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4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1.4.1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挥作用。MRPⅡ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计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逐层细化,但始终保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

1.4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

1.4.1 制造资源计划(M RPⅡ)

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应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挥作用。制造资源中的资源,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人、财、物”,而且还包括时间,这些资源都是以“信息”的形式表现。通过信息集成,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利用,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MRPⅡ的要旨。

一般认为,MRP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其每一个特点都含有管理模式的变革和人员素质或行为规范的变革。

(1)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MRPⅡ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管理模式,计划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从战略到战术、由粗到细逐层细化,但始终保持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一致。“一个计划”是MRPⅡ的原则精神,它把通常的三级计划管理统一起来,编制计划集中在厂级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只是执行计划、调度和反馈信息。计划下达前反复进行能力平衡,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处理好供需信息,保证计划的一贯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2)管理系统性。MRPⅡ是一种系统工程,它把企业所有与生产经营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成一个整体,每个部门都从系统整体出发做好本岗位工作,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同其他职能的关系。只有在“一个计划”下才能成为系统,条框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将被团队精神所取代。

(3)数据共享性。MRPⅡ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各部门都依据同一数据库的信息进行管理,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及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在统一数据库支持下,按照规范化的处理程序进行管理和决策,改变过去那种信息不通、情况不明、盲目决策、相互矛盾的现象。

(4)动态应变性。MRPⅡ是一个闭环系统,它要求跟踪、控制和反馈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可随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迅速作出响应,及时调整决策,保证生产计划正常进行。

(5)模拟预见性。MRPⅡ是生产经营客观规律的反映,按照规律建立的信息逻辑必然具有模拟功能。它可以解决“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问题,可以预见相当长的计划期内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隐患,而不是等问题已经发生了再花几倍的精力去处理。

(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MRPⅡ包罗了成本会计和财务功能,可以由生产经营活动直接产生财务数字,把实物形态的物料流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流动,保证生产和财务数据一致。财务部门及时得到资金信息用来控制成本,通过资金流动状况反映物流和生产作业情况,随时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参与决策,指导经营和生产活动,真正起到会计师和经济师的作用。

1.4.2 企业资源计划(ERP)

一般认为,ERP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它扩展了M IS、MRPⅡ的管理范围,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密切联系起来,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提升基础管理水平,追求企业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ERP是1991年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首先提出的。它实质上仍然以MRPⅡ为核心,但其内容更为丰富,应用更为广泛,技术更为成熟。

(1)应用功能的扩展。ERP是以MRPⅡ功能为核心的,但又扩展了MRPⅡ的功能。如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产品数据管理、流程作业管理、仓库管理、运输管理、资产维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数据交换(EDI)功能。并且这些功能由批处理走向实时化,从而使时间这一特性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快速地完成整个经营过程,时间也就成为一种关键性的资源。

(2)应用环境的扩展。ERP能适应各种生产类型,也能适应多种业务、多种经营的应用环境。

(3)应用方法的扩展。ERP在应用方法上比MRPⅡ前进了一步,它具有了模拟功能和图形处理的能力,以及从结构化的决策向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转化的决策支持功能。

(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ERP在应用技术上也在不断前进。开放的计算机服务器被应用于ERP;图形用户界面的ERP软件替代了字符界面的MRPⅡ软件,面向对象技术也被用于ERP软件;新一代的Internet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也应用于了ERP。

1.4.3 精益生产方式(LP)

精益生产是对JIT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提炼和理论总结,是一种扩大了的生产管理、生产方式的概念和理论。其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从管理理念上,总是把现有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看作是改善的对象,不断地追求进一步降低成本、降低费用、质量完美、缺陷为零、产品多样化等目标。

(2)在生产系统方面,一反大量生产方式下的作业组织方法,以作业现场具有高度工作热情的“多面手”和独特的设备配置为基础,将质量控制融会到每一生产工序中去;生产起步迅速,能够灵活敏捷地适应产品的设计变更、产品变换以及多品种混合生产的要求。

(3)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以并行工程和团队工作方式为研究开发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主查”负责制为领导方式。在一系列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制造等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同时并行开发。这种并行开发还扩大到零部件供应厂家,充分利用他们的开发能力,促使他们从早期开始参加开发,由此而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和降低成本。

(4)在零部件供应系统方面,采取与大量生产方式截然不同的方法,在运用竞争原理的同时,与零部件供应厂家保持长期稳定的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并注重培养和提高零部件供应厂家的技术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零部件供应系统也能够灵活敏捷地适应产品的设计变更以及产品变换。进一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使零部件供应厂家也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信息,从而保证及时、准确地交货。

(5)在流通方面,与顾客以及零售商、批发商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使来自顾客和零售商或批发商的订货与工厂的生产系统直接挂钩,销售成为生产活动的起点;极力减少流通环节的库存,并使销售和服务机能紧密结合,以迅速、周到的服务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6)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形成一套劳资互惠的管理体制,并一改大量生产方式中把工人只看作一种“机器的延伸”的机械式管理方法,通过QC小组、团队工作方式、目标管理等一系列具体方法,调动和鼓励职工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积极性,并注重培养和训练工人以及各级管理人员的多方面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企业组织中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由此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兴趣。

1.4.4 大规模定制生产(M C)

关于MC,早在1970年,Alvin Toftler在他的著作“Future Shock”中已预见性地提出了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概念。1978年,Stan Davis在他的著作“Future Perfect”中进一步对此进行了描述,并正式给予命名。1993年Joseph Pine在他的著作“Mass C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中系统地对它进行了阐述。1997年,David Andserson等出版了新书,对MC的产品设计和销售以及柔性制造系统作了进一步论述。

为了成功的实施MC,需要进行如下方面的企业重组:

(1)产品结构模块化,以便快速和低成本地提供客户所需的定制产品。

(2)企业业务过程模块化,以便快速地以最好的组合或顺序来集成这些模块,建立定制化过程,满足客户定制产品和服务的需要。

未来的MC型企业具有如下属性:

(1)即时性:模块和工艺流程必须快速连接起来,这可以对各种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

(2)无成本性:即使模块和流程的连接要增加成本,增加的成本不能高,这样大量定制化生产才能实现低成本化。

(3)无缝隙性:顾客不能觉察到各个单个模块和模块的连接,以保证顾客服务水平不受伤害。

(4)无摩擦性:形成网络模块或联合模块所带来的间接费用低,沟通必须瞬时进行,这样在各种类型的环境中建立小组就可以不花时间。

1.4.5 敏捷制造(AM)

敏捷制造作为21世纪生产管理的创新模式,能全面系统地满足高效、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迅速及时、动态适应、极高柔性等现在看来难以由一个统一生产系统来实现的生产管理目标要求,无疑是未来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的方向。其创新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方面。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灵敏,变一般的市场导向为消费者参与的市场导向。敏捷制造能灵活快速的提供丰富的品种、任意的批量、高性能、高质量、顾客十分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2)生产方面。以具有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建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任意批量快速灵活制造产品、实行并行工程、能支持顾客参与生产的敏捷生产系统。

(3)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积极开发、利用计算机过程模拟技术和并行工程的组织形式,既可实现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任意组合,又能极大的缩短产品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和进入市场的时间,从而极大丰富品种,并能保证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灵敏的反应。

(4)企业组织方面。以企业内部组织的柔性化和企业间组织的动态联盟为其组织特征,虚拟企业是其理想的形式。AM企业的组织既能保证企业内部信息达到瞬时沟通,又能保证迅速抓住企业外部的市场作出灵敏反应。

(5)建立新型的标准基础结构,实现技术、管理和人的集成。AM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分布在各地的各种资源,要把这些资源集成在一起以及把企业中的生产技术、管理和人集成到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中。为此,必须建立新的标准基础结构来支持这一集成。这些标准基础结构包括大范围的通讯基础结构、信息交换标准等的硬件和软件。

(6)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人的作用。AM提倡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用分散决策代替集中控制,用协商机制代替递阶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