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秦人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内涵

秦人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内涵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人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观念文化的层面上看,秦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完全以实用为标准,崇尚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讨和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秦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既重视“耕”,又重视“战”。它是我国迄今发掘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主人为秦景公。宗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处所,也是举行典礼、宣布决策及举行加冕礼之地。

秦人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观念文化的层面上看,秦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完全以实用为标准,崇尚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讨和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就以法家思想为其治国的理论基础,始皇统一天下,仍旧任用李斯等法家治理国家。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大张旗鼓地施行变法。在政治思想上,他主张实行法治,认为:“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以;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韩非也是秦法家的代表人物,而且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本是韩国人,但不见重用,于是发奋著书,鼓吹法家思想,认为“古人重于德,中世逐于谋,当今争于力。”又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所以,他主张统治者“不务德而务法”。秦始皇见到韩非的书,十分欣赏,竟以武力围韩。韩非到秦后因受人嫉妒排挤而没有得到重用,不久竟被迫害致死。但韩非的思想却流传后世,在当时对秦人的观念有深刻影响。秦人选择法家,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其一是下层百姓有重农尚武的习气。其二是上层统治者急功近利,想使落后的秦国尽快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达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目的。

从行为文化的层面上看,秦人所关心的都是与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进入战国时期及统一六国后,秦人更加崇尚重农务实的传统,大修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秦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既重视“耕”,又重视“战”。商鞅变法,制定按军功大小授爵的制度,刺激军人杀敌,规定杀敌一人,可授爵一级,奖田一顷,若能杀五个敌人甲士,就可役使五家隶农。杀敌越多,赏赐越厚。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凡在战争中建立功勋的贱民可以获得身份而编入户籍。这就使人人“勇于出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追求霸权一直是秦统治者的政治目标。春秋争霸时期的秦穆公招贤纳士,使秦“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战国时期秦数位王公对“霸道”思想津津乐道,以至“数日不厌”,甚至将宫殿改成“霸城宫”,将河流改名为“霸水”,将桥改名为“霸桥”。秦王嬴政读到言法、术、势统一之霸政的韩非著作,禁不住拍案叫绝:“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从制度文化的层面上看,秦人也以功利和实用为价值取向,诸多制度创新影响深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统一后,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同时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从此中国政治制度由王国制转向了帝国制,秦始皇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秦始皇统一天下,雷厉风行地扫荡这种种之“异”,建立统一文化。一是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以周朝大篆为基础,吸取齐鲁等地的蟒鲜文的优点,创制出一种人称“秦篆”的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是为“书同文”。二是定车宽以六尺为制,统一车辆行制,一车可通行全国,是为“车同轨”。三是统一度量衡,结束战国时各国货币、度量衡标准混乱的局面,是为“度同制”。四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在各地设置专掌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是为“行同伦”。五是废除周代以来的分封制,粉碎地区壁垒,将全国的辽阔版图统一于中央政令、军令之下,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是为“地同域”。这些举措对中国政治和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

从物质文化的层面上看,秦人由于重功利而好大喜功,物质文化创造成果累累。一是在军事工程方面,修建了万里长城。二是在水利工程方面,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等大型工程。三是在交通方面,秦人自战国起就修建了不少栈道。《战国策·秦策》曰:“范唯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空中通道。著名的有褒斜道、南栈道(包括金牛道、石牛道等17处栈道)、故道、阴平道。秦统一六国后,又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驰道、直道等交通路线,形成交通网络。四是在城市建设方面,早在秦穆公时的秦都雍城,极其宏伟。雍城北依雍山,南临宝鸡,东近岐周,西近甘陇,地势优越,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与今日西安城相当。城垣四周有门,城内有大郑宫、薪年观、宗庙、社樱等建筑。戎人使者由余观看了雄伟、高大的雍城建筑后感叹地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史记·秦本纪》)。后经献公、孝公、昭王、庄襄王时代,秦的建筑更有发展。到秦始皇时,发展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水平。五是在陵墓建筑方面,雍城附近,考古发现了秦公13个陵园遗址,共探出44座大墓,秦公1号大墓经过10年清理发掘,才基本搞清了形制。它是我国迄今发掘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主人为秦景公。秦始皇即位以后,便征发天下刑徒在骊山脚下为自己营建陵墓,直到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于巡游途中,历时30余年,还没有完全修好。经今人勘探、发掘,知秦始皇陵有呈“回”字形的两重城垣,四角有角楼,在陵园内有便殿、寝殿等遗址。已出土的兵马俑一号坑,长210米,宽62米,而且全部有铺地砖。六是秦人还建有许多规模很大的宗庙和苑囿。宗庙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处所,也是举行典礼、宣布决策及举行加冕礼之地。秦的宗庙建筑大多在雍城,马家庄1号建筑遗址就是秦的宗庙建筑,咸阳的信宫也是宗庙建筑。囿主要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其中草木鸟兽自然繁育,供天子诸侯游猎。苑是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又称宫苑。其特点一是比囿的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二是有散布于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供帝王游乐、宴饮、居住之用。秦昭王时已有五苑,上林苑是其中之一。秦始皇时,对上林苑加以修葺扩建,是当时规模最大,修建最好的一个。著名的阿房宫就在上林苑中。后来汉又扩建了秦的上林苑。

秦人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对于周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既是一个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周秦经济伦理主要包括德性主义经济伦理和功利主义经济伦理,二者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