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状况与取得的成绩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状况与取得的成绩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的指导下,上海与江苏、浙江共同努力,经过十几年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截至2009年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领域明确的59项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已有27项基本完成或者取得重要突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的指导下,上海与江苏、浙江共同努力,经过十几年积极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上海逐步凸显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集装箱港口从河口移到海上,港口条件不断优化,各类航运生产要素向上海集聚,航运服务市场正在走向规范有序,航运信息集散中心和航运政策研究中心初现端倪。截至2009年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领域明确的59项年度重点工作目标,已有27项基本完成或者取得重要突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比较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竞争优势。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目前,以深水港、货物吞吐量和集疏运网络为标准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业已基本建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

  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交叉点,背靠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长江沿线腹地,具有优越的国际航运中心自然禀赋和地理优势。近年来,上海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见表4.13),港口综合吞吐能力的上升,以及集疏运网络的优化,保证了上海港的吞吐量不断攀升,提高了上海港的国际地位。

表4.13上海港码头和泊位(1995~2009年)

年 份

码头长度(万米)

泊位(个)

1995

1.9

140

1996

1.9

138

1997

1.96

142

1998

7.58

1 108

1999

7.69

1 110

2000

7.64

1 098

2001

7.67

1 087

2002

7.92

1 096

2003

8.76

1 202

2004

8.9

1 198

2005

8.95

1 181

2006

9.16

1 140

2007

10.15

1 155

2008

11.49

1 203

2009

11.68

1 145

  资料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十一五”时期,航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大芦线航道整治一期、洋山深水港一期和二期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上海港已把长江流域众多区域作为其腹地,通过便捷的集疏运网络进行货物的快速集散,尤其是近年来上海港所采取的长江战略更是构建了畅通的后方集疏运系统。201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上海港首个具备汽车滚装和集装箱运输两大主题功能的综合性港区——外高桥六期码头正式开港投产,洋山港也在朝着重要的国际中转港步步推进,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度跨入世界前五机场行列,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目前,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上海港的货物进出口额、进出口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迅速。具体数字见表4.14~表4.18。

表4.14上海进出口总额(1995~2009年)单位:亿美元

年 份

上海进口总额

上海出口总额

1995

74.48

115.77

1996

90.25

132.38

1997

100.4

147.24

1998

153.88

159.56

1999

198.19

187.85

2000

293.56

253.54

2001

332.7

276.28

2002

406.09

320.55

2003

639.15

484.82

2004

865.06

735.2

2005

956.23

907.42

2006

1 139.16

1 135.73

2007

1 390.45

1 439.28

2008

1 527.88

1 693.5

2009

1 358.17

1 419.14

  资料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表4.15主要年份上海货物运输量单位:万吨

年 份

货物运输量

其 中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其 中

民用航空

远洋运输

1990

22 848

1 257

8 714

12 864

2 246

13

1995

22 531

1 376

6 273

14 845

2 778

37

1996

40 928

1 320

25 023

14 544

3 594

41

1997

41 373

1 252

25 991

14 082

4 201

48

1998

42 090

1 152

26 352

14 529

4 844

57

1999

44 485

997

27 171

16 241

5 783

76

2000

47 954

1 055

28 369

18 442

7 022

88

2001

49 545

1 080

28 869

19 496

7 129

100

2002

54 196

1 131

29 759

23 174

7 210

132

2003

58 669

1 208

30 678

26 621

7 832

162

2004

63 180

1 284

31 554

30 148

8 603

194

2005

68 741

1 278

32 684

34 557

10 091

222

2006

72 617

1 223

33 799

37 342

11 766

253

2007

78 108

1 143

35 634

41 041

12 575

290

2008

84 347

985

40 328

42 729

12 197

305

2009

76 967

941

37 745

37 983

11 916

298

  说明:①从2005年起,民航货物吞吐量不包括旅客行李。②2008年,公路货运量为交通部公路运输专项调查数据。

  资料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表4.16主要年份上海货物周转量单位:亿吨,公里

年 份

货物运输量

其 中

铁 路

公 路

水 运

其 中

民用航空

远洋运输

1990

3 359

111

11

3 236

1 957

1

1995

4 187

143

9

4 030

2 259

5

1996

3 814

133

49

3 627

2 721

5

1997

4 016

123

47

3 840

3 049

6

1998

4 838

117

49

4 665

3 794

7

1999

5 606

113

51

5 432

4 020

10

2000

6 620

122

56

6 430

5 285

12

2001

6 992

113

60

6 808

5 511

11

2002

7 472

100

65

7 295

5 674

12

2003

8 587

118

69

8 385

6 376

15

2004

10 036

42

71

9 899

7 486

24

2005

12 132

47

73

11 986

9 285

27

2006

13 837

55

80

13 683

10 817

19

2007

15 949

35

85

15 789

12 039

40

2008

16 031

29

253

15 712

11 529

37

2009

14 436

25

244

14 118

10 596

49

  说明:①从2004年起,上海铁路分局改为上海铁路局,货物周转量数据有所调整。②2006年,民航货物周转量未包括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的数据。③2008年,公路货物周转量为交通部公路运输专项调查数据。

  资料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表4.17主要年份上海国际集装箱吞吐量(按进出港分)

年 份

国际标准集装箱

国际标准集装箱

其 中

吞吐量重量

吞吐量

(万吨)

(万TEU)

进 港

出 港

1990

446

45.6

22.4

23.2

1995

1 389

152.6

69.3

83.3

1996

1 785

197.1

92.4

104.7

1997

2 304

252.8

114.7

138.1

1998

2 766

306.6

141.1

165.5

1999

3 949

421.6

196.7

224.9

2000

5 170

561.2

266.1

295.1

2001

5 911

634.0

305.4

328.6

2002

7 822

861.2

414.1

447.1

2003

10 225

1 128.3

544.4

583.8

2004

13 294

1 455.4

699.6

755.8

2005

16 250

1 808.4

887.2

921.3

2006

19 595

2 171.9

1 064.4

1 107.5

2007

23 850

2 615.2

1 276.3

1 338.9

2008

25 992

2 800.6

1 397.8

1 402.8

2009

24 619

2 500.2

1 222.9

1 277.3

  说明:TEU是“折合20英尺标准箱”英文缩写语。

  资料来源: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表4.182009年上海集装箱吞吐量(按内外贸航线分)

指 标

合计

(万TEU)

其 中

重量

(万吨)

其 中

空 箱

重 箱

货 重

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

2 500

649

1 851

24 619

19 677

 进 港

1 223

503

720

11 775

9 340

  国际航线

921

447

474

7 619

5 797

  内支线

146

11

134

1 795

1 508

  内贸线

156

45

112

2 361

2 035

 出 港

1 277

146

1 131

12 844

10 337

  国际航线

945

30

916

9 048

7 216

  内支线

162

48

114

1 782

1 464

  内贸线

170

68

101

2 014

1 657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0》。

  2010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3亿吨,比2005年增长47.4%,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更是超过新加坡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 906.9万标准箱,比2005年增长60.7%。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进出港旅客达到7 170.0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73.2%(见图4.8),其中国际航线进出港旅客达到1 509.55万人次。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Image

  资料来源:上海“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专题分析报告。

图4.8 “十一五”期间上海港口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上海港信息化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和管理系统、典型信息整合项目开展,包括口岸监管系统应用持续深化、港口物流业务系统加速建设以及航运企业核心系统不断扩展,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支持了上海港集疏运网络的效率。上海港启动口岸电子平台建设以来,积极推进港航、海关、国际经贸等部门之间的EDI联网运作。目前,海运EDI用户数近900家。海运提货单电子化系统覆盖上海口岸所有专业集装箱码头和开展集装箱业务的船舶代理企业。上海口岸58种通关物流单证中,已有41种实现电子化。

  2011年以及“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将进一步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包括加快完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江海直达船型的推广应用等。

  “十二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化建设将依托上海港的良好基础,重点进行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提升服务能级,逐步扩大辐射范围,跨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具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新阶段。

  2.政策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制度优化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大通关”改革和“5+2”工作制。2004年,上海封关运行全国第一个“区港联动”试点——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2005年12月,上海正式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带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海关特殊管辖区域——洋山保税港区,将港口、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四者的功能集于一身。2005年以来,以上海海关为龙头的长江沿线区域通关改革已推进至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并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辐射。

  目前,浦东外高桥港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空港、洋山深水港区以及外高桥保税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等“三港三区”密切联动,绵延100公里的东海黄金岸线正在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这些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特殊的政策支撑优势,但与世界著名国际航运中心的自由港政策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十一五”时期,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有所进展,特案减免税、启运港退税等试点启动实施。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五星红旗国际航线船舶登记艘次、船舶吨位和运力,扩大了我国船队规模。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籍国际航线船舶包括现有登记的特案免税船舶在内,共计1 071艘,合计总吨1 900多万,其中在上海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为311艘次,合计总吨近708万,占全国总量的37%。自2009年5月起,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始享受相关的关税税收优惠,共免征航运企业营业税额约3.1亿元。拥有一支强大的五星红旗船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为吸引中资船舶回国注册,我国的船舶登记制度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向全新的金融交易资产工具”、“实物登记向虚拟登记”、“事后登记向事前登记”的三大转变。

  2010年12月,“上海海事局船舶登记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上海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中鼓励悬挂外旗的中资船舶回国登记的又一新举措。在上海成立船舶登记中心以及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的实施,必将成为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引擎,吸引大量的优质船舶来上海登记,增加上海港的贸易流通量,同时,一些船舶交易中介、船舶金融、保险以及相关辅助服务产业均会将公司迁入船舶注册地,促进航运要素的集聚,促进航运产业链的培养和发展,以及航运市场、船舶交易、船舶融资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2010年12月2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正式启动,本次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品种为进口保税储存的铜和铝,试点区域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试点区。这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迈出重要一步。

  “十二五”期间,特案免税登记制度将进一步深化,扩展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推动“三港三区”一体化联动;三港三区将继续释放联动效益,发挥协同优势。洋山保税港区将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外高桥保税区将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功能前沿,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建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让“三区”带动“三港”,实现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和机场空运枢纽港在功能上的互补。

  尤其重要的是,建立“综合试验区”,可以在航运税收、海关监管、航运金融、航运服务业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对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上海航运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以建立“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利用“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平台,发挥国家给予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创造有利于航运发展的、与世界更好接轨的制度环境,不断创新特殊监管区的监管模式,放大“三港三区”联动优势,拓展上海综合保税区功能。“十二五”期间,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成功能创新领先、增值服务发达、国际贸易便利、外汇管制宽松、区港运作贯通、物流监管便捷、具有自由贸易区功能和国际竞争力的特殊监管区。

  为进一步启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发展引擎,“十二五”期间,备受关注的启运港退税政策、上海港干支线集装箱中转一体化联动、拓展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新型业务试点也将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新举措都将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3.航运要素集聚明显,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16

  (1)上海的航运信息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交通运输部已经与上海市共同组建了上海航运交易所,基本确立了上海航运交易所作为中国航运政策研究中心和国际航运信息发布中心的地位,同时上海航运交易所亦成为国家级的二手船买卖平台。上海航运交易所自1996年成立以来,以其会员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龙头、信息为纽带,在规范航运市场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各类航运生产要素向上海集中。上海航运交易所不仅定期发布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也产生了国际影响,与伦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纽约的巴尔的摩油轮运价指数并称为国际航运市场三大指数;而且注重航运信息研究,建立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出版发行我国航运白皮书《中国航运发展报告》和航运蓝皮书《中国水运货源调查报告》,每周定期发行《航运交易公报》,建立“中国航运网”信息网站,向社会和会员单位刊发国家最新的港航政策法规,独家报道、发布最新报备运价、全球三大航运指数以及每周行情与评析。2008年11月28日,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全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中华船舶交易网,网站发布船舶交易供求信息、汇总船舶成交记录、分析全国船舶交易行情、公示核查船舶交易资料,全国8大船舶交易市场已经成为该平台会员单位。截至2008年底,航交所共交易鉴证船舶100多艘,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至2009年底,航交所已有会员单位502家,涵盖船公司、船舶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物流公司、报关公司、货主单位、港口和其他航运相关企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部牵头起草的《船舶交易管理规定》即将出台,将为搭建全国船舶交易信息平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2)上海航运服务体系结构日趋完整

  “十一五”时期,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上海船舶登记中心等机构。上海海事仲裁院、上海国际航运仲裁院为航运商业市场争端提供仲裁服务。2008年,上海海事仲裁委员会分会共受理案件34件,争议金额7 030万元人民币,共审结案件25件,其中裁决6件、和裁16件、撤案3件。2009年,海事仲裁案件近60件,标的超过11亿元,较2008年的3 000万元有大幅提高,涉外航运保险业务占全国比重达到三分之二。

  (3)上海航运服务机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的完善、“三港三区”的稳步发展以及政策创新带来的制度优化,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准备好了基础条件,上海凭借优越的港口条件、贸易支撑和工业基础等,吸引了大量国际航运企业入驻。目前,上海市登记注册的从事船舶建造和海上运输的企业有750多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已全部入驻上海。世界前50大班轮公司都已在上海开展了班轮运输业务,经营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达到250家左右,世界上最大的9个船级社也都在上海开设了代表处,与此同时,有近千家国际海上运输及辅助经营单位在上海从事经营活动。

  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国内水路运输企业251家,其中沿海运输企业122家,内河运输企业129家;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353家;内河港口经营企业554家;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经营企业1 091家,其中国际船舶运输企业38家,国际船舶代理企业120家,国际船舶管理企业69家,无船承运企业864家。上海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成长状况见表4.19。

表4.19上海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一览表

企业类型

2002年底

总数(户)

2003年底

总数(户)

2004年底

总数(户)

2005年底

总数(户)

2006年底

总数(户)

2007年底

总数(户)

2008年底

总数(户)

国际船舶运输

35

36

37

37

38

40

38

国际船舶代理

37

48

84

86

97

111

120

国际船舶管理

8

11

27

42

46

57

69

无船承运

323

328

423

476

472

750

864

合 计

393

423

571

641

653

958

1 091

  资料来源:上海市港口与航运发展报告(2002~2008)。

  港航相关行业协会得到大力培育,逐步完善了上海航运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目前,与港口航运有关的地区性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主要有上海市港口行业协会、上海市船东协会、上海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上海市仓储行业协会、上海市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协会、上海市报关协会等。到2008年底,上海市港口行业协会拥有会员单位258家,行业覆盖面达95%;2005年刚成立的上海市船东协会拥有正式会员72家;而上海市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协会则是我国(除港、澳、台地区外)最早成立的省市级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协会,现有会员单位554家,行业覆盖面达到80%以上。

  (4)上海在建设船员专业人才市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港航高等教育方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都提供航运教育培训服务。“上海船员评估中心”作为今后针对国内高级船员的统一实践能力考试,将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船员评估中心,将建设船员适任评估所需的设备和评估环境,搭建船员实操评估的模拟支撑平台,对不同等级、不同专业船员的适任性进行技能评估。目前历年在上海考试注册的船员数量已占全国总数的50%,特别是高级船员数量在全国位居首位。在这种形势下,配套建设船员专业人才市场,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8年底,中国拥有海员62万人,其中具有高级海员资格的约18万人。但外派船员仅4万人,约占国际船员市场的4%,居世界第四。根据我国现有船队数量对船员需求量进行初步估测:沿海船队需要船员约23.37万人,远洋船队(含方便旗)需要船员约9.22万人,船员总需求为32.6万人。通过建立海员评估中心,能够促进海员评估标准的统一,使评估试题库专业标准化,船员实操能力大步提升,并促进海员实操能力更加符合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评估质量的要求,更好地满足航运发展对高素质海员的需求。

  (5)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北外滩航运服务产业集群基本实现,发展势头良好。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功能定位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成为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目标是建成企业总部基地、航运要素集聚中心、国际邮轮客运中口岸服务中心。2008年航运服务业区级税收同比增长19.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区新增航运企业323家,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和航运类驾驶、轮机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先后成立,全国二手船交易平台、中华船舶交易网开通,船员交流中心、上海国运中心服务大厦等项目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北外滩航运集聚区需要进一步突破创新,要通过进一步集聚金融服务要素结合等方式,大力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市场。“十一五”期末,航运服务业在虹口区区级税收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2002年北外滩开发初期的3%上升到12%;“十二五”期间,航运服务业区级税收年均增长要达到12%。

  (6)上海的航运旅游业——邮轮经济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邮轮产业高速发展。目前,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人均GDP都已超过6 000美元,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的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左右,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已接近和超过6 000美元。由此可见,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的人均GDP发展水平已具备了发展邮轮旅游的条件。其中,以长三角地区为经济腹地的上海最有条件成为邮轮母港。2008年8月,现代化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岸线880米,泊位3个,水深13米)正式开港。近年来,嘉年华“爱兰歌娜号”、皇家加勒比“海洋迎风号”和“海洋神话号”先后在北外滩开设定班航线。2008年,虽然外围经济环境对邮轮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但造访上海的外籍邮轮仍有112艘次,超过15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出入境,分别比2007年增长17%和10%。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极大地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对中国邮轮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邮轮产业在政策推动下将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领域。

  4.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相互配合

  “十一五”时期,上海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以及虹桥商务区和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体制和模式创新,成立上海综合保税区管委会,推进“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推进区域大通关合作,启动实施新型国际贸易试点,上海口岸作为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主通道和中转枢纽功能进一步深化。2010年,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 846.4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95.2%,“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5.5%,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为23%。2010年,上海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 0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倍左右,占全国比重超过1/4。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之比接近3/10。2010年,上海市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7 383.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