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上海的文化社团

近代上海的文化社团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文化发展亦成为全国中心。以后,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全国形势发展的潮流,上海的文化社团成为近代上海发展变化最快、社会活动最活跃的社会团体。20世纪初的十年,是近代上海文化社团异常活跃的十年,这一时期的文化社团积极介绍西方的社会民主思想,推动海外游学,宣传社会变革,参与社会革新活动。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文化发展亦成为全国中心。戊戌维新运动以前,上海已是全国传播西学的最大基地,拥有最多的新式学校和文化机构,成为宣传改良思想的主要城市。以后,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全国形势发展的潮流,上海的文化社团成为近代上海发展变化最快、社会活动最活跃的社会团体。文化社团将文化团体组成合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传播文化思潮、开展文化启蒙、推进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

一、维新时期的文化社团

洋务运动扩大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造就了一批眼光向外的开明知识分子。维新运动时期,这些开明知识分子组建文化社团,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倡导社会变革,从而开启了文化社团近代化的时期。

强学会是中国第一个近代政治革新社团[24],也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形式的文化社团。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强学会,以《中外纪闻》为机关报。康有为在《强学会序》中说明强学会的成立是因为“我中国弱于群雄之间,鼾寝于火薪之上”,开通民智、革新政务已成燃眉之急,并申明其研究,是图谋革新以求重振河山的宏图大志。强学会设立的强学书局以启迪民智为鹄的,以借阅图书为途径,图教育培育人才、广布近代科技新知。但强学会和强学书局很快便遭查禁。1895年11月强学会离京南下,成立上海强学会,从此上海强学会接棒北京强学会,在中西文化交流营造的文化沃土中,播下了近代文化社团传播创新文化的种子。

1895年12月4日上海《申报》发表《上海强学会序》:“天下之变岌岌哉!夫挽世在人才,成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累合计百之群,不如和千万之群,其成就尤殊转移尤飞也。”[25]次年1月在上海出版《强学报》宣传变法。《上海强学会章程》阐明其宗旨“专为中国自强而立”,“聚天下之图书器物,集天下之心思耳目”,“以广见闻而开风气”,“入会之友,必求品行心术端正明白者,方可延入局中”,“会中于义所应为之事,莫不竭力”等等。[26]文化革新和变法运动遂以上海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但终究为腐朽的晚清政府所不容,两江总督张之洞见风使舵,于1896年1月查封了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虽然很快被查封了,但它对变法维新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对西学的讲求,均给进步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可资效法的时代楷模。康有为说:“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学会首倡之,遂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27]强学会后,“学会热”被激发出来。

强学会对近代文化革新的社团化具有重要影响,维新时期近代上海文化领域,建立社团以维护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时代新风,提高了近代上海城市的文化水平,促进了近代上海市民观念更新和社会进步

据中国社团史记载,甲午战争后,近代上海各种教育、文化、学术、体育、艺术、宗教、风俗改良、工人、妇女、学生、慈善、公益、自治等知识分子和群众团体316个,其中属于学会和翻译会的有77个之多[28]。这些社团存续时间有长有短,但一般说明了维新运动之后近代上海文化社团的繁荣情况。这一时期,上海代表性的文化社团有: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罗振玉等倡立上海农学会,该会主要任务是筹款购买田产,经营农牧副业及译书、办报、设立学堂事务;邹代钧、汪康年等创办的地图公会;汪康年等创办的东文学社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叶瀚、汪康年等在上海成立蒙学公会,以期连天下心志使归于群,立法广说,新天下之耳目而为蒙养之表范。龙泽厚、吴仲弢等创立医学善会,主要目的是揭露庸医误人之害,要兴医学以治病救命、保种强国。孙直斋、王仁俊等创立医学会,探讨西医理论、促进传统医学的改革,筹办医学堂,培养医学人才,创办医学报,开设义诊。恽积勋等创立译书公会,该公会以采泰西切用书籍为宗旨,凡有关政治、学校、律例、天文、舆地、光化、电汽诸学,矿务、商务、农学、军制者,次第译成,以餍海内同志先睹为快之意,创办《译书公会报》。这一年创办的学会组织还有,译印中西书籍公会,上海印书公会,女学会,算学会,集学会,兴亚会,实学会,新学会,等等,还有郑孝胥、郑观应等创办的戒烟公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南汇绅士溪世干创办经济学会;汪大钩等创立商学会,以讲求商学,研究国内外贸易的利弊得失,并创办《工商学报》;华蘅芳、徐建寅等创建格致学社,以研究自然科学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唐才常等在上海发起组织正气会,其宗旨是“本会以正气命名,原因中土人心涣散,正气不萃,外邪因之而入,故特创此会,务合海内仁人志士,共讲爱国忠君之实,以济时艰”,“创开译局、报馆,遣派(留)学生”,代会友刊印“自著、自译之书”。[29]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期间,上海成立了以容闳、严复为正、副会长的中国国会,以讨论当时国危局乱的形势及对策、推广中国未来之文明进化。

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化社团的发端期,其势之旺,犹若燎原。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文化社团

《辛丑条约》的签订,清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国人从对洋人的愤恨转变为对朝廷的失望,人心思变,以学习西方、革旧布新、拯救危难为主的各种社会思潮成为文化主流。1901年始,满清政府实行“遮羞变法”——“新政”。其中,废除科举制度、兴学堂、奖游学等措施对发展近代文化有积极意义。20世纪初的十年,是近代上海文化社团异常活跃的十年,这一时期的文化社团积极介绍西方的社会民主思想,推动海外游学,宣传社会变革,参与社会革新活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戟翼翚、下田歌子在上海创办作新社,开展中日文化译介交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蔡元培、章太炎、黄宗仰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以教育中国国民、高其人格、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30]刊行《教育杂志》,这带有民主精神。同年夏,中国教育会支持上海南洋公学学生建立爱国学社,其宗旨是:重精神教育,所授各科学皆为锻炼精神、激发志气之助。吴敬恒、叶瀚在上海创立协助亚东游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成立中国天足会,倡导文化风俗革新,并随后创办了《天足会报》。是对封建文化的公开摈弃。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商务总会成立后,建立了振武宗社,厉行禁烟,意为振兴社会精神,下设分支机构600余处,历任戒烟者3万余人。同年,邓实、黄节等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其实暗指恢复华夏正统,唾弃满清政府。光绪三十年八月,上海各业绅商孙多森、周廷弼、徐润、祝大佑等30人余成立上海商学会,以调查、研究商情,开通商智,振兴实业,扩张贸易为主旨。后又有南市商学会成立。这一年,李平书、陈莲舫等在上海成立医学会,以研究医理。同期,上海还成立了中国医学公会、中华医学会、药业群志会等,期望健康国人体魄。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1905年),李登辉等在上海成立寰球中国学生会,主要活动是赞助或自办学校、协助青年出国留学、介绍职业及发表演说、出版刊物等。同年,上海成立铁路研究会,支持收回铁路利权运动。沈亮棨等在上海设立私塾改良总会。姚文楠等设立上海学务公所,后改为劝学公所,同时成立了以姚文楠为会长的上海教育研究会,两年后,教育研究会与沪学会合并为上海县教育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上海成立地方自治研究会、上海地方公益研究会,以研究政法、预备地方自治。马相伯、雷奋等成立宪政研究会。同年,成立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的预备立宪公会,在立宪请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年,上海成立有“五体育会”。上海设立中国妇人会南洋分会,主要从事募捐救灾、讲求实业、兴办女学、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等活动,并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春创办了《中国妇人会小杂志》半月刊。爱国教徒俞国桢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基督教自立会,创办《圣报》作为机关报,领导全国性的中国基督教爱国自立运动,得到社会各界有力支持。这一年,上海还成立佛教公会,强调宗教自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建立惜阴会,改良丧葬文化、革新祭祀礼仪等。这年春,曾铸等在上海设立崇实商学会,以讲习商学,振兴商务,收回利权。同年,上海成立中国工程学会。

宣统元年(1909年),上海成立了商学公会,商业研究会,竞业学会,商业求进会等。同年,各省咨议局代表于上海组织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研究立宪文化,推动进京进行立宪请愿运动。

宣统二年(1910年),霍元甲于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聘请南北武林高手传授武术,后又增设了摔跤、拳击、球类等体育项目,曾编著《潭腿》、《功力拳》等武学书籍,以传播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振奋民族精神

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成立中国佛教会,推行爱国教育,举办慈善事业等。同年,周佩宜于上海组织世界女子协会,以期振兴女权。同期,丁乘时曾于上海设立妇女宣讲会。这一年,全国13个省的教育会代表在上海成立了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张謇为会长,张元济、傅增湘为副会长。

这一时期,上海还成立了很多学生文化社团,主要有,留美中国学生会、中国学界联合会、福建学生会、上海青年全国学会、上海少年会等。

20世纪初,上海成立的文化社团还有中华学会,沪学会,群学会,浙江旅沪学会等以切磋学问、联络情意、提倡教育为宗旨;陆式楷、胡愈之等创立的世界语学会,戈丽生、张继善等建立的世界语学社;陈碟仙组织的丽则吟社及文学会等新语言文学团体;春阳社,竞义会,进行团等以改良戏剧为宗旨;还有,译书交通公会,上海日报公会,豫园书画善会,上海书画研究会等是出版与书画团体,等等。

这段时间的文化社团林林总总,异彩纷呈,社会各阶层积郁的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清王朝的不满,对革新的期望,通过文化活动表现出来。积累着社会变革的能量,预示着社会革命的到来。

三、民国初年的文化社团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土崩瓦解。辛亥革命是政治革命,也是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兴高采烈,满怀希望。民众一般认为,革命成功了,民国成立了,国家就会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就可以心情舒畅地开展各种事业,进行各自的生产和生活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社团对这种社会心态是有反映的,表现为教育、学术、科研、事业生活方面文化社团的增多上。

民主共和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但民主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民主共和能否振兴民族精神、团结一致走向复兴?国人拭目以待。这期间,文化气氛活跃,文化活动开放,文化关注的焦点主要转向对民主共和实践活动的观察上。然而,民国初年,派系暗斗,纷争不断,政客挟私,追利逐名,武人恃强,霸道跋扈,大局不朗,统一难产,老百姓对民国初年的乱局迷惑不解。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相适应,出现了新的文化社团。

辛亥革命后,广大百姓实不知“共和”为何物,于是以转播和研究共和为宗旨的文化社团成立起来。但共和毕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文化社团就以共和政治中的某些具体方面作为解释、普及的内容,如行政监督、司法独立、法律制定、地方自治等。

1912年3月上海成立东社,“以牖导国民监督政府为惟一之天职”[31],筹办《齐民日报》为舆论机关。

1912年1月成立国民公会,建会目的是健全舆论、监督政府、保持人民权利。

民国成立时,如何乱中求治、分中求统,也成了一些文化社团关注的主题。

1912年5月成立政见商榷会,以“集各政党,专以商榷政见、联络感情为宗旨”[32]

在共和思想的影响下,军界人物也纷纷组织文化社团对各自所关心的问题有所表示。上海成立的军界社团有:中国军界联合会,1913年5月成立,宗旨是联合各省军界,一致进行,免生误会。军警维持会,1913年5月建立,宗旨是军警团结,协谋和平。

民国初年,在民气舒张形势的推动下,旨在科学研究、技术追求、观念更新、文化普及、艺术推广等为鹄的文化教育类社团多方面建立起来。如,中华民国工业促进会、上海商业研究会、上海书画研究会、上海伶界联合会、中华民国世界语会、德文学社、中华佛教总会、中国通俗教育研究会、通俗宣讲社、民国教育实进会、小学教育研究会、万国学校卫生研究会等。

1912年至1913年,上海成立的教育、学术类团体有:国民教育时实进会,中国通俗教育研究会,小学教育研究会,通俗宣讲社,随营宣讲会,中华民国电报学生会,昌明礼教社,留英俭学会、孔孟正学会、古学保存会、法律协会、中华民国商学会、商业研究会、地税研究会、中华工学会、中华博物研究会、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促进会、中国化学会、兵工机器研究会、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法华联合会、中德协会、浙江旅沪学会、群学会、佛学会、书画研究会、中华民国世界语会、德文学社等等。文化学术类社团的繁荣,说明辛亥革命确实让社会产生了很大期望,人们认为可以好好地建设新生活了。

1914年以后新成立的学术团体有:科学社、丙辰学社、中国农学会等。

1917年,梁启超、蔡元培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民初,在共和精神的促进下,上海的宗教文化团体也纷纷建立。1912年建立中华佛教总会、佛教研究社、道教会、世界宗教会、孔教会、尊孔会等。1918年,上海创立觉社,旨在弘扬佛教。

群体文化社团有:上海警察协会,上海警察同学会,中国新闻协会,中国报界俱进会,上海日报公会,江苏五属图书馆职员会,制造工人同盟会,华字联合同志会,女工同仁会,中华民国律师公会,中华辩护士公会,留美同学会,京师大学同学会,伶界联合会等。

还有成立有中外民间文化友好团体:华法美三共和国联合会,中美英睦谊会等。

这时期,大量民间文化团体的出现与民初政府提倡社会的文化教育政策有关。如,1915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呈请:“国基甫定,民习未纯之时,使非于此项教育积极提倡,不徒人民之德慧不开,社会将日趋于下,而蚩蚩者氓乏适宜之训化,尤惧无以定志气而正趋向,其于国家前途关系甚巨。”[33]

民国始建,南京临时政府就公布多项谫除陈规俗令,大大推动了民初风俗改良。上海出现了不少风俗改良文化团体。光复实行剪辫团、剪发缓易服会、捐辫助饷社、进德会等属于此类。

这一时期,上海文化新风的最重要成果是《新青年》杂志创立。“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受刺激,他们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1915年9月,以上海群益书社为依托,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以其民主、科学、新文化的鲜明宗旨,吸引、聚合了一大批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进步青年思想家,给仍然处于混沌迂腐的中国文化思想界以极大的震撼和影响,上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以后五四运动的旗帜。

总体上说,民国初期是上海的文化社团大发展的时期,文化社团承担了新旧交替时期社会思想文化交替对比与反思的任务,并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寻求社会真理。

四、五四时期的文化社团

民初的政治现状击碎了国人对民主共和的美好梦幻,在一定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是民初政治实践破产的反应。五四运动后期的主阵地转移到上海,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下,近代上海的文化社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和组织状态。这一时期文化社团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并向社会各阶层群众深入。

1919年5月11日,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复旦大学何葆仁任会长,其成立的目的是:“期合全国青年学生之能力,唤起国民之爱国心,用切实方法,挽救危亡。”[34]上海学联积极组织和领导了上海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发挥了指挥中心的作用。

1919年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成立,段锡朋为会长,何葆仁为副会长。全国学联积极组织和领导各地学生继续斗争,并参加拒签和约运动,为五四运动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救国十人团是五四时期兴起的民众爱国团体,每组十人左右,深入社会民众,广泛开展爱国讲演活动。1919年5月11日,上海孙宝辉等10人发起组织救国十人持久团,目的是为了把爱国运动持久地开展下去,并规定团员必须遵守的约言:不买日货、不用日币、不乘日船、不被日人雇用等。中华救国十人团联合会,是救国十人团在上海成立的全国性的统一领导机构。

少年中国学会上海工读互助团,是少年中国学会五四运动期间在上海发起的组织。提倡会员到青年中间去,为民族独立运动服务。

新人社,1920年4月在上海成立,信仰新村主义,希望社会中每个分子都能得到平均发展个性的机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是一种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改良思潮。

1920年2月,彭璜等在上海发起上海工读互助团,5月,平秀英在上海组织上海女子工读互助团,6月,旅沪湖南学生成立沪滨工读互助团,11月,赵醒侬发起组织沪滨伙友工读互助团。工读互助主义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提倡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平民周刊社,1920年成立,是复旦大学学生组织的一个旨在研究和宣传改造社会方法的团体,以“研究合作主义、提倡平民教育、发展平民经济为宗旨”。[35]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上海支部,1921年成立,林伟民任会长,以阶级观点把劳动者结合起来。上海女权运动同盟会,1921年10月成立,倡导和保护妇女参加社会运动。

上海合作联合会,1922年成立,宗旨是“谋相互的扶助,为普遍的宣传,养成合作人才,调查合作事业”。[36]

五四后,上海成立的群众合作主义团体还有:上海合作同志社、平民协社等。

浅草社,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文学群众团体,创办《浅草季刊》,发表作品,鼓励民众继续奋斗,向往光明美好的生活。

上海戏剧协社、辛酉剧社等是这一时期成立的文艺革新群众团体。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及其实践的破产,使苦闷的人们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五四运动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我国并产生一批信仰共产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上海率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于上海,是一个“要把各个劳动组合都联合起来的总机关”[37]

五四运动后的上海文化社团,把近代上海的思想文化水平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使上海这座新旧杂陈的近代都市,焕发出更强的正能量,成为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策源地,城市精神和秩序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历史律动。

五、大革命时期的文化社团

1924年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各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声势之浩大,发动群众之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38]。大革命以推翻外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军阀割据统治为目标。上海的文化界围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支持国民革命的主题,建立新的进步文化社团,提高近代上海市民的政治觉悟,激发上海支持大革命的热情。与国共合作的革命形势相适应,这个时期的文化社团呈现出各阶层文化社团大联合的局面。

废约运动大同盟。1924年8月,全国学生联合会30多个团体在上海成立废约运动大同盟,号召全国人民组织起来,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权利与势力。

非基督教学生同盟。1924年8月,上海青年学生重组1922年曾经发起的非基督教学生同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

上海国民会议促成会。1924年11月,上海工、学、商、教等143个团体成立以邵力子担任主席的上海国民会议促成会,反对帝国主义军阀分赃的善后会议,要求实现国民会议,建立人民政权,结束军阀统治,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保障人民言论自由,废督裁兵等。

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1924年12月成立。号召妇女积极支持国民大革命。

上海各界妇女联合会。1925年6月成立,以“团结上海各界妇女,为求女子在社会上的一切真正平等地位,谋自身之彻底解放。”[39]

1925年前后,上海成立的很多文化生活社团:东风社、青凤文学社、湖波文艺社、爱美文学社、济美社、幻社、上海著作人公会等。受大革命运动的影响,文艺爱好者和文化人走出个人小圈子,融入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24年8月成立在上海,会员包括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华中五个区,联合全国体育团体、促进体育之进步。成立后,加入了远东体育协会、国际足球联合会等国际体育组织,1931年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

共产党员发起和领导的群众文化团体深入发展。1925年6月共产党领导的工商学联合会成立。

这一时期,上海也有一些不同意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文化团体。如上海工团联合会,1924年3月成立,参加该会的成员相当多,包括上海纺织工团、南洋烟草职工同志会、上海纺纱女工协会、中华劳动联合会、中国工会、中华工会、全国工界救亡大会、全国工团工人自救会等团体。该会主张“只问面包,不问政治”、“只要工会,不要政党”的思想,反对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1925年12月由曾琦、李璜等主张国家主义者联合全国30多个相关宗旨的社团,在上海成立,以“联合全国信仰国家主义之团体,实行全民革命,以实现国家主义为宗旨”。[40]鼓吹国家主义,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反对阶级斗争学说,主张阶级合作。

非马克思主义文化社团的成立,并且有大量群众团体参加,说明当时文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甚至存在很多不正确的片面解释,如单一强调暴力革命等。也说明近代上海广大市民主要关心的是社会的安定和生活的稳定。

1927年统一战线破裂后,上海的很多进步文化团体被迫停止活动或被解散,但国民党统治限制自由的高压政治措施,却激发了民众文化团体的复苏。看来政府只用高压政策,而不能给社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民众的反抗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1930年2月,由鲁迅、郁达夫、田汉、郑伯奇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争取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教育自由,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黄埔革命同学会,1930年11月,由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在上海发起成立,与各地反蒋势力进行联系,共同进行反蒋活动。

太阳社,1927年冬成立,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表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

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田汉任会长,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夏衍、郑伯奇等。主张革命的知识分子应下决心站到无产阶级立场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参加者大部分是原创造社、太阳社、我们社、引擎社和艺术剧社、时代美术社等文艺社团的成员,宗旨是团结和组织所有进步作家,推进革命文学运动。用革命立场的文学鼓舞民众勇于参与到社会改造中来。

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0年5月20日成立于上海,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运动为宗旨”。[41]为培养年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1930年下半年,社联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作为自己的外围组织,在上海的大中学校建立学校支部,在社会上建立街道支部,出版发行《新思想》、《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现象》等杂志,组织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读物和新文学书籍,联络进步团体,团结广大进步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学生和职工中开展业余文化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革命干部,为社会科学运动的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一时期,上海的群众文化社团还有:朝花社、摩登社、中国著作者协会、生路社、秋野社、绿漪社、晨光社、普罗诗社、青年文学研究会等。

六、抗战时期的文化社团

九一八事变使我国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全国人民非常失望。这一时期上海成立的文化社团大多是以抗日、救亡、民主,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反内战等为活动内容,把民众团结起来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就有国难救济会、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国民御侮自救会、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上海妇女救国大同盟等抗日救亡社团的成立。

1932年12月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以唤起民众努力于民权之保障为宗旨。[42]反对迫害抗日人士。

1932年9月上海成立中国诗歌社,用大众化诗歌语言,宣传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推动现实主义的新诗歌运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1933年上海成立中国农业经济研究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长期坚持对农村经济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成立中国经济情报社、文化资料供应社。

1935年2月上海成立中国劳动协会,宗旨是:“根据三民主义,研究劳动理论,建设劳动文化,协谋劳动福利,复兴中华民族”。[43]

华北事变后,国家命运更加严峻,上海文化社团进一步号召民众组织起来,呼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上海成立文化界救国会。提出“开放民众组织,保护爱国运动,迅速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44]等主张,号召“全国文化界联合组成救亡统一战线,领导民族解放运动”[45]

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1月成立,是由一二九运动后上海成立的上海妇女救国会、文化界救国会、大学教授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发起组织的,选举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陶行知、邹韬奋、沙千里、王造时、史良等为执行委员,领导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创办《救亡情报》,宣传报道各地救亡情况,推动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随后成立的上海电影界救国会、职业界救国会、国难教育社、学生救国联合会、著作人协会、工人救国会等抗日救亡团体都加入了该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确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以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策,保障领土完整,图谋民族解放为宗旨”。[46],选举宋庆龄、沈钧儒、何香凝、章乃器等为常务委员。全国各界救亡联合会成立后,积极发展各地救国会组织,并在国外开展抗日救亡组织活动。

这一时期,上海发起成立的抗日救亡文化社团还有:上海银钱业业余联谊会、上海各界缉私大同盟、上海青年妇女俱乐部、中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工人救国会、上海学生救国会等。可见,抗日斗争的紧迫形势把各业各界的爱国情感都激发了出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上海各界发起成立了很多支持抗战的社团组织。抗战文化进一步在民众团体中凝结。

1937年11月,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目的是把后方的人力、物力动员组织起来,发展各种工业生产,支持长期抗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工业社,把大批难民尤其是失业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从事军需品和民用品生产,举办各种职业学校和培训班,为抗战培养技术人才。这一时期,上海还有国货工业联合会、迁川工业联合会等。

1937年11月,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范长江、恽逸群、杨潮等为总干事,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宣传报道抗战情况,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1937年7月28日成立,以联合文化界爱国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宗旨,团体成员有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上海游艺界救亡协会、上海战时文艺协会、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等。

上海工人救亡协会,1937年8月成立,下设上海纱厂工人救亡协会、上海印刷界工人战时服务团、上海人力车夫救亡协会等40余个各业职工抗日救亡团体。

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1937年9月成立,沙千里任理事长。团体成员有上海洋行华员联谊会、上海银钱业业余联谊会、海关同人俱乐部等。成员包括店员、职员、经理、工程师、工商业者等广泛的职业界人士,出版《救亡周刊》。

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1937年10月成立。该会团结上海地区学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开展救国募捐,慰问抗战将士,抢救伤员等工作,创办机关刊物《学生生活》。

这一时期,上海还有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救亡演剧队等群众抗日文化社团。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文化社团的发展,把民众的爱国感情凝结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的凝聚力,上海各界以忍辱负重的坚韧精神支持抗战,支援抗战,成为抗战后方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抗战精神也使城市的生产生活社秩序保持了基本稳定。

抗战胜利后,上海积极组建倡导民主建国的文化社团。抗日战争磨练的反帝爱国精神也把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推向高潮。

1946年12月上海市学生为抗议驻华美军的暴行,联合成立上海抗暴联。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17所学校学生代表举行联席会议,并酝酿成立全国学联,共同反对其他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继续侵犯,以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独立和解放。其实包含着对国民党联美反共的抵抗和斗争。

1946年5月,上海成立人民团体联合会,沙千里、马叙伦等为常务理事。由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农村经济研究会等52个团体联合发起成立,呼吁国内和平,反对内战。

上海市学生联合会1947年5月成立,上海100多所大中学校学生参加。随后中国学生联合会(全国学联)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

这一时期上海的进步文化团体还有:上海工人协会、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等。

从本节对近代上海各个时期文化社团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近代上海文化社团的走向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的曲折历程密切相连的。在遭遇国家屈辱、外族欺凌的历史过程中,近代我国工商业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社团的政治觉悟成为民族精神的高地。上海文化社团发展的旋律,演绎了一曲近代中华民族坚韧复兴的动人乐章。近代上海文化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上海文化不是仰洋人鼻息的奴才文化,也不是小富即安的小资文化,而是与时代共进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在我国近代化历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可贵地位。近代上海文化社团是近代上海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扮演了推进文化进步、调动民众活力、优化城市秩序的积极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