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对策思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对策思考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口岸环境建设的支撑。二要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需要与长三角以及国内其他港口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态势,尤其是要积极有效地推进上海与长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当然,如果用全面的、完整的概念去理解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实际上应该包括“两港”的建设,即国际航运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但一般来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比较多的是指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以及相关航运产业的发展。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2011年,上海港口吞吐总量已达6.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箱,继续名列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主要表现在:港口的硬件很好,但软件建设很弱;吞吐的规模很大,但航运服务很弱;排列的名次率先,但国际地位很低;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环境建设很慢,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第一,要加快培育港口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强大的国际中转枢纽功能。例如,新加坡港的国际中转比重达70%~80%,韩国釜山港和我国香港的国际中转比重达50%~60%,我国台湾高雄港的国际中转比重也高达50%左右,而目前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重却不到10%。针对这种现状,一要在思想层面上充分认识到培育港口枢纽功能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加快增强中转枢纽功能。二要抓住中央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文件出台的战略机遇,从政策层面、体制机制层面上争取有突破性的进展,加快培育壮大上海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第二,要加快提升航运服务功能。从当今国际航运发展的趋势来看,上海要准确把握世界航运中心的竞争已经从硬件规模转向软件服务的趋势,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着力于软件服务能力的建设,扬长避短,形成特色,强化服务。为此,一要把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聚焦到服务环境营造和服务水平提升上,进一步发展航运服务业,并形成服务功能特色。二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加强航运金融、保险、航运、航务、海事、物流、信息、人才等服务功能,提高航运服务水平。三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际航运服务业企业总部入驻,增强涉及航运商务的各项服务功能。

第三,要加快改善口岸环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口岸环境建设的支撑。为此,一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及配套政策,增强港口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二要大力推进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服务功能。三要切实有效地推进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大通关”建设,共同协商集装箱的集疏运、中转、报关、退税、物流等各个环节的措施、政策等问题。四要在加快建设上海航运信息平台,加快实现长三角航运市场信息、查询、监控及申报服务。

第四,要加快构建区域集疏运网络。从目前上海港航运集疏运体系的现状来看,突出矛盾是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的总体结构失衡,港口集疏运方式仍以公路为主,这就需要尽快打破港口集疏运体系的瓶颈制约,形成全方位、开放型的一体化集疏运网络体系。为此,一要加快推进与上海港口建设相配套的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形成网络化互联的布局。二要降低陆路集疏运成本,并先期尝试开通集装箱专用道路的“绿色通道”。三要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内河、江海水运体系网络建设。四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海铁联运体系,提高铁路集疏能力。

第五,要加快推进港口物流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需要现代物流产业得到配套发展,而且也需要形成层级分明、信息畅通、功能配套、运转高效、管理规范的现代港口物流产业体系。为此,一要紧紧依托洋山深水港的保税港区功能,抓紧构筑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集聚区,形成发展的规模效应。二要打造全市以及跨区域物流体系的微观主体,加快建设全市乃至长三角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三要充分发挥现代物流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协调统一物流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协调功能。四要进一步整合全市的现代物流资源,积极组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第六,要加快鼓励促进企业联合。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需要企业的大力推进,因此,也就需要积极推进上海企业之间、上海企业与长三角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为此,一要政府多搭平台、少设门槛,为本市企业联合、跨区域企业联合积极创造体制机制条件,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二要以建设长三角港口群的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三个层面的港口体系为引领,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形式的企业合作和经济合作。三要鼓励和促进各港口企业进行资本联合、组建产业投资基金,通过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七,要加快推进航运综合试验。在《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有一个重大的政策突破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以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为此,一要加快推出洋山保税港区实施国际航运相关业务一揽子支持政策,从而推进国际航运资源进一步向上海聚集,形成规模效应。二要加快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际航运相关企业入驻的优惠措施,尤其要从财税体制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三要加快探索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

第八,要积极推进区域分工合作。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还需要与长三角以及国内其他港口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态势,尤其是要积极有效地推进上海与长三角港口群的区域分工合作。为此,一要多联手、少包揽,形成港口的功能分工体系,带动长三角其他港口共同发展。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处理好与长三角各港口之间集聚与分流的关系,协调好远洋、近洋、沿海航线航班的布局合作与共同发展。三要以合作交流为主线,进一步加快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公路、铁路、内河等集疏运网络体系布局的协调和对接,形成区域内的集疏运网络体系。

第九,要加快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离不开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支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好长三角港口群的作用,设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以及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的联动合作。为此,一要加强和发挥上海组合港管理机构或组织的协调功能与作用,保障其发挥协调和桥梁作用。二要设立长三角港口联合会等常设协调机构,并建立定期会晤协商制度,把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规划标准对接等引入到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中。三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形成长三角统一的航运市场,协调建立规范港口经济的准入制度,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以及有效的价格协调机制,近期可以先行协调解决江海联运两次引航的机制问题。

(原文刊于《上海企业》,201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