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研究

创新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研究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十二五”期间,青岛市经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蓝色经济核心区、打造蓝色硅谷等目标,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策研究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经济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建设蓝色经济核心区、打造蓝色硅谷等目标,迫切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目前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需要借助外力,通过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调研,发现目前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难以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提出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内涵及类型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的结构和利益分配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制度安排。由于大学与企业各自拥有的技术能力不同,对待创新风险的态度、创新收益的期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合作模式的偏好不同,但是只有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作出一致的模式选择,产学研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模式选择在产学研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决定着合作的组织形式、利益分配方式和风险承担比例。

根据合作紧密程度,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和共建实体五种类型。这五种模式既反映了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紧密程度(技术咨询型—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共建实体型),又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实现程度(从合作初期以技术转让为主到今天主要谋求共建实体全程介入、共同发展)。①技术咨询模式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普遍形式。即由合作方为特定的技术项目(或工程)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评价分析以及知识传授等所进行的咨询性合作,其中包括技术培训等。②技术转让模式是由高校、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通过技术交易的形式卖给企业,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其转化为新产品或新工艺。③委托开发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委托有能力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④合作开发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对项目共同进行研究开发。⑤共建实体模式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共同目标,将各自的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在创造利润共分享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性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十一五”期间,青岛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81家,合作开发项目1100多项。

产学研合作模式选取的影响因素。产学研合作模式应根据合作各方的研发能力、条件以及所处位置,对待风险、收益态度,在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选择。企业的研发能力、企业规模和技术特性是影响企业选择合作模式的重要因素。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时,需要对资金、设备、环境、市场潜力、技术、国家政策以及各方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成功案例证明了一条原则是不变的,即合作各方利益的保障是产学研合作得以顺畅进行的根本动力。遵循这一原则,就不会拘泥于已有的模式;同时也只有把握这一点,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丰富创新合作模式,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

二、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经验借鉴

目前,国外产学研合作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的“硅谷模式”、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成功经验值得青岛市借鉴。

(一)美国的硅谷模式

“硅谷模式”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典范。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企业群为基础,并拥有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硅谷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新能力。硅谷模式的主要经验有:

(1)拥有完备法律,包括法律、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企业破产、移民、研发等,这为硅谷产学研合作制定了游戏规则。

(2)创业环境和宜人气候,吸引全球高科技人才。目前,硅谷汇聚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上千名院士、几万名工程师。据调查,1995年至2005年硅谷成立的高科技公司中,52.4%的创办团队至少有1位外国血统,该比例远远高于全美平均水平25.3%。硅谷的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超过1/4。硅谷的开放性和人才高流动性,对吸引和凝聚高素质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至关重要。

(3)能力导向的精英体制。在硅谷,老板不看员工种族、年龄、资历,待遇、职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如英特尔创始人葛罗夫来自匈牙利、太阳微系统创始人库斯拉来自印度、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来自中国台湾等。这些人来美国时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如今成为亿万富翁。能力导向体制吸引全球人才持续不断到硅谷创业,进而巩固了硅谷的人才高地。

(4)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硅谷允许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冒险与机会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面临很多风险,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硅谷创业成功率仅为20%,80%会失败。硅谷对失败者极为宽容,失败者在硅谷不会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硅谷对失败的宽容,使得硅谷人都想试一试、都敢试一试,进而激发了员工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

(5)大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研发。硅谷很多大公司都是由研发人员创办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194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肖克利,自己创办肖克利半导体工厂。1957年诺宜斯、摩尔从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辞职,成立了仙童公司,此后,又有员工离开仙童,创办了国民半导体公司、超微科技、英特尔公司。1969年,在森纳瓦举行过一次半导体产业头面人物的会议,发现与会的400人中,376人先后在仙童公司干过。可见,很多高科技公司从一家大企业分化出来。

(6)雄厚的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和创新相结合,成为高科技企业诞生的一个必要条件。风险投资家熟悉高技术企业的未来走势,根据未来预测进行中长期投资,而创业者用公司部分所有权、股权换取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家通过战略性建议、招聘关键员工、提供服务等途径帮助新成立的科技公司。1995~1999年,硅谷风险投资已占美国风险投资的15.2%。苹果公司、仙童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可以说,风险投资是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硅谷的优势在于它有一种使创新精神转换成科技创新的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文化与环境。

(二)日本的官产学研合作

日本提出“官产学”合作,“官”指政府及其研究机构,“产”指企业,“学”指大学。经过几十年摸索,日本官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青岛借鉴。

1.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官产学合作的顺利进行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建立制度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大学开展合作。1985年,文部省建立了大学与企业的共同研究的制度。1986年,制定了《研究交流促进法》。1997年,政府同意将产学共同研究的场所设在企业。1998年,国会通过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和《研究交流促进法》,规定企业在国立大学及国立实验研究机构等所在土地(均为国有土地)上建设共同研究设施,其土地使用费给予优惠。这些法律为促进产学研合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2.良好的合作机制是推动企业与大学合作的保障

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就分别确立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流动科研体制。1982年,日本成立了“综合研究联络会议”和“研究开发专门委员会”,以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的合作。成立了“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下设58个专业委员会,它由企业和大学、研究所一线研究人员组成,对将来技术开发上的重要课题交换意见。日本政府还先后建立了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制度、研究室制度、经费划拨与使用制度、人员互派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断完善官产学的合作体制。这些制度一方面使企业向大学提供的课题、研发经费有了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大学向企业提供的研究成果、咨询人次也逐年上升,将国立大学的研究能力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创造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

3.中介机构促进大学科研成果的产品化

日本科学厅创办高科技市场。它挑选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能够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对有关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提供资助,代为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协助创办风险企业。同时,为促进科技情报的顺畅流通,使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利用,日本强调“要大力开展情报技术,以最新微电脑情报信息处理自动化技术,积极促进科技情报的流通”。1984年,日本政府又指出“国家要以大多数信息部门的独立活动为基础,努力谋求它们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重新建立符合研究人员所需要的科技流通体制”。此外,日本政府为了消除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显现的种种障碍,不断地酝酿和推出改革措施。例如,200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加快尖端科技领域产学合作的新制度,以便鼓励企业委托大学进行研究,促进企业与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方便大学研究人员对有关经费的有效使用。

上述发达国家产学研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第二,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化,适合的模式是最好的;第三,充分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责、权、利落实到位;第四,产学研合作需要建立良性、长效的动力驱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资金保障机制等。

三、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调查

课题组采取调查问卷方式,调研青岛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24份,企业21家、研究所3家。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调研对象中企业占了87.5%。这些企业分布在家电、电子、通讯、生物、环保、新材料和机械制造等行业。既有老企业,也有新企业。既有海信、澳柯玛、南车集团等大企业,也有一些小企业,调查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反映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绩效

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有什么收获?调研发现,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获得技术知识、市场信息,认清自己产品的优势与不足,发现产品开发方案,产品开发针对性更强,产品技术含量更高。产学研合作提高了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和投入产出效率,改进了工艺流程,提高了技术工艺水平,抓住了市场机会,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了企业竞争力。青岛康平铁路玻璃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忠正说:“技术的领先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和动力。我们企业与欧洲多家公司合作,合作的前提是这个技术必须是世界领先的。”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认清自己实力,增强了创新信心,树立了“产品必须提高技术含量、改进工艺流程、加大创新力度、迅速开发新产品”理念。但是,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难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获得。

(二)产学研合作规模

产学研合作规模有多大?调研发现,多数企业已经开始产学研合作。62.5%企业与1~3家科研机构合作,25%企业与4~7家研究院所合作,12.5%企业与8~10家研究所合作,可见产学研合作规模大的少、合作规模小的多。如南车集团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交大、中科院计算所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规模较大,成功研发CRH380A新一代动车组。

(三)产学研合作强度

产学研合作强度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联系次数反映,联系越频繁,合作越紧密。调查发现,37.5%企业与科研院所每年联系1~2次,37.5%每月不到1次,12.5%每月联系1~2次,12.5%每月3~4次。可见,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多数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较少,每月不到一次;少数企业与研发机构联系较多,仅1/4的企业坚持每月都与合作单位联系。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松散的多,紧密性的少。

(四)产学研合作持久度

产学研合作持久度反映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合作时间越长,合作关系越稳定。调研发现,37.5%产学研合作不到半年,另37.5%维持在6~12个月,25%维持3年以上,说明75%的产学研合作较为短暂,不足1年;仅少数产学研合作维持3年以上。青岛市产学研合作长期的少,短期的多。

(五)产学研合作互补性

产学研合作各方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调查发现,多数产学研合作能够双赢,希望进一步深入合作。但是,企业依赖研究院所开发新产品的平均值为4.37,说明青岛是产学研合作相互依赖性不强,优势互补不突出。

(六)产学研合作模式

调研发现,青岛市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少数合作属于合作开发模式;有些合作属于技术转让模式,引进技术、人才、资金;但是,多数合作属于技术咨询模式,目的是技术交流,了解同行动态、技术发展趋势和培训员工,收集新产品改进建议。可见,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技术咨询多,技术转让居中,合作开发少,共建实体更少。

(七)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资源配置

调研发现,青岛市企业很重视产学研合作,在合作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设置了专门机构,配置专业人员和办公室。合作方对企业的办公条件和沟通设施很满意。专职人员待遇好、地位高,很多优秀人才被吸引到产学研合作队伍中。但是,企业在寻求合作单位方面主动性不强,企业对产学研合作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企业员工怕风险,不敢于创新,缺乏创新精神。企业依靠员工的自发性来创新,在制度层面缺乏有效的支撑,创新难以持久。

可见,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技术咨询多,合作开发少;合作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合作规模大的少、小的多;合作长期的少、短期的多;产学研合作依赖性不强,互补性不突出。

四、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虽然青岛市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学研合作模式不能适应产业技术重大创新的需要

产业技术重大创新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复杂性大大增加,要求合作各方形成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青岛市现有的产学研合作规模较小,多数企业仅与少数研究院所长期合作,难以满足产业技术重大创新要求。现有产学研合作模式难以满足针对企业成套技术开发、甚至未来技术路线创新所进行的多元化、复杂系统的技术创新合作要求,也难以胜任面向产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所进行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产学研合作要求。

(二)产学研合作缺少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

目前,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短期的多、长期的少,合作组织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合作关系不稳定,约束性不强,缺少长期的、紧密的战略联盟合作,缺乏围绕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难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进行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产学研合作各方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风险分担,由于合作机制不健全,有些合作开始“共度蜜月”,后来“打得不可开交”;有些合作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合作难以继续。有的合作“只能共苦,不能同甘”,遇到利益都争,遇到责任都推,由于对知识产权、收益约定模糊,合作成果分配不公平,导致合作无法继续;有的合作过于乐观,对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估计不足。虽然在合作开始时都签订了协议,对责、权、利也有约定,但相对较粗,难以在合作过程中协调好各方的责、权、利,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较为缺失,合作各方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合作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协议履行的社会监管不完善。当前,社会信用缺失,履约意识淡薄,违约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监管不到位,导致产学研合作违约事件屡屡发生。

对产学研合作管理不到位。针对产学研合作,青岛市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系统、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产学研合作管理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学研合作效果。产学研合作失败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低下,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

(四)有些企业创新欲望不强烈,动力不足,投入较少

2010年青岛市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为41.7亿元,研发人员为7559人,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但是,青岛市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真正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300余家,开展科研活动的仅占8%。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86%。青岛市除海尔、海信、南车集团等少数大企业创新能力较强以外,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有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企业家精神主要是创新精神。有些企业家不愿意冒险去创新,求稳,怕担风险,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尽管企业员工具有自发创新热情,但是企业在制度层面缺乏有效激励措施,员工的创新热情只能自生自灭,难以持久延续。

(五)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引导作用不够

近几年,虽然市政府通过举办“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鼓励企业出资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资助科研院所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究等举措推进产学研合作。但是与外地相比,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青岛市至今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没有明确的促进政策,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培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化基地建设、人才技术引进等政策力度不够大。

青岛市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作用不够。虽然在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中有支持产学研合作的规定,但是原则性的、方向性的多,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少。政府重点支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缺乏导向性的评价标准,支持条件不够明确,“贴牌”产学研合作较多,对产业技术创新链的产学研合作导向不够明确。政府引导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六)产学研合作缺乏必要的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人才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2010年青岛市属国有企业本科以上从业人员38189人,拥有高级专家1983人、博士63人、硕士2130人。虽然企业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但是现有人才难以满足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有的企业主观上想借助产学研合作,引进资金和人才,但课题组调研发现,通过产学研合作难以获得资金和人才。青岛市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南方城市相比较,工资低、消费水平高、房价高,官本位意识较强。有些人才来到青岛,也留不住,高精尖人才调到北京、上海,一些年轻大学毕业生调到潍坊、烟台、威海等周边城市。高端人才留不住,刚毕业的大学生留不下。

五、创新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对策研究

根据青岛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及青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青岛市产学研合作现状出发,提出创新青岛市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成果转变化等建议。

(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青岛市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们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投入大,需要集中全市科研力量攻关,这就需要一个组织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合作各方形成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克服“产学研合作”的组织松散、行为短期化等不足,能够保障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政府的作用是遴选产业与技术、政策支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提供专项资金;企业的作用是提供创新所需的资金、技术人员和科研设施,参与研究开发、进行技术推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是提供智力资源,参与研究开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按照“遵循市场经济、满足产业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原则,青岛市应选择软件、锂电、智能交通、模具数字化制造、高速列车、数字化橡胶轮胎专用装备、高性能子午胎、数字家电、半导体照明、太阳能薄膜电池等重点领域,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新兴战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团队

将技术创新纳入企业家考核指标,将企业家薪酬与技术创新挂钩,激励企业家创新热情。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技术创新投入大、风险大、责任大,同时打击知识产权侵犯、假冒产品力度不够,导致创新收益较小。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国家,企业家具体履行经理职责。虽然国有企业经理待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但是待遇与技术创新没有挂钩,企业家由于怕担风险而不愿创新。国有企业需要制度创新,把企业家待遇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挂钩,将企业创新纳入企业家考核指标。

企业要学习海尔,奖励职工技术创新,激励员工创新。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和实践者,由于有些企业对员工创新缺乏激励,员工创新热情时高时低,难以持久。美国《商业周刊》发布2010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名单,海尔排名第28位。海尔形成一套激励员工创新的制度,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如果创新达标,可以工资晋级、职工身份转变。海尔通过这些措施,大大地激励了员工的创造力。

要按照“突出引导、注重集成、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原则,不断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意识,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积极扶持培育创新型企业。当代,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市里要出台优惠的税收、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精心选择合作单位,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合作特征是优势互补,而优势互补的前提是资源有差异,合作方资源差异越大,互补效应越显著;合作方资源差异很小,互补效应越不突出。因此,产学研合作要精心选择合作对象,选择资源差异大、互补效应显著的合作方。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青岛市要实现风险责任与利益按层次、分阶段分解,以契约形式固定下来。根据投资比例确定收益多少,产学研合作项目谁说了算,谁的责任就大,承担风险就大,获益就多。产学研合作成果的市场风险由企业承担,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将大学、科研机构应得报酬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风险。大学、科研机构是产学研合作的技术研发主体,技术风险应由大学、科研机构承担,大学、科研机构可以通过让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早参与,与企业一起分担研究开发的费用和风险。

(四)优化产学研合作环境,将创新精神转化为科技创新

加快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法律,制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金融、财务、税收等制度,为产学研合作制订游戏规则。目前,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中指导意见偏多,具体实施措施偏少,现有政策亟待完善,如合作单位退出机制、风险评估制度、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等,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有助于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体系。

出台人才政策,引进全球高端人才,构筑青岛人才高地。建议实施专项人才计划,遴选一批高端人才,在住房、工资待遇、科研项目、妻子就业安排、孩子上学等方面予以倾斜,打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吸引一流科研人才到青岛创业。营造开放青岛,开放性是吸引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的关键。

形成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科技创新必须有三个“家”共同合作。一是科学家,新的概念、新的技术,需要科学家的不懈创新;二是投资家,要有敢于冒险的投资家提供资金支持,使新技术变成产品;三是企业家,从产品到商品,需要企业家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最终使科学家的发明走向市场,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在鼓励冒险、包容失败的环境中,科学家才敢创新技术,投资家才敢投资,企业家才敢生产。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产学研合作是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不能全部依靠市场化运作,政府宏观调控是必要。建议设立社会化的产学研合作引导基金,支持产学研合作组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对符合要求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委托其负责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项目。

(五)加快面向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建设

产学研合作平台能够解决产学研合作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产学研合作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平台建设,缩短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供需距离。大力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中介机构,发挥信息沟通、技术评估、法律咨询、组织协调、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作用。强化中介机构的科技信息收集与传播、科研成果的展览与交易洽谈、科技人才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中介机构要跟踪产学研合作的进展,完善其后续服务。建议组建青岛中介服务网,实现数据共享、信息共用,优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信息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行业协会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基础设施,促进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

(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引进风险投资,拓展产学研合作的融资渠道

风险投资和创新相结合是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合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项目经费及成员单位的筹资,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单一、有限,要千方百计拓展风险投资,或者创业者用公司部分所有权、股权换取风险资本,逐步形成政府资金、合作单位自筹资金、金融融资等多元结构的资金筹集渠道,解决产学研合作中资金不足难题。

要建立一套风险投资机制。第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企业的投入、银行的贷款、金融机构的支持外,还有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第二,进行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政府要对风险投资主体,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担保等方式调动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合作。第三,建立风险投资的评估体系。投资商在投资前,从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进行全方面评估,科学防控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第四,引进风险投资的专业人才。风险投资涉及企业战略经营、财务管理、投资、金融及高科技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需要解决很多实际操作问题,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课题组组长

薛风平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课题组成员

刘增禄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刘 枚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曲崇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李国宇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李光全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张梦翼 山东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