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慈善产业是增强慈善事业发展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慈善产业是增强慈善事业发展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慈善产业是增强慈善事业发展生命力的有效途径谭兴玲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慈善产业是增强慈善事业发展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谭兴玲

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于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由传统意义的狭义慈善向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赋予慈善新的内涵,除了传统的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社会各界的慈心善举外,还拓展到捐资助学、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体育等领域,对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各种形式的慈善工作迅速发展,对于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吴忠市来说,慈善事业起步晚,规模小,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还不能有效凸显,和发达地区相比在捐赠数额、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慈善事业服务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整体还不富裕,本地区的善源非常有限,即使通过政府和社会广泛发动,募集到的善款也非常有限,后劲不足,难以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因此,要实现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制度化运作,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目标,就必须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进行慈善创新,将慈善和产业相结合形成慈善产业,增强慈善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使慈善事业在解决欠发达地区社会难题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一、对慈善产业的认识

慈善产业是吴忠市今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创新提出的一个思路。发展慈善产业的目的,就是搭建就业平台,主要依托发展慈善产业帮助残障等弱势人群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彻底解决民生问题,既帮助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解决眼前生存需要,更着眼于帮助他们创造长远发展条件,使这个特殊群体和健全人一样有尊严的享有劳动权和发展权,能够与全国、全区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其核心就是将公益慈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救助型、补助型输血慈善提升为现代的发展型、造血型产业慈善。具体的讲,就是突破现有福利企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政府招善引资,吸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服务残疾人或以发展慈善事业为目的的慈善企业(有具体的认定条件)在政府划定的慈善园区投资建厂,享受政府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赢利的同时,能集中安置就业残疾人职工,或在当地捐助慈善资金供养残疾人和社会救助对象,或当年注入慈善组织的资金占到固定资产投资一定比例,年利润按一定的比例注入公益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将通过各种形式聚集的慈善基金用于保障各种特困群体和残障人群的基本生活,或发展公益事业。

慈善产业必须具备四个特征:一是以企业家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二是以企业赢得的利润为经济基础,三是以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性的民间公益团体或公益组织为组织基础,四是以捐助者的意愿和政府的总体规划为实施基础。

发展慈善产业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多元结合的原则。慈善与发展结合,经济与社会结合,招商与招善结合,继承与创新结合,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结合。二是市场运作的原则。慈善产业化是慈善能量释放的最有效途径,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市场运作模式,推动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效应”。三是政策引导的原则。制定和完善公益政策,进一步优化慈善发展环境,鼓励社会企业创新,吸引有意愿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入驻慈善园区。四是园区示范的原则。利用“善谷”的集群效应,围绕黄河金岸打造吴忠慈善产业试验区,聚集资源,示范带动,放大社会效应,为西部乃至全国运用公益创新破解社会难题,解决民生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可参考和借鉴的示范案例。五是项目支撑的原则。引入切实可行的慈善公益、社会创新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项目解决发展问题,推动建立招商引资与招善引智新模式,以慈善引资源,以项目求发展,以慈善促和谐。

二、发展慈善产业的必要性

(一)增强慈善事业生命力和持续性的需要

传统慈善的定义是公众以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自愿行为。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是慈善的核心所在。这些援助包括资金、劳务和实物等方面。目前,对于全国来说,大多数的慈善行为还是以捐款为主。对于吴忠市来说,90%的慈善行为都是通过捐款实现,其他的社会救助行为只是占到很小的一部分。捐款救助的慈善行为有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善款是不可再生的,不会用之不竭,需要源源不断的募捐,即使是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慈善基金会,也会因为捐款的不足而陷入困境。而发展慈善产业,是通过政策引进慈善企业,将慈善的“利他”和企业的“利己”相结合,以企业赢利按规定为慈善不断提供资金,以产业长远发展带动慈善事业长效发展,实现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和持续性。

(二)分配方式补充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学的视野中,慈善事业就是对财富基于爱的法则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通过对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劳动力的报酬,实现了第一次财富的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报酬,首先富裕起来。而政府作为公共机关,通过公共权力,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被称为第二次分配,讲究的是公平。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第一、第二次分配而言的。社会发展方面依然会留下一些空白。市场和政府的分配也会留下一些缺陷。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可称为第三次分配,讲究的是社会责任。只有通过这三次分配,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目前,因为我市整体社会经济的落后和多方面原因,二次分配完全实现分配公平还有很多困难,特别是那些残疾、弱智等弱势群体依靠二次分配和国家扶持还不能一次性完全解决。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以慈善事业为主的三次分配进行有益补充。目前,吴忠市慈善发展缓慢,每年通过公益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最高达到2100万元,人均不足16元,这就造成了第三次分配在弥补社会公平方面十分乏力。要发展慈善事业,达到调节分配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创新慈善发展机制。发展慈善产业,通过政府的推动,扩大慈善收益,让更多的人通过更稳定的方式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救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慈善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现代慈善历史发展比较短,还存在着“慈善立法相对滞后”、“慈善行业公信力不足”、“全民慈善意识相对缺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索走发展现代慈善的道路,就是要通过一些合理的商业模式,将慈善事业产业化,通过将“利他”和“利己”相结合,增强慈善的吸引力和发展的生命力,扩大社会的参与度,潜移默化中培养全民慈善意识。同时,借鉴商业规范管理的有益之处发展慈善产业,培养出大批专业的公益从业者和公益研究人员,为慈善产业逐渐走向现代慈善之路提供人才保障。

(四)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需要

吴忠市现有各类残疾人10.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97个百分点,是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地区。特别是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开发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贫困人口和残疾人比例高,残疾人占总人口的8.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8个百分点。绝大部分残疾家庭缺乏发展能力,生活十分困苦,脱贫致富已成为干旱地区农民和残疾群众久远的期盼,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慈善产业,将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探索助残扶贫、共享发展成果、发挥慈善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增强残疾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三、发展慈善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发展慈善产业是对慈善事业的创新,但基础还是慈善。根据慈善事业运作的“接受捐赠、资金管理、实施救助”的三大环节,发展慈善产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招善引资工作,为慈善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无论是传统慈善还是现代慈善,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发展慈善产业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证资金募集的持续性。同时,将慈善和产业相结合,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撑。因此,要通过做好以下工作,加大招善引资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慈善产业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切实采取措施,规划建设慈善产业园,为热衷慈善事业的企业到吴忠投资兴业搭建平台。要做好园区规划,有选择性的引进慈善企业,结合残疾人特点,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型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仓储物流产业,并规划做好项目配套,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慈善园区道路、供水、污水、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环卫、消防绿地等设施建设,为慈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结合市情,对现有福利企业政策进行大尺度突破,提出慈善企业认定的标准和享受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家投资兴业降低门槛,为慈善家投身慈善事业拓展渠道,鼓励和扶持各类投资主体入园兴办慈善企业。三是加大推介力度。按照边建设、边招商的原则,在加强慈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及早做好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有计划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慈善产业推介,邀请一批具有慈善实力和社会影响的企业、慈善家、基金会和行业,促使他们在慈善园区投资办厂,发展慈善事业。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

发展慈善产业,是对现代慈善的进一步创新,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帮互爱、共同进步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观。慈善事业一方面在建设物质世界,同时也在建设精神世界。政府要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力度,弘扬慈善精神。要在媒体开办慈善专题节目,开展慈善评选活动,街头张贴专栏定期宣传慈善活动的典型事例,在道路和社区营造慈善文化的氛围,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通过教育部门,要求学校让慈善理念进书本、进课堂,并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通过这样的宣传教育,促使市民百姓的慈善救助范围从家族、血缘之间向所有的人扩展,从而自觉参与慈善活动,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公益慈善组织,确保善款持续聚集和科学使用

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慈善基金会等慈善公益组织,实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从慈善企业募集的资金,通过合理渠道注入慈善基金会,由慈善基金会制定规划,科学使用。积极探索基金投资,规划建设残疾人创业园等园区,示范带动,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园建成后产生的利润再全部注入慈善基金,形成滚动式发展。在资金管理环节上,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慈善组织对社会捐献的款项只有看护权,而无所有权和自主使用权。因此,要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账册,并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增强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要自觉接受捐献者、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查,对善款的募集、管理、使用、增值等环节制定公开透明的管理程序,每次较大规模募捐后都要在媒体上详细报告善款善物的募集和分配情况,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

(四)规划慈善发展,培育慈善队伍

发展慈善产业,应通过长期规划,明确慈善产业的指导思想、筹资方式、资助目标,建设并逐步扩大一批慈善基地。当前,首先应解决好慈善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的问题。要大力推动慈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加强规范化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推进慈善工作者的在职培训,不断丰富其慈善工作知识,提高其工作技能。推动完善专职慈善工作者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障政策,增强公益慈善事业从业的吸引力,不断发展慈善工作队伍。大力支持志愿者队伍建设,引导学校、机关、企业与公益慈善组织合作,鼓励各界人士参与社区和各领域的公益活动,促进志愿服务经常化、普遍化。

(五)完善各项机制,优化慈善产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慈善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一是多方论证,出台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慈善家和专业研究人员,给予相应名誉,视其贡献大小分别选进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可聘为各类顾问,并进行大力宣传和褒奖,真正让慈善家、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企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二是制定培训计划,为慈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依托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资源,联合有关单位,建立专门针对残疾人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形式、保障措施等,填补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空白。三是加大慈善产业发展规范化建设。要搭建起慈善信息中心,建立吴忠慈善智库和信息平台,促进慈善管理规范化发展。

四、发展慈善产业需要理清的几个问题

(一)理清以经济目标为主还是以社会目标为主的问题

发展慈善产业,将慈善和产业结合起来,难免让很多人容易陷入到底是在发展经济还是在发展慈善的纠缠当中。其实,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当前,吴忠市经济还很落后,注定了发展各项事业的基础很弱。发展慈善产业,进行招善引资,引进慈善企业,既可以发展经济,又可以为慈善事业积累资金,同时,可以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即使同时解决不了以上问题,只要能通过引进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可以为整个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清片面认为借慈善之名招商引资的问题

发展慈善产业,企业是基础,单靠本地企业,远远达不到目的。因此要大力进行招商引资。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是借慈善之名进行招商引资。其实,发展慈善产业,引进的是慈善企业。慈善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其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慈善企业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赢利。对于吴忠市而言,进入慈善工业园的企业必须满足特定的政策条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尽力为农民工、残疾人提供岗位,为社会解决一部分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当企业积累了一定资金,除了可以拿出相当大一部分比例来支持公益事业,使弱势群体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怀和帮助外,还必须为其他公益团队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公益团队成长起来。

(三)理清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

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发展慈善产业,将慈善事业和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在中国尚无现成的模式可循,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我们要克服只停留于理论讨论,而忽略实践推进。同样,我们在实践推进中,不能盲目冒进,更要注重理论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要通过工作总结,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向上级专门机构和区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请教,注重理论的形成。同时,要大力推进工作,积极进行产业发展,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的推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作者系中共吴忠市民政局局长、扶贫办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