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岛市技工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

青岛市技工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岛市技师学院课题组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的重任。因此,加快推动青岛市技工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青岛市的技工教育主管部门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技师学院课题组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提供社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的重任。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办学模式改革,为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实现强大的“青岛制造”的现实需求相比,青岛市技工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层次难以满足青岛市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以市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供求状况为例,2015年第一季度市场用工的总需求是9.18万人次,实际配置3.29万人次,供给缺口达到5.89万人次,同比下降18.7%;操作工、电焊工等技术工种人员需求旺盛,市场供给明显不足。因此,加快推动青岛市技工教育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青岛市技工教育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有24所技工学校,其中技师学院3所、高级技工学校3所。学校性质方面,政府办学5所,行业办学6所,企业办学12所,民办技工学校1所。属于事业单位性质的11所(全额拨款3所、差额拨款4所、自收自支4所)、企业性质12所。设置专业68个,其中:第一产业专业3个;第二产业专业43个,涉及七大产业集群中的装备制造、汽车机车、海洋船舶、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机械钢铁、纺织服装;第三产业专业22个,以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材料设备、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园林工程、计算机网络、船舶管理、远洋轮机、海洋生物等服务业和新兴专业为主。共有教职工1672人,从事教学岗位的专职教师1400人,外聘教师185人,在校生4万多人,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学校为龙头、行业办技校为骨干的技工教育体系。

青岛市的技工教育主管部门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高职院校也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技工教育和中高职教育在技能培训开发等很多方面有区别:中高职教育是单纯的学制教育,培养对象是学生,是阶段性的;技工教育在开展除学生外的学制教育同时,还积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终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退役士兵等群体,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办学模式改革,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建立青岛石化技工教育集团、青岛机械技工教育集团、青岛海洋技工教育集团、青岛平度技工教育集团、青岛园林技工教育集团、青岛经贸技工教育集团、青岛技师学院教育集团、青岛即墨技工教育集团、青岛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技工教育集团等9个技工教育集团,将企业、学校、行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专业共建、人才的共同培养,引导技工院校积极承担社会技能培训任务,统筹兼顾企业“金蓝领”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监狱服刑人员培训和在职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服务,实施学制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全市技工院校与几百家企业签订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协议,仅2015年青岛市技师学院就为社会培训技能人员1.1万人,24所技工学校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能力提升培训近2万人,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市技工院校累计为青岛市经济建设输送毕业生10万多人、为社会和企业培训技能人员15万人次以上,全市的16万高技能人员有近50%是技工院校培养的,在评选出的山东省、青岛市的首席技师、突出贡献技师中有70%以上是技工院校的毕业生。

二、青岛市技工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需进一步整合

各类技校和职业学校数量较多、布局分散、办学水平高低不一,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1.部分技工院校办学条件较差、生源流失、招生形势严峻

全市24所技校,17所在市内四区,而技校生源主要来自四市四区,部分区(市)和新建城区的技术技能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除青岛市技师学院占地800亩,其余23所平均占地28亩,在校生人均13.4平方米,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技工学校人均建筑面积32平方米的标准,技工学校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受办学空间的限制。

青岛市技工院校的教学设备更新缓慢,与国内其他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部分地级市技工院校的教学设备相比至少落后了3年,如青岛市技师学院自2005年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到现在10年了,95%以上的设备一直得不到更新。部分学校因各种生活设施、文体活动设施落后,没有取暖设备,导致生源流失。每年新生报到后,都有大批学生退学,全年流失率在5%左右。由于缺少资金,学校的学费收入主要用于日常办公经费和教职员工工资,无力更换或增加新设备,导致设备陈旧,教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增强。加之初、高中毕业生减少,高校连年扩招,以及实行“三二连读”、“3+4”本科和“五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给技工院校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一些办学规模小、办学优势不明显的技工学校招生数量下降较大。从2015年秋季招生情况看,生源分化明显:全市技工学校共招收学生9733名,其中,四机技师、平度高技、海洋技师和青岛市技师学院招生6729名,占招生总数的69.1%;4所技校招生不足100人,7所技校没有招生,面临关门境地。今后几年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局面将持续。

2.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无法统一规划,综合发展

从职业教育整体来看,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无法统一规划。以即墨为例。即墨市计划于青岛市技师学院外,联合即墨第一职业中等学校、即墨第二职业中等学校、即墨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即墨高级技工学校4所职业学校全力打造即墨市职教园区。

(二)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由于体制、政策等因素制约,技工教育应有的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未得到落实,技工院校外部环境还存在着制约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技工教育没有被纳入各级政府大教育统筹安排,政策、资金等方面与教育系统管理的职业学校相差很大,导致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专业重复建设。

技工院校除助学资金与教育局所属中职学校相同外,不享受其他扶持政策:一是国家规定教育费附加的20%~30%没有用于技工院校。二是技工学校不享受青岛市财政对中职学校招生的补贴政策。三是教育部门所属50余所职业学校均列入财政预算,青岛市24所技工学校,仅有3所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4所为差额拨款单位,其他技工院校全部靠学费维持发展,导致技工院校的发展比较困难。四是在招生上,尽管把技工院校纳入了市区招生平台,但隐形壁垒明显。五是在与高职、本科教育衔接上,没有技工院校的位置。“3+2”、“3+4”中高职、本科衔接等政策只给了教育局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同为学制教育,但技工院校的学生没有学历上升的机会。

(三)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1.专业设置相对落后,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青岛市技工院校开设的近70个培训专业中,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制造、电工电子、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计算机信息类,涉海涉蓝专业只有海洋技校航海类专业,动漫设计等高端培训专业基本没有。其中,数控、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焊接、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维修5个专业在校生2万多人,占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专业设置相对落后、不够合理。

由于大部分技工院校经费主要依赖学费收入,教师待遇普遍较低,优秀人才招不进、留不住,造成了技工院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高端人才稀缺,导致技工院校在专业教学规划上特色不明显,在教学实力上拔尖人才不突出,在教学改革创新上缺少核心人物。

2.技工教育管理力量薄弱

青岛市技工教育的主管部门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和市职业技术培训教研室具体负责全市技工教育的管理与统筹,与国内技工教育发达、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誉为全国技工院校的“一面旗帜”的广东省相比,在专业化管理、技工教育研究、技工教育系统教学等方面,工作缺乏力度和深度。广东省针对技工教育管理设置有技工教育管理处、职业技术教研室和广东职业培训与技工教育协会。技工教育管理处主要从宏观角度制定政策,拟定专项资金,指导评估认定等工作;职业技术教研室主要负责教学、比赛、研究、质量督导和教师职称评定等科研教学工作;职业培训与技工教育协会主要从师资(各层级)培训、成果评选交流、理论研究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三个机构的合作使得技工教育的管理更主动、更专业,发展更科学。广州市仅技工教研室就有20名编制,专门负责技工教育的教科研管理。

3.校企合作模式亟待深化

技工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仍未很好解决,有关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实不力。部分行业企业退出职业教育领域,使技工院校学生实习和就业困难加大。

三、国内外技工教育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1.行业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成为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纷纷通过国家立法、行业协会等形式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德国政府立法推行“双元制”技工培养模式,实行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行业(行会)资格认证,真正做到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技能人才培养;韩国把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立法,使企业承担起职业培训义务,设立产学合作机构,规划、指导、协调产学合作活动,为企业带来生机,也为技工教育注入活力;日本职业教育推行“产学官”模式,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要求,直接在职业教育政策、改革措施中体现,企业与学校间合作更加广泛深入。

2.职业教育服务学生终生学习

德国实施职业教育终身制,强调职业教育的平等性,模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让职业与研究接轨、专业与教养接轨,促进个人多元化发展,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英国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体系,允许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之间互相转学,实行GNVQ或NVQ证书制度,满足社会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学习。

(二)我国先进省市技工教育发展经验

1.政府统筹整合资源对技工教育进行扶持

一是打破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管理体制的屏障。2001年,广东省就将职业学校、中专和技工学校统筹纳入整个职业教育规划中,大力发展办学理念先进、模式多样、体制机制灵活、体系结构合理、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高质量就业相适应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现有技工院校243所,其中技师学院31所、高级技工学校46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61所。2015年,广东省152所技工院校招生28万,占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的1/5。广东省技师、广东机械技师、广州工贸技师、广州工业技师等一批技师学院在校生均为万人以上。招生数、在校生数、校均在校生数、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教学研究成果、技能鉴定人数、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数、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8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实施国家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多形式支持技工教育,各项资金的保障为技工教育上规模、上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造技能人才培训的高端品牌。广东省统筹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进行竞争性分配,从2013年起,用3年时间集中资源扶持建设3所示范性的全国一流技师学院。深圳市政府投资12亿元,征地500亩,集中建设深圳技师学院。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低息贷款。通过世界银行广东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为获得批复的广州工贸技师学院等学校5年时间提供1000万美元低息贷款。提供师资培训基地经费和重点专业建设补贴,设立一次性教学设备专项资金和经常性专项资金。广东省提供师资培训基地经费每个基地每年50万元,每个重点专业每年建设补贴30万~50万元,一次性教学设备专项资金1000万~6000万元,经常性专项资金2000万~3000万元。设立技师学院发展基金。深圳市设立技师学院发展基金,每年每校1000万~2000万元。

2.创新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规范教学管理。广东省先后出台《广东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关于加强我省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督导工作的指导意见》、《广东技工院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规范技工院校办学,前移了专业管理,将1200多个专业规范为现在的266个,建立省级特色专业99个,发挥教研会、杂志、讲坛、示范课、对口帮扶、评选评比、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和资源库等平台优势,建立了全国技工教育师资研修中心和人社部技工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集理论研究、师资培养、技能培训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构建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江苏省完善了从初级工到技师纵向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学制教育链,全面启动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一贯制培养模式。在落实高技能人员有关政策待遇方面,对取得高级工以上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与大专、本科学历人员同等对待,企业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等。将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纳入财政资金补贴范围是江苏省培训补贴政策的一项重大突破。技工院校积极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享受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同时,利用好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员培训成果、公共实训基地和重点技工院校贷款贴息以及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范围试点用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重大经费支持政策。

3.创新技工教育发展模式

一是校企联合集团发展。从广东技工教育迅速发展的经验来看,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集团化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创建“教学型工厂”,便于提供足够的、适合于教学的“产品”资源,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形成一种既是学校又是企业的氛围,给予学生工厂般的学习环境,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赢。

二是支持市场化办学。江苏南京、黑龙江鸡西、河北邢台等地已经开始突破一些政策壁垒,创新机制,支持技工院校举办经济实体。例如,黑龙江技师学院一个教学系部有1~2个实体,南京交通技师学院建有南京规模较大驾校——狮麟驾驶学院。通过走市场化办学道路,灵活了体制,增强了办学活力。

四、推动青岛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统筹形成“大职教”格局

贯彻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落实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在发展布局、场地安排、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统筹考虑,使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中高职)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青岛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度,专家委员会承担法定职责,关涉青岛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课程设置、资金统筹等,均需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讨论才能提交联席会议决定。

加大政府对技工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拟定《青岛市技工教育改革发展意见》,进一步明确技工教育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打破部门、行业之间的管理界限,将技工教育和职业教育一并纳入青岛市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土地、资金、招生等办学要素,实现职业教育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和有序发展,形成“大职教”的发展格局。

1.均衡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相关待遇

一是在财政预算方面打破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预算相互分割的藩篱,通盘筹划,将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一视同仁,重新调整对技工教育的投入,扶持技工院校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建设,加快实训设备更新速度和加大高素质教师引进力度,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落实国家财政教育附加费使用等有关规定,将技工院校纳入教育附加费列支范围,加大实训基地项目补贴力度。三是落实全市公用经费制度,全市已建立高中阶段公办学校公用经费财政预算拨款制度,并在2010年提高了标准,按照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的要求,技工院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应享受这一扶持政策。四是提高生均经费补助标准。将技师学院(高级技校)高级工班、技师班的生均经费标准与高等院校学生经费标准相统一。

2.完善技工院校和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平台

统筹安排技工院校学生参加中高职、中职本科、高职技师等学历衔接教育,让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同台竞技,享受教育公平政策,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升学空间。

3.科学布局全市技工院校

按照重点扶持、抱团发展、控制院校数量规模,突出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发展的原则,科学布局全市技工院校。做大做强以青岛技师学院为代表的一批优势院校,使之成为具有青岛产业特色的国内一流综合型技师学院。

(二)盘活现有技工教育资源

1.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积极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将现有校区逐步建设成为青岛市高技能人才聚合高地、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实验区和青岛市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资金补贴、表彰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的政策规定。明确企业选派技师政策,把首席技师进学院授课作为职责或义务予以明确,支持技工院校健全兼职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结构。

2.支持技工院校举办经济实体

激发办学活力,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3.面向社会开展培训

充分发挥国家、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基础作用,面向企业职工、社会人员开展“项目式”技能提升培训,不断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未继续升学的城乡“两后生”、退役士兵、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开展“订单式”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大对技工教育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1.设立重点专业设施设备购置专项资金

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建设。围绕青岛市打造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科学布局技工院校专业,通过与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群带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专业技能人才,实现青岛市技工教育“做强重点专业、做实品牌专业、做大优势专业、做优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格局。要在对接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基础上,构建服务青岛千亿元产业链和十大新兴产业的专业结构,如在青岛市技师学院打造电工电子、数控技术、轨道交通、新材料、汽车技术、机电及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及物流等专业集群,在四方机车车辆技师学院打造机械维修、焊接技术专业集群,在海洋技师学院打造海洋经济、商贸服务专业集群,在石化高级技校打造化工专业集群等,走特色发展之路。

技工院校贴近市场办学,办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是其重要投入,要打造精、尖、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设施设备是根本保障。建议从全市的角度,每年设立专项设施设备购置资金,以重点专业、项目建设(如专业群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培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建设等)形式,推动技工院校设施设备的更新和调整,拉近青岛市与先进省市技工教育的距离。

2.建立全市产业公共实训基地

以技工院校为依托建立全市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最大化发挥公共资源的辐射作用。建议在青岛市技师学院建立轨道交通、汽车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公共实训基地,在四方机车车辆技师学院建立焊接加工、机械维修公共实训基地,在海洋技师学院建立船舶维修、航海服务公共实训基地,在石化高级技校建立化工检测与装备公共实训基地等,建成以技工院校为主体,以企业职工培训中心为辅助的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实现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补贴项目,加大技工院校学生实习耗材补贴等政策扶持力度。

3.建立教师素质提升培养机制

增加对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的投入,统一制定技工院校师资培养目标、计划,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习,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学习,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教研骨干。

4.搭建技能竞赛平台

在每两年一次的全市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设立某些通用职业工种的年度技能竞赛,并以竞赛为基础重点建设一批竞赛基地,实现竞赛、训练和选拔人才的统一。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养出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在全国技工教育人才培养上占据领先位置,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关键人才支撑。

(四)深化技工教育集团化建设,积极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

1.深化实施集团化办学

认真落实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出台政策支持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和社会组织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纵向合作等形式组建行业性、区域性、混合所有制技工教育集团,健全运行机制。以技师学院为核心探索建立技工教育集团,努力打造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D打印公共实训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实训基地、汽车服务与维护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特色平台,实现技工教育统筹布局,错位发展、品牌化发展。重点突出“三个倾斜”:一是向组建集团的技工学校倾斜。对技工教育集团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争取国家、省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设立专项资金,对技工教育集团培养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和支持:对技工教育集团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冠名式教育培养的学生,给予学校不超过2000元/人的奖励;对于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企业技能人才到学校参与教学指导的,给予3000元/人的补贴。每年安排资金扶持集团化办学,在全国开创就业促进资金扶持技工教育发展先例。二是向集团化办学的重点专业倾斜。建立技工院校实训耗材补贴政策,对技工教育集团包括技工院校开设适应青岛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要,且技术含量高、耗材成本大的专业,市财政按毕业学生人数给予院校800~1000元/人的一次性实训耗材补贴。三是向集团化办学的特色产业倾斜。加大对各技工院校涉及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特色项目的资金支持,有效增强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

制订青岛市《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在技工教育集团内选择一批名企、名校启动企业新型学徒制,创建“教学型工厂”或“工厂型学校”,促进技工院校与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使技工教育真正与市场对接,实现政、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赢。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市场作用同时还应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以保障技工教育办学方向、办学质量。

课题组组长

黄春海 青岛市技师学院

课题组成员

宋 波 青岛市技师学院

冷 静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张旭英 青岛市技师学院

陶同文 青岛市技工教育学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