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从来不是只停留在对其表面现象的分析上,而是要透过这些现象去追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从来不是只停留在对其表面现象的分析上,而是要透过这些现象去追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虽然生产社会化了,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却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生产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狭隘目的,这就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对抗性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如果生产的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发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有“三个主要事实”:一是“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二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正是“三个主要事实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发展并不断激化,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在马克思看来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一矛盾的激化就不可避免地催生出经济危机的发生,正如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所指出的那样,“当一方面分配关系,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和另一方面生产力,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急时刻已经到来。这时,在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就会发生冲突”。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无法避免的经济现象,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又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表现出来的。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每个资本家都是自己企业意志的主宰者。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资本家以利润为衡量标准进行的自主选择。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增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并且要在剧烈的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单个企业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管理上的应用,资本家在自己企业内部进行严密的、有组织的生产,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的激励制度,科学的分工协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内部表现出较高的计划性和组织性。但从整个社会生产来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政府不负责指挥经济按比例来运行,仅仅扮演了私有财产守夜人的角色,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市场上商品信息的不畅通性,使资本家对市场中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不甚了解,因而不同的资本家只会依据利润的驱使、自己对市场需求量和价格信号自发地组织生产。每个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整个社会是否需要,企业是否能卖出去都无从知道。企业的生产是在剩余价值规律的指导下盲目生产的,而竞争的盲目性使资本家往往不顾实际情况不断地扩大生产能力,造成各个相互联系的生产部门与企业被迫分割开来,完全处于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中。最终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盲目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就会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严重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缩小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在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下,不断进行扩大生产,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工艺过程中的迅速应用,又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对剩余价值的贪婪会使资本家采用更多的方式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者只能获得劳动力的报酬也就是工资,而不能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社会剩余产品全部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了,劳动者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因此,劳动者的消费能力与整个社会扩大生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使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于生产无限的扩大而言,呈现出相对狭小的趋势,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出现严重的脱节与对立,当这一对抗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社会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定期爆发,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对抗性矛盾的表现。恩格斯说:“在危机中,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但是经济危机在强制解决资本主义现有矛盾的同时又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二,经济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行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社会前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盲目性决定了微观经济行为选择的自主性与分散化,导致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运行的冲突与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起按照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绝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当社会生产所要求这种比例或遭到破坏时,宏观与微观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便会不可避免地爆发。

第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基本动因。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资本积累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资本家唯一的目标是把剩余价值不断地转化为新的追加资本,导致资本积累呈现出脱离社会需要而无限扩张的态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这就是说,资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现为生产的起点与终点,表现为生产的动机与目的。”另一方面以广大雇佣工人为主体的社会需求和消费却相对萎缩,因为“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资本价值增殖。这种现象使生产扩大和工人消费水平降低并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异化与扭曲,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工人的有限消费和需求,经济危机就有了爆发的可能。

第四,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商业过度投机是促成经济危机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如果只有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力还不足以引发持续的生产过剩。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规模的扩大引起信用规模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膨胀。在这种相互作用下,二者的规模同时扩大。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以及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进一步要求扩大信贷规模,制造出虚假的市场繁荣。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速度却非常缓慢,“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