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慈善产业是打造黄河善谷的必然举措

发展慈善产业是打造黄河善谷的必然举措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慈善产业是打造黄河善谷的必然举措吴玉才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为了更加有效解决65万贫困人口和大量残障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

发展慈善产业是打造黄河善谷的必然举措

吴玉才

2010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区情,为了更加有效解决65万贫困人口和大量残障人口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发展问题,提出了打造黄河善谷的战略构想。要义是兴建慈善园区,实施特殊政策,着力打造慈善家、企业家投资兴业、扶贫济困的道德高地。吴忠市作为宁夏黄河善谷的起步区、主战场,先行先试,大胆实践,在推进工作中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实践成果。宁夏黄河善谷及吴忠市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为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创造了一个新的理念,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也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慈善产业。

一、慈善产业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

在慈善理论界,慈善产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应该说属于慈善事业当中的一个特殊范畴,区别于广义的慈善产业化概念。慈善产业是专指那些在一定范围内享受特殊政策、服务公益事业、支持慈善基金的营利性实体,是特定的企业群体或产业集群,是具有慈善属性的经济概念。

(一)慈善产业概念的提出顺应了当前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突破和创新的需要

慈善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慈善有着传统慈善和现代慈善之区别。传统慈善建立在捐助者与被捐助者的不对等社会关系基础上,带有比较明显的给予和施舍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觉,缺乏法律上的保护与监督、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现代慈善建立在尊重受助人人格尊严的平等基础上,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道义与责任的体现,具有法律的保障、科学的设计、规范的管理和透明的运作。传统慈善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逐渐被现代慈善所取代,这个过程在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形成了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体系。中国的现代慈善起步较晚,由于尚处于一个边摸索边发展的初级阶段,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很多。近几年相继出现的“诈捐门”、“郭美美事件”、红基会等媒体热炒的类似事件,使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突然走进公众视野并且广受社会质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中国的现代慈善何去何从,迫切需要在理念、模式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吴忠按照自治区打造黄河善谷的基本要求所主张的慈善产业,其理念和模式就是将产业经济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将产业与慈善相结合,做到利与义相兼容。通过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投资和经营成本,让企业通过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或者将其所创造出的部分利润注入专门的慈善基金,使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完成了慈善使命,增强了慈善本身的造血功能。吴忠关于慈善产业的大胆实践,与当下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创新需求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使慈善事业在西部这块土地上焕发了新的活力。

(二)发展慈善产业能够有效增强现代慈善的可持续性

“因为政府(财富)不够,所以才有了市场,我们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发现,这个东西还不够,因为政府会失灵,市场也会失灵,所以人们就觉得是否可以寄希望于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可是人们发现第三部门也会失灵,它最大的局限就是财务不可持续。”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第三部门是依靠公共捐赠的,所以资金量非常有限,尤其在金融危机中,它的财务波动性很大,更加不可持续。

追求慈善的可持续性,为慈善产业在理论层面上的创新突破和实践层面上的探索实践提出了需求。发展慈善产业,这与西方发达的现代慈善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慈善之所以具有可持续性,与其有着实力雄厚的产业经济基础做支撑密不可分。一些看似独立于政府与企业之外的公益组织(慈善基金),其实都是建立在企业支撑与政府支持下的。没有企业资金的支援和政府制定的法律规则,这些作用强大的公益组织根本无法运转生存。这里面,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是三个关键词。慈善产业将三者紧密链接并且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利益共同体。其中政府解决了社会问题,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公益组织实现了可持续公益,三者在义与利之间实现了和谐统一与平衡共济。

(三)慈善产业能够有效弥补前两次分配遗留的社会问题

我们通常把市场看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税制看做财富的第二次分配,那么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其作用是前两次分配所不能替代的。我们看到,在前两次分配结果下,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失业、贫穷、教育、医疗、残障人群保障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构成了社会潜在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而解决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往往需要依靠公益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来实现。据有关资料反映,在一些国家,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总量要占到GDP的3%~5%,而我们国内现在只有不到0.2%,这说明我们在推进以慈善事业为主的第三次分配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慈善产业作为一个综合载体,使公益慈善事业以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企业股东”形式出现,直接享受企业发展所得。也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捐献由三次分配范畴纳入了初次分配范畴,减少了公益慈善受众得到扶持帮助的若干复杂环节和过程,避免了再分配等待周期,既提高了运转效率,也提升了实际效果。

(四)慈善产业是一项能够同时解决经济与社会两方面问题的和谐举措

评价一个发展模式是不是科学合理,关键取决于是不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慈善产业作为慈善事业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其理念的成功与否归根到底要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比如我们的改革开放,不去争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也不去争论“市场”和“计划”哪个更多一些的问题,关键看能否满足“三个有利于”标准。现在,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发展的形势也越来越紧迫,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既面临发展压力大的问题,同时也面临大量的社会问题。发展慈善产业在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爱心GDP,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是一条通过兴办慈善产业实现慈善兴业的双赢之策,做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同时也不失为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一个有效举措和途径。

(五)慈善产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

赋予慈善事业造血功能,这在国内外现代慈善领域并非一个新鲜事物,欧美国家就正在兴起一场社会企业运动,提倡通过兴办社会企业为公益慈善赚钱,使公益慈善的财务状况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我们所提出的造血功能。在国内,社会企业运动虽然还未大规模兴起,但对于造血式慈善也有个别尝试。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建立了一个与企业营利同步的慈善基金,使企业利润源源不断用于慈善事业。这些都与慈善产业的理念有着很强的相似性。吴忠市是一个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城乡差别大,山川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有限。按国家新的贫困线标准,吴忠仍有近20万贫困人口,有各类残疾10.12万人。特别是红寺堡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残疾人口达1.46万人,残障人口实际比例接近10%,远远高出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吴忠发展慈善产业,就是立足于解决这些民生问题,将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相结合,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既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眼前的生存需要,更着眼于帮助他们创造长远发展的条件,使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目前的效果看,吴忠慈善产业已经受到了产业界特别是那些有慈善意愿的企业的广泛认可,已经先后有12个项目落户,项目总投资接近50亿元。这些实践成果印证了慈善产业在实践领域的可行性,也必将在未来显现出强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二、发展慈善产业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支撑体系

发展慈善产业的实践问题涉及政府政策引导、企业项目支撑、社会组织服务等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用模型表述就是:政府给予企业慈善(特殊政策),企业给予社会慈善(创造就业和利润捐助),社会反过来给予政府和企业慈善(信任和荣誉)的良性循环模型。从吴忠市目前的实践看,必须建立配套完善的支撑体系。

(一)搭建专门的产业承载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发展慈善产业与发展其他产业项目一样,都需要搭建类似于开发区、工业园区这样的发展平台,通过特殊的优惠政策和完善的软硬件环境吸引产业项目落地。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吴忠市在所辖红寺堡区和利通区率先规划建设了弘德和立德两个慈善工业园,并在园区功能、产业定位、项目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各个方面做了专业化设计,获得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批复。慈善工业园作为发展慈善产业的载体,由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特殊的政策、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高效的服务,为慈善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发展平台。

(二)制定特殊的优惠扶持政策

慈善产业项目能不能落地,不仅要有平台,关键还要靠政策来引导和保障。良好的政策是促进慈善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慈善产业发展的成败。吴忠市在慈善产业政策方面,出台了“吴忠市慈善产业十大优惠政策”,通过土地征用、基础配套、税费减免等各个方面,给予落户慈善园区的企业前所未有的特殊优惠政策,形成“洼地”效应,鼓励和吸引慈善家、企业家入园投资兴业、扶贫济困。

(三)建立规范的公益慈善基金

现代慈善需要以一种组织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发展慈善产业,必须建立一个规范透明的慈善基金,将企业创造并提供的善款进行归集管理,用于慈善。这个慈善基金在建立之初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下的社会运作模式,由专业的团队进行管理,建立规范明确的章程,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进行透明的运作。目前,吴忠慈善基金会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复已经成立,并选举产生了基金会组织领导机构,出台了《吴忠市慈善产业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慈善基金会作为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既是基金入口,也是使用出口,作用非常关键,在运作过程中必须秉承诚信、专业、规范、透明和高效的原则,管好用好基金,提升社会公信力,让企业放心地把善款注入进来。吴忠市慈善基金会将公开募集的首批2000多万善款,首先用于帮助全市今年考上大学的残疾学生和残疾家庭,建立了一批慈善爱心超市,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提供必要的公益培训服务

发展慈善产业的一项重大使命就是要通过培训帮助残疾和贫困群体实现就业。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群体由于身体不便、经济困难、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一直处于就业的弱势状况。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和学习,自身掌握的职业技能普遍较低,实现就业必须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这也是推进慈善产业的关键环节。吴忠市经过积极运作争取,宁夏黄河善谷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宁夏)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已启动建设,该基地注重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业设备及设施建设,将填补宁夏残疾人培训的空白。下一步,随着吴忠慈善产业的发展壮大,还将进一步开展“依托企业、定岗定向”的订单式培训,为残疾人等贫困群体提供培训、就业工作的“一条龙服务”。学员入学时和企业签订就业意向书,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

(五)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

一项新生事物的开展与推广,正确的舆论引导必不可少。发展慈善产业需要社会氛围,需要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这种氛围和支撑的形成,需要慈善宣传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推动。吴忠市通过机关工作人员带头募捐、在区内外开展专场推介、策划举办慈善产业主题晚会,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公众关注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提高社会慈善意识,为慈善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吴忠也非常注重慈善品牌研究、策划、创新,打造具有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围绕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残、赈灾“五助一赈”项目,开展经常性救助活动,创办了“慈善超市”,组织开展安老、扶幼、助学、济困方面的义工服务等,不断推出并创新属于自己的慈善品牌项目,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近期,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在安徽芜湖发布,吴忠市受到活动主办方的特别邀请,进行了积极参与。该指标体系在以慈善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国情特色的基础上,按照规模、结构、贡献、可持续性四项维度,从社会捐赠、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志愿服务、政府支持、慈善文化六个方面共30个指标,对各城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量,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爱心GDP”。吴忠市也正在围绕这六个方面,规划创建以全民慈善、透明慈善为内涵的慈善城市,积极争取下一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活动在吴忠举办,进一步提升吴忠的慈善文化氛围。

(六)创造宽松的先行先试条件

当前,慈善产业是全新的领域,慈善产业不仅在理论研究上是一个盲区和空白,缺乏公认的表述,而且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范例。慈善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慈善救助模式,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为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自治区鼓励并支持吴忠市先行先试,吴忠市也采取了一些突破性的实践举措,但为了不走弯路,还需要获得更高层面业内权威机构的指导和支持。吴忠市正在积极向国家民政部申请把吴忠市确定为“中国慈善产业试验区”,成为民政部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指导推进慈善产业的一块“试验田”。这块“试验田”相当于一个慈善领域的“经济特区”,亟须民政部及所属慈善组织帮助制定试验区规划,指导理论探索和实践。我们创建试验区的目标是,在产业发展、扶贫济困方面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为西部乃至全国运用公益创新破解社会难题、解决民生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经验。

三、当前发展慈善产业需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发展慈善产业,不仅需要建立完善配套的支撑体系,还需要处理好系统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关系,要让整个系统当中的每一个主体和要素都合理合适地发挥职能作用。吴忠市实践一年来,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处理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在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在不同时期交替改变力量对比的互动关系。政府是慈善组织合法性的评判者,监督管理、鼓励扶持慈善组织的活动;慈善组织并非消极被动地受政府干预及控制,而是主动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改及监督、评估过程,并争取自己的最大空间。政府为慈善事业让渡空间可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政府过多地干预慈善事业的行动领域则可能造成其萎缩甚至消亡。所以,应避免两个误区:一方面,不宜拿外国国情套中国国情,认为慈善应该完全由民间去做,政府不要管。当前,在慈善文化还不够发达、风气还不够浓厚、慈善组织良莠不齐、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发展慈善事业,政府的责任重大,作用不可忽视。政府可以为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可以为慈善组织提供资源,如提供信息,树立慈善典型,报道和表彰在慈善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定期举办表彰大会,宣传慈善观念,充分利用官方媒体的力量,发动大众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应避免基本上由政府操办,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从长远来看,政府主办慈善事业的情形必须改变,通过完善“政府监管、民间运作、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慈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政府给予必要的宏观指导、监督和协调。慈善组织也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改变过多由政府动员慈善资源的做法,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以弥补政府治理公共事务的不足,积极开辟公共事务领域中被政府遗漏的或政府所不能治理的空间。

(二)处理好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近年来,虽然企业在慈善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整体效果即企业的“收益”并不明显。很多企业的慈善行为起初都是自发自愿捐助,可到后期渐渐变了味,成了流于形式不得不做的“被慈善”,压力和许多难以言说的因素使得慈善行为已经背离了企业行善的初衷。一些企业在慈善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无法兼顾的两难困局下,难免产生“慈善惰性”。站在企业立场来审视慈善问题,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赢利,而为了成功,则必须拿出一部分赢利与社会分享。如果慈善社会责任能与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使履行慈善社会责任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机遇,成为赢得长期商业利益的持续源泉,这样既不损害股东利益,又可以促使企业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贡献力量,还能赢得社会赞誉,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无形中拓展了企业的市场。所以,作为政府来讲,发展慈善产业,首先要确保企业有钱可赚,赚了钱企业才有能力和动力做慈善。对于只要是按照规定安置残疾人就业,或将利润的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就要创造性地、大尺度地突破政策限制,给予企业土地、税收等特殊优惠政策,使行善不吃亏、使行善有回报成为一种机制。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辅以必要的精神鼓励,可以聘请担任慈善组织理事、副会长等职务,授予“慈善家”、“慈善爱心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大力宣传企业家的善举,使企业家在为社会行善的同时,获得应有的名誉,充分体会到参与慈善事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作为企业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核心已经从过去的设备、厂房、制度等硬件,发展为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软件。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和基业的常青,就需要关心企业内部的和谐,同时也必须关心社会道德,选择既符合企业利益又符合社会利益的慈善社会责任行为,促进企业利益与慈善事业的共赢,形成企业长期受益的核心竞争力。

(三)处理好招商引资和招善引资的关系

发展慈善产业需要项目支撑,项目需要招商引资,但慈善产业招商引资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招商引资,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和优势。一般的招商引资投资方常常把利益作为投资取向的先决条件,而慈善产业招商引资投资方也会把利益作为投资取向的主要条件,但更会强调社会责任感,看重成就感、荣誉感。一个具有慈善氛围的地方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发他们的投资偏好。慈善做好了,可以营造亲商、护商的良好环境,提高引资的感召力,可以创造出鲜明的招商引资新优势,成为吸引外资的一块强劲的吸铁石。同时,要避免把招商和引善混为一谈,防止一些企业借“慈善”之名,行“骗惠”之实,出现事前“承诺”、事后“赖账”的情况。当然,慈善产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这就需要政府具有战略眼光,要为这种创新性的产业提供发展的平台。不能因为担心有人打着公益的旗号去谋取个人私利就不敢引进,不能说有了苍蝇就不把窗户打开了。要知道,在初级阶段,这个弊病很难避免。作为政府,需要结合实际,边引进,边规范,边发展,不断健全和规范慈善产业发展的配套法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使产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慈善产业健康发展。只有慈善法规制度健全了,法律明确了,机制顺畅了,才不会给“假慈善”以立足的市场和机会,为“真慈善”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总之,慈善产业作为一个新的慈善模式已经起步,犹如一个生命的诞生、成长需要各个方面的关怀与支持,因为这不是吴忠一个地市,也是宁夏一个省区的事,可能关系着整个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希望宁夏及吴忠不是孤独前行。在这个渴望创新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鼓励的姿态、赞赏的眼神、宽容的胸怀和真挚的援手,帮助吴忠在发展慈善产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不断取得新突破。

(作者系吴忠市市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