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GDP占全球总量的近1/4,长期以来,一直雄踞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危机的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GDP占全球总量的近1/4,长期以来,一直雄踞全球经济霸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外汇储备的首选。截止到2013年,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1.4%;在全球7万亿美元的国际储备中,有2/3是美元资产;在外汇市场中,美元占比超过86%;在股票、石油、黄金、商品、劳务、金融衍生品中,美元占比为70%~90%;全球近一半的国际债务是美元证券;各国的经济数据基本都是以美元作为单位对外发布。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使得美国经济一个小小的“喷嚏”都可能引致全球经济“感冒”,更不用说金融危机这样的大事件。

1.致命的子弹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始于次贷危机。所谓的“次贷”,就是指信用低、还债能力低、较差级别的信贷。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在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又与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不当的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美国奉行高负债、低储蓄的经济发展战略,国家鼓励借贷和超前消费,民众也已习惯于借债消费,从而降低了企业投资实体经济和创新研发的意愿。因此,金融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为防止经济下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01—2003年,美联储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由6.5%降至1%。

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借贷成本,可轻易获得的低息、优惠、利率几乎接近于零的贷款激发了低收入者的购房热情,促使美国低收入人群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购买耐用消费品和第二套房产。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促使银行扩大向信用度极低的借款者推销、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以赚取更高的利息收入。由此,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市场泡沫日益膨胀。1994—2005年,美国房地产拥有率从64%升至69%,一半的经济增长都和房地产有关。房地产平均价格基本保持在平均工资的3倍左右,2006年甚至达到4.6倍。到2006年底,美国超过20%的新按揭贷款业务,都是次级贷款,金额约6亿美元。

然而,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很快使房地产市场受到两锤重击:一是借贷成本上升,二是房地产价格下跌。2004—2006年,为抑制通货膨胀及使短期利率恢复至正常水平,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又从1%上调至5.25%。利率的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从2006年起,美国房市大幅降温,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贷违约率不断上升。

由于缺乏监管,美国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贷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然后,这些投资机构再将购买的证券开发成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

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这一倒金字塔式的金融结构存在巨大风险,一旦作为基础的次贷出现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连锁效应,波及金额更为庞大的其他金融衍生产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16%的次级贷款出现违约,大量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

次贷危机被称为“银行业的一颗致命子弹”[1],导火索是2007年2月,欧洲最大的银行集团汇丰控股宣布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准备金70亿美元,共计105.73亿美元,增幅33.6%。其后,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消息发出的当日,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2%。之后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2007年8月,“致命子弹”的伤害向世界蔓延。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8月9日,法国最大的银行巴黎银行中止三项投资基金赎回;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8月14日,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贷危机蒙受巨大损失,美股应声大跌至数月来的低点;8月16日,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亚太股市也遭遇了“9·11”恐怖袭击以来最严重下跌。2007年9月13日,英国北岩银行向英格兰银行申请紧急资助,因为该银行已提供了超过房地产价格25%的房贷资金,其中60%都是依靠短期拆借。

为了避免银行体系崩溃,经济出现瘫痪,各国政府被迫采取紧急救助措施,欧洲央行也出手干预。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体系共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8月14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各经济体皆推迟加息。仅2007年8—9月,美联储就向银行系统注资了355亿美元,日本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18000亿日元,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布什也承诺政府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阻止危机的扩散,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2.风险的转移与扩散

美国次贷危机使一些过度投资次贷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纷纷遭到波及,首当其冲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分别成立于1938年和1970年,属于由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投资者。两家公司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所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总额约为5万亿美元,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50%,其中超过3万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拥有,约1.5万亿美元为外国投资人拥有。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两家公司蒙受了巨额损失,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公司股价下跌约90%,累计亏损金额高达140亿美元,一度濒临破产。由于美国国会担心两家公司破产对美国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2008年7月,授权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必要时对两家公司进行救助,具体措施包括由美国财政部向两家公司提供贷款和购买其股票等。2008年9月7日,保尔森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管理局出面接管两家公司,并实施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救援计划——美国财政部购买每家房贷机构上限为1000亿美元的优先股,以保证两家公司的资产净值为正,并为其提供短期融资。

对于美国的救助计划,市场并未给予积极回应。美国政府注资后,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的股票价值被严重稀释,持有两家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被迫接受重大损失,且这些投资者中,30%为外国投资者。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财政部接管两房并不能彻底稳定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市场低迷的因素依然很多,如空置房屋的数量还在上升、抵押品赎回权被取消、失业率升高以及消费信心不足等,仅通过接管两房并不足以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福布斯》杂志高级编辑耐尔·韦恩伯格指出,政府的干预措施会让人感到非常欣慰,但效果不会长久,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正面临巨大困境。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布拉斯卡也认为,房地产业的问题还在继续,并可能变得更糟,金融业的任何改观都会受制于疲软的经济。[2]

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未因为美国政府的援助而停止。由于持有巨量与住房抵押贷款相关的“毒药资产”,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破产案。雷曼兄弟公司创立于1850年,是为全球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的一家全方位、多元化投资银行。2008年6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布财务报告表示,第二季度公司亏损28.7亿美元,是公司1994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在2008年9月10日提前发布的第三季财务报告中,雷曼的巨额亏损大大超过市场预期,第三季度巨亏39亿美元,创下该公司成立158年历史以来最大季度亏损。财务报告公布之后,雷曼股价急剧下挫近7%,股价从年初超过60美元,跌至7.79美元,短短9个月狂泻近90%,市值仅剩约60亿美元。雷曼破产申请显示其负债达到6130亿美元。

由于美国政府的“袖手旁观”,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及其他一些银行也都退出了拯救行动。至于美国政府为何不伸出援助之手,而任由事态扩大则成了未解之谜。前雷曼兄弟首席执行官迪克·福尔德曾表示:在2008年9月雷曼破产前的那个周末,美联储向更多机构开放了其信贷安排工具,“只有雷曼未能享受扩容后的信贷安排”,“如果雷曼和其他竞争对手一样获取到了信贷安排,即便是那个周日夜里才得到,他也能争取到足够时间,至少能完成有序的清算或进行并购,从而缓解随后而至的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主席菲尔·安吉里德斯的说法也支持了该言论:“在我看来,似乎几个月下来,大家自觉做出了不救援雷曼的政策决定,这其中似乎还有政治因素在作祟”。美联储局首席法律顾问斯科特·阿尔瓦雷斯则认为“雷曼破产不是因为政府不愿意伸出援手,而是因为,它是大环境、经济状况和一些糟糕决定的受害者”。[3]

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使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彰显,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拥有95年历史,世界最著名的证券零售商和投资银行美林证券出售给美国银行;美国最大的金融保险承销商友邦集团的股价下跌95%,美国政府收购了友邦保险集团79.9%的股份;9月21日,在华尔街的银行纷纷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仅剩下的最后两家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全部改为商业银行,曾经声名显赫的“华尔街投资银行”至此成了一个历史名词。宾夕法尼亚民主党党员和资金市场分析委员会主席保罗·肯侨斯道出了一段内幕:

“9月18日周四11点,美联储注意到美国货币市场的巨额提款,几乎在1个小时之内,将近5500亿美元从银行账户流出。财政部向银行系统立即注资1050亿美元,但很快意识到他们挡不住资金快速流出的势头,正在发生的是电子银行挤兑。于是,他们决定终止交易,冻结账号,并宣布每个账户有25万美元的资金保证,希望不要引起更大的恐慌。如果不采取如此行动,估计到下午2点,美国银行系统中将流出5.5万亿美元的资金,这将使整个美国经济陷入瘫痪,不出24小时,世界经济也将瘫痪。”[4]

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但没能阻止金融危机的扩散,金融海啸从华尔街蔓延到全世界,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实体经济。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商品价格急剧下挫,经济增长、贸易和投资呈现衰退迹象,失业率攀升。2009年,世界经济负增长0.6%,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了20%,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29%,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地区的失业率达到8.8%。美国金融危机演变成了全球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美国的金融风险分散到了全世界,各国都在为美国的经济问题买单。

3.谁吹大了泡沫?

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受到重创,2008年美国GDP增长0.4%,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急速下跌,由2007年的25.4%降至2008年的18.3%。尽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刺激经济,2009年美国经济仍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衰退迹象,全年GDP增幅为-2.4%。从危机爆发后美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来看,主要为量化宽松的金融刺激政策。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再次签署了7878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3月,美联储宣布将在公开市场上购买3000亿美元的长年期国债。这些刺激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所提出的“货币的使用而不是货币的制造给经济带来刺激”,因此,美国把应对金融危机的重担交给了以伯南克为首的美联储,其间隐约可以看出美国“金融决定论”的决策理念。事实上,正是这一理论基础和决策思维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探究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首先需要提及的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执掌美联储的19年间,格林斯潘成功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IT泡沫、“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危机,使美国进入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他曾被华尔街奉若神明。金融危机爆发后,舆论普遍将罪责归于这个曾一度被称为“金融领域大师”的人物,认为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后,一直采取低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放松监管,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泡沫,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罪魁祸首”。著有《华尔街价值投资》的美国经济学家及金融评论家安德鲁·史密斯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央行的措施不当,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股市、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泡沫不断膨胀,美联储难逃其责。”[5]那么,凭格林斯潘个人真的能吹出那么大的“泡沫”吗?

格林斯潘的辉煌始于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大崩盘的那个“黑色星期一”。当日纽约股市下跌91个点,约5%,引动第二天全球股市急跌和金融市场恐慌。据估计,1个星期之内,全世界股票买卖双方因股市狂跌而损失的财富达2万亿美元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和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权威金融杂志《福布斯》在1987年9月15日出版的一期中,列出的美国400位最富有的富豪,一下子竟有38人被抹去。所有的报刊头版头条都是触目惊心的血红色标题:“血溅华尔街”“十月大惨案”“失控的大屠杀”。[6]就在这个时候,格林斯潘走上了美国历史的舞台,一度成为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时代的经济总舵手。

他用一句话稳住了市场:联邦储备体系,本着它作为这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在这里宣布,它作为一个流通体系的来源,对所有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援助。格林斯潘在一夜之间,改变了美国奉行的紧缩政策,转为向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股票市场所需之流动资金的供应,并向一切面临资金难题的主要金融机构提供援助。因此,格林斯潘后来惯于采取的对策是,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就出手控制局面,当资产价格上涨时,却坐视不管。格林斯潘一度挽救了美国经济,但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却批评格林斯潘的过错在于降息的幅度太大,而且维持低利率的时间太长,使得市场流动性过剩。

因此,此轮金融危机从根源上可追溯至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的新自由主义,对金融监管不断放松,导致金融资本同产业资本脱离,投资同投机混淆,在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扩张中,欧美社会又形成了高额的政府主权债务。仅从银行业来看,在金融市场开放的形势下,银行的投资功能不断减弱,投机行为不断上升,深层次矛盾尤为凸显。首先是制度设置和监管水平存在问题,其次是业务经营理念和竞争目的不纯。这些问题导致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交替影响,最终爆发了金融危机。格林斯潘在反省其自身的错误时曾表示:“我一直认为,机构特别是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能够很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但事实证明我是错误的。”

回顾美国的历史,一共发生过6次大的金融危机,第一次是1907年,这次危机导致了1914年美联储系统的诞生;第二次是1929年的大萧条,约有9000家银行倒闭;第三次是1984年,导火索是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伊利诺伊大陆国民银行濒临破产;第四次是1986年,美国众多金融机构因不良房地产贷款和商业贷款而濒临倒闭;第五次是1998年,俄罗斯宣布卢布贬值,并宣布冻结281亿卢比(135亿美元)国债的偿还,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蒙受巨额损失,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第六次就是这一次危机。

若将此次危机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周期性金融危机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固有特征,并非格林斯潘一个人所能决定,引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的经济增长过于倚重虚拟的金融业,忽视了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美国20世纪50年代、80年代、21世纪前10年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平均值分别为3.22%、5.59%、8.01%,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美国经济时刻都在贪婪与恐惧中摇摆,而贪婪和恐惧就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贪婪会刺激金融市场的泡沫,而恐惧则会使泡沫在一瞬间破裂。金融市场的虚华掩盖了美国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将金融危机归罪于格林斯潘,归罪于监管方,归罪于政府,归罪于中央银行都难以找到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追求利益最大化、高福利社会、透支消费、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才是美国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并导致经济萧条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