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员工教育与培训

员工教育与培训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员工教育与培训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员工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学习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增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16-2 员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半脱产教育培训主要以学习理论性知识为主。人本管理思想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其主要方面包括:工作激励、工作的人道化、员工参与和员工教育与培训。

第四节 员工教育与培训

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员工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学习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增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对员工实施教育与培训,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有生理、安全、社会、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大基本需求。各个需求的重要性依次递增。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就被激活,开始主导人的行动。由于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实现自我,所以当人们不再为生理、安全以及社会需求所困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学习。因此,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很有必要实施教育与培训。②现代组织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有机体。作为有机体,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学习。而企业又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系统,其行为具体是由人的行为来体现的。因此,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也有必要对员工实施教育与培训。③人是经营生产中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经营生产的效率。然而,与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可以较容易地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不同,人力资源通过市场交易而获得的成本较大。因此,为了降低人力资源的交易成本,就有必要在企业内实施教育与培训。

企业的员工教育与培训通常由半脱产教育培训、在岗培训、脱产教育培训以及自我启发型教育组成(见表16-2)。

表16-2 员工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

半脱产教育培训主要以学习理论性知识为主。它的长处是教育培训比较系统、理论水平比较高、培训效果比较平均。它的短处是教育培训难免脱离实际、教育培训成本高。在岗教育培训,也叫OJT,以学习实际经营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主。与半脱产教育培训是由企业推行的正式教育培训不同,在岗教育培训不一定都是正式的教育培训,一些在岗教育培训是由非正式组织来具体实施的非正式的教育培训,如在日本企业很普及的ZD(无缺陷)活动、T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质量圈等。在岗教育培训的长处是教育培训与实际联系密切、学习的实用效果好、学习效率高、教育培训成本低。但它的短处是计划、体系性较差。不论是半脱产教育培训还是在岗教育培训,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开发员工潜能,所以有必要建立以开发员工潜能为目的的教育培训制度,于是自我启发型教育和半脱产教育培训就应运而生。一般来讲,这两种教育培训形式都以员工为主导,企业只做一些诸如提供信息、资金援助、奖励等铺垫性的工作。由于每个教育培训形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所以企业在开展教育培训时一般都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对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进行有选择、有目的地组合,以便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

本章案例

让工作更加人道化——沃尔沃公司的工厂改革

1974年,瑞典最大的汽车企业沃尔沃(Volvo)公司对其卡尔玛(Kalmar)工厂的生产技术、作业方法以及作业组织进行了改革,改革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在生产技术方面,废除了传统的传送带(Chain conveyor),开发了工作平台(carrier)。工作平台可以自由升降和移动,工人把车体放在工作平台上进行装配。与传统装配线上工人固定不动而生产线移动不同,装配工人是围着工作平台工作的,他们既可以走动,也可以随着放在缓缓向前移动的平台上的车体一起前行。这样,装配工人就能够持续参与汽车装配的全过程。

(2)采取工作小组式的工作组织。工作小组由8~25人组成。小组自主选举负责人,并有权决定工作分派以及工作方法。

(3)实行工作轮换,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比如,装配工人不仅要从事装配这样的体力工作,而且还要从事质量检验、设备维护、零件配送等脑力工作。

(4)改善工作环境。提高采光度,消除噪音,保证安全。为各工作小组配备储藏柜、淋浴间、桑拿室、厕所以及休息室。

(5)工作小组自主决定工作进度。工人在保证25分钟内组装5台汽车的前提下,可以自主决定工作进度。各工作小组可拥有5分钟的缓冲时间,因此,工人可灵活利用缓冲时间对工作进度进行调整。

改革表明,劳动生产率虽然没有明显的提高,但工人的缺勤率、离职率减少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

资料来源:赤冈功:《自律性工作小组与日本组织》,《组织科学》,Vol.18,No.1,1985。

本章要点

1.人本管理是一个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其核心是重视人在经营生产中的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本管理思想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其主要方面包括:工作激励、工作的人道化、员工参与和员工教育与培训。

2.激励理论是专门研究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的一门学问,主要有需求内容型研究和动机过程型研究。有关人性假设的研究就是需求内容型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人性假设经历了从“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到“复杂人”的演进过程。各个人性假设之间是有联系的,每一种后出现的人性假设对前面的人性假设都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修正和补充。有关动机过程,主要有需求理论和期望理论。它们告诉我们,人的行动既受直接经验(如对特定行为反复给以直接报酬)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或认知(如推断、联想)的影响。

3.实践中的激励措施基本上是以激励理论为依据的。常见的激励措施有浮动工资方案、技能工资方案、灵活福利计划、目标管理制度以及员工参与制度。

4.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人们对工作设计与组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大的演进过程。在20世纪上半叶,工作设计与劳动分工或工作专业化具有同一意义,其理论根源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从效率出发提倡精密严格的劳动分工,把工作设计得单调而简单,并要求工人适应机器以及标准化的作业方法。但是,这些做法使工人丧失了创造性、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机会,并使工作变成了没有意义而痛苦的事情。人际关系学说指出了人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但不主张改变工作内容和组织。工作丰富化理论首次指出了改变工作内容对于激励员工的重要性,但不主张改变企业的整体工作系统,也不主张由员工自己来设计工作内容。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主张从工作和经济需求出发,同时考虑到人性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把企业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考虑工作的人道化。其主要措施有:①将工作设计成具有主动性的工作。②将工作组织设计成自律性工作小组。③将工作环境设计得更加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5.一些企业为了使工作更加人道化,对生产技术、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组织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革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6.员工参与在当今企业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形式有员工持股制、员工投资基金制度、员工董事制、劳资协商制度、工作委员会、自律性工作小组、质量圈等。

7.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员工教育与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学习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增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的员工教育与培训通常由半脱产教育培训、在岗培训、脱产教育培训以及自我启发型教育组成。

研究思考题目

运用激励理论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说明工作内容与组织的设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推荐阅读材料

陈佳贵主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迈克尔·T.麦特森、约翰·M.伊万舍维奇编:《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注释】

[1]陈佳贵主编:《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第2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麦格雷戈:《企业中的人》,载于《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第48~61页,迈克尔·T.麦特森、约翰·M.伊万舍维奇编,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霍曼斯:《西方电气公司调查》,载于《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第36~47页,迈克尔·T.麦特森、约翰·M.伊万舍维奇编,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载于《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第354~389页,迈克尔·T.麦特森、约翰·M.伊万舍维奇编,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阿吉里斯:《个人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载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6]麦格雷戈:《企业中的人》,载于《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第48~61页,迈克尔·T.麦特森、约翰·M.伊万舍维奇编,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赫茨伯格:《工作与人性》,载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136~145页,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8]严格地讲,赫茨伯格没有明确提出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结合。

[9]孙耀君:《有关人的特性的四种假设》,载于《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第826~827页,马洪、孙尚清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

[10]洛希:《组织结构与设计》,载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432~440页,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11]弗鲁姆:《期望理论》,载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226~230页,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12]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78~18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205~20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205~20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5]小池和男:《日本企业的人才形成》,第100~108页,中央公论社,1997。

[16]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20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7]王一江、孙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第2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8]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26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9]王一江、孙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第41~4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0]赤岗功、岸田民树、中川多喜雄:《经营劳务》,第20~21页,有斐阁出版,1989。

[2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载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61~71页,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27~2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3]赫茨伯格:《再论如何激励职工》,载于《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第146~157页,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4]E.F.Emery & E.L.Trist.“Socio-Technical Systems,”in C.W.Churchman & M.Verhulst(eds.),Management Sciences:Models and Techniques,Vol.Ⅱ,1960.

[25]孟守毅:《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载于《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第859页,马洪、孙尚清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

[26]自律工作小组也被称做自我管理工作小组(Self-managed work teams)。

[27]Cole,R.E.,“Diffusion of Participatory Work Structure in Japan,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Paul S.Goodman et al.Change in Organizations,pp.167-225.Jossey-Bass Publisher,1982.以及E.F. Emery & E.L.Trist.“Socio-Technical Systems,”in C.W.Churchman & M.Verhulst(eds.),Management Sciences:Models and Techniques,Vol.Ⅱ,1960.

[28]岛田晴雄:《人本主义经济学》,岩波书店,1989。

[2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20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