平等地位,谋自身之彻底解放。”[75]。五卅运动中,该会积极开展宣传和募捐活动,联合商界罢市,并进行演剧募捐。11月15日,该会召开第二次临时大会,发表宣言,提出参加消灭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争取妇女的平等和解放。1935年上海成立中国职业妇女协会,进一步把妇女社团提高到新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