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危机的产生

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危机的产生

时间:2022-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凯恩斯革命与现代政府职能今天,如果我们打算享有繁荣和不断盈利的话,我们需要拥有比现在更多得多的计划,需要更紧迫得多的关心,以便改革我们的经济制度,就像我们遇到战争要努力避开它一样。可是大家知道,凯恩斯与亚当·斯密以及其他在他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存在哪些根本的分歧吗?在斯密以及后世的众多经济自由主义者看来,这也是极为愚蠢和荒唐的。

第二章 凯恩斯革命与现代政府职能

今天,如果我们打算享有繁荣和不断盈利的话,我们需要拥有比现在更多得多的计划,需要更紧迫得多的关心,以便改革我们的经济制度,就像我们遇到战争要努力避开它一样。经济周期的强化和日益严重的长期失业现象已经表明,私人资本主义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已经不中用了。

凯恩斯

第一节 亚当·斯密想象中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什么样的

大家都知道凯恩斯的伟大在于他推行了凯恩斯革命,彻底地从理论上推翻了他以前一直在西方经济理论学界处于主导地位的古典经济理论,也就是深刻地驳斥了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由市场的作用。可是大家知道,凯恩斯与亚当·斯密以及其他在他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思想存在哪些根本的分歧吗?

其实,凯恩斯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市场机制是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是否值得我们充分地信任它,市场机制是不是真的能够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是否需要利用一定的政府职能来帮助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他告诉大家,在他所生活的那个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分散的经济主体,无论是单个的个人还是独立经营的企业,它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做出的一系列的市场决策,最后恰恰能够正好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得出了一个简单却极具价值的结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只要保证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的自发运行,充分发挥价格与市场供需力量的自发调节作用,社会生产的均衡就是可以保证的。

斯密还再三地告诫各国政府官员,市场经济是完美无缺的,你们政府是不应该尝试推行各种经济政策来试图干预市场的正常运行。当然,由于这个社会需要政府来负责制定各种法律法规,用来维持整个社会运转的经济与社会秩序,现代社会也还需要一些警察、法官、监狱来保证这些法律能够得到最为有效的执行,这样就可以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了。因此政府所承担的唯一任务就是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维持自由竞争的市场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只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罢了。

简单的说,斯密认为市场竞争本来就是具有非常高的效率的,政府的作用就体现在维持一种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上,来保证市场竞争能够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顺利运行。

斯密告诉大家,只要政府能够保证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够维持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那么就可以保证市场实现对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政府想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来干预经济,只会影响游戏的公平运行,造成不同市场竞争者在不同的竞争条件下展开竞争,这反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律。因此他告诉所有的世人,我们不应该干预经济的自由运行,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让国民经济顺其自然地运转吧,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摆布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自由的去做他们愿意做的一切事吧。由此,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思想也就为后来的经济学家确立了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导思想。

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每个人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他们在市场中的种种经济决策其实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追求获得更高的利润。他们通常会根据具体的市场情况,来决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雇佣多少劳动力,投入多少运营资本,购买多少原材料,生产哪几种产品,每一种产品又各应该生产多少。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机制其实就决定了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到底应该如何使用的最终决策行为。这些由市场的力量所决定的决策,往往会比任何政府领导人的决策更为科学、效率更高。政府如果企图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政策选择来影响那些企业和个人的决策行为的话,其实就破坏了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反而会影响市场价格信号对于市场主体的作用,扭曲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劳动力、社会资本等生产资料在现实经济中的配置效率。在斯密以及后世的众多经济自由主义者看来,这也是极为愚蠢和荒唐的。

从本质上来看,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规律实际上只是对价格规律的一种形象的形容。我们现在所说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实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种商品的价格水平都是受市场的需求状况与供给状况所影响的。当市场对于某种产品的需求水平上升或者供给不足时,它的价格自然而然的就会上升。正如大家所见到的,2009年当H1N1流感肆虐全球时,很多人都迫切希望买一些能够预防流感的药物或者食物,因此人们对于具有杀菌功能的大蒜以及有预防感冒功能的一些中草药的需求迅速上升,市场上因而出现这些产品的供不应求,必然会导致有些人想买到这种产品却无法按当前的市场价格买到它。为此,他们必然会选择提高他们的报价水平,希望依靠自己的价格优势来吸引销售者把这些商品卖给自己,这也就导致了市场中这些食品与药品的价格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每一个消费者的这种提高价格的选择,必然也就直接提升了供应这些产品的农民与药厂的利润水平。这一方面会鼓励现有供应者加大产品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也会吸引一些新的厂商进入这个市场。在这样的作用机制下,必然导致产品的供给水平会在不久的将来迅速提升,市场供给不足的抢购压力也就会因此而得到缓解,这又将带动产品的价格回落到原有的合理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的需求水平不足或者供给过多时,必然会导致产品的供过于求,引起商品价格的迅速下滑。2008年,当三鹿牛奶以及其他国产牛奶中查出三聚氰胺之后,消费者对于牛奶的需求迅速下降,他们纷纷购买豆浆、米粉等其他食品替代牛奶。这时国内很多牛奶厂商无法把所生产出来的牛奶全部销售出去,这些不断积累的存货挤占了大量的运转资金。为了化解周转资金不足所造成的困扰,这些牛奶企业往往就选择降价促销,吸引消费者更多的购买自己价格更低的产品。于是那一时期国内各大超市中各种不同品牌牛奶的促销力度都很大,这也直接带来了牛奶市场价格的迅速下降。然而普遍的牛奶厂商的降价行为必然会压缩该产品的生产利润,最终会把一部分原有的牛奶厂商驱逐出这一行业。即使得以幸存的牛奶厂商,也在纷纷降低生产规模。因此在这一时期,超市中可以看到的牛奶品牌型号明显大为减少,牛奶产品整体的市场供给数量也有了显著的降低,市场中供需之间的缺口逐渐缩小。在一些促销力度较大的商场,某些品牌的牛奶甚至出现了脱销的现象。随着市场销售的逐渐回暖,市场中牛奶的价格又会逐渐回升至原有的均衡水平。因此,在现代的市场经济机制中,市场的供需失衡必然会导致产品价格的变动,而价格的变动又会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供给者的供给水平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最终改变了社会的生产与消费,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整体平衡。

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刚刚兴起之时,各国需要摆脱封建政府对其发展的束缚,也需要摆脱在传统的封建管制下狭小的国内市场空间对于它们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限制,这也就催生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的产生。而“看不见的手”所倡导的放松管制、放开市场、鼓励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经济思想在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古典经济思想如何解释市场供需的关系

自亚当·斯密之后,西方经济理论开始在西方世界兴起,斯密所倡导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也由此成为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的经济理论的核心,因而直接反映在当时很多国家的政府政策选择之中。

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缔造者,斯密确立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与研究思路,他所倡导的自由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被此后众多学者奉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而深入研究。很多斯密以后的经济学家都从多个方面对斯密的这一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这一阶段的经济思想都被我们称为古典经济思想或新古典经济思想。在这些斯密的忠实信徒中,最能代表古典经济理论的市场机制功能的就是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他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先提出的“供给会自行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重要论断,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中著名的“萨伊定律”。

在古典经济学者看来,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进行社会生产,并不是为了像在早期的自然经济下那样由自己来消费自己所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鞋厂老板不是为了自己穿鞋才制造鞋子,他们是为了卖掉自己生产的鞋而获得相应的金钱。同样,服装厂的老板也不是只为自己和家人缝制服装,他们真正想得到的也是出售自己生产的服装换来金钱,并用这些金钱去购买一切自己希望购买的其他厂商生产的商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的老板之所以愿意生产,他们的目的就是在于销售他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获得销售收入,并利用这笔资金在市场上购买一切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人生产的产品。对于这些人来说,他所生产的产品的多少,就直接决定了他在产品的销售中可以获得的资金的多少,同时也就决定了他可以用来购买其他人生产的商品的数量的多少。也就是说,每个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的购买力水平。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家或工人来说,他们购买其他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是不可能超过他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比如说一个企业主出售了自己工厂中生产的产品获得10000元钱,那么他用来购买其他商品可以动用的资金也只有10000元,这10000元其实也就构成了他的购买力水平,或者说他的消费能力的上限。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你这个月的总收入是5000元,那么这就意味着你这个月所有能够用来消费的资金规模就是5000元。你通过努力工作创造出来的价值,或者说收入的多少,其实是直接决定着你在市场中能够购买其他人的商品数量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人所持有的货币只是用来购买其他人商品的交换媒介,或者说是我们用来买东西的工具。对这些市场交易者来说,货币并没有其他价值,因此他们通常也不会选择持有货币,而使得他们购买其他人的商品的总价值低于自己出售商品所获得的收入。

换而言之,每一个人在市场上出售商品的总价值应该恰好等于他在市场中购买其他人商品的总价值。他们没必要留有剩余,也根本没有办法透支消费,他们在市场中的供给水平,或者说他们出售自己商品所获得的金钱,其实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也就是他们在市场中的需求能力。

为了能够在市场中购买他人的商品,每一个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社会财富。比如说在工厂里生产汽车,缝制衣服,或者为其他人提供就餐、修理等服务,这就反映为市场中社会供给的增加。而每一个人通过努力劳动创造价值之后,必然可以取得与之相对等的劳动报酬,你干的越多,相应你得到的工资报酬就会越高,与此同时,你为自己或者家人购买各种商品的能力就会越强。这也意味着你就具有更高的市场需求,你的需求的变动恰好应该等于你的供给的变动幅度,这也就是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供给决定需求”。

这里介绍的“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成就。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到,前面所介绍的古典经济理论关于市场机制中供需关系的理解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最终是完全围绕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基本思想而展开,它的中心结论是,既然供给可以自发的决定需求,需求其实就是正好等于社会的供给水平,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均衡也是有保障的,因此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对经济实施干预,故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是最科学、最有效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通过“萨伊定律”,古典经济理论告诉所有人,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一种产品的生产自身就能够创造出对于其他社会商品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均衡是绝对的,是有保障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分工之所以可以开展,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中通过交换把自己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交换为他们所需要的、由其他人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每一个人自身生产能力的高低,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的多少,所增加的社会供给的规模,将直接决定能够购买他人商品的数量,或者说直接决定自身的市场需求水平。人们既无法超出自己的生产能力去消费他人的商品,也没有必要持有货币而不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社会需求去购买其他人的商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相等是有保障的,多大的生产供给就能够创造出多大的市场需求水平,这也就保证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而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中的供需两方面的力量中,供给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大小将直接决定着社会的需求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中,在交易过程中,货币或者说金钱只是起着交易媒介的作用。对于商品交换过程中的每个人来说,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钱,而不是他们真实所需要的商品,完全是因为他们可以轻易把这笔钱转化为其他商品,他们获得钱的目的就在于获得这笔钱所代表的购买力,而不在于获得金钱本身。在商品经济中,每一个人在用自己生产的商品去交换金钱,以及用金钱去交换其他人所生产的商品的过程中,钱或者更为准确的说货币,只是起着扮演一种帮助交易顺利进行的工具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生仅仅表现在交易进行的那短短的一瞬间。社会中所有商品交易活动的本质,其实还是利用每一个人生产的商品去交换其他人所生产的商品。

如果要认真思考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所构建的市场交换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商品的交换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其中还是具有很多玄机的。大家思考一下,假如你辛辛苦苦工作了一个月,好不容易才拿到5000元钱的工资,这其实就是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个人的供给,或者说是你生产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如果现在物价水平变动很快,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昨天的5000元可能仅仅相当于今天的2500元,那么你还会选择在一个月之内或者更长的时期之内,去把你所赚到的5000元全部花掉吗?相信你会在拿到工资的第一时间,用最快速度冲到最近的商店去把自己的工资全部換成价值比较稳定的实实在在的商品,而不会选择持有价值处于迅速缩水中的货币。因此,在利用货币充当每一个人的交换活动的工具的过程中,隐藏着的第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是,货币的价值在一定时间之内必须是相对稳定的。

既然说供给决定需求,每个人出售商品的价值正好等于他用来购买其他商品的价值,如果在某一个交易者出售完商品却还没来得及去购买其他人的商品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已经发生变化了,那么尽管此后他还将会用他所获得的这笔钱去购买其他人的商品,虽然这两笔交易的总金额相等,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商品的价值却是不对等了,这就违反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基本思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一个国家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时,很多人宁可采用原始的物物交换的方式去换取他人的商品,也不会愿意用不断贬值的货币充当交易的媒介。在苏联刚解体时,卢布一度处于高速贬值之中,在当时俄罗斯的黑市上进行商品交换,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没有人愿意接受卢布。如果真的想在黑市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产品,你或者用价值更加稳定的美元来完成你的交换活动,要不就只能拿着你所拥有的商品去交换其他人的商品。社会又重新回到了物物交换的原始时代,这正是反映了这个假设前提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古典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供给决定需求,你赚到多少钱就要花多少,那么这其实是意味着我们都不会储蓄,也不会投资,而只会选择消费。既然货币只是充当交易媒介,而不具有其他价值,那么交易者持有货币就没有意义。因此他们不会考虑持有货币,而会选择把自己出售商品所换得的所有货币都用于购买其他人的商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给决定需求,供给与需求完全相等。

当然了,我们之所以要如此详细地介绍古典经济理论的供求关系原理,是因为这些理论拥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推论,那就是既然供给可以决定需求,那么由于市场经济自发的调节能力,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会有等额的需求与之对应,这就暗含着不可能出现全社会的生产性过剩的基本推论。即使在某些部门可能会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在不存在全社会的生产性过剩的条件下,对于社会经济来说,生产者越多,生产出来的商品越多,商品越多样化,商品销售的市场越广阔,就意味着社会供给水平越高。与此同时,社会供给决定着社会需求,因此,市场中对于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水平也会越高,所有的产品都可以顺利得以销售出去,不会出现普遍的生产性过剩。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求的增加反而会推高市场价格水平,从而增加生产者的利润,进一步再刺激生产者加大商品供给的数量,最终促进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古典经济学家尽管否认全社会的生产过剩,但是他们也承认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出现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的生产过剩。在古典经济理论看来,社会上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都应该有销路,如果在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商品发生了滞销,那也是因为和它的需求对应的商品还没有生产出来。对这些滞销产品有需求的消费者暂时还没有生产出与之对应价值的商品,也就没有办法交换到可以用来购买这些滞销产品的货币。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大家加大生产,激励生产是最为有效的政策,只要社会生产发展了,就不怕产品销售不出去,也根本不用担心生产过剩。而经济危机更是杞人忧天,是一些不懂经济学的人搞出来吓唬人的假相。

在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前,在古典经济理论处于主导地位的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都是相信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可以保证生产的均衡的,只要不干预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那么市场的力量只会推动经济更快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可能产生需求不足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那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都是按照鼓励个人、企业的投资与生产,倡导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社会生产与交换,政府避免直接干预经济,以防止扭曲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段时期的各国经济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斯密所倡导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则被视为阻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不安定因素而广受批判,直到凯恩斯主义诞生。

第三节 凯恩斯如何解释经济危机的产生

尽管“看不见的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初期的确很好地促进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后不久,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不时地被一些经济危机所打断。也许有些读者曾经读过关于西方经济危机的报道,甚至看过经济危机时的一些历史影像,那时很多企业、很多工人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都陷入困境之中。

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就会发现市场对于他们产品的需求迅速的压缩,产品卖不出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保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只会使得企业的存货不断积累,最终使得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全部变成卖不出去的积压产品,企业的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了。因此,就好像动物在遇冷的时候往往会蜷起身体,尽量缩小身体的受冷面积,减少身体热量的流失,以此来保证它们能够尽量熬过寒冷的冬天一样,企业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也会选择大量地解雇工人,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减少宝贵的资金的流失与浪费,以求利用现存的少量自有资金度过尽可能长的困难时期。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库存成本,他们甚至选择把卖不出去的产品销毁,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牛奶厂把生产出的牛奶大量的倒入阴沟,一些养鸡场也把大批的小鸡倒入水中淹死。与此同时,大批失业工人的生活处于困难之中,他们渴望能够得到这些被企业家所销毁的牛奶、鸡肉,但是由于他们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购买这些生活必需品甚至对他们来说是奢侈消费品的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得起在市场上购买这些产品的花费,不要说价格不菲的牛奶和烧鸡了,就连维持生活的土豆和面包都无力消费了。另一方面,各个企业主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他们宁可销毁这些价值不菲的产品,也不愿意把它们免费送予那些根本没有能力花费真金白银购买自己产品的贫困家庭。这也成为自马克思开始众多无产阶级理论家控诉资本主义经济腐朽的重要罪证。

可是,前面所说的古典学派关于需求与供给之间关系的分析似乎也很有道理啊,不是说供给决定需求,有多大的供给就会创造出多大规模的社会需求的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此多的供给找不到它的另一半呢?如果按照要这个逻辑,治理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生产,增加市场供给,那么这些增加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带来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这就能够扩大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与经济规模,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这么简单的办法,为什么在危机之中那么多政府官员和企业主都无法看到呢,他们难道不清楚经济学理论吗?

大家要想一想,我们在这些历史影像中看到的画面,很多企业主不是不能生产出更多产品,而是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啊。大家可要注意了,这可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想象的那种只是殃及某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产业的暂时性的生产过剩,而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的生产过剩。也许当一家企业主卖不出他所生产的产品后,他所能够交换得到的货币的数量将远低于他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为此他只能用他所能够售出的商品所带来的真实的货币来购买其他商品,这也就不得不减少他的消费水平了。也许在危机之前,他是又吃面包、又喝红酒、又开游艇、又驾名车的,现在他自己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手上没钱了,怎么办?只能压缩开支了。什么游艇、名车,这些奢侈性的消费都砍掉,红酒从一天三顿变成一顿,面包从一顿两条变为一条。这下好了,该轮到那些制造游艇、名车、红酒、面包等其他产品的企业主发愁了。这些企业主也发现自己厂里的东西不好卖了,自己的收入也随之降低了,存货不断积累,他们也出现了生产过剩。这就好像推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一个企业的销售危机转变为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有太多的企业没有办法完全出售自己所生产的全部产品,也就导致更多的企业主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消费需求,也就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全社会普遍的生产过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危机到来了。

在经济危机这样整个社会生产过剩的形势下,作为一个企业主本来已经没有办法把自己所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全都销售出去,你再向他宣扬“萨伊定律”,劝他扩大生产规模,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再多生产些商品,东西就自然而然好卖了,新生产的产品就可以带来新的市场需求,所以你的产品就可以全都卖出去了,这又可以带动起更大的社会需求,你们遇到的经济危机也就因为你的扩大生产而迎刃而解了。可是,连现在生产规模不大情况下所生产的产品都无法卖出去,你再劝他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这些多生产出来的产品你让他卖给谁啊?这不是把人家往火坑里推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个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无论他是多么的能言善辩,要想游说这些深陷危机之中的企业主去依从这些古典经济理论,通过扩大生产增加社会供给来应对危机,都不会有任何的效果。

在经济危机之时,由于企业根本不能把产品完全销售出去,那么再让他增加生产供给也就根本没有意义了。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供给可以创造自己的需求,那是指如果这个供给可以销售出去,可以转化为需求,它所代表的货币才可能创造出与之等价值的社会需求。如果这些供给根本无法转化为货币,就根本谈不上创造出更大的社会需求了。在这样的形势下,你即使有再好的口才,想劝这些企业主去扩大生产规模,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为这些企业主如果真的听信了你的建议,那只会导致仓库中卖不出去的存货会越积越多,存货所挤占的资本将会更大,企业经营的压力也会更大,这会把本来就深陷危机之中的企业带上一条不归路。

可是为什么古典经济理论关于供需关系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验证呢?凯恩斯以及其他经济学家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呢?我们还得回到前面所介绍的古典经济理论中的“萨伊定律”的推导过程去。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每一个月辛勤工作以获得工资收入,来满足我们以及家庭的生活需要。那么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供给水平,它由我们所能够得到的工资报酬来表示,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每个月可以消费的总金额。在不考虑每个人的储蓄与投资的需求时,我们的供给水平就决定了我们的需求水平,这就反映为古典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供求均衡的思想了。

可是大家认真考虑一下,我们每个月拿到工资以后,会马上在第一时间把它全部花掉吗?相信即使是一些“月光族”,也会考虑用一个月的时间去花光他每个月的所有收入,而不是在领到钱的第一时间把所有收入全部花掉。而更多理性的人甚至会在更长的时间内把这笔钱花掉。正如同这个道理一样,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现在通过出售一部分你所生产的产品而获得一定的收入,通常你也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考虑要如何去利用这笔钱吧。你肯定会考虑在什么时候要花费多少钱去购买进一步安排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需要在什么时间支付工人多少工资,需要在什么时间花费多少钱去购买一些用于个人及家庭生活享受的生活产品。你会发现,尽管你已经得到了这笔钱,可是你真正花光这笔钱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时甚至会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其实是脱节的,并不是像古典经济学家所揭示的那样,供给与需求是在一瞬间就同时实现的。如果供给与需求不在同一时间实现,我们怎么能够保证每一个时刻的供给数量都是与需求数量完全相等呢。只有供给与需求必然在同一时间实现的完美条件下,古典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供给决定需求的结论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也正是由于供给与需求是可能分离的,古典经济理论所提供的市场机制可以保证经济均衡的基本结论也就成为一个脱离现实的美好理想了。

其实这个问题又回到了货币的职能这个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问题上来了。读者们可以考虑一下,你认为你们口袋中这一张张钞票都有哪些职能呢?首先大家肯定可以想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或者说货币能够用来衡量一种商品的价值的大小。之所以我们可以说大米2元钱1斤,矿泉水1元钱1瓶,面包5元钱1个,这只是因为我们用钱,也就是目前所使用的人民币或者美元、欧元、日元等各种货币,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在这里面,钱只是代表每一种商品价值的基本单位。对我们来说即使没有钱,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所有商品各自的价值量,能够清楚它们彼此之间的交换比率,不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交易的结果。比如说,如果我们把所有商品的价格同时提高一倍,或者同时降低一半,对我们来说只是每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了变化,但是每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实际交换比例都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比如在大米2元钱1斤、矿泉水1元钱1瓶的时候,我们知道,2瓶矿泉水可以换1斤大米,可是如果大米提价1倍,达到4元1斤,同时矿泉水的价格也出现了同样的涨幅,涨到了2元1瓶,你会发现,仍然需要2瓶矿泉水去交换1斤大米。对于生产矿泉水的厂商来说,只要他们生产矿泉水的产量不变,他们的产品可以换得大米的数量也不会有丝毫的变化。

在我们现代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只有通过货币我们才能够明白不同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才能够衡量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因此,货币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用来衡量所有商品价值量的单位。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也就是前面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提出的职能——流通媒介的职能。我们可以想象,在原始社会中,由于不存在货币,如果要想进行交换,就必须拿自己手上的商品。比如说用1只羊去交换其他人手上的1袋米。即使我想用我手上的羊去换大米,可是如果手上拥有大米的人想得到的是柴火却不是羊的话,那么他肯定不会同意我所提出的交换要求,我们之间的交换显然也根本无法进行。从这方面来看,这个时期的交易都是一些偶然性的交易,交易是否能够得以进行,完全依赖一些偶然的情况,也就是说取决于交易双方是否能够恰好找到愿意拿自己所拥有的商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的人。这样的巧合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无异于现代人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困难。因此,为了帮助交易能够得以顺利进行,我们聪明的祖先就开始动脑筋啦,既然现在换东西这么困难,大家都不愿意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需要的产品,那么可不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商品固定的充当交易的媒介呢。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羊来充当这个角色,那么即使我不需要羊,那我也可以将我手上过剩的商品先交换为羊,然后再用羊来交换我所期望得到的其他商品。

当羊成为交换的媒介之后大家发现,交换一下子就变得简单起来。比如说张三拥有1袋米,他希望用它去交换2捆柴火,这时他只要用1袋米去交换1只羊,然后再用一只羊去换2捆柴火就可以了。也许出售柴火的人并不希望得到羊,但是他知道,只要他拥有羊就可以用它去交换所有自己希望交易的东西,那么他就不会拒绝接受羊充当交换他柴火的代价。这样的交换过程,乍一看,好像原来只要利用米直接去交换柴火,只需要进行一次交换,而现在却先要把米换为羊,再用羊去交换柴火,变成了二次交换,交换似乎变得更加麻烦了。然而,原先直接的物物交换,可能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偶然性而很难实现。可是,现在由于拥有了一个固定的交换媒介,交换活动变得更加容易进行了。尽管从一次交换变为了二次交换,这不但没有给交换带来麻烦,反而便利了交换活动的进行。

即使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相信大家也会拥有类似的经验。有些读者可能曾经到一些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游,比如说南美热带雨林啊,非洲大草原啊,那么在出发之前你需要把人民币交换为这些小国的货币,可是如果你直接想用人民币交换这些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小国货币,也许很困难。而在现代全球经济中,美元能够充当起类似前面的羊的角色,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我们可以选择先把人民币交换为美元,再用换来的美元去交换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小国货币,我们的外汇兑换就变得容易进行了。

在历史上,盐、牲畜、大米、贝壳都曾经充当过这一角色。可是,假如1袋米可以换1只羊,如果我只有半袋米,你不可能给我半只羊啊。再说了,盐也许会遇水融化,粮食也许会发生霉变,它们的价值都可能会出现变化啊。直到后来,状态更加固定、价值更为稳定、更加容易细分的金银等贵金属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固定充当起了这个角色。这就是为什么无论我们看一些中国的古装戏,还是一些西方的历史剧,以前世界各地的人所使用的货币大多是金币、银币或者铜钱的缘故。

在早期,货币的价值总是与它所包含的贵重金属的价值是相等的。比如说这个银币值1块钱,不仅是指它可以在市场上交换到价值1块钱的商品,而且是指它所含有的白银的价值也正好是1块钱。在古代西欧的一些国家,国王甚至还可以允许国民随时拿黄金或白银到官方的铸币厂去铸成金币、银币,也允许国民随时把金币、银币融成金块、银块,用于打造金属器皿。你可以随时拿着一块金币到制币厂对师傅说,请帮我打一个金项链,只要你支付少量的加工费,很快与那块金币重量相等的金项链就可以制造出来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变得更加频繁起来。当一块金币在经过很多人之间的多次交易之后,它自身总会出现少许的磨损,它的重量就有可能会略微有所减少,但是市场中的交易者往往并不会在意这些金属货币本身的磨损,这些磨损了的金属货币仍然被很多交易者当作足值的货币一样用来交换。

一些统治者就发现了一个漏洞,对于市场中所有的交易者来说,他们只是需要某一种价值比较稳定的商品来固定充当交换的媒介,对于这种特殊的商品是否真正具有价值,价值到底有多大,却并不关注。因此,这些统治者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尝试在铸币时缺斤短两,命令铸币厂在铸造金属货币的时候克扣铸币中所使用的金银的重量,开始用不足值的金银货币来代替足值的金属货币,并由政府的权威来保证它的价值的稳定。比如说我们看到早期的1两银子的银锭,它的自身重量的确是1两,然而当货币从足值演变为不足值时,各个封建政府就专门铸造特定形状的银锭,并告诉全体国民,这个样子、这个大小的银锭就可以当1两使用,即使它的重量可能只有2钱或者3钱,但是你们必须把它当1两银子使用。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够铸造这种不足值的金属货币的,只有政府才能设立专门的铸币机构来铸造这些具有特定形状的不足值的金属货币。普通人如果胆敢私铸这种货币,抓到了是要杀头的。只要这个政府还在,就可以保证它所发行的这些不足值的货币的价值是和足值的货币一样,换而言之,这些货币的价值是由当时掌握政权的统治者利用它的特权保证的。所以我们才看到,在中国古代不同皇帝往往会发行不同的铜钱,这些铜钱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不足值的金属货币,这些铜钱的价值往往比其中包含的黄铜的价值高出很多。

既然有政府这个权力主体来保证这些不足值的货币价值,那么即使这些货币被国家克扣了斤两,它的价值也不会发生变化。换而言之,决定它们价值的不再是它们自身所含有的贵金属的重量,而是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政府权威。就是说,即使使用价值更低的材料充当货币制作材料,只要政府的权威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些货币的价值应该也不会受影响。于是我们看到,货币就从早期的金属货币逐渐演变为我们现代所看到的纸币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纸币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真实价值非常低。印刷一张任何一种面值纸币的成本,会远远低于这张纸币在市场流通中所代表的真正价值,这也就是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到很多伪钞的缘故。如果还像以前足值货币时期一样,印一张100元钞票的成本正好等于100元,相信不会有人愿意花费100元成本去违法印制100元假币。正是由于此,为了维护各国货币价值的稳定,每种货币背后的政府权力必将严惩仿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当前的社会中,即使是这些基本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纸币,只要能够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可以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代表着一个巨大的价值,这其实仍然反映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这一重要的职能。

应该说古典经济学家在分析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时,把货币的职能也仅仅是放在了上述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职能上,他们认为可以用货币来代表不同商品的实际价值,或者交换比率,也可以用它来充当交易的媒介。每个人或者企业都可以把他所生产的商品转化为货币,再利用货币来交换任何一种他所需要的商品。然而在这过程中,他忘记了货币还存在着第三个职能,也就是储藏手段。

所谓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也就是说,当我们出售某一商品换得一定数量的货币之后,实际上也就获得了这些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我们可以马上把这笔货币完全消费出去,也可以持有这笔货币,而选择在一定时期之后再用这些货币去交换价值对等的其他商品。在这过程中,尽管货币不具有任何实际价值,但是我们持有了货币,也就持有了随时利用这笔货币去交换与之价值相等的其他商品的权利。如果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是相对稳定的,那么显然我们会愿意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而考虑在一定时期之后再更为有效地使用这笔货款。

由于货币拥有储藏手段的职能,我们也就看到了在市场经济中,不是所有人在得到货币之后都选择在第一时间把其全部花掉。既然货币可以起到价值储存的作用,我们显然可以考虑在出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后,保留一定金额的货币,只把一部分货币用来购买我们所需要的其他商品。这必然也就会导致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选择保留一部分自己的收入充当价值储藏物的话,就导致了前面所介绍的整个社会的需求水平要低于其供给水平,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当然,在这里我们只是从货币的职能方面介绍了在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其实是可以分离的,这也就导致供给固然可以实现相同规模的需求,但是由于货币存在储藏职能,这就表明了某一时间的供给所创造的需求,可能有一部分的确转化为了这一时刻的需求,而剩下部分的则可能转变为未来的需求,这也就给社会带来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可能。

在我们看到的多次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出现那么严重的需求不足,其原因远远不止货币的储藏职能所造成的需求水平的延时作用,其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对于工人的残酷剥削,从而导致的生产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效需求不断缩小的矛盾的激化。因为工人赚的钱比较少,为了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也许有一大批工人会选择把自己的收入全部用于自己的消费,也就可以保证自己的供给全部转化为消费需求。但是由于资本家在社会的收入分配中占有了过大比重,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所有收入都转化为消费需求,而会选择把一部分收入以储蓄、金融投资的方式转化为未来的消费需求。就比如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每年也许可以赚数十亿美元,但是他们肯定不会一年花费如果巨额的资金用于自己的消费,他们往往会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转化为金融投资,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供给与他们真实的消费水平之间显然就出现了明显的背离,他们的消费需求显然是低于他们的收入水平,或者说他们的供给水平。在这样供给与需求脱节的条件下,社会的需求不足因此而出现了。

读者们再回过头看一看,本节一开始我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问题:“市场经济下真的不存在生产过剩吗?”相信到了这个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得出来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工人阶级的穷困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最终形成经济危机。有些读者可能要抬杠了:不对啊,你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是源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是来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可是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啊,我怎么也看到很多工厂的商品卖不出去,产品大量积压啊,这总不应该是源于剥削吧?

的确,有很多搞企业的可能很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那段日子。那一阶段我国还处于短缺经济之中,由于社会整体生产能力的不足,人民群众对于各种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要远远高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所能够提供的水平。因此我们看到在当时企业是上帝,很多消费者特别是代表那个时代特色的采购员,会多方托人找关系,只为能够从企业买到商品。在这一时期,企业根本不需要做广告,也不需要搞什么市场营销,生产出多少产品都不足以满足人们的购买需求。那段日子是我们搞企业的真正的天堂。

然而历史的年轮仅仅划过了20多个圈,现在我国已经从短缺经济一跃进入了过剩经济,从企业是上帝的卖方经济,发展到消费者是上帝、顾客是上帝的买方经济了。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天天绞尽脑汁,就为研究如何开拓新的市场需求,如何能够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更有吸引力的市场营销方案,以增加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

各位企业家不要怀旧,更不要怨天尤人,其实现在的这个社会才真正反映为商品经济社会的特征呢!既然说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那么什么叫商品经济?我们能够通过商品市场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才叫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在市场上转化为商品。怎么才能将产品转化为商品啊?那当然是需要在市场上有对它的实际需求了,也就是说,所有生产者都必须去生产那些有实际需求的产品,企业家要判断这种实际需求的大小,然后根据需求量安排自己的生产。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我现在请各位读者给我投资,去创办一家寻呼机生产厂,会有人愿意给我投资吗?我相信应该不会有人愿意,即使是我最好的朋友,相信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打水漂。可是如果是15年前我问你同样的问题,也许就会有人愿意投资这个行业。原因很简单,在10多年以前,寻呼机市场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需求的市场,投资寻呼机显然不用担心市场销售,我们可以借着市场需求的大势获得丰厚的利润。可是现在,寻呼机已经基本被淘汰出市场了,即使有企业愿意生产寻呼机,也不会再有相应的市场需求产生了。如果我们选择投资生产它,肯定没有办法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都销售出去,我们的投资显然就根本无法收回了。读者朋友们必须记住,生产没有需求的产品,这显然不是商品经济。我们也可以看到,之所以现在有些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正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设计上或者是功能上、质量上存在问题,市场上没有对应的需求。在商品经济体制下,你们还生产这些没有市场的产品,显然就是不符合商品经济的要求了,产品卖不出去也就不奇怪了。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身处一个远离大都市、只有数百户人家的小城镇,你会投资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吗?相信也不会。我们知道,即使是在小城镇,也会拥有对五星级宾馆的消费需求,只是由于市场过小,这种消费需求会相对偏少。如果投资建设了这个五星级大宾馆,每天只有不到10%的客房能够订出去,那么这家宾馆离关门也就不远了。如果是在一个客流量极大的大都市投资建设一座五星级宾馆,在这里宾馆天天都能爆满,显然就会大赚一笔钱了。这其实又反映了一个问题,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市场对于它们的产品的需求不大,它们生产的产品数量远远超过了市场所能够吸收的规模,肯定会导致销售不出去的过剩现象。这其实仍然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特点惹的祸,这才逼迫我们的企业家们去更好地研究市场需求,去生产出真正适销对路的产品。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生产过剩有时只是商品经济的一种内在的结果,只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在品质或者数量上完全吻合市场需求的要求,那么一定的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这从本质上也只是一种结构性问题而已。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过剩则是来源于资本家对于工人的残酷剥削,来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剩则表现为一种更为常见、破坏性更大的经济危机而存在。

传统的古典经济思想所奉行的放任自流的策略在一次次经济危机前碰得头破血流,这才产生了对凯恩斯宏观调控的“看得见的手”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说,凯恩斯的思想只是迎合了这种历史需要的一种必然结果。我们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凯恩斯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并非简单像我们刚刚介绍的那样,仅仅从货币的功能导致的供需的脱节来进行分析,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分别针对消费、投资与货币三种不同的社会需求的研究,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的。既然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一部分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公共采购、公共投资等财政政策手段,来促进社会需求的扩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