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6-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其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压力促进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这是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第一阶段。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不同国家,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其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总体看来,美国、日本、西欧等西方先进国家的企业多元化经营起步于20世纪20~40年代,由20世纪初的垂直一体化发展而来,并在60~70年代形成高潮,之后,于80年代又开始多元化经营。而韩国等亚洲后发国家的企业在其成长的初期,就以多元化经营作为其主要成长方式。

19世纪中叶,“将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分配过程结合于一个单一公司之内”[5]现代企业在美国兴起。但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通过垂直一体化[6]方式成长起来的专业化企业。据一项统计分析,1917年美国最大的278家公司中,绝大多数属于单一产品的专业化企业,只有7%左右为低度多元化的主导产品型企业。[7]

直至20世纪20年代,多元化企业才成为企业的一种明确的成长战略,高层经理开始有意识地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以便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管理能力。30年代以后,多元化经营企业有了明显增加。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压力促进了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同时,事业部制的出现也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提供了管理组织保证。

进入50年代,美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趋势越来越猛,并在60~70年代形成了多元化经营的高潮,见表7-2。这一时期美国企业多元化的特点是无关多元化企业比重上升,外部兼并成为美国企业多元化的最主要的途径。

表7-2 1949~1969年美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变化

资料来源:Rumelt,Richard P.:《战略、结构和经济运行》,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Boston,1974。

进入80年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企业的多元化扩张开始收敛,出现了业务“重聚”(refocusing)的趋势,大公司纷纷以多种手段清理非核心业务,实现业务专业化,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据英国学者马凯兹(C.C.Markides)分析,80年代美国最大的250家企业中,仍然进行多元化扩张的仅占8.5%,而搞重聚的已达20.4%。[8]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业务“重聚”也是借助兼并和收购等资产重组的手段来实现的。但是,与六七十年代不同的是,目标企业在被接管之后,一些不相关的行业、部门或子公司或者被独立出去,或者被出售。同时,一些未被接管但受到接管威胁的企业也采取了类似的专业化经营战略。

总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多元化历程与美国相似,只是时间略为滞后一些。但不同国家由于技术发展、市场条件、管理组织不同,企业多元化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与美国企业发展初期所走的专业化道路不同的是,日本企业在其发展初期就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许多财阀公司的多元化水平是很高的,无论是企业集团还是独立公司的多元化水平都是如此”。[9]多元化经营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见表7-3)。

与美国企业几乎同期发展的德国企业,由于市场条件不如美国,但具有较强的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因而多元化的作用超过了美国(见表7-4)。而晚于美国发展的意大利企业,其成长过程中多元化的作用更为明显。1950年,德国和意大利企业中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企业的比重,比美国高出了10余个百分点,其中意大利企业的相关多元化企业比重更是比美国高出15个百分点。

此外,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的绝大多数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经营同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一项资料显示,不包括日本和南亚在内的亚洲33家大企业中,有30家是高度多元化的。[10]

表7-3 1958~1973年日本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变化

资料来源:Luffman,G.A.and Reed,R.:《70年代英国工业的多元化经营》,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3,303-314,1982。

表7-4 美国、德国、意大利大企业多元化比较(%)

资料来源:转引自陈佳贵:《现代管理综合专题》,第109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本上是高度专业化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中,我国企业的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因此,绝大部分企业的成长仅仅是同类产品产量的扩大,多元化经营企业微乎其微。从50年代至1978年,主要是一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尤其是以大庆为代表的石油、煤炭、地质矿产等大型建设项目。由于当时的管理体制和石油、煤炭、地质矿产等企业远离城市,生活、后勤保障由企业自己解决,为了保障企业庞大的职工队伍的生活及稳定,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就业问题,企业开展了一些主业以外的农副业生产,从而形成这一时期以保障主业为特色的后勤服务型多元化经营。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充分利用主业生产中的边角余料进行修旧利废、变废为宝等多种形式的增产节约活动,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多元化经营。但这一时期多元化经营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生活,稳定职工队伍以服务于主业,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元化经营。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8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积累起来的就业大军、知青返城等造成的就业压力,使企业人员大大超过正常生产所需要的人数,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为安排这些过剩但又没有办法推向社会的劳动力,全国企业兴起了大搞第三产业、大办劳动服务公司的热潮。这是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面向第三产业解决富余职工就业问题,属于多元化经营的初级形式。

从80年代末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增强了企业利润动机。特别是十四大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转机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竞争逐步加剧。企业必须考虑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多元化经营去实现企业的目标。譬如首钢公司,除了继续从事钢铁为主的生产经营之外,还跨行业发展了机械、电子、航运、建筑、饭店、服装、银行等十几个行业的经营项目,成为有十多个分公司、上百家厂矿、13家合资企业、12个海外综合经营网点和海外企业的大型跨国集团。这一时期的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主动行动。但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企业多元化经营受到制约,使企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多元化经营,并且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主导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也较高,属于低度多元化经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