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

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课题组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青岛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却与城市经济社会地位不相称。

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课题组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我国许多城市提出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计划,以期通过引进创新战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多数城市的目标是技术创新,青岛市则提出了要建设以技术创新为主,包括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在内的创新型城市。青岛作为一个开放型城市,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势,运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政策,摆脱单纯追求科技创新的局限,结合本地区优势,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值得重视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及问题

(一)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现状分析

2011年,青岛市城市创新指数达到29.22,比2007年增长了11.95%;在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3位,比2010年上升1位,2007~2011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排在第8位,呈现上升态势。

1.公共创新平台建设获新进展

新增青岛啤酒、海洋化工院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5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海尔、南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快推进,积极争取国家轮胎先进装备和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一期医药中试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组建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与兰州大学、中联科伟达、哈工大产业化中试开发平台的共建工作。

2.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获新突破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青建集团、康大外贸、海利尔药业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0家,稳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同时,青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行质量也走在全国前列,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210家,较“十五”末增长45%。

3.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向深入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11年青岛市发明专利申请5319件,同比增长86.6%,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9位,较2010年提升4个位次;发明专利授权1135件,同比增长48.4%。全面实施《青岛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研究建立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机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保护工作,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专利创造倍增计划,搭建专利展示交易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商品化和产业化。

4.战略性新兴产业粗具规模

新能源产业布局已现雏形,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利用装备等方面已粗具规模;新材料产业领域相对集中,新型高分子材料产值占整个新材料产值的70%,LED价值链高端外延片生长技术与设备、芯片制造与封装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成效突出而且特色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形成年产高速动车组200列、城轨车辆1000辆、高档客车或内燃动车组300辆的能力;信息技术产业基础雄厚,物联网和RFID技术研究与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5.海洋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建设,青岛市充分发挥在海洋资源、海洋科研、海洋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海洋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打造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蓝色硅谷,使之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围绕争创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青岛市已构建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成为主要增长点。武船重工海洋工程、中石油海洋工程、扬帆造船等项目竣工投产,中石化LNG项目开工建设,深海装备试验监测基地加快建设;海水淡化工程装备形成自主技术,海水利用等示范工程达到国家领先水平;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一期项目竣工,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交通框架初步形成。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0多亿元,入驻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00亿元。

(二)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问题分析

1.全社会研发投入尚需引导加大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2011年,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了172113件,同比增长27.4%,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在这种大背景下,青岛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却与城市经济社会地位不相称。虽然青岛市2011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9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仍然未进全国前十。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以及企业的专利意识淡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2009年青岛市R&D(研发)投入105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六,列深圳、广州、杭州、西安和武汉之后,其中深圳R&D达297亿元,接近青岛3倍;2010年青岛市各级财政科技经费总数为10.9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第九,其中深圳超过青岛3倍、广州是青岛的2.5倍、杭州超过青岛2倍。2011年,青岛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0%,较2002年(2.39%)以来变化不大,而2011年全国平均水平是1.9%,长沙是2.5%,上海已接近3%,深圳为3.66%,相比之下,差距依然明显。另外,虽然企业R&D投入在青岛市R&D投入总额中所占比例接近90%,但是衡量企业创新强度的重要指标企业R&D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还是很低,青岛市一直维持在1%左右。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为3%~5%,武汉、大连等副省级城市也都在1.5%以上。研发经费的不足,直接导致青岛市企业专利成果相对较少。青岛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企业对专利申请感到神秘,很多企业负责人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专利申请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一些企业有了成果也不申请专利的现象。

2.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从基本面来看,青岛市对科教、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创新资源缺少有效统筹。青岛市科技竞争力比较强,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科技转化能力较强。但是在2010年全国50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位于第14位。青岛市自主创新能力弱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南京、广州、西安、深圳、成都、长春等城市,根据测算,青岛市技术创新贡献率仅为11.6%,表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投资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仍然制约着青岛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一,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有的产业缺少核心技术,企业并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青岛市80%以上的中小企业没有研发活动。青岛市中小企业能经常开展研发活动或者达到市级研发中心标准的总体上比较少,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多维持在1%左右,少数还低于1%。目前,青岛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企业数量极为有限,其中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的研究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同时专利申请量超过了全市总量的80%,授权专利量超过50%。但这样的企业占企业总量的比例极小,且研发领域较为集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向房地产等领域拓展的混业经营又分散和削弱了技术研发的动力与能力。

第二,产学研机制不够灵活,重引进、轻消化吸收。企业之间、产学研之间合作创新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青岛市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平均不足1∶0.1,而日本、韩国平均达到1∶7。这样的资金配置阻碍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间技术创新合作非常薄弱,技术创新更多地表现为本企业的个体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加大企业间联合创新的力度,将会有效整合企业的科技资源,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亟待提高

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其中的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跟国外的对应技术力量相比,所占比重很少。企业规模小,造成了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的局面;同时,海洋等科研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使得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抗击风险的能力低、要素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其持续竞争能力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创业投资规模不足,产业领军人才缺乏,高端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以上状况带来的结果是:青岛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辐射扩散的功能,严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使青岛市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使得青岛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无法同那些资金雄厚、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公司相比,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差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4.海洋科技创新不足,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虽然青岛市海洋产业科技实力较强,但还远不能满足海洋开发的实际需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左右,我国目前是30%,这说明我国海洋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粗放阶段。受国内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青岛海洋新兴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在工程技术、宏观战略研究方面的科研人员较少,科研成果研发及转化不足。例如,2010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超过557亿元,其中海洋科技产业产值仅占17.8%,科技含量高的海洋产业比重很小,而且大多海洋科技应用于传统海洋产业,未能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再者,高昂的成本阻碍了科研成果的大规模推广及应用,使之未能很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海水淡化的成本大约是7元/立方米,而自来水是3元/立方米,价格高出了一倍多,没有比较优势,阻碍了海水利用业的推广普及。海洋科技整体水平依然局限于海洋科学,而与海洋科学相结合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涉及的电子、生物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化学、激光等领域创新较少。

5.人力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依然不理想,缺乏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

经回归分析,在未考虑技术创新因素时,青岛市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3%,此结果高于大连(46.7%)、西安(48.2%)、武汉(48.8%)、济南(49.3%)等几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而考虑技术创新因素后,人力资本的贡献率降为31.9%,此结果低于大连(44.6%)、西安(42.3%)、武汉(44.9%)、济南(33.4%)等城市。上述看似矛盾的结果实际上表明,目前相对于其他几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青岛市人力资本与技术结合得依然不是很理想,或者说其他几个国家级创新型城市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以及生产的技术结构要优于青岛。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青岛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及产业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在人才结构方面,青岛市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的科技团队与领军人物非常稀缺。青岛市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海洋研究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在其他更广的范围,如电子、通信、软件、高新材料、生物工程,甚至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方面都没有优势,这也集中体现为青岛市在基础研究、高精尖应用研究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青岛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模式及产业选择

(一)青岛市的创新发展模式:“2+X”创新发展模式

青岛“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的探索走到全国的前列,为国家科技战略发展奠定基础。青啤、双星、海尔、海信、澳柯玛“工业五朵花”和以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国家深潜基地、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高新区、国家“863”、“973”基地等为主体的“国”字号科技重大项目使青岛锦上添花。青岛正是借助名牌企业众多的优势,经济实力迈进全国前列,全力塑造了城市自身的品牌。在中国的城市群里,成为一座出名牌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创新型城市。从青岛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及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出发,青岛市可以使用“2+X”的创新发展模式,其中2是指两大创新驱动,即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和品牌企业创新驱动;X是指青岛市其他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1.海洋科技创新驱动

青岛市应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优化发展临港工业。进一步优化临港工业布局和结构,重点发展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低、产出效益高的临港工业。科学把握海陆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发展海洋产业为重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坚持海陆产业统筹规划,鼓励大进大出产业向沿海转移,引导海洋产业链向内陆延伸,创造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2)建立相应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海洋科技作为青岛科技的第一品牌,决定了青岛必须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应该进一步强化海洋意识,发展海洋经济,依靠科技兴海,实施海陆统筹,切实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落在实处。探讨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创造青岛海洋领域的新模式;立足国家目标,建设海洋综合考察船、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潜基地等三大“国”字号大科学工程;强化服务民生意识,提高海洋食品、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三大安全性。

2.品牌企业创新驱动

2011年,青岛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4个、中国名牌69个、获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5家、中国出口名牌9个、山东名牌310个、青岛名牌401个。中国名牌数量列全国和全省前列,2011年青岛工业名牌企业经济规模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5%。青岛市以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推动更多的品牌由营销型向技术型转变,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不断提高。青岛市应继续以自主创新推进品牌经济发展,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技术创新推动自主品牌的创新发展,以自主品牌发展支撑优势企业的创新发展,紧紧围绕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培育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立足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集群,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跨越,构建特色区域创新体系。

(二)青岛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我们首先利用德尔斐法,根据专家意见集中度的高低,选出10项产业作为备选产业。这10个备选产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家电电子、橡胶轮胎、金属加工、新材料、纺织服装、专用设备制造、食品加工、仪器仪表机械制造、海洋生物。然后计算各产业主成分得分及排名,见表1。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我们得出备选产业的排名。根据计算结果,我们会优先考虑排名在前的3~6个产业(分别是海洋生物、新材料制造、装备制造、家电电子、食品加工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青岛市主导产业的重点培养对象。

表1 青岛市各产业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img53

从比较优势来看,海洋生物是最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挥青岛市的海洋资源和科技优势,依托明月海藻、东海药业等骨干企业和各类海洋科研机构,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生物酶制品和海水养殖优质种苗,并开发一批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产品,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

从增长潜力来看,装备制造和金属加工的增长潜力都非常好。①装备制造业。青岛市的装备制造包含了汽车及零部件加工、造船及零部件加工、高速列车、纺织机械等。争取打造成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大中型集装箱船、油轮、散货船及船用零部件制造基地,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纺织机械工业基地。②金属加工业。依托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功能区的建设,承接青钢及国内部分重工业向沿海地区的转移,围绕青岛市的造船、汽车、机车、集装箱等产业,重点发展船用钢板、汽车用钢板产品及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镀锌板、宽厚板和特殊钢等高附加值优质产品,建设青岛市的重工业基地和国内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以中铝再生铝项目为依托,建设有色金属产业基地。抓住建筑业、可再生能源利用、电力、通讯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钢结构、电缆及风塔类产品的研发制造,打造钢结构加工制造基地。

从带动效用主成分来看,海洋生物、新材料制造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带动效用巨大。①新材料制造。依托胶州湾北部高新区、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火炬计划青岛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建设新材料研发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陶瓷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友好型高性能橡塑材料、海洋生物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清洁能源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喜盈门、海之源、美高等已涉足新材料产业的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进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大项目和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抓住当前我国工业产业重型化和市区工业向外转移的契机,以平度新河化学工业功能区的建设为重点,发挥该功能区靠近莱州湾及区域环境容量优势,积极承接青岛碱业等市区及周边化工企业的产业转移,并加大对国内外大中型化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盐化工、化肥、精细化工等产业,打造青岛市新的化学工业基地。

另外,从以上数据中不难发现,初级制造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电电子)虽然在总量中并未占最大份额,但却是增长最迅速、最有活力的产业群落,从第二主成分产业的综合效益上可以看出其发展稳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①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和各区市的农业资源优势,依托城阳、莱西、胶南、平度等良好的食品工业基础,在进一步扩大食品工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水产品、蔬菜、肉类、奶制品及花生制品等的精深加工,推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食品加工企业。②纺织服装业。依托即墨、莱西、胶州等区市在纺织服装领域良好的产业基础,重点推进即发、红领、华金、喜盈门、好事中等主要纺织服装企业的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打造国际品牌;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面料和成衣品牌生产企业,带动原料、印染、服装设计、市场、物流等环节发展,打造服装产业基地。建立包括原材料、坯布生产、缝纫加工、研发、印染后整理在内的产业协作模式,培育国内外知名纺织品牌,加强技术改造,打造纺织产业集群。③家电电子业。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TCL等国内著名家电企业在各区市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家电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组装,形成并完善与各大企业的技术研发相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进一步强化青岛在全国家电产业的优势地位。依托城阳、即墨等区市已有的电子产业基础,加快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步伐,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子元器件、数字音视频产品、计算机外设、移动通信产品等,并积极引进微电子、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度和技术水平,将青岛市打造成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

三、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

(一)完善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

创新型城市需要为企业发展助力,但我国大城市往往重视为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营造商务环境和服务,不太重视中小企业,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创新。“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这一问题值得深思。实际上,历数当今世界上成功的创新型大企业,如美国的微软、谷歌、苹果,中国的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

本课题对98家青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R&D(研发)投入与产出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科技型中小企业R&D投入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出效率的影响尤为重要。回归分析显示,企业研发投入费用每增加1%,自主知识产权数增加0.021%;而研发人员每增加1%,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数可以增加0.039%。因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充分重视R&D投入的持续性,形成有利于R&D投入的增长机制,合理配置研发资源,加强对研发人员的激励。②科技型中小企业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研发投入费用对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影响更为重要。回归分析也显示,企业每增加1%的研发投入费用,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就会提高0.568%;而每增加1%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的销售收入就会提高0.461%。因此,提高R&D投入,有利于提高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是改变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大多成立的时间短、规模小、社会知名度低、经营风险大,申贷时受到注册资本金和抵押担保的限制,很难从银行融资。商业银行出于自身考虑,对贷款的审核条件比较苛刻,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协调。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支持力度。可增设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在每年的科技经费计划中列专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为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育苗造林”。三是加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主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设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专项资金,以拨改投的形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2.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手段促进自主创新,推动建设创新型城市与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美国早在1933年就制定了《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凡用美国联邦基金购买供政府使用或建设公共工程使用的产品时,应首选美国商品。在“硅谷”大发展时期,政府采购一直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它使得电子和信息产品市场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日本,官方市场上国产电器处于垄断地位,国内前4家公司对官方市场的依赖程度达到30%。因此,青岛市要给予自主创新品牌产品优先采购权,通过采购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引导,通过采购为企业研发成果创造稳定的市场空间。

3.建立创新型城市实现程度的评价机制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对创新型城市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价分析,认识青岛城市创新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找准问题,修正偏差,按照既定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方向,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结合青岛市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对创新型城市实现状况的测评机制,对青岛市创新型城市的实现程度定期进行判断,并与国内主要城市进行比较,认清青岛在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水平及差距,明确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及对策。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创新型城市实现程度的评价机制将是科学、系统地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创新型城市治理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创新城市产业格局,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以集群发展超越三次产业划分,达成城市经济形态的第二次跨越

20世纪80年代中期青岛市超越单纯考虑工农业发展的思维,提出国民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达成了青岛城市经济形态的首次转型,有效配合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但以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延续至今,已面临新的“瓶颈”。为此,青岛市应在借鉴世界城市的经济形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超越三次产业发展的思维定势,以创新的姿态考虑青岛城市经济形态新的格局。集群发展强调生产过程和环节的完整性,使所有企业都得益于由竞争的买方和供方组成的一个稠密的网络的协同作用,包括要求严格的买方、专门化的供方、高级人力资源、金融机构和发展完善的支持机构等资源和能力的集中,由此超越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二产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可以根据生产链的关系实施有机组合,互为支撑,共同协调发展。达成第三产业高端化与第二产业高级化齐头并进。青岛市应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迅速推动集成创新,定位“2+X”创新发展模式,引导优势产业项目向蓝色硅谷聚集。此外,青岛市应充分发挥国家级大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的优势,依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及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北汽福田等大企业,在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新材料、港口等领域实施科技专项研究,促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战略性转变,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新一轮大发展。

2.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研究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运行监管办法,建立市级创业投资项目库,充分发挥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功能和作用,争取引导基金参股设立子基金3~5只,推动青岛市创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密切跟踪国家发改委的国家参股创投基金设立进程,提前做好基金组建筹备工作,推动国家参股创投基金尽快运行。

加快海洋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设立奖励基金、成果表彰等方式,鼓励科研人员对海洋高新技术的探索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不断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传统产业的渗透能力,尽快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产业。在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利用、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对接的步伐,增强青岛海洋新兴产业竞争力。

(三)充分认识青岛市影响力的两维性,集聚青岛的软力量

1.吸引国际组织入驻青岛

综观主要的世界城市,它们除了拥有一批跨国公司总部外,还往往拥有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国际组织。驻有国际组织的城市并非一定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或首都。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就驻有比首都渥太华更多的国际组织,美国纽约的国际组织总数也超过华盛顿。青岛完全具备接纳国际组织,特别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条件。适时邀请国际组织入驻青岛,是提升青岛国际综合影响力,反映我国整体开放度的有效措施。青岛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吸引国际组织入驻青岛,利用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树立青岛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青岛的国际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国际公关能级。

2.强化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持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借鉴无锡市的“530”计划,推出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举措。无锡“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其核心是给予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更加优惠的政策扶持,以建设“人才特区”。青岛市应当利用地理环境与品牌优势,以“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中心,整合青岛市各类开发园区创办的留学人员创业基地,打造特色鲜明的综合创业园区,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争取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支持,共建国家级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人才基金池。基金池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社会广泛参与,旨在整合各方资源,为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人才发挥作用提供经费支持。

(四)引入城市创新循环思想,立体组合条块力量

以往有关创新的实践(包括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实践),往往从现存的运作框架出发,设计创新的组织实施,形成以从创新主体出发的分工组合结构,主要包括企业、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实践中,存在各主体责任划分比较笼统,资源力量配置相对分散等情况。青岛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应引入城市创新循环思想,从而更好地制定城市创新战略。

图1 城市创新循环图

图1形象地表现了城市创新循环的5个互动过程:激发(催生)新想法和新项目→使这些想法成为现实→推销这些想法和项目(建立网络)→实施机制(如廉租场所、孵化器、展览会或陈列的机会)→向城市传播取得的成果、培育市场和民众并进行全社会的大讨论→以激发更新的想法。这样的创新循环能够成功运转,它就可以让城市中的每个人产生一种感觉,即城市正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创新循环可以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一个不断地创新、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青岛市城市创新战略可以从这5个环节入手,来开展工作、设计政策法规、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使得创新的各环节可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不断地创新、反思、再创新的良性循环。青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各类项目,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环境的,以及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看做创新的一部分,不要将创新仅限定在技术领域,更应该拓展到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而且应该创造多种机会让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相互交流,以激发更大的创造力量。

课题组组长

马 颖 中国石油大学

课题组成员

王 军 中国石油大学

范秋芳 中国石油大学

李治国 中国石油大学

刘 洋 中国石油大学

刘 慧 中国石油大学

杨 坚 中国石油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